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金融领域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农村金融领域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金融市场论重视市场机制,其主要理论前提与农业融资论完全相反。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框架为: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放贷一方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极力排除政策性扭曲市场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至今还是农村金融理论的主流学派。

2.3.4 农村金融领域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2.3.4.1 农业融资论

农业融资理论的前提是农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存储能力,农村面临的是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性(收入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因此为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赢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比如在20世纪60、70年代,亚洲各国都由政府设立了各种专门的金融机构,将资金注入农村,以应付随绿色革命普及而增大的农村内部资金需求。

2.3.4.2 农村金融市场论

农村金融市场论重视市场机制,其主要理论前提与农业融资论完全相反。它首先认为,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其次赞同麦金农和肖的理论,认为低利率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的存款,抑制金融发展。这一理论还认为,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其贷款回收率低的重要因素,对于民间金融,该理论指出,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所以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

2.3.4.3 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

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理论框架为: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放贷一方(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措施。

2.3.4.4 三种农村金融理论的比较

三种农村金融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政策建议比较如表2-1所示。

表2-1 三种农村金融理论的比较

img3

(续表)

img4

2.3.4.5 简短评论

20世纪80年代之前,农业融资论一直是农村金融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传统学说。发展中国家广泛实行的这种金融政策,虽然促进了农业生产增长,扩大了向农村部门的融资,同时也导致了储蓄动员不力,过分依赖外部资金,资金回收率低下,偏好向中、上层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极力排除政策性扭曲市场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至今还是农村金融理论的主流学派。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使人们认识到要培育稳定、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减少金融风险,仍需要一些非市场因素的作用,特别是政府干预对于稳定金融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