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时代的政治形势

秦汉时代的政治形势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统一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过程。在齐国,以田氏为代表的新贵族已控制了政权。因此,由分裂割据到走向融合统一,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思想意愿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起义军得到了各地人民的响应,迅速扩展,遍及全国。刘邦战胜项羽,使持续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束。到汉代中期,汉武帝为了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措施,以适应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政治形势

春秋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中国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由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的长期、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许多诸侯国灭亡了。到战国时代,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诸侯国争霸称雄,一些中小诸侯国已经没有战争实力了。周王室已名存而实亡,再也没有人“尊王”了。七个大国的诸侯则自己“称王”。

七个大国的诸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扩充实力,展开了比春秋时代规模更巨大、更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七雄争霸”。到公元前221年,秦消灭了东方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

秦统一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过程。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是从原来的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新兴国家。春秋后期,晋国的政权已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控制。公元前453年,这三家贵族共同瓜分了晋国的土地、人口,所谓“三家分晋”。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各立为诸侯,各自为政,建立了三个国家。在齐国,以田氏为代表的新贵族已控制了政权。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废黜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使田齐代替了姜齐。楚、燕、秦三国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地取得了统治地位,实现了封建统治。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巩固封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以为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创造有利的条件,准备物质基础,各诸侯国都先后进行了社会改革,实行了种种变法。诸如: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等。由于封建制的确立和变法政策的实施,解放了广大的劳动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密切了。然而,各诸侯国之间的割据和战争,却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由分裂割据到走向融合统一,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思想意愿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七雄争霸”的时代,由分裂割据到融合统一,只能通过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来完成、实现。历史进程,正是这样。

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为了聚集力量,扩大势力,都在进行兼并战争,中小国家被纷纷吞并。大国之间,战争不断。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八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称霸中原。赵国连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采用“批亢捣虚”、“疾走大梁”、“攻其必救”的战法,激怒庞涓,并将齐军的主力埋伏在魏军必经的桂陵,准备与魏军决战。庞涓果然中计,终于惨败,齐军大胜,解除了魏军对邯郸的包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13年后,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军在田忌、孙膑率领下,直奔大梁。庞涓闻讯,回师迎击齐军,而齐军已向西进发。孙膑以减灶之法,制造齐军锐减的假象,诱骗庞涓。庞涓率魏军少数精锐,日夜兼程,追逐齐军。追踪三日,到了马陵,夜幕降临,道路狭窄,两旁险隘。庞涓只见一棵大树削去皮露白,书写几字,便令人“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1]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孙膑“智取庞涓”的“马陵之战”。魏国经过“马陵之战”的失败,开始衰弱了。与此同时,秦国的势力日趋强大,地位不断上升,吞并了西方诸国,接连打了许多胜仗,从而引起了东方六国的惊恐和关注。

东方六国为了共同对付秦国,他们采纳了苏秦的策略,组成了反秦联盟。由于他们六国在地理位置上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盟,所以称为“合纵”。其策略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而使秦兵不敢东进。但因六国各怀心腹事,各有所图谋,而彼此争夺地盘,扩充自己的势力,所以“合纵”联盟并不巩固,却使秦国有隙可乘。

秦国为了分化瓦解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采纳了张仪的“连横”策略。其策略是与一国或几国结成联盟,去攻打其他的某一个国家,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由于这种联盟是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诸国之间的横向联盟,所以称为“连横”。

战国时代,秦国与六国,苏秦与张仪,围绕争霸称雄,打败对手,而展开了“合纵”与“连横”的策略斗争和一系列的规模巨大的兼并战争。由于秦国采取了“远交而近攻”的政治、军事斗争策略,分化瓦解东方六国,实施各个击破,致使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到秦王政掌权后,做了几年准备,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经过十年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终于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从而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秦王政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和自己的统治,建立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采取一系列的政治统治措施。诸如:自称“始皇帝”,企图建立“万古一系”、“传之无穷”的家天下;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等。

与此同时,秦始皇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了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为了过豪华奢侈的生活,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建造陵墓,劳民伤财,严刑峻法,残害百姓,屠杀人民。广大人民已无法生活,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得到了各地人民的响应,迅速扩展,遍及全国。

在农民起义军打击下,暴秦被推翻了。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进行了楚与汉的战争。经过多次大战,刘邦打败了项羽。垓下决战,项羽陷入“四面楚歌”之境,而于乌江自杀。刘邦战胜项羽,使持续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束。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总结秦朝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因而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汉初的六七十年间,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以致“腐败不可食”。到汉代中期,汉武帝为了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措施,以适应封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这些措施确实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得到了巩固。

西汉中期,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却没有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改善,而是使封建剥削者的财富更为集中和生活更加腐化。西汉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豪强地主,他们与大官僚勾结,或本身就是大官僚,利用政治和经济势力,兼并大片土地,奴役大量农民,使用大量奴婢,使广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广大农民处于这种悲惨境地,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发动起义,进行反抗。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西汉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对这种窘境,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要求“改制”,甚至要求“改朝”。于是王莽便打着“改制”的旗号,自称“受命于天”。他毒死汉平帝后,于公元8年,穿上皇袍,宣告以“新朝”代替汉朝。西汉结束了,“改制”开始了。

王莽宣布全国土地为“王田”,私人奴婢为“私属”,一律不准买卖;又实行经济“改革”,加强官府的控制、垄断。王莽集团利用“改革”,把大量的财富掠夺到自己手里。王莽“改制”的十多年间,全国经济愈改愈乱,广大百姓愈来愈穷。“农商失业”,“百姓困乏”,农民失去了土地,处境更悲惨,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广大人民已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赤眉、绿林大起义。

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军的打击下,经过昆阳大战,被推翻和消灭了。刘秀利用与汉室同姓和绿林军将军的身份,以恢复刘氏天下为号召,收编起义队伍,广纳豪族地主武装,不断扩充势力,终于在公元25年,自称皇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

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基本上继承了西汉王朝的制度。刘秀被称为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东汉王朝在最初的八九十年间,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冶铁和农耕技术有了新发展。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空前膨胀起来,逐渐形成了外戚、宦官和世家官僚三大政治势力。他们相互勾结利用,又相互倾轧斗争,都想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以争夺更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由于这些政治派系势力的盘根错节、勾心斗角的相互斗争,使东汉后期政权内部充满杀机。章帝以后,形成外戚、宦官两大豪强势力交替专权,使东汉政权更加黑暗、腐败。

由于东汉王朝在豪强集团势力的把持下,公开卖官鬻爵,搜刮民财,行贿纳贿,聚敛财富,欺压百姓,敲诈勒索,使广大人民贫困破产,流离失所,饿殍满野,横尸街头。广大民众怒不可遏,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以张角为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张角及其弟子们决定利用太平道发动群众,在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发动起义。他们宣传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2]各地贫苦农民纷纷加入黄巾军,形成声势浩大的起义队伍。黄巾军虽然被地主阶级联合镇压下去,但却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使其名存实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