首页 理论教育 宋襄公的做法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宋襄公的做法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襄公以盟主的身份自居,曾引起齐孝公、楚成王的不满。宋襄公被迫撤军回国,在泓水边上扎下营盘,以抗拒楚军。在1938年,毛泽东写《论持久战》一文,在论及“错觉和不意”时,他再次提到了宋襄公指挥的与楚的那次战斗,并给以辛辣的讽刺,喻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决不能对敌人有宋襄公那样的“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否则,只能有害于民族的解放事业,有害于人民,最终像宋襄公那样反送了自家性命,留下千古笑柄。

宋襄公的做法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他指挥作战却对敌人大讲仁义道德,落得兵败身伤,留下千古笑柄,毛泽东对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毛泽东评点原文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1]

宋襄公简介

宋襄公(?~前637)是殷商的后代,子姓,名兹甫,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年到公元前637年在位。

齐桓公死后,他欲做中原的霸主。当时,齐国发生内乱,大臣易牙、竖貂等人借着齐桓公之死兴风作浪,几个王子也为争夺王位各自树党,互相攻打。混战中齐太子昭被迫逃奔宋国,请求宋襄公出兵帮助自己。周襄王十年春,宋襄公会合卫、曹、邾三国之兵护卫太子昭伐齐,打败了齐国作乱的势力,昭继位,是为孝公。宋襄公认为自己能够打败强大的齐军,帮助太子昭为君,这是不世奇功,便想以此号召诸侯,代齐桓公为盟主,实现成就霸主的美梦

周襄王十三年春,宋襄公在鹿上修筑盟坛,和齐国国君孝公、楚国国君成王一起结为同盟。宋襄公以盟主的身份自居,曾引起齐孝公、楚成王的不满。到了这年的秋季,宋襄公大会诸侯于盂,楚成王暗中派军队埋伏在附近,在结盟的那天,劫持了毫无防备的宋襄公,然后以他为人质,起兵讨伐宋国,幸亏宋国有所准备,楚军久攻不下,在其他诸侯国的压力下,被迫释放了宋襄公,宋襄公才逃得性命。

周襄王十四年春三月,郑国国君文公到楚国行朝谒之礼,宋襄公大怒,亲自率倾国之兵讨伐郑国。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派大军,兴兵伐宋。宋襄公被迫撤军回国,在泓水边上扎下营盘,以抗拒楚军。宋襄公不听部下的劝告,固执己见,以仁义作战,结果,被打得大败,他自己也受了箭伤,第二年就死去了。

试析

对于宋襄公其人,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所研究。早在1910年,毛泽东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就写出过《宋襄公论》等文章,因是用康(有为)梁(启超)体作的,曾引起评判教员的争议,一位教员认为只能给20分,国文教员谭咏春看了以后却拍案叫绝,认为毛泽东的文章不仅思想进步,文笔泼辣,而且立意高远,见解精辟,是一篇远胜于康梁的文章。他破例给这篇文章打了105分,还在文章的后面写了一则批语:“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在1938年,毛泽东写《论持久战》一文,在论及“错觉和不意”时,他再次提到了宋襄公指挥的与楚的那次战斗,并给以辛辣的讽刺,喻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战争正如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是敌对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其直接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了取得战争的优势和主动权,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包括有计划地给敌人制造错觉,隐蔽我方的企图,诱使敌人按照我方的计划行动,然后出其不意地给以突然的打击,而不是对敌人讲仁慈,讲仁义道德。由此看来,宋襄公在作战思想上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他以为自己仁义有余,楚军仁义不足,当然他也看到了楚军的强大,自己力量的弱小,但他固守着当年周武王伐纣时以少胜多,靠的就是仁义的经验,坚持以仁义为作战的指导思想,并在自己乘坐的战车上竖一面大旗,上书“仁义”二字。在战斗开始后,楚军渡河,部下的大将主张利用楚军渡河未毕的时机出击,宋襄公说,不可,君子乘别人困难的时候去攻打是不符合仁义的。楚军渡河以后,还未排列成阵,宋军将领又请求出击,宋襄公又说,不可,仁义之师不能攻击还未列阵的军队。等到楚兵准备好以后,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大败。毛泽东借用这个故事说明我军在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时,必须用革命的手段去消灭反革命,不仅要抓住战争中稍纵即逝的战机,还要积极地想办法采取行动,打乱敌人的指挥部署,以创造战机,给敌人以痛击。我们决不能对敌人有宋襄公那样的“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否则,只能有害于民族的解放事业,有害于人民,最终像宋襄公那样反送了自家性命,留下千古笑柄。

【注释】

[1]摘自《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