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府的新闻政策

政府的新闻政策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抗战的进行,政府对新闻界的新闻检查日益加强。该局成立后,在全国设五大特级检查处,分别为重庆、成都、桂林、昆明、西安。这时国民党政府迁到重庆,新闻中心也随之转移。共产党在国统区新闻言论的空间,也随着国民党抗战政策的变化而变化。重庆新闻检查处的工作大部分就放在《新华日报》上。

一、政府的新闻政策

1.设立五大特级检查处

抗战伊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发布了《非常时期新闻检查规程及违检惩罚暂行办法》,规定:“凡在各省市印行之日报、晚报、小报、通讯社稿及其增刊特刊号外等,于发行前,均须将全部稿件,无论社评专论、专电通讯、特讯、特写、专访、信件及其他一切俯瞰文字,并广告等,一律送由各新闻检查所检查”,对外国新闻机构在华发出的稿件也要检查。(34)

抗战开始后,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取消《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和《新闻检查条例》,主张言论自由,并着手在国统区发展自己的新闻事业,经多次与国民党方面的交涉,终于在1937年10月,获准在南京筹办报纸。《新华日报》自1938年11月在武汉创刊伊始,就遭到骚扰破坏,直到1947年2月被封。这9年中,《新华日报》不断面临着新闻检查、新闻来源被封锁、发行工作被破坏等问题。(35)

随着抗战的进行,政府对新闻界的新闻检查日益加强。1939年春,国民党中央将全国新闻检查权统一,成立“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局长由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兼任。该局成立后,在全国设五大特级检查处,分别为重庆、成都、桂林、昆明、西安。重庆首先升为特级检查处,以加强管制。重庆为战时行都,文化人集中,报纸较多,更重要的是《新华日报》在重庆已经出版发行,销数颇大。据说蒋介石每早看三份报,首为《新华日报》,次为《大公报》,最后是《中央日报》。成都因当时地方势力很浓厚,如杨森、刘湘、刘文辉和邓锡侯等残余势力,对逃难来的中央怀有二心者大有人在,“荒谬、复杂、离奇的消息和言论到处俱有”。此地文化人荟萃,报业亦多,因此也设立特级处。

抗战中期,上海等长江中下游一些著名文化人以及像《大公报》那样的大报多迁到桂林,许多进步刊物也纷纷创刊或移此出版,故新闻检查方面也不得不将桂林列为特级处。昆明则是抗战中的后方重要基地之一,原京津著名大学多迁入此地区,西南联大即为其中之一。这里既有著名文人学者,也有大批进步人士,同样受到重视,升为特级检查处。(36)

2.控制与发展

上海、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国民党的政治中心,也成为抗战初期的新闻事业中心,国民党在武汉的新闻事业中,影响较大的是《扫荡报》和《武汉日报》,(37)共产党迅速在武汉创办起自己的机关刊物《群众》和《新华日报》。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这时国民党政府迁到重庆,新闻中心也随之转移。共产党在国统区新闻言论的空间,也随着国民党抗战政策的变化而变化。1939年《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出台、1941年“皖南事变”的发生,都直接冲击着共产党在国统区刚刚起步的新闻事业。

重庆新闻检查处的工作大部分就放在《新华日报》上。1940年左右,日本诱降的气氛很浓,全国进步媒体都撰文论及此事。《新华日报》曾多次借古诗为题,以短诗形式表示愤慨,如短诗《咏秦桧》,但送检时,也是一律免予刊登。(38)“皖南事变”时,《新华日报》被封锁、镇压,发行量曾一度降到每天只有几百份。但在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依靠“打不散、吓不倒、拉不去”的报丁、报童队伍,《新华日报》获得了广大工人、学生和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读者群的支持,(39)日发行量逐步上升,由开始的1万份增加到后来的5万份。(40)

这些新闻检查处在各地的作用并不相同。以成都的新闻检查而言,据当时负责检查者回忆说,在国事危急、舆论纷杂的情况下,对成都文坛和报纸上的作品,都以新闻检查的标准去处理取舍是根本办不到的。往往形式上送检,实际上仍按其原意语句排版发行。国家主义派头头李璜主办的《中国青年日报》,内容大半采自中央社消息,但每天都有社论表达自己的立场,虽履行送检手续,但绝无一次遵行删改,就连当时在成都的张群等,也对此束手无策。(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