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把握十六大报告理论创新精神

学习把握十六大报告理论创新精神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不仅提出了我们党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学习和把握十六大报告的理论创新精神,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核心所在和基本前提。报告提出了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一、学习把握十六大报告理论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不仅提出了我们党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这些新观点,有一些是对“七一”重要讲话、“5·31”重要讲话的进一步阐述,有一些是第一次提出的新观点。学习和把握十六大报告的理论创新精神,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核心所在和基本前提。对十六大报告的理论创新,我想从10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关于创新的观点

关于创新的观点,报告明确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以前讲的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次还特别强调它还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指出党本身也要创新。报告提出: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要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改革的创新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也就是说不能创新就不能前进,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成绩上,必须继续前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要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都体现了一种创新的精神,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同时,理论上的创新可以指导我们实践上的创新。我们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都是在理论创新这个前提下推进的,如果我们还是僵化、守旧,还是坚持两个“凡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因此,必须在理论上有创新、有突破,才能推动实践进一步地向前发展。

(二)关于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观点

“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观点是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里面第一次提出,十六大报告对这个观点作了深刻阐述。报告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还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我们国家,特别是我们执政党,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中出现的历史教训后,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来对待。过去我们党忽视了这一点,其历史教训就是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以致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十年浩劫。要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要从根本上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要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都在于发展。小平同志当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非常正确的。如果不发展,一切问题都无从解决。现在在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归根到底还要通过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来解决。

(三)关于尊重劳动、创造财富的观点

报告提出了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财产多少,作为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保护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鼓励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

这些新观点非常重要,它是对“七一”讲话的进一步深化和充实。过去我们只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四个尊重”,在原有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基础上,增加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而且第一次提出将这“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贯彻落实。“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两句话,就是鼓励人民都来创造社会财富。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财富才会多起来,人民才能富裕起来,国家才能富强起来。同时,不仅要放手创造财富,还要通过各种因素来创造财富。在过去,首先把人划分为阶级,不同的阶级就有不同的目的,如果有人讲通过各种因素创造财富,那就是阶级斗争熄灭论。现在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来要鼓励全体人民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去创造财富,使全体人民都能够富裕起来,使我们整个国家能够富强起来。

小平同志当年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文化大革命把知识分子骂成“臭老九”,当时只简单地把产业工人的劳动看成是劳动,把产业工人看成是社会唯一的创造财富的主体,对于知识分子的创造在理论上不予承认。因此,在80年代就曾经出现过“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样的讨论。当时不把搞技术、管理的人员视为直接劳动者,认为他们不会创造财富,只承认直接从事生产产品的才算劳动,如在工厂里直接生产产品的工人或者农村里直接生产稻谷粮食的农民视为劳动者,没有把技术、管理人员看成是劳动者。所以“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这个观点在劳动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方面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财富不仅仅通过简单的劳动来获得,而且通过技术和管理使它可以成倍甚至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比起任何一种简单的活劳动创造的财富要多得多。既然创造的财富多得多,就要通过政策对这些劳动者给予相应的劳动所得和相应的报酬,以体现尊重劳动,尊重从事知识、信息、技术、管理工作的人们所创造的价值和财富。只有放手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创造财富的活力,人人都来创造财富,社会的财富才能多起来,人民才能富起来,国家才能强起来。

过去我们长期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政策,包括分配方面的政策,不是鼓励人们更多地创造财富,而是鼓励人们当懒汉。所以在今天提出这“四个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时候,一定要促使人们都通过自己各自不同的劳动方式去创造社会财富。这里我想稍微展开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们再也不能用有没有财产或者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先进和落后的标准。对这个理论观点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机械地简单地理解为:无产阶级应该是没有个人财产的阶级,否则我们共产党就不是无产阶级政党了。我们应该想想: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人民闹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使人民获得解放,当家作主,能够创造财富,摆脱过去的贫困状态,使全体人民都富起来。在现阶段,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如果把有没有财产或者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先进和落后的标准,岂不是同鼓励人们创造财富、追求富裕背道而驰?

对于财产多的人包括现在的民营企业主,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判断他是先进还是落后,不在于他财产有多少,关键是看他的财产是如何获得和如何支配的。这里有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如何看待剥削?民营企业主雇佣大量的工人,是否有剥削?这当然存在着剥削。但是现在要看主流的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国家是否有利,对人民是否有利?现在具体的判断标准有三个:第一,看这个民营企业主经营是否合法;第二,看他对待雇佣工人的态度,是用过去资本家同样的态度对待工人,还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给予这些工人应有的合法权益;第三,看获取的利润用于哪些方面。就整体上讲,民营企业的主流是好的:第一,为国家创造了财富;第二,创造了许多社会就业机会,有的地区民营企业成为就业的主体;第三,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在浙江,民营经济占的比重非常大,起码70%以上,温州地区的比例还高。为什么浙江民营经济这几年发展这么快?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民营企业创造财富有自身很强的内在动力。很多国有企业搞不好就是因为铁饭碗、大锅饭的原因,缺乏动力。国有企业创造再多财富跟个人没关系,厂长、经理依然按月拿工资。如果个人素质不高,就会大量贪污受贿,或者挥霍国有资产。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因为劳动跟所得不成比例造成的。当然也存在待遇很高的人仍然发生腐败的行为,如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建,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判断民营企业主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的关键不在于财产的多少,而在于财产的获得和使用如何。

尊重劳动,要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传统上,产业工人的劳动是比较受到尊重的,过去很多劳动模范都是属于产业工人。有一段时间,尤其是文革中的知识分子是得不到尊重的,现在这种现象纠正过来了。但是,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什么样的劳动?打工者、弱势群众的劳动是否也应该得到尊重?长期以来,人们把进城打工的农民看成是来占城市便宜的,在政策上、工作条件上、报酬上都使他们受到了歧视。实际上,农民工的流动增加了财富,尤其是为铁路部门增加了收入。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是与农民工进城当建筑工人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进步的社会、一个民主的社会,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劳动。城里人为他们服务,也可以增加财富,扩大城市的就业岗位。如对进了城的农民工,盖点房子给他们住并收取房租,盖个学校给他们子女上学;对外地来经商的人,给他们开辟一些市场,出租厂房,可以把下岗工人安置到管理岗位,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过去,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正确理解农民工大量进城的问题,认为农民工进城把社会治安搞乱了。农民工里面确实有违法乱纪的,但这是加强管理、加强教育、加强引导的问题,不能因此就排斥这些人。设想一下,如果北京离开外地人会怎么样?现在摆小摊卖蔬菜的人,病房里的护理工,清扫垃圾的清洁工,大部分都是外地人。脏活、累活、危险活,大量都是这些进城打工的人来干的。我们应该尊重打工的人。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还应该是多元的,要吸引各地的民营企业主来经商,欢迎农民工进城打工,共同创造财富,才会促进这个城市的发展。十六大在这方面的理论突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理论的突破,就没有新的政策的出台,也就不利于这种让全体人民共同创造财富的理论同实践完全结合起来。

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过去讲生产力要素构成,主要指活劳动,就是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直接从事生产的人,没有把知识、技术、管理、信息、资本列进去。在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比活劳动更重要的是知识、技术、管理、信息、资本,要把从事这一方面的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一些通过原始手工的劳动,与现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劳动的价值是绝对不一样的。现在有一些特大型企业,如果采用原始的管理办法根本无法运行,只能靠现代的技术、现代的科学和现代的管理。

如何看待资本问题。资本,通俗的说就是用钱来生钱的钱。过去我们没有这个概念。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要得到保护。合法的直接活劳动所得当然是合法的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例如入股的分红、继承的遗产、股票的增值所得、房子出租的租金等非劳动收入,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是必然的,我们已从法律上承认它的合法性。既然如此,就应该把人民存的钱运用起来,使它生出更多的钱。从数据上看,现在国家财富值是30多万亿,人民手中拥有财富占这个数字的一多半。如果把人民手中的财富用来继续创造新的财富,财富值将会大大地增加。过去这是不合法的,在理论上没有突破,现在十六大报告非常明确地提出合法的劳动收入、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在理论上的突破非同小可,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党的最高决策机构在分析我们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条件后得出的结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关键的问题。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延误。从经济的角度讲,我们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900多美元,就这一因素来讲体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机遇。曾经有人研究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经济长期发展的历程中,人均1000美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正确把握战略机遇,经济可以迅速起飞,并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可以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通常也是经济结构变动最为激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如果把握不正确,也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从现实来看,据国际权威经济组织测算,从人均1000美元到4000美元,美国花了19世纪整整100年;日本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用了70年;韩国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只用了25年。抓住了这个机遇期,发展的时间就缩短了。党中央充分地认识到这个战略机遇期,带领全民族进行奋斗,很有可能在头20年就会实现人均1000美元到4000美元的发展目标,可能会提前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这是根本性的质的飞跃。现在有些省市也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所需的时间:有的提出10年,有的提出15年,有的提出20年,都是要提前达到这个水平。十六大报告高屋建瓴、纵观全局,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而富有远见的。

(五)关于三个文明建设的观点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而且把政治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构造成三大文明建设,这样涵盖更加全面。政治文明建设是改革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它包含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内民主政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最根本的内容,报告用三句话作了概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句话是有机的整体,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首先,在我国必须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政治文明的首要条件,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有可能实现依法治国。其次,怎样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中国建立就提出来了,但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很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实现方式。过去,大家说人民代表大会只是一个橡皮图章,甚至还有“党的领导挥手,人民代表举手,政协委员拍手”这样的说法。现在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有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不举手,不投票,你的省长就当不成。这充分体现了人民代表的权利越来越多地得到扩大和尊重。我们没有必要去照搬西方国家那一套民主制度。我们必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创造一条适合中国现实、真正使人民当家作主的道路和体制。

十六大按程序平稳地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这是我们党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典范,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回顾过去,从毛泽东同志以后,几任党的一把手的更换,都带来了一场大动荡,或者说是采取了非常的手段来解决。这次十六大开创了一个很好范例,按程序平稳地实现了中央最高层的交接。这是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可喜的开端。

(六)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观点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改革开放发展到现阶段必然要提出来的一个重大课题。西方发达国家是先搞工业化,在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后才搞信息化。我们不能沿袭发达国家的过程,要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中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我们总局确定今年为网络发展年,就是要以发展有线数字广播影视业务来促进和带动全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播影视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不断增强竞争力、提高影响力打好基础。这对广电部门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广电产业发展缓慢,有思想观念的问题,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有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也有缺乏产业政策的问题。这是我们的弱势。遍布全国各地的有线电视网,是靠各地广电部门贷款、集资等方式建设起来的,各自分散经营。骨干网虽由总局负责建设起来,但尚未在全国范围整合、联网,没有统一运营,没有统一开发。发展有线数字广播电视业务正是一个突破点,以此来推动全国网络的整合。这次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开辟网上业务的问题,如点播业务、付费电视频道、有线数字广播等,特别是付费电视频道发展潜力非常大。无线发射频率资源是很有限的,而通过光缆传输的有线电视频道资源非常丰富,这就给有线数字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发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现在从广播电视需求市场来看,人民群众并不满足于现在电视机接收到的频道。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为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有线数字广播影视业务的开发、网络的整合和联网,最终将引起整个传播领域的一场革命。首先是收听收视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从传统的被动式、单向式转变成主动选择式、互动式,因为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使过去在传播接收方面的任何障碍都得以消除。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将是巨大的。所以,现在已经把数字广播电视列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发展的国家重点项目。曾培炎同志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报告中列了广播影视的四项工程:一是西新工程,一是“村村通”工程,一是数字广播影视工程,一是直播卫星工程。数字广播影视工程及其收费业务的开发,是能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的产业,如果这方面能有大的发展,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可以拉动,相应电子产品的生产需求也可以拉动,不仅可以为广播影视自身做强做大奠定基础,还可以为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七)关于文化力量和文化产业的观点

十六大报告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党今后的七大任务之一。十六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主要观点有:第一,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要深刻认识文化的战略意义;第二,提出了四种文化的概念和如何对待四种文化的政策,即: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四句话把文化的概念讲得更加全面了,其中增加了“健康有益文化”。健康有益文化的涵盖面是很大的,或者说能够接受健康有益文化的人群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这对我们搞宣传、搞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非常重大。首先,我们是13亿人口的大国,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是多样化的。如何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需要我们的理论、政策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我们经常讲要出精品,但精品毕竟是少数,我们应该制作出更多人民乐于接受的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从我们国家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来讲,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欣赏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特别是广大农民需要符合自己特点、易于接受的精神文化产品。举个例子:有一年辽宁省评选文化方面的十大先进人物,既评上了李默然,也评上了赵本山。有人认为,李、赵不是一个档次的。在文化品位上,确实不是一个档次,李默然的话剧属于阳春白雪,赵本山的小品属于下里巴人,他的作品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可能有极少数文化程度高的农民会欣赏李默然的作品,但赵本山一些带着乡土气的作品,往往更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这就是中国的现实。我们创作的作品,应该要有高档次、高品位的精品力作,但更要生产更多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大众化文艺作品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从实践来说,我们讲“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就是要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广播电视节目改革应该体现多样化、个性化,应该突出自己的特点。比如,《夕阳红》节目就应该吸引老年人,把这个群体吸引住,在中国就有相当大的观众群了。青少年节目,把青少年观众吸引住,数量就相当可观了。想让一个节目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实际上很难达到。如果把一个节目办成“大拼盘”,那就没有特色了,也不会有很多受众。十六大报告还提到“改造落后文化”的问题,也是很有针对性的。在一些传统、民俗的文化中,既有积极的成分,也可能有消极的成分,我们要改造其消极的成分,发扬其积极的成分,同时吸收其他的文化的积极因素,把它们融合起来,发展成有地域特色、有乡土气息的文化,那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方式是,文化属事业单位,单靠政府投入,制约了文化的发展。现在要多途径地来发展,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国家加大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可以运用市场的方式来发展文化产业。电影业的改革就有成功的经验,如华星电影城,就是改造原有的电影院,搞成多个放映室,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欣赏口味。了解市场的需求来适应市场,就会改变电影没人看、电影赚不到钱的局面。另外,还要运用市场机制,比如《英雄》这部影片的市场运作就比较成功,仅电影票房收入就达到两亿多人民币。同样,电视方面也要大胆创新。电影频道的开办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老电影新包装出来以后,很有意义,很受欢迎。随着网络的整合、联网和内容业务的开发,广播影视节目资源的开发是大有市场的。关键是我们脑子里要有市场意识,要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

可以说,十六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对文化力量的巨大作用,对不同文化的界定和政策,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等方面的理论认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八)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和政治的目标、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的目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关键取决于人的素质。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六大报告在提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我的理解就是,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残缺的,也不可能持久的。在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工程中,要特别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自然的规律消除自然灾害。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也是我们国家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必然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九)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观点

这是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的一个显著特征。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科学判断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提高这五种能力,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历史使命对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的要求和考验。这五种能力,归结起来就是执政能力。作为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这样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理论上到行动上的转变问题。共产党是执政党,对这一认识大家都是一致的。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变,执政的意识淡薄,在实践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重大的失误。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对全体人民负责,必须符合新的历史阶段的实际,必须把发展经济、搞好国家建设放在第一位。在思想观念上、在制定方针政策上,不能只对一部分人负责,而要对全体人民负责。这就是革命党和执政党的区别。

十六大报告还提出党的执政方式也要转变的问题。在建设时期,我们党要最大限度地团结各阶层的人民,把人民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人民的力量都凝聚到发展经济、加快建设上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民主的方式,而不是用革命的方式或命令的方式,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了解和理解,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搞好建设,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十六大报告提出,不仅要提高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而且要转变执政方式。这就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新课题,也是对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新要求。因为我们党是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过来的,过去长期都比较习惯于用革命时期的理念和方式来领导人民搞建设,现在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来执政。这就是说,在执政的理念和方式上必须与时俱进。

(十)关于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观点

这是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其基本观点包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这些论述,令人耳目一新,其深刻的涵义和创新的特征极其丰富而又鲜明。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着伟大的改革实践,却唯独没有提出党自身要改革的问题。过去在谈到党的建设的问题时,常用的提法只是如何改进、改善、加强的问题。赵紫阳曾提出“改造”的问题,其实质是要把党的领导改掉。历史已经证明那是行不通的,是会带来灾难的。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不仅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而且也确有必要进行自身的改革,包括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工作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十六大报告不仅正确论述了党的自身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把党的自身改革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任务提上日程。这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充分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方面的新要求。历史将证明,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正确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

在十六大之前,我在中直工委举办的读书班学习交流会上,大胆地讲了党自身的改革创新问题,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当时确实没有理论根据,只是自己对现实问题的一种理性思考。十六大报告给我找到了理论根据。我认为,十六大第一次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的问题,抓住了党的建设的要害。但是,要推进党的自身改革,首先要解决党内的思想观念问题,也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的自身改革创新问题。

十六大报告有很多新观点、新论断,是理论创新的一个典范。我只是把它从十个方面讲了讲我的理解和体会,可能是很粗浅的,也可能是有偏颇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