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至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中的高校哲学系

年至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中的高校哲学系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则是经历了一次全面的高教体制改革,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亚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教领域的任何一次调整。随着贯彻《纲要》指导思想的一系列高教改革,高等学校哲学系也进入了一个调整和发展的时期。这一现实性的问题导致了在这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少高校的哲学系放弃了原先可以独立成系的权利,转而和其他文科系合并为一个文科学院。

四、1992年至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中的高校哲学

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改革事业迈入了新阶段。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则是经历了一次全面的高教体制改革,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亚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教领域的任何一次调整。改革的成果也惠及众多,它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公民能享受到高等教育[3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是这次教育领域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奠定了此次教育改革的基调,其中与高等教育领域相关的改革指导思想可具体概况为三个方面。

首先,把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定位为: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学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相应责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人才需求[34]。这一定位改变了原先计划体制下,高等学校直接向政府教育部门负责,由教育部门安排招生、教学、分配等学校事务的模式,转而面向社会和面向市场经济办学。这一转变带来的现实影响包括:高校毕业生不再执行“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模式,而是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自主择业的制度。进而逐步过渡到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择业的机制,由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来决定就业方向;同时,由于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所以改革前由国家财政全部承担大学生培养费用的拨款模式,被改为高校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和杂费,建立了非义务教育成本的多方分担机制[35]。同时,各高校也具有了较大的自主统筹权,有权决定适合本校、本地区需求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等[36]

其次,以调整各类高校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复合通用型人才,并精简高校行政机构,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目标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得以推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使得原来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单科性学院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彰显。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了院校和专业的大量重复设置,结构布局不合理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单科性学院过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不适合社会需要;综合性大学数量太少,现有的综合性大学只是包括文理基础学科的综合性高校,并非真正意义上多学科的综合高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同样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各高校利用高校的自主权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和院系调整,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其中1992年开始的高校合并浪潮从一方面也可视为高校综合化发展的一种表现[37]

最后,为了避免高等教育推向地方推向社会后可能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教育部决定保留一些由教育部直属的高等学校,以国家财政为主支持办学,并力争把其中一些具有历史传统的名校进一步建设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世界接轨,塑造中国自己的名牌大学。这一指导思想直接导致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高校建设方案的诞生。

随着贯彻《纲要》指导思想的一系列高教改革,高等学校哲学系也进入了一个调整和发展的时期。从总体趋势上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1)一些高校的哲学系并入了文科学院

随着各高校从政府全额财政拨款的庇护下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如何在新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成了各高校领导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由此,大力建设和发展就业门路广、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就成了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办学思路。相对而言,哲学作为一项文科基础研究,所提供的就业面比较窄。在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年代,这一劣势并未完全显现,但“包分配”政策一旦撤销,哲学系的学生利用专业所学来求得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就显得比较困难,有的甚至出现了不改行就找不到工作的局面。这就导致了高校哲学系的招生困难。这一现实性的问题导致了在这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少高校的哲学系放弃了原先可以独立成系的权利,转而和其他文科系合并为一个文科学院。这类并入后的哲学系还可以进行哲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高等教育,在教学方面保持有独立性,但在行政或财政方面则更多依附于学院。作出如此的“牺牲”而换来的是本科生源可以得到一定保障。学院成立后的综合优势,加上高校录取中存在着相近志愿可互相调剂的规定,以及1.2或1.1比1的录取投档比例和专业选择时有的考生愿意“服从分配”的情况存在,这便决定了每年在学院招收的新生中会有一些被调配到哲学系就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哲学系招生上的连续性。(20岁未满的高中生出于兴趣和热爱而主动填报志愿要求就读哲学专业的情况为数不多。)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计划体制下高校哲学系分布和设立已不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外部环境,哲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正在被市场经济边缘化

此外,导致哲学系并入文科学院的也有来自精简高校行政机构、提高办学效益方面的要求。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少高校将原先校、院、系并存的三级管理过渡为学校和院(或系)的两级管理体制,[38]以减少行政机构和相应开支。因此,除了一些财政支持充裕的重点高校有意愿并有实力中把哲学系升格为哲学学院外,一般都采用了把哲学系并入了文科学院的做法。例如,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1995年)[39]、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1998年)、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0年)、南昌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0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3年)、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4年)、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年)等。另一种情况是:某些高校文科学院的名称中没有“哲学”字样,但其中包括哲学系。例如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995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1998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00年)、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02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4年)、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4年)等。

(2)原来的工科类高校中建立了哲学系

综合性大学的重新定位,以及高校在院系设置上的自主权,是哲学系在原本的工科类高校中得以设立的两大原因,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等。

清华大学哲学系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设立了哲学系科,并形成了以“新实在论”著称的“清华学派”,但在50年代院系调整哲学系中被撤并。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建立了综合性学科的新布局,2000年通过引进人才,清华大学哲学系复系。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是位于武汉市的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再之前是华中工学院,该校1960年被高等教育部确立为全国重点工科高校,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办研究所的形式恢复文科科研,哲学研究所于1980年建立,1996年成立哲学系。浙江大学在院系调整中被设定为工科高等院校,1998年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综合性的浙江大学,在原杭州大学哲学系基础上成立了浙江大学哲学系。中南大学的前身中南工业大学同样是60年代的全国重点工科学校,2000年中南大学由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合并后综合性高校的定位促使其着力发展文科专业,2002年在原先哲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哲学系。类似的还有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原先已经在工科院校时成立的哲学系。工科院校哲学系及其他文科系的成立,对于培养复合型、通用型人才,对于增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和有益的作用。

(3)某些重点高校的哲学系升格为哲学学院

在这一轮高教改革中,一些重点高校的哲学系建设上了一个台阶,升格为哲学学院,同时学院下还设立了宗教学系、逻辑学系等二级系科。这其中国家的一系列扶植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的政策功不可没,具有代表性的是“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为“文科基地)等。

全国部分高校哲学系入选几项扶植计划的情况

img1

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于2005年成立哲学学院,下设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复旦大学于2006年成立哲学学院,下设哲学、宗教学系;武汉大学于1996年建哲学学院,1999年哲学、中文、历史、艺术等院系合并,组建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恢复哲学学院建制,下设哲学系、宗教学系、心理学系和美学与艺术史系(筹)。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哲学系虽没有升格为哲学学院,但都在本科层面开设有哲学、逻辑学和宗教学三个专业,事实上已经达到了成立哲学学院的资质

总的看来,1992年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系建设在经历了高校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和分配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的调整下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高校哲学系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二十多个增长到近几年的四十多个[40],其中涌现出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系等一批办学水平高、学科门类齐全的高校哲学系,为我国哲学高等教育事业写下了值得纪念的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