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余额调节法一般用于什么清查

余额调节法一般用于什么清查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应当建立以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的财产清查领导小组,并具体负责和领导组织清查工作。物质及业务上的准备是进行财产清查的前提条件,各业务部门特别是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应主动配合,做好准备工作。“盘存单”是记录各项财产物资实存数量盘点的书面证明,也是财产清查工作的原始凭证之一。

第三节 财产清查的方法

一、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

财产清查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工作,为了保证财产清查工作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财产清查的目的,在财产清查之前应充分做好组织上和物质及业务上的准备工作。

(一)组织准备

财产清查,特别是全面清查,是一项既复杂又细致的工作,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为此,应当建立以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的财产清查领导小组,并具体负责和领导组织清查工作。该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管理制度或有关部门的要求拟定财产清查工作的详细步骤,确定财产清查的对象和范围,配备财产清查人员等;在财产清查过程中,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检查和督促工作;研究和解决财产清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财产清查工作结束后,撰写出财产清查工作的书面报告,对发生的盘盈、盘亏提出处理意见。

(二)物质及业务准备

物质及业务上的准备是进行财产清查的前提条件,各业务部门特别是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应主动配合,做好准备工作。各部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如下内容:

(1)财会人员,应在财产清查之前将所有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将有关账簿登记齐全并结出余额。总分类账中反映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的有关科目应与所属明细分类账核对清楚,做到账账相符,账证相符,为财产清查提供可靠依据。

(2)财产物资保管部门和人员应将截止到财产清查时点之前的各项财产物资的出入库办理好凭证手续,全部登记入账,结出各科目余额,并与会计部门的有关总分类账核对相符。同时,财产物资保管人员应将其所保管的各种财产物资堆放整齐,贴上标签,标明品种、规格和结存数量,以便进行实物盘点。

(3)财产清查小组应组织有关部门准备好计量器具,印制好各种登记表册。

二、实物资产的清查方法

实物资产是指具有实物形态的各种资产,包括各种固定资产,库存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库存商品),委托及受托其他单位加工、保管、代销的材料和商品,各种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以及各种在途物资、发出商品等。由于实物资产的品种规格繁多、型号复杂、单价各异、存放(使用)的地点不一、体积重量不同,因而清查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对实物资产的清查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

实物资产数量的清查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实地盘点法

实地盘点是指在财产物资堆放现场进行逐一清点数量或用计量仪器确定实存数的一种方法。

实地盘点法适用范围广,要求严格,数字准确可靠,清查质量高,但工作量大,如事先按财产物资的实物形态科学地码放,如五五排列、三三制码放等都有助于提高清查的效率。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机器设备、包装物、原材料、产成品和库存商品等的清查。

(二)技术推算盘点法

技术推算盘点法是利用技术方法,如量方计尺等对财产物资的实存数进行推算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成堆,难以逐一清点的财产物资。

(三)抽样盘存法

抽样盘存法是指对于数量多、重量或体积均匀的实物资产采用抽样盘点的方法,以确定财产的实有数额。其一般适用于对单位价值很低的小型零件等材料物资的清查。

(四)函证核对法

函证核对法是指对于委托外单位加工或保管的物资,可以采用向对方发函调查,并与本单位的账存数相核对的方法。

为了明确经济责任,在进行财产物资的盘点时,有关财产物资的保管人员必须在场,并参加盘点工作。对各项财产物资的盘点结果应如实准确地登记在“盘存单”上,并由参加盘点的人员和实物保管人员同时签章生效。“盘存单”是记录各项财产物资实存数量盘点的书面证明,也是财产清查工作的原始凭证之一。“盘存单”一般格式如表8-1所示。

表8-1 盘存单

img121

盘点完毕,将“盘存单”中所记录的实存数额与账面结存数额相核对,如发现某些财产物资账实不符时,应根据“盘存单”和有关账簿记录填制“实存账存对比表”,确定财产物资盘盈或盘亏的数额。“实存账存对比表”是财产清查的重要报表,是调整账面记录的原始凭证,也是分析盈亏原因、明确经济责任的重要依据。“实存账存对比表”一般格式如表8-2所示。

表8-2 实存账存对比表

img122

三、货币资金的清查方法

(一)库存现金的清查

库存现金的清查是通过实地盘点确定库存现金的实存数,再与现金日记账的账面余额核对,以查明盈亏情况。在进行现金清查时,为了明确经济责任,出纳人员必须在场,在清查过程中不允许以白条抵库,即用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条、收据等抵充库存现金。现金盘点完毕,应根据盘点的结果及与现金日记账核对的情况填制“现金盘点报告表”。“现金盘点报告表”也是重要的原始凭证,它既起“盘存单”的作用,又起“实存账存对比表”的作用。“现金盘点报告表”应由盘点人和出纳员共同签章方能生效。“现金盘点报告表”的一般格式如表8-3所示。

表8-3 现金盘点报告表

img123

(二)银行存款的清查

银行存款的清查是采用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的方法进行的,即将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进行逐笔核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在进行银行存款的清查时,单位应先检查本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记录情况,并保证其记录的正确和完整。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往往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一是由于某一方或双方有记账错误,二是存在未达账项。所谓未达账项,是指单位与银行之间对于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结算凭证的时间不同,导致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结算凭证而未登记入账的款项。未达账项有以下四种情况:

(1)本单位已记为银行存款增加而银行尚未入账。例如,企业销售产品收到支票,送存银行后即可根据银行盖章退回的“进账单”回单联登记银行存款的增加,而银行则要等款项收妥后再登记增加,如果此时对账,则形成企业已收、银行末收的款项。

(2)本单位已记为银行存款减少而银行尚未入账。例如,企业开出一张支票支付购料款,企业可根据支票存根、发货票及收料单等凭证登记银行存款的减少,而此时银行由于尚未接到支付款项的凭证尚未登记减少,如果此时对账,则形成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款项。

(3)银行已记为本单位银行存款增加而本单位尚未入账。例如,外地某单位给企业汇来款项,银行收到汇款单后马上登记企业的存款增加,企业由于尚未收到汇款凭证尚未登记银行存款增加,如果此时对账,就形成了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款项。

(4)银行已记为本单位银行存款减少而本单位尚未入账。例如,银行代企业支付款项(如水电费等),银行已取得支付款项的凭证已登记企业存款减少,企业尚未接到凭证尚未登记银行存款减少,如果此时对账,则形成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款项。

上述任何一种未达账项的存在都会使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转来对账单的余额不符。当发生1、4两种情况时,会使本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大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当发生2、3两种情况时,会使本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小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因此,在与银行对账时,应首先查明有无未达账项,如果有未达账项,通常要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未达账项进行调整,再确定企业与银行双方记账是否一致,双方的账面余额是否相符。

现举例说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具体编制方法。

【例8-1】中信公司20××年度12月31日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为56 000元,银行转来对账单的余额为74 000元,经过逐笔核对发现有如下未达账项:

(1)企业收销货款2 000元,已记银行存款增加,银行尚未入账;

(2)企业付购料款18 000元,已记银行存款减少,银行尚未入账;

(3)接到上海甲工厂汇来购货款10 000元,银行已登记增加,企业尚未入账;

(4)银行代企业支付购料款8 000元,银行已登记减少,企业尚未入账。

根据以上资料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整双方余额。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格式如表8-4所示。

表8-4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img124

表8-4的编制方法是,企业与银行双方都在本身余额的基础上补记上对方已记账、本身未记账的未达账项(包括增加额和减少额)。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调整,双方调节后的余额相等,说明双方记账相符,否则说明记账有错误,应给予更正。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调节,所得到的调节后余额是企业当时实际可以动用的款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财产清查过程中,要注意长期存在的未达账项。对于时间较长的未达账项,应该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及时解决,以免造成损失。同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起到对账的作用,不能作为调节账面余额的凭证,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还应待收到有关原始凭证并编制记账凭证后再进行。

上述银行存款清查方法也适用于银行借款的清查。

四、往来结算款项的清查方法

往来结算款项是指本单位与外单位发生的各种应收款、应付款、暂收款、暂付款。各种往来结算款项一般采取“函证核对法”进行清查,即通过函件同经济往来单位核对账目的方法。清查单位应首先检查本单位各项往来款项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在查明本单位记录准确无误后,按每一个经济往来单位编制“往来款项对账单”,一式两联,其中一联作为回单联送各往来单位,对方单位核对相符后应在回单联上加盖公章退回本单位。如果经核对不相符,对方单位应在回单联上注明情况,或另抄对账单退回本单位,进一步查明原因,再行核对,直到相符为止。“往来款项对账单”的格式和内容见表8-5。

表8-5 往来款项对账单

img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