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途径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途径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培育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相应的,国家间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已成为我国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逾越的战略之一。

(一)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通过推动产业技术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建设,进一步推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扶持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形成一批持续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吸纳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引导和支持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

(二)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加强社会公益科研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特色资源优势,联合相关机构,建立并完善专业性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以及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共建开放式实验室,鼓励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发挥科技条件资源优势,形成一批面向市场应用的公共开放实验室。

建立对基础和公益类科技研究机构的持续稳定支持机制。结合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研究领域,建立创新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引导其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公共科研机构的开放共享。建立公共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对于财政资助项目的成果信息及由国家财政部出资购买的大型仪器设备和文献资料,采取事后补助等支持方式,支持其为全社会提供免费或廉价的公共服务。

(三)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实施创新型城市引导工程,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体系与特点的地区分别选择一批重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中力求实现重点突破,特别是在科技管理统筹协调机制、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企业技术开发机制、技术转移机制、产学研全面合作机制、科技投入机制、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科技评价机制、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一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模式与做法,并充分发挥试点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效应,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支持跨省市的区域科技合作。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科技机制的指导和支持,国家重点支持跨行政区域在资源共享、项目信息互通,以及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加强科技先进县(市、区)、示范县(市、区)工作,切实加强县(市)等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着力打造创业服务平台。加快高新区“二次创业”,推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法规。研究制定技术转移法规,全面规范和推进包括成果转化在内的技术转移工作,通过立法推进公共财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资源进入市场,更大程度地发挥技术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上的作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技术推广站、科技咨询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公共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将技术转移作为研究机构的一项责任,将技术转移成效与机构的绩效评估挂钩,要求公共科研机构都要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活动的支持。加大对公益性科技中介服务活动的支持。在对现有的从事技术转移、扩散的中介服务活动进行科学分类和界定的基础上,对具有公益性的技术转移活动给予政策扶持。培育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一国最为重要的创新资源。培育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推动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科技服务从业队伍整体素养。对于科技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五)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科技国际化也成为一种趋势。相应的,国家间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已成为我国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逾越的战略之一。国际科技合作即不同国家的企业或研发机构围绕共同的研发目标,共投资源,共同实施相应的研发战略,以求贡献于各参与国家的创新与发展。相应的,为实现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目标,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我国应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科技机构的合作研发和信息交流,以期有效利用国外优势的创新资源提升我国企业及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降低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创新成本,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创新效率。应积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扶持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技术联盟,争取将更多的国内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用以降低我国产品走出去的门槛,同时缓解国内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必须坚持“利我”的原则,注重保护属于我国的知识产权,以期国际科技合作的成果更多地贡献于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

参考书目:

1.黄苇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红旗出版社,2006年。

2.钱俊生:《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3.杨大玮:《自主创新理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张于喆、张义梁:《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内涵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1期。

5.吴波:《论自主创新的地位与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

6.周文莲、周群英:《试析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及特点》,《日本研究》,2007年第3期。

7.雷家骕、秦颖、郭淡泊:《中国的自主创新:理论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8.Lawless M.J.,Fisher R.J.,Sources of Dur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New Products.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0,(7).

思考题:

1.结合国外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经验,请思考我国应如何实现国家自主创新?

2.从产业创新的角度看,我国哪些产业最具有率先实现自主创新的潜力?其具备哪些优势?

【注释】

[1]李志民:《自主创新高校大有作为》,《中国科技成果纵横》,2005年第5期。

[2]万君康、李华威:《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辨识》,《科学学研究》,2008年2月。

[3]刘石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6月30日。

[4]林风:《美国科学技术》,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69页。

[5]参见付柔:《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6]周程:《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6页。

[7]周文莲、周群英:《试析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及特点》,《日本研究》,2007年第3期。

[8]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之比。

[9]《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国科学技术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kjtj/201506/t20150603_119846.htm。

[10]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

[11]刘志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5期。

[12]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7)》,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0~45页。

[13]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

[14]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

[15]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7)》,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0~45页。

[16]参见雷家骕、秦颖、郭淡泊:《中国的自主创新:理论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17]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2010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18]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2010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