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区域水环境改善

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区域水环境改善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后,建设并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与污染预防措施;加强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为保护水源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准保护区主要污染来源为农村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防治工程建设要坚持系统、循环、平衡的生态学原则。

五、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区域水环境改善

针对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后,建设并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与污染预防措施;加强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在村民集中聚居区,逐步建设集中给排水系统。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为保护水源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2007年甘肃该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5年该市农村目前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12万人(包括苦咸水、污染水、水量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不安全人口占农村人口的48.23%。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区域水环境改善刻不容缓,建设以下示范工程: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城乡饮用水水源水质情况,依托市县环境监测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手段,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监测、监督网络,及时掌握农村居民饮水情况。

2.水源区污水处理工程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优先加快水源区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加快建成县城镇污水处理厂,使得城区的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减轻对保护区水环境的影响。

3.水源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工程

准保护区主要污染来源为农村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防治工程建设要坚持系统、循环、平衡的生态学原则。重点抓好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主要通过:①大量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技术,包括一是面上生态农业开发,包括土地合理利用、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立体种植技术等;二是点上生态农业开发,如沼气太阳能综合利用、农林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等。②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如推广新型施肥技术、改进灌溉方式完善农膜使用技术、合理种植、提高秸秆利用率、防治水土流失等是有效减少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途径。③制订一系列限制性法规,对于农药、化肥的施用,需要制订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对于畜禽粪便污染的控制,需要制订污染防治法规、政策;对畜牧养殖场的布局、污染物的处理设施、废弃物的排放标准、奖惩办法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4.水源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配备比较完善的垃圾回收设施,使得水源保护区的垃圾收集率达到95%以上,特别对已建成的小康村、小康屋优先建设必要的垃圾收运—处置设施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

5.水源涵养重点区域南部祁连山的保护工程

该地区处于干旱荒漠地带,绿洲灌溉农业和城市工矿业是区域发展的支柱,而生产生活的水源来自南部祁连山区。因此,继续加大对南部祁连山区的保护,展开对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水源涵养功能关系的研究,制定森林抚育方案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适度、科学地利用草场资源,发展舍饲养殖,发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

到2012年,完成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布设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水源水质保护相关规定和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