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毒原因与预防

中毒原因与预防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毒蘑菇又称为毒蕈。城市居民偶尔有因食用混杂于食用蘑菇中的毒蘑菇而致中毒。我国最大的一次毒蘑菇中毒发生于2001年9月,在江西省永修县约有5 000人中毒。我国已发现的毒蘑菇约80余种,能危害人类生命的有20余种,极毒者有10种左右。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表现也各不相同。①有些毒蘑菇的外观与可食用的无毒野蘑菇极为相似,常易误食而中毒。

毒蘑菇又称为毒蕈。每逢夏秋多雨季节,乡村的松林、灌木丛、竹园及草地中常有野蘑菇生长,村民在采食无毒野蘑菇时,误将野生毒蘑菇当作可食野蘑菇食用而引起中毒。城市居民偶尔有因食用混杂于食用蘑菇中的毒蘑菇而致中毒。我国最大的一次毒蘑菇中毒发生于2001年9月,在江西省永修县约有5 000人中毒。我国已发现的毒蘑菇约80余种,能危害人类生命的有20余种,极毒者有10种左右。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按各种毒蕈毒素中毒的主要表现,大致分为四类:①胃肠毒素。毒红菇、红网牛肝菌、墨汁鬼伞;②神经精神毒素。毒蝇伞、豹斑毒伞、角磷灰伞菌、臭黄菇;③血液毒素。鹿花菌;④原浆毒素。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毒蘑菇中含有的毒素很多目前还不清楚,而且毒素往往交叉存在,一种毒蘑菇中可以含有几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可能存在于多种蘑菇中。

如何避免毒蘑菇中毒?不要进食有毒的蘑菇!①有些毒蘑菇的外观与可食用的无毒野蘑菇极为相似,常易误食而中毒。采食野蘑菇时,最好是在有经验人员的指导下采集。②分辨不清或没有食用过的蘑菇品种,必须经过熟识人员的鉴别,确认无毒方可食用。③对于新鲜食用蘑菇,先在沸水中煮5~7分钟,弃去汤汁后食用。

如何识别毒蘑菇?一般无毒蘑菇的颜色大多是白色或棕色,肉质厚软,皮光滑并带有丝光(图2-1);毒蘑菇大都颜色美丽,伞盖和茎上有斑点、疣点、裂沟、生泡、流浆、发黏,伞盖肉质薄呈薄片形(图2-2)。现将几种极毒的毒蘑菇的特征、形态、毒性及产地介绍于下。

(1)毒伞:别名绿帽菌、鬼笔鹅膏、瓢蕈、蒜叶菌。①特征:菌盖较厚,暗灰绿色,表面有丝光。②形态:菌盖宽3~11厘米,幼时呈鹅蛋形至钟形,老后变平,表面有光泽,有不明显的放射状隐条纹,颜色棕褐色或暗灰褐色或暗绿色等,多变化,有时稍有黏性。菌肉白色,稍密。菌柄呈白色圆柱形,脆而空心,表面光滑或有纤毛,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长为5~18厘米,直径为0.6~2厘米。菌环生长在菌柄上部,白色膜质,下垂,环上有纵行条纹。菌托白色,大型苞状。孢子白色。③毒性:含毒肽与毒伞肽,极毒,中毒属“多脏器损害型”。④生长地: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图2-1 无毒蘑菇

图2-2 有毒蘑菇

(2)褐鳞小伞:别名褐鳞环柄菇。①特征: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②形态:菌盖肉质宽1~5厘米,赭黄色带粉红肉色,初呈凸圆形,后变扁平中央稍突起,表面裂成红褐色或褐色平伏小鳞片,边缘内卷,有棉絮状纤毛。菌肉薄呈白色。菌褶初为白色,后稍带黄色,密,中宽,边缘粗糙。菌柄白中略带粉红色,长约1厘米,直径0.3~0.7厘米,中空,基部稍膨大。菌环白,易脱落。孢子白色。③毒性:含毒伞肽和毒肽,极毒,中毒属“多脏器损害型”。④生长地:北京、上海、江苏、青海等地。

(3)白毒伞:别名白帽菌、白鹅膏、春生鹅膏、白罗伞。①特征:菌体白色,形状较细长。②形态:菌盖宽7~12厘米,幼时呈鸡蛋形至钟形,老后变平,白色,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柄白色,光滑,基部膨大,长9~12厘米,直径2~2.5厘米。菌环生在菌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上有不明显的条纹。菌托白色,肥厚成苞状。孢子白色。③毒性:含毒伞肽和毒肽,极毒,中毒属“多脏器损害型”。④生长地: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江西、广西、河南、四川等地。

(4)鳞柄白毒伞:别名毒鹅膏。①特征:菌体白色,菌盖中央略为凸起,菌柄有鳞片。②形态:菌盖宽6~15厘米,幼呈圆锥形,老后扁平中央突起,白色有时略带黄色,表面光滑。湿时表面有黏性,干时有光泽。菌肉及菌褶皆白色。菌柄长8~14厘米,直径1~1.2厘米,白色似柱形,有明显鳞片。菌环生长在菌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下垂,不易脱落。菌托白色呈苞状,基部膨大呈球形。孢子白色。③毒性:含毒伞肽和毒肽,极毒,中毒属“多脏器损害型”。④生长地:河北、四川等地。

(5)残托斑毒伞:①特征:菌柄向下变粗,基部稍膨大,菌托消失或呈几圈白色块斑状残片。②形态:菌盖宽3~9.5厘米,幼呈半球形后平展,棕褐色,中央暗褐色,有白色角状颗粒。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密,离生,不等长。菌柄长3~11厘米,直径1~1.7厘米,白色,老后略呈污黄色,实心,肉质,向下变粗,基部稍膨大。菌环膜质薄,下垂,易脱落,生在菌柄的中部。菌托易消失,或呈几圈不明显的白色块斑状残片。孢子无色,孢子印白色。③毒性:含毒伞肽和毒肽,极毒,中毒属“多脏器损害型”。④生长地:广西等地。

(6)毒粉褶菌:别名土生红褶菇、内缘菌。①特征:菌盖污白色,菌褶粉红色。②形态:菌盖宽6~20厘米,幼时呈扁半球形,老后平展中部凸起,边缘波浪状,常裂开,污白色至黄白色。菌肉白色。菌褶初白色,后变粉红色或皮肤色。菌柄长9~11厘米,直径1.5~3.8厘米,白色,肉质,基部膨大。无菌环。无菌托。孢子印粉红色。③毒性:较毒,含胃肠毒素,中毒属“胃肠炎型”。④生长地: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黑龙江等地。

(7)秋生盔孢伞:别名秋生鳞耳、焦脚菌。①特征:菌柄下部黑褐色,木生。②形态:菌盖宽1.3~4.5厘米,幼呈钟形,后变扁平中部凸起,初污黄色后变深,中央褐色。菌肉淡褐色。菌褶较密,直生,初黄色后变黄褐色。菌柄长5.4~8.3厘米,直径0.3~0.7厘米,空心,上部黄色,基部黑褐色。无菌环。无菌托。孢子淡褐色,孢子印锈色。③毒性:含毒伞肽和毒肽,极毒,中毒属“多脏器损害型”。④生长地:四川等地。

(8)包脚黑褶伞:别名包脚黑伞。①特征:菌肉厚,菌柄基部膨大,有肥大菌托。②形态:菌盖宽5~16厘米,白色后变淡黄色,扁平球形后平展,中部稍凹。菌肉厚,白色。菌褶离生,稠密,粉红色,后变为黑褐色。菌柄长3~13厘米,白色,基部膨大,向上渐细。无菌环。菌托肥大,边缘锯齿状。孢子褐色,孢子印紫褐色。③毒性:含毒伞肽和毒肽,极毒,中毒属“多脏器损害型”。④生长地:河北、青海等地。

(9)豹斑毒伞:别名斑毒菌、满天星、白芝麻菌、假芝麻菌。①特征:菌盖呈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白色鳞片。②形态:菌盖宽3.5~14厘米,幼时扁半球形,后变平展,湿时稍发黏,灰褐色或棕褐色,边缘部分色浅有条纹,表面有白色块状或角状鳞片。菌肉薄,白色。菌褶较密,白色。菌柄长5~17厘米,直径0.5~2.5厘米,白色,空心,较脆,下部有白色鳞片,基部膨大。菌环生在菌柄中下部,白色,膜质,易脱落。菌托近似环状或环带。孢子白色。③毒性:较毒,含毒蝇碱,中毒属“神经精神型”,以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④生长地:河北、吉林、安徽、黑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四川、云南、青海、海南等地。

(10)毒蝇伞:别名毒蝇菌、捕蝇菌。①特征:菌盖呈鲜红色,有白色至淡黄色鳞片。②形态:菌盖宽6~20厘米,幼时呈半球形,后变平展,表面发黏,鲜红色至橘红色,边缘有条纹,有白色、淡黄色或黄色鳞片或疣。菌肉厚,白色。菌褶白色至黄白色,密而不等长,边缘整齐或稍带絮状物。菌柄长12~25厘米,直径1~2.5厘米,上部有丝状纤维或稍带絮状物,白色,下部白色至黄白色,基部膨大呈球形,有数轮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组成的菌托。菌环大而厚,生在菌柄上部,白色至黄白色,平滑或带絮状物。孢子白色。③毒性:含毒蝇碱,较毒,中毒属“神经精神型”,以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④生长地: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

(11)毒红菇:别名呕吐红菇、小红脸菌。①特征:菌盖呈珊瑚红色,边缘有条纹,表皮易剥离,菌肉近表皮处呈红色,菌褶纯白色。②形态:菌盖宽5~9厘米,幼时呈扁半球形,后变平展,老时下凹,发黏,表面光滑,粉红色至珊瑚红色,边缘色较淡,有棱纹,表皮易剥离。菌肉薄,白色,近表皮处呈红色,味苦。菌褶等长,纯白色,凹生,褶间有横脉。菌柄圆柱形,长4~7.5厘米,直径1~2.2厘米,白色或粉红色,内部松软。孢子印白色。③毒性:较毒,含胃肠毒素,中毒属“胃肠炎型”。④生长地:河北、吉林、江苏、安徽、福建、云南、四川等地。

(12)臭黄菇:别名油辣菇、猩红菇、亮红菇、牛犊菌。①特征:菌盖呈黄色,幼时发黏,老时有朽臭味,表皮易剥离,成熟后菌盖表面有一层发亮的黏液。②形态:菌盖宽8~15厘米,幼呈半球形,后变平展,中部稍凹,土黄色至土褐色,幼时及湿时黏滑,边缘有小疣组成的明显条纹。菌肉白色,发脆。菌褶等长,幼时白色,老时灰白色或朽叶色,褶间有横脉。菌柄长3~9厘米,直径1.8~2.5厘米,浅白色。孢子印白色。③毒性:较毒,含胃肠毒素,中毒属“胃肠炎型”。④生长地: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西、湖南、河南、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13)角鳞灰伞:别名油麻菌、黑芝麻菌、麻子菌。①特征:菌盖呈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角锥状或颗粒状鳞片,菌托有数圈黑色细颗粒组成。②形态:菌盖宽3~9厘米,幼呈半球形,后变平展,呈灰色或灰褐色,稍有丝光,有很多黑色角锥状或颗粒状鳞片,湿时少发黏,干后鳞片密集在一起似块状,边缘平或有不明显条纹。菌肉薄,白色。菌褶较密呈白色。菌柄长4~10厘米,直径1~2厘米,白色至灰白色;下部灰色有纤毛状鳞片,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菌环在菌柄上部,下垂状,白色膜质,有条纹。菌托有4~7圈黑色颗粒组成。孢子白色。③毒性:较毒,中毒属“神经精神型”。④生长地: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河南、云南、四川等地。

(14)红网牛肝菌:别名褐黄牛肝菌。①特征:菌盖呈茶褐色,有平伏的细绒毛,菌柄,有紫红色网纹,菌肉受伤后变蓝色,与菌管层连接处带红色。②形态:菌盖宽6~17厘米,幼时呈扁半球形,后变平展,土褐色至茶褐色,表面干燥或稍带黏性,覆有有平伏的细绒毛,老时干旱常龟裂成小斑。菌肉淡黄色,受伤后变蓝色。菌管离生,黄色,受伤后变蓝色,菌肉与菌管连接处带红色。管口小,圆形至多角形,橘红色。菌柄长3~12厘米,直径1.3~2.2厘米,肉质,实心,近似柱形,上部橘红色,下部带紫色,受伤后也变蓝色,有橘红色网纹。孢子青褐色。③毒性:较毒,含毒蝇碱,中毒属“神经精神型”,以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④生长地:河北、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15)鹿花菌:①特征:菌盖红褐色,后变咖啡色,扭曲呈脑纹状。②形态:菌盖呈不规则球形,初红褐色,后变咖啡色至黑褐色,有细绒毛,扭曲呈脑状。菌肉薄,腊质,很脆。菌柄短,灰白色至浅黄色,有细绒毛,初髓质后变中空,具折襞,肿瘤状凸起和凹槽。无菌环。无菌托。孢子无色。③毒性:较毒,含血液毒素,中毒属“血液毒型”,发生急性溶血。④生长地:黑龙江、云南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