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地位。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在生产方式、要素配置及市场需求等方面蕴含着创新。所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我国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的发展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时日本经济的特征与我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比较相近,因此,该理论对我国发展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实现经济起飞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地位。产业升级主要是指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率与产业素质,提升产业层次,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产业附加值从低到高升级,耗能污染从高到低升级,发展模式从粗放到集约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包括产业发展升级概念、产业发展升级路径、产业发展升级方向、产业发展升级动力和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等内容。

1.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并在《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加以运用发挥。以动态发展理论为基础,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生产体系中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重新组合,具体包含五种组合方式:引入新产品或提供产品新质量;创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渠道;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创新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强调革新生产技术和方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在生产方式、要素配置及市场需求等方面蕴含着创新。所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我国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的发展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赤松要的雁行形态说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根据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二元结构明显的特征提出了经济较落后国家如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雁行形态模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产业发展应沿用“进口—国内生产—出口”模式,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此外,还有其他关于生产发展次序的衍生模型,包括消费资料产业至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从粗制向精制转变,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逐渐从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变等,这些转变过程便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当时日本经济的特征与我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比较相近,因此,该理论对我国发展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实现经济起飞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1990年,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有四个:生产要素条件(包括人力、知识、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以本国市场需求为主),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发展战略(指产业及其上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此价值体系也可被称为“钻石体系”或“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说明了加强国家产业实力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如何通过培育智能商务与金融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拓展市场需求、提高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运用创新合适的管理理念等方式,使智能商务与金融产业能够成为国家未来竞争优势的主要力量,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陈继祥等,2000)。

4.贝恩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乔·S.贝恩(Joe S. Bain)在《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中提出,产业结构是产业经济系统的内部构成,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高度化则被称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体现为产业结构素质的提高、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形式从较低级向更高级优化,这些都源于创新。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高知识化、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转变的过程,即动态优化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