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抗币”对付国民党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以“抗币”对付国民党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我们曾经谈到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停止使用银币,改为使用纸币——法币。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复失地,法币流通区域扩大,1945年至1946年比较平稳,1946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反共反民主反人民的内战,财政赤字就以发行法币弥补,这就引起通货膨胀。这是由于边币发行较早,冀南币发行较晚,两者发行时都与法币等价,而法币不断在贬值所致。

1.以“抗币”对付国民党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前面我们曾经谈到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停止使用银币,改为使用纸币——法币。由于纸币不需要兑现,这就为滥发纸币、膨胀通货准备了条件。朱伯康在《中国经济通史》中整理了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八年(1937—1945年)中滥发法币的数据,情况如下:

1937年6月发行数:14.1亿,指数:100;1939年6月发行数:27亿,指数:190;1940年发行数:60.6亿,指数:430;1944年发行数:1228亿,指数:8700;1945年发行数:3978亿,指数:28200,比抗战初期增加280余倍。抗战初期(1937—1938年底)每年增加40.6%;中期(1939—1941年)平均每年增加87.2%;1942年以后,平均每年增加132.5%。由于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域常有变动,总趋势是日益缩小,法币流通区域及该区生产总量就无法统计,因此缺乏产量指数,我就无法以法币发行指数和产量指数之比,来说明法币作为价格标准的变化,即其代表的银量的变化,并以此来说明物价上涨的情况。但是,法币发行量超过生产量则肯定是存在的,因此物价就必然上涨。物价上涨的情况,以当时的陪都重庆为例,1937年6月为100,1945年为331320,上涨了3000多倍,远远超过法币增加的指数,这是由于通货膨胀必然使货币流通速度大大加快,并且陪都流通的货币更为集中所致。

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复失地,法币流通区域扩大,1945年至1946年比较平稳,1946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反共反民主反人民的内战,财政赤字就以发行法币弥补,这就引起通货膨胀。关于通货膨胀的情况,朱伯康以例子来说明:假设1937年,上海一位市民有10000元法币,根据1935年币制改革的规定,值10000元银元,是个大富翁。上海沦陷后,使用汪精卫政府的伪中储券,以2∶1兑换法币,10000元变成5000元。1945年抗战胜利,伪中储券以200∶1兑换法币,变成25元。1948年改用金圆券,以300万∶1兑换金圆券,变成0.0000083元。即使不经过伪中储券的折算,它直接折算为金圆券,也仅为0.0033333元。这位富翁就变成赤贫了。[2]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自己的银行,分散发行地方性的货币,总计达500多种,有效地制止了日益贬值的法币对各该地区经济的不利影响。现举例说明之:晋察冀边币是1938年发行的,当时与法币的比率是1∶1;冀南币是1939年发行的,当时与法币的比率也是1∶1。由于法币不断贬值,所以在发行时,冀南币的价值就低于边币;再经过几年,到1948年12月,在华北解放区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时,分别以1∶1000和1∶100的比率收兑边币和冀南币,即边币和冀南币的比率是10∶1。这是由于边币发行较早,冀南币发行较晚,两者发行时都与法币等价,而法币不断在贬值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