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外资政策与外企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外资政策与外企发展的历史过程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外资政策基本上是有效的,应该保持外资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与适应性。中国外资政策经历了摸索阶段、政策激励阶段和全面调整阶段三个阶段。理论界对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安全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热烈讨论。另外,外资进入推动了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地区发展差距,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一章 中国外资政策与外企发展的历史过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规模达到7665亿美元。2007年外资企业占外贸出口比重57%,占外贸进口比重58%。1994~2007年外企所得税总额达到8496亿元。外资企业吸纳就业近3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比重超过10%。外资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参与了我国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成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力量,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产业中的分工地位,迅速产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产力;推动了我国技术与管理投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从外生变量向内生变量转变,产生了资本效率示范作用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示范作用。当前中国外资政策基本上是有效的,应该保持外资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与适应性。

中国外资企业发展大体经历了1978~1988年的初探期、1989~1991年的停滞期、1992~2001年的快速发展期和2002~2008年的战略调整期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外资政策经历了摸索阶段、政策激励阶段和全面调整阶段三个阶段。利用外资结构逐渐优化,利用外资方式不断创新,大型外资项目逐渐占主导地位,中小型外资项目处于次要位置,外商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外商投资地区分布结构呈现出外资在东部地区的投资仍占较高比重,但西部和中部的投资比重也不断增加的态势。外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投资结构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转变。外商独资化趋势明显。

理论界对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安全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热烈讨论。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理论界对外资理论和外资企业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理论界在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等背景下对外资企业发展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创造出了大量见仁见智、看法各异的结论,以及异彩纷呈、褒贬不一的理论成果。许多重要的有价值观点、见解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对中国完善外资政策的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全球外资流动异常活跃,规模大幅增长,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投资分布更加复杂,方式更加多样,国际外资政策差异明显,美元大幅贬值引发国际金融动荡,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重,将对中国外资流动产生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利用外资政策在宏观层面上遇到了一系列挑战:例如外商投资目标多元化对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外企超国民待遇对市场环境侵蚀;跨国公司对高能耗与高污染转移;外企用工实践对《劳动合同法》;对国内产业或企业挤出效应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并购的产业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独资化倾向、劳动者权益保护、国际经贸关系紧张、高能耗与高污染的转移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总结30年来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完善与实施。国家将根据新阶段、新形势和新目标,适当调整外资政策。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两大支柱,是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是中国强盛的基本政策,永远要坚持。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预期、庞大的人口及劳动力资源、日益规范的市场环境和不断改善的外资政策会继续吸引外资。中国将从改善外资及外企环境、规范外资及外企行为和利用好外资及外企三个层面调整外资政策。外资政策逐渐成为政府合理调整外资结构、改善市场环境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工具。在开放型经济新的历史阶段上,中国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完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继续扩大引进外资规模,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推广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的成功模式,促进绝大多数外资企业成功发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外资企业数目将会大幅增长,并向服务业、中高端产业链加快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外资占外企平均股权比重将会持续上升,外资企业本土化成长理念增强。Google中国公司和诺基亚中国公司的案例说明了它们在华发展历程和本土化战略实施的曲折道路。

1978年以来,外企进入中国经过了1978~1988年的初探期、1989~1991年的停滞期、1992~2001年的快速发展期和2002~2008年的战略调整期等四个发展阶段。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促进了其对中国的技术扩散,推动了中国国内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同时,外资进入推动了中国出口结构的改善,带动了国内关键领域和配套产业生产能力的形成,因此,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外资进入推动了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地区发展差距,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结构在逐渐优化,利用外资的方式不断创新。在投资的产业领域,外企由主要投资于工业行业向以工业投资为主、迅速增加服务业投资的产业投资结构比较均衡的方向转变。2006年,外商在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为5.99亿美元,占投资总金额的比重为0.95%;在第二产业的投资规模为425.07亿美元,占外商投资总金额的比重为67.45%;在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为199.15美元,比重为31.60%。

在投资的来源地方面,外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1979~1988年,如果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资本加总在一起,这三个地区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比重为80.7%,占协议外商投资金额的比重是74.8%,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比重为67.5%。此后,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资本的在华投资占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迅速下降,而来自美国、欧盟资本的在华投资所占份额上升幅度很大。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计算,2002年2006年,中国香港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规模的比重降低为29.13%,欧盟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规模的比重为9.76%,日本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规模的比重为6.62%,中国台湾占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规模的比重降低为3.07%,美国为9.43%。

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结构呈现出外资在东部地区的投资仍占主体,但西部和中部的投资规模和份额不断增加的态势。从不同国家的外商投资所分布的区域分析,欧盟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地区,其次是环渤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美国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地区;日本的外商投资按照各地所占份额的大小分别是长江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华南地区;韩国的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地区和华南地区所占比例很小;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主要是华南地区,其次是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地区。

在外资进入方式中,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所占比重急速下降,而外商独资所占比重迅速攀升。按照实际利用外资统计,2006年,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资企业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份额分别为22.81%、3.08%、73.44%。

从市场分布和市场战略差异分析,美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具有较高程度的内销比例,这表明其以占领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韩国投资企业具有极高的出口比例说明韩国企业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出口到韩国国内或第三国。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是为其国际分工体系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也有较高比例出口到母公司体系内部。中国香港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出口中转地区,利用大陆的成本优势向国外出口。无论不同来源地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是出于何种目的,一个毋庸置疑并且日趋明显的趋势是,它们将会不断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未来中国市场对不同投资者具有趋于一致的重要性。

从所投资产业要素密集度来看,外企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投资结构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投资结构转变。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产业与不同时期中国资源禀赋条件等比较优势特点是一致的,促进了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换,同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为外商在华投资指引了产业方向。

从投资的项目规模变化趋势分析,大型外资企业对华的投资项目逐渐占主导地位,中小型外资企业处于次要位置。

随着外资在中国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和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改变,中国外资政策经过了摸索阶段、政策激励阶段、全面调整阶段,外资政策逐渐成为政府合理调整外资结构、改善市场环境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