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弗解马”解读模式

“以弗解马”解读模式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出现的一种思潮,就是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来解读马克思的“以弗解马”解读模式。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赖希、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后二者同时还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为了论证“以弗解马”的合理性,他们企图说明弗洛伊德学说与马克思学说的共同点,作为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

(三)把马克思弗洛伊德化:“以弗解马”解读模式

“以黑解马”和“以费解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按照19世纪西方近代古典哲学的理论框架来解读马克思。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50年代开始流行的另一种解读方式,是按照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某种流行思潮,来解读马克思的解读模式。

首先出现的一种思潮,就是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来解读马克思的“以弗解马”解读模式。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赖希、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后二者同时还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是专门研究神经精神病医疗方法的,如《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4),《性欲理论三讲》(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后期,他逐渐把这种学说的研究对象扩大化了,社会化了,也哲学化了,先后发表《图腾与禁忌》(1913),《超越快乐原则》(1920),《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1923)等,问题与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了。

1936年,赖希在为自己的《性革命》一书写的再版序言中,提出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提法;这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不过它确实描述了一种历史表象,“以弗解马”的理论尝试。

为了论证“以弗解马”的合理性,他们企图说明弗洛伊德学说与马克思学说的共同点,作为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赖希在《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9)一书中,试图说明二者之间有三个重要共同点:唯物主义——辩证方法——批判精神。1965年,弗洛姆发表了《超越幻想的锁链》一书,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是在共同土壤、共同根基上结出的不同果实,这种共同前提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主要的共同点:一是二者都体现了怀疑一切的现代科学批判精神;二是二者都坚信真理具有巨大的解放力量;三是二者都继承了人道主义传统、体现了人道精神;四是二者都运用了辩证法、动力学的研究方法。(21)

他们试图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来解释和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在以下几个层面上:

(1)人性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要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规定人性,人的本质;弗洛伊德主义启发我们,人的行为既受社会关系控制,又受本能支配,因而人既是社会人,又是生物人。

(2)异化理论。马克思主要是讲劳动异化、社会关系异化;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中提出,马克思也承认人是可以按照心理学来加以规定的,异化也是一种心理体验、心理现象,是人同他的世界的疏远化、陌生化,这种心理异化植根人的本质自身之中,马克思甚至也承认需要禅宗式的顿悟,才能克服异化。

(3)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主要讲人的解放,人的本质的解放;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1955)提出,根据弗洛伊德学说,爱欲是人的深层本质,因而人的解放本质上就应当是爱欲的解放,这应当成为衡量社会解放、人的解放的重要尺度。

(4)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是提供了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批判异化劳动,异化的社会关系,而对心理批判则缺少专门研究;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赖希在《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一书中,弗洛姆在《逃避自由》(1941)一书中,都试图批判法西斯主义流行的社会心理根源,而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则进一步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异化的社会心理根源。

(5)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主要讲的,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革命,是由工人阶级贫困化引发的社会革命;而马尔库塞则倡导“革命新理论”,其主旨是以解放人的爱欲为核心内容,弗洛姆则提出更系统的“心理革命”理论,以倡导“创发性的爱”。

(6)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提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但未能仔细探讨二者中介环节问题;从赖希到弗洛姆,却把性格结构、社会心理结构,作为重要中介之一。

大体属这一思潮的,还有R.奥兹森,T.W.阿多诺,霍妮,F.范农,琳达·查列茨基等人的相关论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