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的区别

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的区别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市居民旺盛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及都市区相对不足的度假用地供给,共同推动大都市区边缘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快速开发。大都市区边缘区域的区位特点使其成为都市居民短假出行的重点地区。大都市区边缘区域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而出现的。对于探索大都市区边缘区域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大都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格局

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国城市迅速发展,数量从193个激增至662个,其中大都市已达46个(杨忠伟,2006)。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地域范围不断扩展,与周边地区县市的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大都市区的现象,大都市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谢守红,2004)。在大都市快速发展、对周边经济形成一定辐射的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较低的现象,出现了“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区域不均衡发展格局,制约大都市区的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都市区与边缘区的良性互动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大都市区域在其扩展中需要不断进行空间拓展,以满足其对资源、市场不断增加的需要,减缓因城市化发展而带来的人口、环境等压力。大都市区边缘区域面临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发展需要,因此,探索大都市区及其边缘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生态危机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急剧恶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等生态系统危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追求绿色GDP,倡导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创新。低碳经济与以往提出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一脉相承,它们对经济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环保、低能耗、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带动性强成为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

“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旅游业迅猛发展,进入大众旅游时代。1980年,世界旅游组织审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中明确提出,旅游与度假是现代社会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以上,休闲度假需求才会普遍产生。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 447美元,超过3 000美元的指标线,大众休闲度假需求日趋旺盛。同年,北京市人均GDP达12 643美元,天津市人均GDP达13 193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休闲度假等旅游需求已成为当地都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已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以上,与旅游有关的行业已超过110个(杨晓蕾,2010)。旅游业的经济、社会功能日益显现,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拉动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逐步得到印证。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重点引领产业。意见还指出应拓展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众多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和行业相融合的大旅游发展模式,为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自然、人文旅游景点,其旅游发展主要受旅游资源丰度、品级、规模、数量的影响。现代旅游资源则超出了传统旅游资源的范畴,把一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事物都拓展为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受区位、信息、市场需求、旅游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四)休假制度的变革为短途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黄金周制度,出现了“五一”、“十一”和春节3个黄金周。2008年,我国调整休假制度,将“五一”休假三天改成一天,同时增加了3个传统节日休假。至此,我国公民的休息日已达115天,上述休息日集中于周末和传统节日,表现为2~3天的小短假。已有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短程休闲度假活动主要集中于环城游憩带,其中80%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吴必虎,2001)。快速铁路及高速公路的普及,降低了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时间成本,推动其休闲度假空间活动范围从市郊扩展至大都市区周边城市;都市郊区度假旅游的日益成熟引致都市区旅游溢出效应,度假旅游开始向都市郊区的外围空间扩展;都市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土地资源稀缺和休闲度假项目用地不足,推动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用地向周边地区转移(董恒年,2007)。都市居民旺盛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及都市区相对不足的度假用地供给,共同推动大都市区边缘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快速开发。大都市区边缘区域的区位特点使其成为都市居民短假出行的重点地区。

如上所述,在休闲旅游和大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之下,探索大都市边缘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规律,探讨其借助现代旅游资源,利用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强、资源消耗低的优势,依托大都市区边缘区域良好的区位条件和都市区庞大的消费市场,拉动都市边缘区的旅游发展,并通过发展旅游,达到边缘区服务中心区、发展当地经济、缩小中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差距的目的,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大都市区边缘区域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而出现的。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大都市区受区位、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旅游资源、城市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多发展为高级别的旅游地;而边缘区的旅游往往处于都市区的阴影之中,旅游发展相对缓慢,形成旅游热点地区和冷点地区的差异。大都市区边缘区域旅游发展的相对滞后既限制了边缘区的经济发展,又制约了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不利于区域旅游的均衡发展。本书以都市边缘区理论,中心—边缘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旅游发展中的旅游系统理论和大旅游理论为指导,从大都市区边缘区域自身发展的视角,深入剖析位于大都市边缘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特点和发展道路。这一研究对于完善大都市区边缘区域旅游发展理论,丰富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类型,实现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向现代旅游资源富优区转变,实现区域旅游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探索大都市区边缘区域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大都市区和边缘区的经济差距、实现大都市区和边缘区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廊坊是京津之间的联系通道和城市过渡地带,同时也是京津两大都市的共有边缘区。受行政区划、政绩考核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京津廊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廊坊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在大都市区及其边缘区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享有强有力的市场号召力;而边缘区的市场知名度和旅游形象远低于大都市,在旅游发展中处于都市的阴影区之中。在我国大都市的边缘还广泛存在着此类城市,如北京、石家庄之间的涿州,广州、深圳之间的东莞,上海、苏州之间的昆山等。因此,如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探索大都市区边缘区域的旅游发展路径,探讨其如何借助区位优势、依托都市区庞大的旅游需求、以现代休闲旅游产品为引导、开拓休闲旅游产业链条、构建现代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廊坊市地理区位以及传统旅游资源非优的特点,对于大都市边缘其他类似区域的旅游发展模式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为京津廊地区以旅游为突破口,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决策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