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由与实践的现实追求

自由与实践的现实追求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以自由与实践来构建和完善哲学的超越维度正式开始于博士论文。关于这一问题,本书在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直接来源中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鲍威尔所说的实践就是纯然的理论批判,因此他对马克思从现实的层面上对实践的理解持否定态度。比之青年黑格尔派把实践局限于理论本身的解读模式,马克思的认识无疑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内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现实性品质使其成为承载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最为关键的一

马克思以自由与实践来构建和完善哲学的超越维度正式开始于博士论文。在这之前,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对人的自由精神有所把握,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寻找”和“选择”的能力正是人的自由本质的积极体现。随着马克思对人的精神本性的探寻,自由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越发清晰地展现出来,最终通过博士论文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肯定性研究,凸显了自我意识的独特地位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即对自由的渴望与现实追求

马克思在对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中,特别关注了伊壁鸠鲁所说的原子的偏斜运动。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所作的以原子偏斜运动确立对原子的形式规定的理论,认为偏斜使原子获得了真实的灵魂。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意义的强调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认识和发现,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的现实生存和时代精神的思索。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1857年12月21日给拉萨尔的信中给予了明确的说明:“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28]。因此,偏斜中所包含的斗争和对抗的内容就成为马克思所确立的人的本质的基本内核。他以原子的偏斜运动为起点进入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揭示当中。马克思强调,人的真正身份的获得有赖于人对物质欲望的克服,从而获得超越人的自然性的生活样态,即自由。关于自由,马克思认为只有对于现实的存在才有意义。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说的“脱离定在的自由”是指伊壁鸠鲁所追求的自我意识的心灵的宁静,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的自由是没有价值的,自由是通过对定在的打破而非直接地对定在的远离获得的。因此,只有现实的人所经历的现实的对相对定在的超越,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对实现自由的哲学思考使马克思自然地引入了实践的范畴。马克思对实践与自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承续了康德的实践智慧。康德哲学以人的目的性存在挺立起人的尊严和神圣,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确立正是通过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对人的探索的理论成果和致思理路的扬弃,实现的对人的现实性诠释。关于这一问题,本书在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直接来源中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实践的理解,强调了其与理论相区别的特质。他对理论的关注与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对实践的解释有很大关系。布鲁诺·鲍威尔就曾于1841年3月31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对马克思进行过告诫和劝导,“如果你想要献身于实际的事业,那将是不智的。理论现在是最有力的实践,而我们还完全不能预见,它将在怎样广泛的意义上变成实践”[29]。鲍威尔所说的实践就是纯然的理论批判,因此他对马克思从现实的层面上对实践的理解持否定态度。虽然马克思在这一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但是他的哲学立场和出发点显然与青年黑格尔派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对实践的理解强调了它与纯粹理论探究的不同。他在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各自自然哲学的比较中,既对理论本身进行了探究,又从哲学家的生活和治学路径方面进行了揭示,凸显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最终马克思得出结论,“前面表现为理论意识方面的差别的东西,现在表现为实践活动方面的差别了”[30]。这里所说的实践已经包含了很多现实层面的内容,在这项研究工作中马克思主要强调的是两位哲人的不同的科学活动和经历。同样的运用还出现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在谈到实体的主观精神的表现方式时说:“主观性在它的直接承担者身上表现为他的生活和他的实践活动,表现为这样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他把单独的个人从实体性的规定性引到自身的规定;如果撇开这种实践活动,那么他的哲学内容就仅仅是善的抽象规定”[31]。马克思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其主体性存在的充分展现,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个体获得自我的规定,实践活动的缺乏则会使人的思想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规定性上。他对实践的认识强调了其对于现实的批判而非像鲍威尔那样停留在纯粹理论内部的批判。

马克思对实践理念的深化,则体现为哲学的实践理论。马克思强调要通过“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力量”[32]来获得面对尘世现实的勇气和力量。马克思所说的“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即人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定在中自由的获得,所表现出的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的精神。“个别自我意识有两个要求,转向世界和转向哲学自身。”[33]转向世界,即通过对于尘世现实的面对与意志的彰显,实现的人的精神性解放;转向哲学自身,即通过哲学的实践所实现的本质对现实的衡量与校正。哲学的实践之所以是理论的,就在于哲学是以观念为依据来完成对特殊现实的认识和改变,并进而产生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对此的经典表述是:“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在马克思看来,哲学是作为普遍理性的观念形态,具有对现实世界的评判和改造的功能。世界的哲学化正是实现哲学内在功能的外在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哲学同样会受到外在世界的积极反馈,并在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构成新的理论成果。哲学的实现意味着哲学的存在不仅仅表现为原有的理论和精神的样态,更获得了其现实的存在本质,也就意味着其原有的内在的自我满足和完整性的丧失,而这正是消除尘世现实缺陷的有效途径。马克思此时对实践的阐述偏重于理论对于现实的批判和校正的内容,并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思辨的理性主义哲学的特质。但是与黑格尔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所走的“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路径恰恰相反,他所追求和探寻的是把“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敞显于现实的批判乃至变革的真实道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问题,实际上表现了马克思要按照理性原则对普鲁士封建制度进行改造的强烈愿望,也是他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一种思辨表述。”[34]马克思“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实践原则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特质及其相互关系,打响了向人间的苦难和苦难的人间宣战的第一枪。

比之青年黑格尔派把实践局限于理论本身的解读模式,马克思的认识无疑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内容,马克思实践理论的现实性品质使其成为承载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最为关键的一环,进而使其超越性获得以往哲学所不具备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基本构建到写作博士论文时已经基本完成。信仰、自由和实践支撑起超越维度的圣殿。此时马克思对于这三个核心范畴的理解仍然是充满着哲学的、唯美的理念性认识,但是他从人的精神本性出发,一步步发现了人在世界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崇高、超越的理想追求。信仰在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中虽然是一个并未充分展开的话题,但是它的存在却是清晰的,对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的信仰是对人类解放必然实现的信仰。正是基于对人间苦难的敏感和自觉,使马克思自觉地承担起了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并作为信仰为之奋斗一生。自由与实践是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展开的现实维度和现实的展开维度,虽然在它的起点处仍然是抽象的,但是它们的存有保证了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拓展空间和现实境遇。随着马克思研究视域的开阔,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揭露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与批判,使自由与实践获得了更为现实的存在本质,马克思对自由的诠释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旨归,对实践的升华则表现为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实践精神,二者的共同作用使马克思的信仰由原本模糊但不失高远的思想境界衍变为科学明晰的信仰体系,并进而成为整个无产阶级自觉的信仰,那就是对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坚定信仰。关于马克思对自由和实践的进一步诠释和升华,正是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的主体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