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投资发展现状与问题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投资发展现状与问题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和省政府关于《甘肃省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的实施,甘肃省的装备制造业资金投入又一次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与陕西省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2006年,甘肃省的装备制造企业数约为陕西省的40%,而投资完成额仅为陕西省的12%左右;按装备制造业企业平均的投资完成额甘肃省不足陕西省的三分之一。

二、甘肃省装备制造业投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现状之分析考察

从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来看,该行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资金密集型的特征。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技术水平整体上普遍落后于世界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资金投入一直是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泉。从历史情况看,凡是资金投入增幅比较大的年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速度也比较快,行业的整体发展也相应比较快;相反,装备制造业发展比较慢的年份资金投入也必然比较低,其技术进步的步伐也比较慢。近年来,随着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和省政府关于《甘肃省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的实施,甘肃省的装备制造业资金投入又一次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总额14.9亿元,2006年增加到18亿元,增长20.86%。2007年前11个月,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完成额突破20亿元,达22.39亿元,同比增长41.80%。2006年,各行业的投资额差异巨大,专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投资总量均超过3亿元,分别达到4.3亿元、3.6亿元和3.3亿元,而最低的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投资额只有0.7亿元。按企业单位数平均,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企业户均投资额为648.5万元。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的户均投资额最高,达到l489万元,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户均也超过1000万元,专业机械制造企业以户均813万元居第三位;户均投资最低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企业,仅有360万元,普通机械制造企业户均也只有411万元。

从分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看,与2005年相比,投资增速最快的前三位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3.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1.4%)和普通机械制造业(63.4%),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投资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79%和26.4%。受此影响,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投资构成较2005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除专业机械制造业外,各行业的投资份额在2006年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投资完成额最大的专业机械制造业份额继续维持在全省四分之一的水平上;金属制造业占到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的五分之一,其投资份额由上年的15%增长到20%,增加5个百分点,在各行业中处于第二的位置;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18%的投资比例排在第三位,其份额较上年大幅增加了11个百分点;处在第四、第五位的分别是普通机械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投资份额均比2005年增加4个百分点,分别达到了16%和1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投资份额由上一年的12%下降到7%,降低5个百分点,排在各行业的第六位;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投资份额出现大幅度下降,由2005年的23%下降到4%,减少19个百分点,取代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处在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中的末位。从地域上看,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分布与企业布局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兰州和天水两市,投资份额合计占到全省的65%以上。其中,兰州市的投资完成额高居榜首,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2005年完成投资7.2亿元,2006年上升到9.5亿元,占全省份额超过了一半,达52.4%;处在第二位的是天水市,2005年完成投资约3亿元,2006年由于受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减少的影响,其投资完成额下降为2.3亿元,占全省的份额为12.6%。其他有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中,定西、武威和白银的投资份额均在5%左右,庆阳和金昌的投资份额只有4.4%左右,平凉的投资份额不足l%,陇南的投资份额甚至不足1‰。

从全省行业投资在地区的分布状况看,兰州市在七大行业中的金属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有绝对优势,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具有相对优势;天水市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拥有绝对优势,同时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其他地区中,庆阳在金属制造业、定西在普通机械制造业、白银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嘉峪关在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投资相比较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2004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的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71%,虽然高于全省工业企业R&D投入比重0.45个百分点,但与国际上通常的投入比例4%~6%相距甚远,而发达国家的一些小型机床厂的研发费用甚至占到销售收入的10%~15%。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中,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l%的仅有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分别也只有2.1%和1.17%,其他五个行业均低于l%。由于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尤其是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从投资效果方面看,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万元投资实现工业总产值7.92万元、利税总额0.47万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万元投资实现工业总产值在各行业中最高,达到18.78万元,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业机械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的产出水平分别达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一半左右,最低的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产出水平均不足3万元。2006年,万元投资实现利税总额最高的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0.81万元,普通机械制造业的盈利水平为0.77万元,而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则处于亏损状态,其盈利水平为负值。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与陕西省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2006年,甘肃省的装备制造企业数约为陕西省的40%,而投资完成额仅为陕西省的12%左右;按装备制造业企业平均的投资完成额甘肃省不足陕西省的三分之一。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也同陕西省有明显差距,虽然甘肃省万元投资实现的工业总产值是陕西省的1.1倍,但万元投资所实现的利税总额只有陕西省的84%左右。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投资近年来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投资的总量规模仍然不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资总额所占比重仍然很低;投资的行业分布很不均衡,地域上非常集中;投资总量方面与兄弟省市的差距十分明显,并仍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归纳起来看,当前制约甘肃省装备制造业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装备制造企业整体上改组改制步伐缓慢,现代企业制度没有能够完全建立起来,社会民间资本缺乏进入装备制造业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保障。二是宏观投资环境不够理想,政府职能的转变还不够充分,在行政审批环节、宏观管理过程等方面还残留着种种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加之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区位劣势等的限制,也使得装备制造业在吸引外商投资和国内资本方面困难重重。三是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历史包袱重、资源分散、技术水平低、盈利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等问题,致使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乏善可陈,处于十分被动和尴尬的地位。

(二)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甘肃省装备制造业曾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在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全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在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甘肃省的装备制造企业大多由于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冗员过多、历史包袱沉重,加之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普遍偏小,发展步伐缓慢,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全省278户装备制造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38户,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l户,过亿元的企业仅有27户。2006年,企业户均拥有资产0.8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O.38亿元,分别比全省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53.3%和73.4%。与全国相比,甘肃装备制造业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偏小,从所列指标来看,均在全国一半以下,如反映盈利能力的利润总额所占比重比全国低21.2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所占比重分别比全国低27.5和20.6个百分点。近十多年来,受投入不足,机制不灵活,以及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手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全省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徘徊和低速发展状态,使得部分曾经拥有的相对优势也已不复存在,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产业的集群效应难以发挥,规模化经营和集团化运作困难。

二是技术创新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装备技术水平落后。信息化水平低。装备制造业现有的一些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多数建立在引进的基础之上,属于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特别是核心性、关键性技术成果很少。对于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缺乏有效的消化吸收,重大项目特别是竞争性项目储备不足,项目的研究、筛选、论证工作过于滞后,谈不上再创新和自主研发。不少企业的装备技术仍然停留在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落后、基础工艺落后,产品品种少、种类单一,除个别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外,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装备水平处在较低水平,固定资产净值占原价的比重仅为64.58%,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低3.99个百分点。许多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基础设施差,创新技术资源分散,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差,研制开发水平低,难以持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产品仍以低端为主,制造过程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三是人才总量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高级研发人才、领军人才和熟练的技工尤其缺乏。工程技术、科研骨干、高新技术人才、熟练工人等人才十分短缺,机械、电气等行业大专以上专业人才和中高级技工人才都难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专业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如机械动力人才需求量很大,而设置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却很少,造成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和流失。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多集中于高校和科研单位,而装备制造业却得不到所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大量中高级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与此同时,在持续多年的“孔雀东南飞”过程中,工程技术人才也大量流失,不仅加剧了装备制造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而且严重冲击了装备制造企业正常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使得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更加困难。

四是装备制造业的转制步伐缓慢。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重大的体制性障碍虽已突破,但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尚未解决的具体体制、机制问题还很多,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做不到规范的公司制管理和运行,市场化的企业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到位,旧的体制、机制的影响和新的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仍对企业发展形成阻碍。

五是企业融资困难。由于金融体制和企业现状的双重障碍,民间资金的总量不足,积聚力弱,且缺乏民间资金进入的正常机制。加之区位弱势造成引资困难,使得甘肃省装备制造企业在融资方面困难重重,即便是一些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和产品以及市场状况良好的企业也难以及时便捷地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筹集资金难、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长、项目见效慢,已成为制约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六是甘肃装备制造业尚未建立起能够保证制造加工质量的专业化、标准化分工协作体系。甘肃装备制造业虽然初具规模,但是生产各类通用、专用设备所需要的核心部件、基础件、功能件有相当部分依赖进口,产品质量不能保证,规格不齐全,不能满足主机厂的需要。即使开发、设计出了新产品,在省内组织零部件的配套协作也困难重重,主机厂不得不搞大而全、小而全,或大量向国外采购。对于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的装备制造业来说,缺乏反应灵敏、高度专业化、标准化的制造加工配套体系。这是甘肃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根源之一。同时,甘肃在生产组织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主机、轻配套,重设备、轻工艺,重数量、轻质量等倾向,体现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的生产组织体系建设不充分。

七是甘肃设备机器产品的信息化水平低。在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方面,甘肃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设备产品中的信息技术含量低,因而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达不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八是甘肃装备制造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行业装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研发能力不足、竞争乏力、全行业亏损。装备制造业是一个高新技术深度沉淀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又是一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产业。甘肃装备制造业存在产品品种少、水平低的问题;产品的开发能力严重不足,缺乏产品、技术的来源;制造技术装备普遍陈旧老化,检测设备落后,限制了新产品的开发;基础工艺落后;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后备力量不足。

九是甘肃装备制造业改革改制不完善。历史遗留的问题,其中包括冗员的处理、工厂社会包袱、三线遗留问题等。这些遗留问题不予解决,行业就无法振兴。而管理体制上缺乏业务上的综合管理部门,在其他方面往往存在多层领导、多头干预,使企业无所适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