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陈光标名片看中国商人自卑心

从陈光标名片看中国商人自卑心

时间:2022-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个角度来看,这一定程度,也说明了中国商人的自卑心态。与此同时,陈光标赴美期间所用的英文名片,一时间也引发众多讨论和争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陈光标的英文名片有九个头衔,网友调侃“令美国人震撼”“亮瞎美国人”。目前来看,陈光标并没有聘请投行,所以,只能想第二个办法。事实上,不仅仅是陈光标,在国内,很多民企老板热衷参与各种荣誉的评选,并设法担任各类社会职务。

不仅仅是陈光标,国内很多民企老板热衷参与各种荣誉评选,并设法担任各类社会职务,希望借此来获得安全感。换个角度来看,这一定程度,也说明了中国商人自卑心态。其背后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抑商”政策。

昔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宣称要收购《纽约时报[1]成了热门新闻。与此同时,陈光标赴美期间所用的英文名片,一时间也引发众多讨论和争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Most Influential Person of China”(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China Moral Leader”(中国道德领袖)……陈光标的英文名片有九个头衔,网友调侃“令美国人震撼”“亮瞎美国人”。

对此,陈光标解释称,印刷在名片上的头衔都是有证书的。至于网友误解,可能是因为翻译问题。

其实,结合收购《纽约时报》的背景新闻,对他的英文名片或许更好理解一些。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是一份在全世界有相当影响力的英文报纸,总市值大概22亿美元,由苏兹伯格家族掌控。

先不谈陈光标有没有实力收购,一般情况下,洽购这样一家报纸,有两个途径:一是聘请一家国际投行;二是通过私人关系,打入苏兹伯格家族的社交圈子。目前来看,陈光标并没有聘请投行,所以,只能想第二个办法。

尽管在国内有一些知名度,但陈光标想打入苏兹伯格家族的社交圈子,难度不言而喻,因此,去美国纽约时,他带去上述英文名片,包装和展示一下自己。这就好比,一个小企业老板要去外面谈个大生意,肯定要事先装点一下。说实话,这也是大多国内企业老板谈生意的套路。

据公开消息,陈光标曾宣称用16吨人民币搭建了一个演播厅。所以,以陈光标这样的性格,就容易理解了。当然,这也说明,他很享受和在乎这些头衔。

事实上,不仅仅是陈光标,在国内,很多民企老板热衷参与各种荣誉的评选,并设法担任各类社会职务。在平日里,我遇到的人当中,名片上印有很多个职务的,一般也多为民营企业家。

这样做,除了对生意可能有帮助,民企老板们也希望借此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换个角度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商人的自卑心态。

其背后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抑商”政策。因此,在传统观念中,商人尽管拥有很多财富,但社会地位并不高。

对此,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中国自古“轻商”是个伪命题》一文做过剖析:中国历代统治者深谙工商之于富国的意义,从来没有轻视工商业,他们只是抑制民间商人而已。

因为,统治者与民间商人之间,存在对资源、财富等支配权的竞争关系,涉及利益。所以,统治者有“抑商”的利益冲动。

时至今日,在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由于国企垄断、法制不健全、对私财保护不力及官员的权力缺乏约束和监督等因素,商人的境遇仍有些微妙。

曾有媒体报道,广东清远市清城区一位环保局局长被曝在和朋友聊天时称,“可以分分钟搞垮一家企业”。尽管有夸张的成分,一定程度也说明了目前国内商人的处境。

由于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有很多企业家不得不花时间与各级政府官员联络感情,并设法担任各类社会职务,成为“红顶商人”。另外,不少企业家还选择了移民,把财产转移到海外。

这些做法和心态,显然会分散民企老板们的精力,影响企业的效率,并使资金流失,成为国内经济的绊脚石。

但按经济学理论,在合法的前提下,赚钱越多的人,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人获得的金钱,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正相关关系。毋庸置疑,我们要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每个人的社会认可度、受尊重程度,应该与其社会价值尽可能匹配。

为此,不管是着眼于长远经济发展,还是出于情理上的考量,政府都有必要通过法制建设和政策设计,让重商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要让商人成为受尊重的职业,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当务之急,应该成为这一轮改革的重点。

【注释】

[1]人民网2013年12月31日,《陈光标称要收购枙纽约时报枛被指“放卫星太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