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插值法的计算步骤

会计插值法的计算步骤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是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财政部设立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机构,称为会计制度处。这几本会计著作的出版,说明会计理论研究已从局限于记账、算账的簿记向包括记账、算账、报账、查账的会计转变,初步建立了现代会计学。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与社会环境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是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生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生活资料的生产又离不开生产资料的生产。不论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都是人们运用劳动工具、耗用劳动对象和劳动时间的过程。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很早就认识到,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有必要把生产活动过程的内容记录下来,并计算生产成果的数量。

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消费的过程。要生产出新的产品,必须要投入一定量的劳动,消耗一定量的物资。对比生产过程的所得与消耗,可以确定有无经济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如果生产所得超过了生产中的消耗,就有经济效益,有多余的资料进行扩大再生产,社会就能进步。如果生产所得相当于消耗,生产就只能按照原来的规模进行简单再生产。反之,如果生产所得不足以抵偿耗费,再生产规模只能在缩小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就无法发展。因此,人们进行生产,必然会关心生产成果与消耗。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在不断革新生产技术的同时,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从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生产。

由上可知,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它是为管理好生产而服务的。

二、我国会计的发展

会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王朝,都委任专职官员管理会计工作,保护王朝财产,计算财政收支。“会计”一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周礼》一书中,曾多处提到会计。如“司会”之职:“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意即司会接受朝廷和地方百官的会计文书而进行考核。宋代把财政收支分为“元管、新收、已支、现在”四个部分,来计算财产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方法到元代传入民间。明初把它概括为“四柱式”。所谓“四柱”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在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期末结存”,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既可检查日常记账的正确性,又可以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全貌。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杰出成就,现代会计中仍然应用。

明末清初,商业和手工业趋向繁荣。为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用以计算盈亏。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资本及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计算盈亏,分别编进“进缴表”和“存该表”,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钩稽全部账目的正误。清代,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萌芽,又产生了“天地合账”。在这种方法下,一切账项,无论是现金出纳、商品购销、内外往来,等等,都要在账簿上记录两笔:“来账”与“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所记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会计属于中西式并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财政部设立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机构,称为会计制度处(后为会计事务管理司)。先后制定出多种统一会计制度,强化了对会计工作的指导。1985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我国会计工作从此进入法制阶段。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陆续发布了16个具体准则。2006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发布,并于2007年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已建立,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的趋同,适应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国外会计的发展

会计在国外也有很长久的历史,在欧洲,早在12~13世纪,意大利的商品货币经济较为发达,借贷复式簿记已出现于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1211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已用借贷复式记账法记账,当时人们称这种记账法为“威尼斯簿记法”。意大利学者帕西奥里在其1494年出版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的第一部第九篇第十一节,以“计算与记录详论”为题,系统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威尼斯簿记法”,并结合数学原理从理论上加以概括,为会计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由于帕西奥里著作的问世,使科学的复式记账法得以广泛传播,并推动了会计的发展。因而,一般认为,1494年是近代会计的开始。从15世纪到产业革命,德国、英国和荷兰出版了不少会计著作,展开对会计的介绍和研究,但都没有脱离帕西奥里“簿记论”的窠臼,只是在记账技术上有所改进。当时的会计理论主要是由“拟人学说”统一借贷的含义,建立账户体系。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兴起。它要求会计定期向股东提供财务报表,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此,会计就在簿记的基础上,向资产、负债与资本的计量,收益的确定,报表的编制、审查、分析和解释等新的内容发展。

20世纪初,在产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先后出版了狄克西的《高等会计学》、里斯尔的《会计学全书》等书。这几本会计著作的出版,说明会计理论研究已从局限于记账、算账的簿记向包括记账、算账、报账、查账的会计转变,初步建立了现代会计学。

20世纪以来,财务报表分析和成本会计学等新的会计学分科相继出现。到了50年代,由于生产规模的日益社会化和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促进了会计数据处理电算化的研究;另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综上所述,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社会上很早就存在会计,有着专职承担会计工作的人员。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的渐趋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愈益频繁和错综复杂,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会计从简单的计算和记录财务收支,逐渐发展到利用货币计量来综合地反映和监督经济过程。会计方法和技术,通过长期实践,以及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也逐渐完善起来。从中可以看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会计理论和方法不能不受到来自该环境的经济、政治、法律,以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影响,会计就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和完善起来。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即利用会计来管理经济的作用日益显著,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经验反复证明: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中是必不可少的,若企业不重视会计工作,它在竞争中必然失利,企业职工的生活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也必定不大。这就是说,会计也反过来影响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它将会计信息反馈给有关方面,积极地影响并参与经济决策,在不断演进的社会环境中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会计就是这样产生于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并随着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而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总之,客观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生产越现代化,规模越扩大,越需要会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