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风险的特征

金融风险的特征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金融机构和融资者间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而微观金融主体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信息又是极不完全的,因此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潜在性,并在各金融机构中不断累积。由于微观金融主体的投机化行为模式,金融风险具有加速累积的特点,金融泡沫越吹越大。金融风险的扩散性是指个别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危机,会迅速扩张到其他金融机构,乃至波及整个金融体系。正因为金融风险是可控的,才使得建立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4﹒1﹒3 金融风险的特征

金融风险是以货币信用混乱为特征的风险,在理论上表现为因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从而使决策者无法确切知道价格的当前和未来水平,从而导致的获利或损失的可能性。它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风险,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1)客观性

只要有金融活动存在,金融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所谓无风险的金融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金融风险之所以具有客观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二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倾向;三是信用的中介性和对象的复杂性。

2)潜在性和累积性

由于金融机构和融资者间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而微观金融主体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信息又是极不完全的,因此金融风险具有很大的潜在性,并在各金融机构中不断累积。金融风险往往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存在,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这是由于:一是因信用有借有还,导致许多损失或不利因素为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二是因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本来属于即期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来掩盖其事实上的金融损失;三是因银行垄断和政府干预或政府特权,使一些本已显现的金融风险,被人为的行政压抑所掩盖。如我国曾一度出现的“白条”、强迫储蓄等事件,就是这种金融风险隐蔽性的反映。尽管隐蔽性可以在短暂时期内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缓冲和弥补的机会,但是它终究不是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有效机制。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从而导致全社会的经济动荡。

3)突发性和加速性

由于微观金融主体的投机化行为模式,金融风险具有加速累积的特点,金融泡沫越吹越大。而一旦风险累积超过一定的临界值,随着某一具体金融事件的发生,社会个体的“信用幻觉”被打破,潜在风险遂突发为现实风险;个体的投机化行为模式再次起到加速器的作用,经济危机最终形成。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它不同于其他风险爆发只在既定范围内匀速变动,而是因风险失去信用基础而加速变动。一旦金融风险爆发,往往都伴随着突发性、加速性,形成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4)扩散性和传染性

金融风险不同于其他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特征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或失败,不但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的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或投资者的失败,从而引起社会的动荡。金融风险的扩散性是指个别金融机构经营出现危机,会迅速扩张到其他金融机构,乃至波及整个金融体系。而在其他行业,个别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每天都发生的现象,是市场机制作用下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一般不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太大的影响。金融机构则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其经营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公众高度信任基础上的。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的一边连接或聚集着成千上万的众多的投资者,是储蓄者的集中;另一边连接和聚集着众多的投资者,是投资者的总代表。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失败,必然使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另外,金融业不仅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服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供并创造信用,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可以创造派生存款。因此,金融风险不仅具有对原生存款者和初始投资者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

同时,整个金融业中各家金融机构又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的,许多金融工具必须在广泛的金融网络中才能运行,金融机构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资产、各类金融机构密切联系,相互交织成一个庞大的体系,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相互影响传递,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也基本上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网络系统特性。特定的金融资产价格或金融机构运营出现问题引发的局部挤兑风潮,往往会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中去。例如,一家银行的倒闭会造成社会公众对所有银行的信任危机,诱发挤兑的金融风潮,引起一系列债权债务关系的破坏,殃及整个银行业。另外,由于国际金融交往日益频繁,一国的金融风险往往会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跨国“传染”,一旦一国金融风险突发而酿成金融危机,很快就会传染给其他国家,于是形成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一特征在全球金融一体化成为趋势的今天显得尤其突出。

5)破坏性

金融风险的破坏性是指金融风险一旦发生,不仅使客户和股东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往往波及社会再生产的所有环节,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社会巨额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例如,举世闻名的“黑色星期一”事件。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世界股票市场受纽约股票价格影响发生剧烈动荡。当日上市的5 000家所有公司的股票,在一天之中就损失了5 000亿美元,受害的股票持有者达4 700万。这次金融风潮加速了经济衰退,影响到债券价格、初级产品价格和贵金属价格下降,使许多城市尤其是金融业集中城市的公众收入下降,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6)可控性

尽管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但它是可以控制的。所谓金融风险的可控性,是指虽然金融风险的爆发往往由偶然事件引起,但由于其产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又是可以防范与控制的,市场金融主体可以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分析和预测。人们可以根据金融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识别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从而为可控性提供前提,并且可以依据概率统计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金融风险的技术性参数。例如,人们按照历史上金融风险事件出现的频率的稳定性,来估计和预测金融风险在何种参数水平下发生,从而为金融风险的可控性创造技术手段;现代金融制度(包括如法规、条例、管理办法等),非正式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创新发展,使金融主体行为受规则的有效约束,从而把金融风险纳入可控的组织保证之中。正因为金融风险是可控的,才使得建立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7)周期性

金融风险的周期性是指金融运行是在既定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并处于整个国民经济整体循环之中,因此金融风险也受国民经济循环周期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呈现周期性、规律性的变化。货币政策在周期规律的作用下,有宽松期和紧缩期之分。一般来说,在货币政策宽松期,存款、放款、投资、还款、结算等环节运行相对顺畅,社会资金流动量大,货币供需矛盾缓和,影响金融机构安全的因素减弱,金融风险就小;这时金融风险又往往被忽视、被掩盖,因此又是金融风险逐步进行量的积累的时期,其显现与爆发往往有个滞后期。反之,在货币政策紧缩期,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同业之间、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之间、金融运行各环节之间的矛盾加剧,货币供需出现较大缺口,影响金融机构安全性的因素逐渐加强,社会经济运行的链条常常发生断裂,金融风险增加;同时,由于金融风险的显现引起政府和金融机构本身的警觉;强化控制措施,又使金融风险逐步缓解,为下一个宽松时期创造条件。因此,货币政策宽松期,一般也是金融风险低发期;而货币政策紧缩期,往往也是金融风险高发期,特别是在两种货币政策交替期间尤其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