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铸币减色与价格上涨不成比例的原因

铸币减色与价格上涨不成比例的原因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要说明,李嘉图并不认为银铸币减色了,物价就无条件地按其贬值的程度上涨。但这些各单位铸币的价值合起来,仍等于所需金属货币的总价值。很明显,马克思接受了李嘉图这一重要的货币理论。我认为区别这两种不同货币内容的价格变动,对于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物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5.铸币减色与价格上涨不成比例的原因

现在要说明,李嘉图并不认为银铸币减色了,物价就无条件地按其贬值的程度上涨。这要取决于这贬值了的银币的流通量是否适合于必需量。他说:“在限制数量之后,减色铸币也会像具有法定重量和成色一样按表面所标价值流通,而不按其实际含有的金属重量的价值流通。因此,在英国铸币史中,我们看到通货贬值从不与其减色同一比例,原因是通货数量的增加从不与其内在价值的减少成比例。”[11]这从某一点看,多少是有点同意特罗尔的看法,这就是限制贬值银铸币的数量,是白银的市场价格和法定平价的差额何以没有大于现有差额的原因。

据此,李嘉图正确地提出一个原理:“在黄金成了法偿币,银行纸币也被用来进行支付的……时期中,减色银币的数量却没有超过在没有减色银币情况下所能流通的铸币厂新铸银币的数量,所以货币虽然减色了,但却没有贬值。布卡南先生对于这问题的解释却有些不同。他认为主币可能贬值,而辅币却不容易贬值。在威廉王朝,银是主币,所以容易贬值。1774年银已经成了辅币,所以便能维持价值。”最重要的是,他接着指出:“通货贬值与否,完全取决于其数量是否过剩,而不取决于它是辅币还是主币。”[12]

正是这样,李嘉图又说:“在国家铸造货币不征收铸币税时,货币的价值就会等于任何一块重量相同、成色相同的同类金属的价值。但在国家征收铸币税的情形下,铸币的价值一般就会超过未铸成货币的金属,其超过额相等于全部铸币税。因为这时取得铸币需要用更多的劳动,也可以说是需要较大量劳动的产品的价值。”这是正确的。他接着又说:“在只有国家能铸造货币的时候,这种铸币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因为只要限制铸币的数量,它的价值就可以被提高到任何可能的程度。”[13]这里的铸币税指的显然不是铸币所耗费的劳动,因而同上述相矛盾。撇开这一点不谈,这里的论述还存在这样的问题:限制铸币的数量,其总价值就等于流通所需金属货币的总价值,因而每单位铸币的价值就高于其面值。但这些各单位铸币的价值合起来,仍等于所需金属货币的总价值。因此,不应说“它的价值就可以被提高到任何可能的程度”。其实,这个问题从实质来看,就是前面提到的斯密所说的那个问题:限制用以缴纳税款的纸币,使其数量低于所需要量,其价值就会超过它的面值。以后我们会看到,希法亭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李嘉图由此又推论纸币的价值。他说:“纸币就是根据这一原则流通的。纸币的全部费用都可以看作是铸币税。它虽然没有内在价值,但只要限制它的数量,它的交换价值就会等于面值相等的铸币或其内含生金的价值。”[14]撇开铸币税概念不谈,这里的论述也是正确的。

很明显,马克思接受了李嘉图这一重要的货币理论。他说:“在英法两国货币伪造史上,我们一再看到价格不是按照银铸币成色减低的比例而上涨。这只是因为铸币增加的比例同铸币成色减低的比例不相当,也就是因为金属成色较低的铸币的发行量还不足以使商品的交换价值以后用这种成色较低的金属当作价值尺度来计算,并且同这种较低的计量单位相适应的铸币来实现。”最重要的是,马克思接受了李嘉图阐述的原理,明确地说:“价值符号——不论是纸还是降低了成色的金银——按什么比例代表按造币局价格计算的金银重量,不是决定于这些符号本身的物质,而是决定于它们在流通中的数量。”这是因为,“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上,货币只是用作计算货币,而金只是用作观念的金,对于这种职能来说,一切看货币的自然物质而定,交换价值用银计算或表现为银价格,自然完全不同于用金计算或表现为金价格。相反,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上,货币不仅是想象的,而且必须作为实在的东西同其他商品并列,对于这种职能来说,货币材料变得毫无关系,而一切决定于它的数量。”[15]明白了这个理论,就可以谈论“黄金高价”时的物价,即表现在计算单位增加的纸币上的价格,如折算为黄金的重量,为何没有变化的问题。

李嘉图说:“如果银行受到限制,不得以硬币兑换纸币,并且所有的硬币都已出口,那么,他们纸币的任何过剩,都会按照其过剩的比例而贬低流通媒介的价值。假如在限制兑现以前英国的流通数量是2000万,后来又增加400万,这2400万不会比原来的2000万有更大的价值,如果商品还是原来一样,硬币也没有相应的出口。假如银行陆续再把纸币增加到5000万或1亿,这增加的数量都会被英国的流通所吸收,但不管怎样,都会把价值贬低到2000万一样。”[16]这就等于说,不管流通的纸币是多少,它只能代表流通所需要的金币或银币数量那么多的价值。因此,表现在纸币上的“黄金高价”,如折算为金量或银量是和高价前一样,并没有增加。

马克思提出了李嘉图所没有的价格标准这一概念。它就是单位货币的含金量或含银量,如1镑重0.25盎司黄金(约数),这个金量就是价格标准。这样,如果纸币流通量和所需的金币量相等,1镑纸币就值0.25盎司黄金;如果纸币流通量超量1倍,1镑纸币就只值0.125盎司黄金,物价就上涨1倍,即从1镑涨为2镑。但将这上涨了的价格折算为金量,则和原来的一样:涨价前1镑的含金量为0.25盎司黄金;涨价为2镑时,由于是1镑含金量为0.125盎司黄金,2镑就等于0.25盎司黄金,从金量看仍等于以前的,也就是说从金量看物价并无变化。

总之,“黄金高价”时的物价升高和“价格革命”时表现价格升高的金量或银量的增加是不同的。我认为区别这两种不同货币内容的价格变动,对于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物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1]《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3卷,《论货币问题》,寿勉成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28页。

[2]《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3卷,《论货币问题》,寿勉成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页。

[3]《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3卷,《论货币问题》,寿勉成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7—48页。

[4]《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3卷,《论货币问题》,寿勉成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页。

[5]同上书,第42页。

[6]《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3卷,《论货币问题》,寿勉成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页。

[7]同上书,第44页。

[8]《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3卷,《论货币问题》,寿勉成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5—86页。

[9]同上书,第48页。

[10]同上书,第48页。

[11][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02页。

[12]同上书,第317页。

[13]同上书,第301—302页。

[14][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0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0—112页。

[16]《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3卷,《论货币问题》,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