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投资和消费结构出现失衡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产业内部生产结构的协调性遭到破坏,使得产业结构的效率水平急剧下降,并使得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出现。而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失衡破坏了实体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之间的协调关系,导致金融结构的波动加大。具体来看,我们将经济结构失衡的类别划分为产业结构失衡、投资消费结构失衡、金融结构失衡。从世界经济历史的发展来看,经济结构失衡具有普遍性。

第一节 经济结构失衡

一、经济结构的内涵

经济结构在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涵十分丰富。但基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复杂性,经济学家们对其内涵理解和定义的角度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贝卢(Perroux)认为,“在任何时间跨度和空间位移中,经济结构就是能够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来反映一个经济整体的特性”。皮亚杰(Piaget,1987)认为,“可以把经济结构归纳为相关的数量关系”。[1]丁伯根(Tinbergen,1952)认为,“经济系统变化具有不可直接观察发现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可以通过经济结构进行勾勒。”[2]泰勒(Taylor)认为“在经济系统内组织成员能够按照某种关系进行资源分配,这种关系就是经济结构”。[3]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必然的、一定的不会以他们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与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同其相适应的基础”。[4]

国内许多学者对经济结构内涵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许涤新在《政治经济学辞典》中认为经济结构包含两个方面内涵:一方面是马克思认为经济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这种生产关系则是建立不同所有制结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对于实体经济来说,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构成。贺晓东(1991)对已有的经济结构定义进行全面梳理后,提出社会经济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各经济要素之间存在着整体性和系统性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即是经济结构。潘强恩、马传景(1998)认为应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经济结构,即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生产要素配置角度理解的经济结构。

本书赞同项俊波(2009)在《结构经济学》一书中所提出的概念,“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各组成部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形成的比例关系和本质联系。它不仅体现了经济系统之间的属性联系,也体现了经济系统之间的数量关系”。[5]这个概念实际上既强调了丁伯根经济结构不可直接观察到的特征,又概括了佩卢和皮亚杰认为可以用数量关系直接表现经济结构的关系。同时,本书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角度来定义经济结构的范畴。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四个基本环节,产品流通和价值分配将这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联系过程中形成了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行为。这些经济行为运动过程和相互作用形成了整个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即投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

二、经济结构失衡内涵与特征

(一)经济结构失衡的内涵

从经济结构的内涵我们可以推导出经济结构失衡的基本内涵,即经济结构失衡是指经济系统长期偏离均衡的一种无序状态,偏离既可以发生在经济系统内部,即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也可以产生于经济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6]从经济系统中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情况来看经济结构失衡含义具有层次性,一是宏观层次失衡,最核心的当然是指劳动力、资本以及技术在各部门配置;另一方面是微观层次失衡,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结构。无论哪个层次的经济结构失衡,其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它往往降低了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对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直接导致经济活动的收益率降低。一个经济主体是否进行某项经济活动,主要看这项经济活动是否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如果一项经济活动的经济收益是负的,那么它就不会从事这一活动,当大部分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都无利可图时,整个经济就会陷于停顿,乃至崩溃。当然,现实的经济发生危机,并不是那么简单,往往是由于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导致经济系统抵受冲击的能力下降,以至在一些较大的冲击下发生崩塌。

经济结构失衡的发生与经济结构的演进相伴随,经济结构的演讲过程从侧面反映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凯恩斯认为储蓄等于投资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新古典经济理论也指出经济稳定增长是建立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一论点上。然而在实践中,储蓄与投资之间并非是没有沟壑的直通道,二者之间隔着一个复杂的“市场”,储蓄能否完全转化为投资,或者能够有多大比例的储蓄能够转化为投资,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一般而言,投资率随储蓄率的升高而上升。在收入保持平稳情况下,储蓄作为消费的函数,因为存在跨期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储蓄的比例。如果存在当期消费不足的状况,从而导致储蓄水平上升,增加未来消费;如果当期消费过度,就会导致储蓄水平下降,而减少未来的消费。而消费不足发生的频率过高,会导致经济增长乏力,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而持续的消费过度或会引发经济过热,以上两种情况的发生都会导致投资消费结构失衡。投资和消费结构出现失衡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产业内部生产结构的协调性遭到破坏,使得产业结构的效率水平急剧下降,并使得产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出现。同时,金融市场可以帮助解决将储蓄转移给那些需要投资的人手中的问题,金融资产在储蓄者手中不断积累,金融负债则在投资者手中不断积累,从而平滑储蓄者与投资者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失衡破坏了实体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之间的协调关系,导致金融结构的波动加大。如果金融体系中的一些重要变量产生异变也会通过反向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变量,例如,利率水平上升会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增大投资成本,利率下降则会产生相反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会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综上所述,经济结构失衡是一个动态过程,与其他经济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它的非均衡变动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经济结构失衡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范畴,而是由一系列局部失衡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失衡的核心矛盾也不尽一致,在性质和程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来看,我们将经济结构失衡的类别划分为产业结构失衡、投资消费结构失衡、金融结构失衡。

(二)经济结构失衡的特征

从世界经济历史的发展来看,经济结构失衡具有普遍性。二战结束后初期世界经济处于一种国际经济秩序重新构建的状态,由于缺乏国际经济联系机制的匮乏,结构问题局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一国的经济结构演进开始受到国内、国际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冲击,各国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趋势加强。20世纪70年代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为先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出现变化。为顺应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竞争格局的变化,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等发达国家首先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引导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高附加值的工业部门;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整体经济结构的“轻化”和“软化”;鼓励企业的新产品和技术研发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对外转移传统产业,为国内服务业和高端工业部门的发展创造条件。为顺应发达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外部产业转移来推动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制于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发展中国家日益倾向于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资流入以弥补储蓄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国内采取各种抑制消费、鼓励储蓄的政策,以提高国内储蓄率。在这样的发展战略之下,国内市场的发展滞后于国内生产能力或供给能力的扩张速度,这导致宏观经济内部供大于求的失衡状况不断加剧,经济结构失衡状况日趋严重。

从最终影响结果来看,经济结构失衡具有破坏性。结构失衡与总量失衡都属于经济失衡的范畴,而结构失衡对对总体经济形成的冲击则远远超过了总量失衡所导致的结果。经济结构失衡的破坏性一方面表现在加剧了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内在关系来看,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结构不对称性是一种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结构失衡产生的必然性。只有当这种不对称性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时,我们才能做出经济结构失衡的判断。[7]首先,经济结构失衡会造成国民经济运行偏离正常状态,甚至会诱发经济危机。其次,经济结构失衡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资源环境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遭受破坏,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再次,经济结构失衡还会加剧社会矛盾,以致扭曲社会结构。最后,一国经济结构失衡往往通过国际贸易和金融的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对其他国家经济结构产生冲击,最终导致全球经济结构失衡。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梯度转移,加剧了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空心化以及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相对低端化,由此导致了以全球生产结构和金融结构不对称为特征的全球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这是由经济结构惰性所决定的。经济结构的形成与改变都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种现象我们可称之为“结构惰性”。[8]孙经新(1992)对导致结构惰性的成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推动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投资转移过程的惯性冲动所引发的结构改变是主要原因,并且由此而引发的经济结构失衡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而且随着投资转移惯性衰退后,结构失衡还会持续;②经济结构改变隐含着较大调整成本,在结构转换之前,决策过程需要较为漫长,需要对一系列的经济变量内在关系进行反复推敲论证,从而能够准确衡量和分析结构改变对各变量之间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抓住时机制定出合理方案;③政策传导是一个漫长过程。一项结构调整政策从推出到具体实施要经历诸多环节,开始发生作用更需要一段时间过程,投资者对政策的导向预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政策传导还存在逐级递减效应。所以,经济结构惰性存在是客观的和无法可避免的,从而决定了经济结构失衡的长期性。

三、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测度指标

经济结构失衡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测度指标体系对经济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笔者认为经济结构失衡是一个由经济系统内局部失衡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对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可依据由局部推知整体的思路来对经济结构失衡进行综合评价,按照对经济结构失衡的划分,可将经济结构测度指标归结为三个方面:产业结构指标、投资消费结构指标、金融结构指标。

(一)产业结构指标

对产业结构测度按照其规模构成、比例关系可设置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按照产业发展阶段可设置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

1.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

①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地位构成,是衡量一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的演变过程并同其他国家三次产业比重进行横向比较,可以衡量一国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

②三次产业就业构成

产业结构的改变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使得资本有机构成和产业对就业人数的吸纳能力发生改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表现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且还体现在对就业的相关影响。

③产业有序度指标

产业有序度反映了不同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性指标,通过横向比较分析,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9]

④产业水平满足率

产业结构的经济学的本质属于供给结构。产业的整个兴衰过程,应为实现社会需要而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出现某产业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则应大力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与之相反,则有必要压缩该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⑤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各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产值比重与各产业中劳动力占国民生产总劳动力比重之比。比较劳动生产率全面地展示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结构、各产业劳动力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结构等相对指标,还包括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绝对指标。

⑥产业结构偏离度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次产业产值与就业之间的偏离程度,能够体现劳动力在各次产业间的转移流向,反映产业发展的健康状况。产业结构偏离度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不相适应的状况越严重;反之,则说明该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的契合度较好。

⑧单位GDP能耗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在指标选取上我们把按标准煤折合的能源消耗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单位GDP能耗的测算指标。

⑨三废排放量占GDP比重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各种环境问题,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废水、废气、固体废料等污染物的排放进行严格的监控,全力保护和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建立起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关系,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说明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应重点关注一定时期内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料排放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

①霍夫曼比例系数指标

霍夫曼比例系数是由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夫曼最早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此比例会表现为逐步下行的趋势,相关论述被称为“霍夫曼定理”。其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初级阶段,轻工业占据了整个工业结构的主导地位,加工工序比较简单,加工程度较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加工工序较为复杂的重化工业和机械加工业等逐步占据主导并得到优先发展,从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即霍夫曼比例系数逐渐缩小,重工业化比例提升,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②产业成长程度指标

产业成长性体现的是产业结构中产业增长速度和所处发展阶段高低的指标。产业成长性程度指标能够展现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由于产业结构变动与需求收入弹性大小密切相关,需求收入弹性对产业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需求收入弹性越大越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我们可用需求收入弹性来体现产业成长程度指标。

③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技术要素的产出增长率。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将两大基本要素劳动和资本扣除,然后只核算技术要素产出,目的是为了能够综合反映技术进步因素在总产出中所占份额,可以用来审视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

④基础产业超前系数

基础产业的适度超前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而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同时,良好基础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投资消费结构指标

1.投资率

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当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核算标准按现行价格。投资率能够体现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投资率要保持适度水平,过高投资率会导致生产过剩,而过低的投资率会抑制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适度的投资率标准也有所不同。

2.增量资本产出率

增量资本产出率是反映投资本身导致的生产性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程度的指标。指标值的大小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呈正比。

3.投资产出效果

投资产出效果是通过计算GDP增加量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指标。

4.投资对劳动者报酬的贡献率

投资对劳动者报酬的贡献率是劳动者报酬受投资影响程度的指标,通常是指由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劳动者报酬增加的贡献。

5.投资对就业的贡献率

投资对就业的贡献率是就业受投资影响程度的指标,通常是指由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增加的贡献。

6.消费率

消费率也可称为最终消费率,反映的是当年最终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核算标准按现行价格。消费率是体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尺度。指标值的大小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成正比。

7.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它的含义是投资的贡献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单位投资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量的尺度。

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指社会最终消费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它的含义是消费的贡献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单位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量的尺度。

9.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通常是指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恩格尔系数主要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其值越小,则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层次越高。

10.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体现了社会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测定消费环境的重要指标,通常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系数值越高,说明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越严重;系数值越小,说明收入分配趋于均等化。当基尼系数取最小值0时,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状况;当基尼系数取最大值1时,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平均状况;一般情况下基尼系数取值区间为0~1。根据国际组织规定,如果取值在0.2以下,表示收入差异很小;如果取值在0.2~0.3,表示收入分配较为平均;如果取值在0.3~0.4,表示收入分配合理;如果取值在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取值超过0.6,表示贫富悬殊。

(三)金融结构指标

1.金融市场结构指标

金融市场属于要素交易市场,通过金融产品的交易实现社会的资源交换,加强实体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优化了资源配置结构,按照其交易产品的不同,金融市场划分为多个类别,我们可通过计算各类金融市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2.金融资产结构指标

①经济货币化指标

经济货币化是测量金融资产总量结构的重要指标。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处于核心地位,经济货币化指标主要衡量金融体系作用得以发挥的程度,可作为测度金融深化指标。同时,也可以用来度量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我们通过计算货币发行量占GDP比重反映经济货币化程度。M1是居民和企业对资金需求,M1/GDP从生产和生活层面反映了经济增长中对货币的需求程度; M2反映社会总的资金需求,M2/GDP其流动性较差,从总体上反映了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

②金融资产构成指标

为了能够反映各类金融工具社会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评价金融体系内部分工的合理水平,可以通过测量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各类金融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所占比重。

3.融资结构指标

①融资总量结构指标

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融资,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融资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一国的融资总量结构。

②融资构成指标

融资构成指标是指直接融资总额与间接融资总额的比重,此比重的上升意味着通过资本市场以股票、证券等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的比例上升,而通过货币市场银行信贷等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的比例下降,说明整个社会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水平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升。

4.金融开放结构指标

金融开放结构指标通过计算内外资金融机构占总体金融机构数量比例、境内外融资额占融资总额比重、国外资产与总资产比重来衡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一国能否充分利用国际资金配制,为本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外部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能否使得金融开放程度处于合理水平,有效控制金融开放风险,防止外部冲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