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重身护理到重身重心护理

从重身护理到重身重心护理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注重躯体疾病的诊治到心理健康的维护。特别是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给医院管理注入了新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疾病,制订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临床护理路径,将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治疗、基础和专科护理措施、对患者的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入院指导等均纳入临床护理路径中。在“身心并护”护理模式的临床实践中,医院各科室均推出一系列改进措施。责任护士全面履行护士职责,重点做好三个层次的护理工作。

(一)解析“健康”,重身重心

早在1946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要保持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78年WHO又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根据这一定义,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3个条件,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从人的个体而言,躯体健康是生理基础,心理健康是促进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则可以有效地调整和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使人处于最为理想的健康状态。就人的群体而言,WHO又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强调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维护人类共同健康,要求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健康承担责任,而且也要为群体健康承担社会责任。

在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的历史时期内,医学领域内形成了技术至上的观念,不仅产生了对技术的盲目追求、过分依赖和不当使用等表面层次上的现象,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护理理念。传统医学模式认为技术是万能的,只有依靠技术,人类才能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以至于人们把自己的健康寄托于技术发展的未来。技术至上的观念使医学过度生物化,失去了应有的人性,原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人与技术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其理念也限制了护理工作者思维能力的发挥和提高,认为只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才是护理的内涵,在临床实践中难以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对病人的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等方面予以关注。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疾病是无法被消灭的,消灭了一种疾病,又会有新的一种疾病出现,人们无法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手段从人体中彻底将他们驱逐出去。疾病的致病原因是复杂的,许多慢性疾病、老年病、非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不是纯生物学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行为习惯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用手术刀解剖人体细微的结构,但无论何种先进的手术也解剖不了人的心灵;现代的脑科专家可以提示人脑的各种功能,但他们的技艺再高超也无法创造人的思想;各种层出不穷的免疫剂,可以使人类避免某种疾病的发生,但任何强大免疫制剂都不能抵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干扰;威力无比的药物可以使各种致病菌屈服,但它无法代替宽慰的心灵给机体带来的修复与安宁;被人们寄予无限希望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可能制服许多遗传性疾病和其他疾病,但仍无法阻止不同环境、社会条件对基因影响的不同修饰和不同表达。因此,无论对于疾病的预防还是治疗,传统的方法都不能真正地全部解决问题。医学要发挥作用,必须改变其单纯的技术性操作,由关注技术和疾病到关心完整的病人及其生活。从注重躯体疾病的诊治到心理健康的维护。

长期以来,中国的护理工作总体上处于以疾病为中心的水平,在护理工作定位方面,对护士的角色和护理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体现在注重技术操作,忽视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注重治疗性措施的落实,忽视病人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导致护理人员见病不见人,重身不重心。而我们应该明晰的观念是技术护理是必备基础,科学护理是安全保障,人文护理是核心价值。技术护理回答“是什么”,科学护理回答“为什么”,而人文护理回答“应当怎么样”。

(二)更新理念,身心并护

现代护理工作模式,实现护理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单纯解决服务态度、微笑服务、做好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就需要重新认识护理的概念和内涵,也就是对人、环境、健康、护理的综合理解。护士也应由执行型、操作型向思考型、主动型转变。

近些年来,很多医院结合自身实际,以不同形式、不同路径积极探索,在重视身心护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给医院管理注入了新的内容。如“身心并护”护理模式的实施。2011年国家卫生部全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强调护理工作应能及时准确评估、满足患者需求、遵循服务流程。为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工作模式,深层次提升护理质量,解放军总医院率先探索实施了“身心并护”护理模式。即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理论指导,以整体护理为基础,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护士工作的主线,将针对患者的护理内容全部贯穿其中,同时注重科学评估、预防性护理、全程护理等理念。可以说,“身心并护”是医学模式的转变,人道主义在医疗领域的深化,体现了护理对人的尊重,对健康的关爱。

在“身心并护”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应该融会贯通于“身心并护”护理模式中,其独特职能和效用不可被其他护理方法所替代,但因理论教学、研究方法、操作技能的滞后,心理护理的独特效能尚未在临床护理中得以凸显。国内有关心理护理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 ,虽然对心理护理研究有长足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定问题。“身心并护”护理模式充分应用心理学方法,护士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 ,包括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支持、调控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咨询、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等。

“身心并护”护理模式是以整体护理为理论基础,形成结构、过程、结果3个层面指标的框架。结构指标包括:确定科室护士配备人数和实行责任护士分管患者的排班方式。过程指标包括:①制订临床护理路径。按照不同的疾病,制订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临床护理路径,将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治疗、基础和专科护理措施、对患者的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入院指导等均纳入临床护理路径中。同时,结合医生制订的临床路径,确定护理路径的完成时限。②制订临床护理路径的执行标准。对临床护理路径所包含项目的执行方法、执行人资质、执行时间等均提出具体要求。例如:临床护理路径中“入院介绍”项目的执行标准,包括环境介绍、设施设备使用、作息时间、探视规定等,由责任护士执行,最少用15min,避免护士因为各种原因而仓促完成工作。结果指标:改变原有的质量控制方式,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及执行标准,检查是否按照规定的内容、人员和时间完成护理工作。

(三) 临床实践,暖身暖心

在“身心并护”护理模式的临床实践中,医院各科室均推出一系列改进措施。以期真正将“护心”落到实处。外科病房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责任护士全面履行护士职责,重点做好三个层次的护理工作。第一个层次:疾病护理。包括落实基础护理、执行医嘱、健康教育等。第二个层次:专科护理。包括病情观察、专科疾病护理和康复指导等。第三个层次:个性化整体护理。根据不同患者的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和社会文化背景,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服务。另外,在患者住院期间重点抓住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四个关键环节,对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并且将“七心”和“四个第一”服务流程运用于全程护理服务中。“七心”即: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细心观察,精心护理,贴心服务,暖心沟通,虚心改进。“四个第一”即:把病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服务理念。

在老年病房,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护士们制作“患者情绪晴雨表”,分为性格、情绪、原因、沟通策略四个部分。责任护士用面部表情表示患者当天的情绪状态,用红黄蓝绿简要标示患者的性格,将情绪变化的原因或沟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用即时贴标注其上,班班交接。提醒夜班护士或其他医护人员都能及时关注到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有效、针对性的沟通交流。针对部分长期住院老人情绪抑郁、生活刻板的现象,她们开展了“音乐理疗师”服务,活跃其精神生活。如为听力差的患者播放画面精美、文字幽默隽永的心理健康知识图片;为视力差的患者提供大自然减压音乐;为气管插管、昏迷等不能交流的患者提供评书、歌曲等唤醒服务;为查体患者提供专业肌肉渐进放松治疗,缓解他们因繁忙的工作或次日检查而紧张焦虑的心情。为了加强护患之间的心理互动,开发了适合老年患者的手指活动操和手指按摩操,促进输液患者手部血液循环,锻炼老年患者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的灵活性,受到了住院病人的热烈欢迎,很多患者家属也主动参与进来,和护士、患者一起做,在笑声中拉近了护患距离,在互动中和谐了病房氛围。看到患者拐杖打滑,细心的护士赶紧在拐杖头上装上胶皮垫,以防走路滑倒。为便于年老的病人服药,每次送水前,护士先在自己的手背上滴几滴,确保温度适中。为给卧床的病人解闷,护士们有空就前来陪说话,讲小故事、小笑话,还给老人带来自己做的小纸鹤、小塑料猫。有些病人食欲差,护士们自己从家里熬好稀饭或者包好饺子端给老人……

从情绪关注到心理互动,从认知调查到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护士们不断丰富和补充着身心并护的措施和内容,从单一的音乐治疗到地方戏曲、评书、歌曲的加入,从单纯的手指活动到保健手法的加入,临床一线的天使们在身心并护的道路上不断总结和修正,逐渐探索出一条心理护理临床路径表,用实践践行着“人本化、标准化、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在介入科,由于造影机运转等原因,导管手术间的室温要控制在21℃左右,低于正常手术间24~26℃的温度。为防止患者感到寒冷,护士们用恒温箱对盖被进行预热后再给患者盖上。而在环境设置中,也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患者进入血管造影间就能感受到优美的环境布局和轻松的音乐播放,双声道音乐枕是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音乐,天花板上的视频有效分散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力,能使其在不经意中完成手术。肢体语言的适当应用,在身心并护的临床实践中,也可谓“小动作、大效果”。如手术进展顺利,护士会用食指和中指向患者打成功手势,如手术进行得不顺畅,则向患者竖起大拇指,鼓励患者坚持,赞美患者坚强勇敢等。通过抚慰患者肩膀、上臂或握手,给予患者信心。

“身心并护”在为患者提供全程精细的护理服务的同时,也在护理队伍建设中提出更高要求。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打造一支“眼中有爱、口中有德、胸中有诚、脚下有风、手上有情”的优秀队伍,抓作风、重团结,树立“可敬、可学、可爱”的良好形象。积极开展人文关怀、心理护理、个性服务、延伸护理为主题的护理服务,不断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新型护理模式的推出,促进了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同时也强化了护理人员对生命的尊重、人性的满足、个性化的服务、人文的回归,护患心灵的融合。“身心并护”不仅为优质护理服务给予了最完美、最准确的内涵诠释,重要的是让中国护理与世界同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