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一般原则

会计一般原则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原则,结合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因此,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一贯性原则要求不同的会计主体处理会计业务应当遵守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制度。同时要求会计核算和报表指标口径和规则保持前后一致。

第三节 会计一般原则

会计信息能否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会计主体的情况,对于国家宏观管理及投资者的经营决策都有重要影响。要想真实地反映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遵循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原则,结合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因此,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以发生经济业务所取得的合法凭证为证明,如实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客观性原则是衡量会计核算工作是否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重要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应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三层意义。真实性是指会计反映的结果应同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相一致,无论计价、登记和编制报表都不允许弄虚作假,都要求真实客观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靠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会计主体的实际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受主观意志左右,力求会计信息可靠。可验证性是指有可靠的凭证为据以复查其数据来源,即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都应有合理合法的凭证可供事后检查。

二、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也称有用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经营决策有用的重要方面,会计核算必须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对各种经济活动做出科学预测,从而帮助决策者尽量减少决策中的不确定性,提高他们有效做出最佳经营决策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反之,即使是反映客观实际的会计信息,但不具有相关性,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在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和会计工作的组织上,都要考虑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三、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的会计主体,尤其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会计主体,在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时应当使用相同的原则和方法,便于报表使用者进行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比较,从而准确地评价和判断会计主体的经营业绩,做出科学的投资选择。

四、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在不同的时期所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应当相同。坚持一贯性原则才能对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活动进行考核、衔接和控制,否则,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就无法比较,也容易产生误解,使人们错误地将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变动,误解为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动。一贯性原则要求不同的会计主体处理会计业务应当遵守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制度。同时要求会计核算和报表指标口径和规则保持前后一致。

一贯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对某一会计主体而言,强调不同会计期间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后者是对不同会计主体而言,强调不同会计主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指标口径等的一致性。

五、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工作的时效性。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其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因此,会计核算首先强调会计处理及时。其次,要把会计信息及时传送给有关信息使用者,及时利用会计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的及时往往与准确性全面性发生矛盾,全面完整真实准确的会计资料在经济活动彻底完成之后才能提供,有时会影响到及时性,这就要求把它们结合起来,权衡利弊综合考虑。一般对于会计主体内部,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比外部更具有重要意义。

六、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简明扼要,便于理解和利用。会计信息中凭证、账簿、报表的记录和汇总,若含糊不清或遗漏甚至错误,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最终会削弱会计信息的价值,同时由于会计信息为需用各方经营决策提供服务,信息使用者不仅仅是会计主体,还包括政府社会各方及社会各监督部门,如果会计信息不清晰明了,只有会计专业人员才能阅读,也就发挥不了会计信息应有的作用。

七、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对于收入和费用,按权责发生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即凡是应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已收付,均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的是收付实现制。它是以款项的收到或支付为标准,来确定是否应计入当期费用或收入。在一个会计主体整个经营活动过程结束而计算经营成果时,两种制度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但在会计分期前提下,收付实现制的计算结果往往不准确,而权责发生制则更切合实际。

八、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配比。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具有经济活动上的因果关系。即收入项目与费用项目在经济内容上必须具有因果关系,收入是由于发生了与之相联系的费用而产生的。第二,时间上的一致关系,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必然与该期间的收入相配比,不属于本期间的费用,即使发生也不应与本期收入配比。实际工作中,尽管一切成本费用并非都直接和营业收入相联系,但通过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按费用这一简便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费用与收入的合理配比,凡是那些和会计主体产品直接有关的成本或费用,都应在该产品出售而获得收入的那一期间作为该期的成本费用处理,对于那些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则应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摊,以确定为某一期收入的成本费用。

九、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谨慎地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或者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未来情况作出最充分的考虑。它要求在会计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和损失,并在会计处理时予以合理反映,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确保经营活动稳健发展。如资产计价,当有两种价格可供选择时,应选择较低的价格入账。会计主体正常经营情况下,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在固定资产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

十、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是指会计主体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有以下优点:一是历史成本是双方交易价格,比较客观;二是凭证容易取得,可随时验证;三是费用与收入均按实际价格计价,与配比原则一致。

十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会计核算要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计算会计主体的当期损益。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资本性支出则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不仅仅为了本期收益,它是为了本期和以后几期的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对于属于收益性的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不属于收益性支出的支出,即资本性支出,则应计列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这样有利于真实地反映经营损益的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信息。

十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在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同时,对经济业务要区别重要程度,并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会计信息要全面,二是在全面反映同时要有所侧重。会计信息要全面反映经济业务情况,这是全面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对于那些次要的经济业务在会计处理时予以简化或合并反映。一般讲,某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既取决于金额的大小,还决定于经济业务的性质,看其在经营决策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的大小,凡是对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重大影响的那些业务,都要作为重要的项目加以详细核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