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公司理论的修正及思考

跨国公司理论的修正及思考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大多数对于服务业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的研究依旧主要是围绕跨国公司理论展开的。随着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许多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特有现象逐渐表露,人们对服务业跨国公司也更加了解,研究也就更加深入。

第二节 来源二:跨国公司理论的修正及思考

随着服务贸易的不断深化,服务贸易形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而作为FDI的主要力量——服务业跨国公司便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大多数对于服务业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的研究依旧主要是围绕跨国公司理论展开的。

一、对邓宁理论在服务业跨国公司中的适用性研究

第一,在早期的研究中,许多经济学家相信,通过对制造业跨国公司理论的修正是可以用于分析服务业跨国公司行为的。其代表研究有邓宁于1989年在《跨国公司与服务业的增长:一些概念与理论的阐述》中指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本框架是适用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还有许多学者(Grubel,1977;Rugman,1981;Gray,1981;Yannopoulos,1983;Pecchioli,1983)均以银行业为基点分析了内部化理论的适用性,阐述邓宁折中理论在解释跨国银行业发展方面的合理性。

正如上文中已提到服务业跨国公司从出现到现在经历的时间并不长,发展的起步阶段往往与成熟阶段有些差异,而且人们对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认识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随着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发展,许多服务业跨国公司的特有现象逐渐表露,人们对服务业跨国公司也更加了解,研究也就更加深入。随着了解的深入,学者们对于经典理论对服务业跨国公司的适用性展开了更进一步的讨论。

第二,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有学者开始对邓宁理论适用性提出疑问。1989年Boddewyn在使用经典跨国公司理论来解释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行为时,发现由于服务产品的特殊性,会引发一些问题,如对理论假设前提的违背、对服务产业特定优势区分的难度等。

Enderwick分析了邓宁理论应用于服务部门时要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服务业很多部门是技术复杂性较低的行业,确定企业特定优势较难;而且服务业跨国公司经营中广泛采用的非股权安排(许可证、管理合同、特许经营等)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对于内部化理论有一定影响。

薛求知教授在《跨国银行管理》一书中也指出了四点关于Rugman对内部化理论在跨国银行中解释的缺憾,并认为“鲁格曼的内部化解释还不足以被看作跨国银行的通用(一般)理论”。

第三,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邓宁理论在服务业跨国公司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传统的对跨国公司的研究集中于分析公司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这也就是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主要来源(Dunning,1993)。然而,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分散化,并频频采用新的业务模式,如外包、特许经营以及其他的网络组织形式。这就使得跨国公司边界模糊,内部化优势显然不复存在,而跨国公司在竞争地位上更多地依赖于其他具有互补能力的公司(Dunning,1997;Nohria and Ghoshal,1997)。

由于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更多地依赖于与外部的联系,(Hage-doorn,1993;Castell,1996;Dunning,1997),许多公司再也不纯粹依赖公司内部的优势(所有权优势),也依赖于与其他公司之间所建立的交互关系。

所有这些改变都表明对跨国公司所建立的外部联系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Nachum和Keeble于2000年在《外部网络和地理集群作为跨国公司优势的来源:对伦敦中心外国和当地专业服务企业的研究》中通过对伦敦中心区专业服务业公司的实证研究,认为服务业跨国公司与其他公司所形成的外部网络联系是其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规模、市场领域越大,越需要更广泛的国际网络来赢得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对于有效建立这种联系也就更加关注,然而对于究竟这种网络如何赢得优势,作者并没有深入研究。

其次,正如经典跨国公司理论所阐述的,富有特殊资源的地理区位将吸引跨国公司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Dunning,1993)。这意味着如果某一区位具有特定的优势,那么该优势对于所有的跨国公司将产生相同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某个行业领域里,所有企业对该区位优势的评估以及获益程度应该是相同的。

然而,Kravis和Lipsey认为对于国家区位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及其生产要素的综合状况。Nachum和Wymbs也提出跨国公司区位的选择是由公司内部一系列特性所影响的,区位因素对于每个公司的影响并不相同。例如,大的市场容量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的主要区位优势,因为企业能从中获得规模经济效应(Dunning 1993)。然而,这种区位优势对于规模较大并且能够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企业才具有价值,对于那些组织规模分散、无法实现大工厂生产的服务业跨国公司来讲,它的核心竞争优势更多地取决于对单个客户或是一小群客户群体特殊需求的适应性。因此,区位优势并不是绝对统一的,而是在不同的企业中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公司本身的特殊性质。

二、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再认识

薛求知、郑琴琴在《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出现及扩张动因》一文中提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当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制造企业的行为。它是针对当时制造业竞争加剧,成熟期产品的技术已不再居于主要地位,降低产品成本成为制造业跨国公司国际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这对于性质较特殊的服务业产品来讲是比较不适用的”。

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质使得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国际发展与制造业跨国公司不同。关键的区别就在于由于服务的无形性、非储存性以及不可转移的特点,造成如果服务的提供者或接受者不在物理上的重新定位,交易就无法进行(Bhagwati,1984)。这种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注定了服务业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重要性,因此服务业跨国公司大多数都在东道国建立了分支机构。服务业的这种独特特性,在分析服务业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中必须充分认识到。

因此,虽然服务业产品可能存在生命周期,但是服务产品的从低成本国向高成本国出口的可能性不大。鉴于服务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服务业跨国公司全球知识信息在各分支机构内部是共享的,当服务业跨国公司开发出新服务产品时,如果遵循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会将新服务首先投放到发达国家,经过一定的时滞之后再投放到发展中国家。然而,这种做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是眼睁睁地看着竞争者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攫取利润。因此,只要开发的新服务产品能够适应其他国市场,全球同步提供该服务产品是服务业跨国公司的最优选择。

而且价格竞争绝不是服务业跨国公司的主要竞争因素,服务的五个基本特征:非实体性、异质性、不可分割性、顾客参与性、不可储存性,使得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与当地服务企业相比并没有多少成本优势,因此服务业跨国公司更多地采用的是差异化竞争。

三、对于经典跨国公司理论前提的讨论

众所周知,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如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以及Dunning的折中范式等理论都是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为理论前提的。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科技手段的进步,国际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更加丰富,政府的管制减少,市场的不完全性减弱,交易成本不断降低。许多企业的交易行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趋势下,过分强调市场失灵是不现实的。

而服务企业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无法进行贸易的当地化企业,进而发展成服务业跨国公司并且不断发展壮大。虽然我们无法否认市场不完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状态,而市场完全则在目前的条件下依然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市场不完全性在许多市场行为中的体现是越来越弱化了。再以市场的不完全作为前提或基础就显得有点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了。Erramilli在对服务业跨国公司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的研究中也指出,正是由于市场不完全性的减弱才使得跨国企业有可能采用市场化安排的形式来进行国际发展。

总而言之,许多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例如1960年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1966年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76年P.J.Buckley和M.Casson的内部化理论以及1977年Dunning的折中范式等,都是基于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而进行的研究。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正是制造业跨国公司空前大发展的时代,这些经典理论较好地分析揭示了这一现象,这也证明了理论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经典理论对于跨国公司理论的指导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经典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如今服务业跨国公司兴起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因此,对于服务业跨国公司新理论的建立还需要更多学者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