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设施的性质与分类

基础设施的性质与分类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指出基础设施的作用是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我国对基础设施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础设施研究才逐渐被重视。狭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物质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电力、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等。按基础设施经济属性分类。按基础设施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属性可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保障性基础设施和综合性基础设施四大类。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生产活动;生活性基础设

2.1.1 基础设施的性质与分类

2.1.1.1 基础设施的含义

基础设施又称为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是源于拉丁文infra(意为下部、底层)和structure(意为结构、构筑物体)的合成词,基础设施最早作为工程术语使用,主要指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即基础承重部分的构造和设施。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aul Rosensteir-Radan)在对东欧国家的开创性研究中,首先将“基础设施”一词引入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当中,以之描述那些为社会生产提供一般条件和服务的部门和行业,从而使得基础设施从单纯的工程术语演变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术语。但是,对于基础设施的具体概念及内涵,国内外学者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

美国经济学家斯托(Rostow)将基础设施定义为社会先行资本,意指在经济起飞前就必须建设的社会基础设施。他认为:“社会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是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6]在经济起飞可能出现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德雷克·戴蒙德(Drerk Diamond)认为,基础设施通常指支持经济发展的各种公共基础的总和[30]

德国经济学家R. Jochimsem在其《基础设施的理论》一书中认为,基础设施是发挥社会经济各个部门各项功能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并将其划分为物质性基础设施、制度体制方面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基础设施。

美国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 Book Company)在1982年出版的《经济百科全书》中说:“基础设施是指那些对产出水平或生产效率有直接或间接提高作用的经济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发电设施、通信设施、金融设施、教育和卫生设施,以及一个组织有序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基础设施包括两类:一类是核心基础设施,主要是指交通和电力,其作用是增加物质资本和土地的生产力;另一类是社会基础设施,包括卫生保健、教育等[31]。并指出基础设施的作用是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这一对基础设施的宽泛定义自此被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广泛接受。

世界银行在1994年以基础设施为主题的发展报告中,将基础设施定义为永久性的成套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服务。报告认为,基础设施种类繁多,其中经济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部分:(1)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备和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管道煤气等;(2)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排灌渠道等水利设施;(3)交通部门:铁路、市内交通、港口和航道、机场等[1]

我国对基础设施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础设施研究才逐渐被重视。樊纲(樊纲,1990)把基础工业和经济性基础设施统称为“基础部门”,把基础部门和加工工业部门的比例关系称为“基础结构”,他所指的经济性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电力等部门[32]。由我国学者编写的《简明世界经济辞典》将基础设施解释为“为工业、农业等生产部门提供服务的各个部门和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桥梁、机场、仓库、动力、通信、供水以及教育、科研、卫生等部门”。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设施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物质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电力、供排水等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等。广义的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包括教育、法律、卫生以及行政管理等部门。

2.1.1.2 基础设施的特征

基础设施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而,各种具体基础设施会在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33]。尽管如此,各种基础设施还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服务的基础性和社会性。基础性是指基础设施是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它是服务系统,而不是生产系统,是生产的间接投入而非直接投入。社会性是指基础设施不是单纯为个别人、个别家庭、个别企业或单位提供产品或服务,而是为整个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它往往涉及整个国计民生,其质量好坏关系到居民生活和经济的正常运转,会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2)基础设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整体性是指基础设施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按一定的单位分割出售,否则会破坏系统运转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效应。系统性是指基础设施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通过各类设施自成体系的网络显而易见的表现出来,而且也表现为各个分类子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社会内部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在其内部及同外界均需协调一致,才能正常运转。

(3)自然垄断性。所谓自然垄断性是指大量的固定成本和少量的边际成本并存。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如供电、气、热管线网的铺设,邮电通信网络线路的建设等具备共同的特征,即“高额的初始固定成本以及相对较低的可变运营成本”,多提供单位产品所增加的边际成本较低,而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却显著高于前者。所以持续地增加产量可以不断平均成本[24]。也就是说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在一定产出范围内单位产品成本随着量的增加而下降,具有显著的成本弱增性。如果出于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应该按照较低的边际成本来定价,那么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得不到回报。

(4)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等级层次性和技术增长“包络线轨迹”的类似特征。基础设施具有高级和低级、骨干设施和辅助设施之分。技术的含量和服务的范围及影响程度是度量基础设施等级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基础设施内容不断加入社会生产条件中去,而且低级基础设施越来越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和演进。

(5)建设资本的密集性。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模大,配套性强,涉及面广,从资本规模和技术工程角度看,基础设施必须进行整体性大规模投资,并且建设后还要有相应的附属配套设施方可投入使用。如果投资过少或工程不配套,即使项目建成后也无法达到预期效益,只会形成浪费。

2.1.1.3 基础设施的分类

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基础设施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类方式:

按基础设施经济属性分类。按基础设施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属性可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保障性基础设施和综合性基础设施四大类。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生产活动;生活性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人类的生活需求;保障性基础设施包括防灾、公共卫生、环保、消防等基础设施;综合性基础设施具有服务于生产与生活两大功能,这类基础设施涵盖面较广,包括交通、通信、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

按照项目区分理论可将基础设施分成三类:经营性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各类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渠道及权益归属等都不相同。经营性基础设施是指有收费机制,可以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是指有收费机制和潜在利润,但因其政策和收费价格没有到位等客观因素无法收回成本的基础设施,此类基础设施要通过政府适当补贴以维持运营;非经营性基础设施是指无收费机制,市场机制失效的基础设施,这类基础设施投资只为获取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往往只能由政府财政来承担。

按照基础设施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邮电通信基础设施、能源动力基础设施、给排水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防灾基础设施、文教卫生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8种类型。

另外,按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的范围,可以分为国家基础设施、区域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被不同的行业所使用时,既包含一般基础设施的内容,又被赋予特定的内涵,如工业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本书主要研究的是农业基础设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