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是什么

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是什么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政策目标需要中央银行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去实现,这些措施和手段又称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此后,公开市场业务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需要中央银行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去实现,这些措施和手段又称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对政策工具操作,改变基础货币的供应,控制货币供应量,或者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 或者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影响其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或者影响社会公众的预期心理,改变他们的经济行为。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从总量的角度对货币和信用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对整个经济体系发生普遍性影响的工具。这类工具主要有三个: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规定这一比率最初只是为了建立集中的准备金制度,用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一些国家相继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之一。当经济处于需求过度和通货膨胀状态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借以收缩信用和货币量; 当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时,中央银行就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及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和货币量得以扩张,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威力巨大的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使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直接受到影响,这样,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会发生变化,即货币乘数发生变化,其结果使货币供应量大大改变。中央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向金融体系和社会公众发出了紧缩信息,金融机构和公众立刻会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判断或预期,调整各自的行为,如商业银行可能会调整准备金头寸、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企业可能会改变融资计划,家庭可能会改变支出计划,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所以,法定准备金率调整具有很强的告示效应。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明显的优点,即作用速度快、效果明显,对于信用制度不很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政策工具操作简便。但这一工具存在明显的缺陷: 作用效果过于猛烈。由于乘数效应,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微小变动,就会造成法定准备金的较大波动,对经济造成强烈影响; 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2.再贴现率

再贴现是随着中央银行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业务发挥其最后贷款人功能并维持银行体系储备供给的弹性制度。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企业将未到期商业票据卖给商业银行,得到短期贷款,称为贴现; 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再贴现率,在实际中的运用原则一般是: 当经济出现需求过度、通货膨胀时,就调高再贴现率; 而当经济出现需求乏力、生产下降时,就降低再贴现率。

调整再贴现率能起到调节信用和改变货币量的作用。中央银行提高了再贴现率,商业银行或者减少向中央银行融资,或者相应地提高向工商企业贷款的利率。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升,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了投资的边际效益,贷款需求受到抑制,信贷总规模必然缩小。同时再贴现率的调整起到很好的告示效应,提高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紧缩经济的信息,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经济行为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导致信用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再贴现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其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取向,告示效应明显。但再贴现率调整政策效果取得其主动权不在中央银行,而在商业银行。另外,发挥再贴现率调整的政策工具作用需要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完善的票据市场,如果政策工具操作的市场弹性很小的话,政策工具的操作意义就不理想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活动。20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体系首先选用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此后,公开市场业务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买卖有价证券并非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借此活动达到调节信用和货币供应的目的。中央银行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短期债券,交易对象的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原则一般是: 当经济中出现需求过大、物价上涨趋势,有必要收缩货币时,中央银行就卖出有价证券; 而当经济中出现需求不足、生产下降趋势,有必要扩张货币时,中央银行就买进有价证券。

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产生的影响表现在: 一是引起基础货币供应的变化,中央银行将一笔证券卖给某家商业银行时,这家银行或者减少库存现金,或者减少准备金存款,表现为基础货币收缩,反之,会引起基础货币扩张。二是引起利率的变化,当中央银行要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时,会直接导致市场对政府债券的需求增加或减少,这种需求的变化会推动政府债券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从而促使其利率水平反方向变动,市场其他利率也相应受到影响。

在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最常用和效果最理想的工具。其明显的优势是: ①中央银行在操作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在证券买卖的操作中,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决定买卖时机和买卖数量,变动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调节信用和货币量。②中央银行可以进行反向操作,具有纠错功能。公开市场业务是一种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调节的方向和力度随时可以根据变化了的经济金融形势而改变,如果出现操作过头可以及时纠正。③操作时对经济的震动很小。公开市场操作以经常性和连续性的交易活动的形式出现,减少对市场状况突发性的改变,间接调控优势明显。但公开市场业务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各种干扰因素较多,政策效果较为滞缓,对公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较弱,以及告示性效果较弱等。

此外,公开市场业务这一工具的启用和作用的发挥,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第一,中央银行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不同品种的有价证券,拥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第二,必须建有一个统一、规范、交易品种齐全的全国性的金融市场; 第三,必须具有一个规范、发达的信用制度,流通领域广泛使用票据,存款准备金政策准确、适度。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与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与国家经济运行的影响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局部性的,但也可以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总体目标。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消费者信用控制。

1.消费者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在消费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采取消费信用控制,能起到抑制消费需求和物价上涨的作用。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比如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率,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

3.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性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及首次付款和分摊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4.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出口工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性措施。优惠利率不只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发达国家也普遍采用。

5.预缴进口保证金

预缴进口保证金是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预缴进口保证金多为国际收支经常出现赤字的国家所采用。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除了使用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政策工具以外,还可以选择使用如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政策工具来对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行调节,从而实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1.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主要手段包括信用配额、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最高限额等。

(1)信用配额。信用配额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或贷款规模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一手段经常被采用。

(2)直接干预。直接干预是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如对业务经营不当的商业银行拒绝再贴现或实行高于一般利率的惩罚性利率,以及对银行吸收存款的范围加以干涉等。

(3)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也是限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扩张的主要措施,是保证金融机构安全的手段。流动性比率是指流动性资产对总资产的比重,一般说来,流动性比率与收益率成反比。为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应付提现的流动性资产等措施。

(4)利率最高限额。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主要是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这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金融机构为谋求高利而进行风险存贷或过度竞争。在自由化程度很高的美国,这一手段曾长期使用。

2.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采用各种间接的措施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施以影响。其主要措施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

(1)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经常以发出书面通告、指示或口头通知,甚至与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等形式向商业银行通报行情,婉转劝其遵守金融法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2)窗口指导。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一种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一种劝谕式监管手段。指监管机构向金融机构解释说明相关政策意图,提出指导性意见,或者根据监管信息向金融机构提示风险。窗口指导是监管机构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引导金融机构主动采取措施防范风险,进而实现监管目标的监管行为,可以是指导性政策也可以是指令性政策。

四、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操作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在应对金融危机的2008~2009年,我国央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方面使得我国成为最早走出危机的国家之一,但另一方面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开始凸显,通货膨胀压力陡然增大。为抑制不断走高的物价,2010年央行调整了实施两年多的宽松货币政策转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12次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提高6个百分点,直接锁定的银行存款资金超过4万亿元; 4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个百分点。因此不难看出,为实现稳定物价的首要目标,央行在不断地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工具。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处于从宽松到稳健的转变期,因而对物价控制的效果将大于由于经济放缓所带来的损失。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基准利率这三者都可以起到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的作用,但效果略有不同。

1.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节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通过货币乘数的影响调节货币供应量。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结构。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改变对货币供应量造成的冲击比较大。2011年全年以来,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流动性达211万亿左右,但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弊端和局限性也很明显。一方面,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只能管住进入银行体系内的过剩流动性,而对热钱、直接融资等银行体系之外的流动性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必然会给金融机构的经营造成压力,同时,负利率导致银行存款下降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将失去威力。

2.利率工具

利率是一种宏观货币政策,主要针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以防范将来的通货膨胀为目标。利率提升直接影响贷款成本,使所有依靠贷款投资者的利润空间缩小。利率提升发出的信号使将来通货膨胀的威胁加大,实际投资收益会因为通货膨胀而下降,人们就不会增加贷款投资,或收回投资放在银行获得更大的利息收益。市场受利率调整的影响形成的理性行为,就使未来的通货膨胀不会很严重,不会因为价格上涨带来成本增加,带来连锁失业率增加和经济的下滑,从而造成经济危机,经济就会稳定持续地发展。很好的运用利率工具,对整体价格水平预期进行调控,对于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尤为重要。当微观行业过热带来宏观综合影响而提升通货膨胀预期时,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其他过热行业的调控不能到位,将来整体价格水平预期上涨时,就应该动用利率工具。利率工具是改变整体价格预期的最合适手段。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央行更倾向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谨慎使用利率工具。其原因主要有3点: ①在于流动性总量的形成因素,外汇占款是第一来源。常常与国际上其他货币特别是美元利率相关。②尽可能减轻地方债务负担。据测算,目前地方债务规模达4万亿以上,这就意味着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地方债务就会增加400亿元以上的负担,这无疑会使地方财政雪上加霜,也使银行的债务风险较快显现。③发达国家低利率政策。2008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维持接近零利率的利率水平和利率政策,如果大幅加息,必然就会吸引充足流动性的流入,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会加大本国物价上升压力。

3.发行央行票据

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目的是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其直接结果就是可贷资金量的减少。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熨平货币市场波动和引导利率走势发挥了重大作用。首先,央行票据承担着调控货币供应量的职能。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使我国外汇占款巨幅增加,为了减少外汇占款增加对基础货币供给增长的负面影响,央行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发挥其冲销功能。其次,央行票据可以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防止信贷过快增长。目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票据的认购主力是商业银行,定向央行票据更是主要面向资金面宽裕尤其是贷款增速过快的银行发行。

截至2011年8月末,我国外汇占款总额达25264516亿元,其中8月新增外汇占款达376914亿元,环比7月大幅增长超过七成。外汇占款迫使央行持续大量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如果不回收这些货币,将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为了同时稳定人民币汇率和货币供应量,我国中央银行一方面在外币公开市场操作中购入大量外汇,同时向银行体系中投放等值的基础货币; 另一方面央行通过发行票据回收银行体系中过多的流动性。上半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9210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3600亿元。截至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约为214万亿元。由此可见,发行央行票据成了收缩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常态工具。然而,在当前形势下,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外汇的成本不断上升。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我国增加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而央行票据的利率高于以外汇形式持有的美元收益率,以美国国债得到的收入低于发行票据所支付的成本。②央行的票据利率一般高于货币市场利率,随着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货币市场利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央行为了发行票据,进一步上调央行票据利率,货币的冲销成本进一步上升。③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增加,央行的利息偿付压力也不断增大。

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基准利率可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控制物价,但从目前来看,货币政策的紧缩应适度,必要的时候转向稳定或微调。①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已成事实,欧洲和美国经济因受困于债务问题,预计增速将较上半年明显回落,这增加了我国外需下降的风险。②国内经济增长回落趋势持续,2011年前3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9.7%、9.5%、9.1%。③国内物价有下滑的趋势,2011年7月CPI同比涨幅达到6.5%,创下近3年来峰值,随后连续3个月出现回落。由于2011年后两个月翘尾因素降低,物价还会出现进一步回落。

综合分析当前物价、外汇、人民币升值情况以及外围主要经济体增速和经济增速的变化趋势,未来一段时间,在通货膨胀不出现明显继续上升态势情况下,货币政策应当张弛有度,视市场上消费、投资活动的恢复情况再做调整。在CPI连续3个月连续走低而且可能进一步走低的情况下,短期维持稳定观察,以使8个多月的紧缩效应进一步消化。如果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仍然显示有进一步紧缩的必要,则应科学运用存款准备金、利率及公开市场操作等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打好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