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与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与活的灵魂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学说理论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就是来自客观实际的知识理论体系。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灵魂这一提法。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灵魂这一命题的是列宁。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与活的灵魂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它们以实践为基础形成高度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学说理论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体系。只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使命就是为实践服务。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12]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理论学说,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并且不断被新的实践所补充、修正和完善。

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社会实践作了科学的规定,并把实践引入哲学,作为认识论以及全部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便与旧的唯物主义相区别。

其次,他们认为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他们要求把自己的全部理论付诸于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且在指导群众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它要求自己的哲学随着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所以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13]

马克思不但把解决哲学问题的任务交给了实践,还把它交给了一个特定的阶级—无产阶级,他用毕生精力关心并且为之奋斗的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宗旨与伟大实践运动,这就更加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和革命性。

其实,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的体现,因为理论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它是与时代前进了的实践分不开的。时代的实践是理论生命力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和灵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保证了它的科学性。既然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并且不断被新的实践所补充、修正和完善,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那么,这就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性。因为科学性讲的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就是来自客观实际的知识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完整地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4]。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三者是内在统一的,实践性是基础,科学性是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归宿,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

2.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灵魂就是事物的内在精神,取之而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什么呢?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马克思主义灵魂这一提法。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灵魂这一命题的是列宁。毛泽东同志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灵魂这一概念作了中国化的深刻解释,但没有直接使用这一概念。邓小平是直接使用这一概念的第二人,他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毛泽东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实事求是,而且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学说。

列宁使用“马克思主义灵魂”这一概念的文章仅有一处,即1920年6月撰写的《共产主义》一文。这篇文章是《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一文的续篇,其写作目的是继续批评德国共产党内以库·贝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不顾马克思当时“所指的情况”“跟目前的情况不同”的事实,套用马克思的词句,反对德国党中央利用议会进行合法斗争的灵活策略。列宁认为,库·贝这种用马克思的词句唬人的作法“全盘否定了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策略,完全忽略了最主要的东西。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15]。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毛泽东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在《矛盾论》中批评教条主义时指出: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殊性。

邓小平在他的著作中除了沿用“精髓”这一术语外,还用“基本点”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他的著作中共有三处。第一次是在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他针对“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的文革遗风,指出 “当然不是说不要引人家的话,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16]他认为这“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同列宁一样,邓小平同志在这里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指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第二次是在1978年9月16日发表的《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文,他针对“两个凡是”尖锐地指出:什么叫高举?怎么样高举?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若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其精髓就是这四个字。[17]第三次是在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文中,他针对本本主义讲“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8]。这里,邓小平同志很明显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区别开来。

如上可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实事求是,归根到底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原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它的本义是对古文献要分清真伪。毛泽东同志对这一古老的概念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观的新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行赏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也是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观的新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习惯势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探索它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时俱进,就是要同实践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是简单地脱离实际的“求新”“求进”;实事求是也不是简单地、无原则地就事论事。“时”是“事”的运动状态,“事”是“时”的运动载体,二者密不可分。而“进”是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求是”即探索事物规律性的过程,一个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实践的过程。这三者都是为了牵动主观与客观相一致,认识与实践相符合。它们统一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活动中,服务于变革世界的伟大实践。在此意义上,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其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9]这表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就是使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现这一根本要求,是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开拓创新,顺应时势,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能科学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甚至会变成“冒进”“乱进”。“时”是动态的,发展的,不可逆的,要真正做到审时度势,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解放思想,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会在时代变化、时势转换面前停滞不前,抱残守缺而不能合“时”;不实事求是,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解决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的矛盾,就会在时代变化、时势转换面前囿于个人主观偏见的困扰,脱离实际而不能适“时”。所以,与时俱进必先科学审时,科学审时必先解放思想工作、实事求是。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就能够保证科学准确地审时度势,从而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再次,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保证。

客观世界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必须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随时随地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确定解放思想的新任务,提出实事求是的新课题。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解放思想的任务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落脚点在于:“进”,这里的“进”,是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互相促进,反映事物的全局和本质的整体推进,适应时代最新变化要求的有序前进。有了与时俱进这样包容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局部与全局、目前与长远多方面要求的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可以保证解放思想永远没有止境,实事求是始终一以贯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