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与学习

创新与学习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创新问题研究中,“学习”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术语。就其渊源关系来说,创新有赖于学习。首先,创新是学习的产物。其次,创新需要借助于学习中的自由探索。就此而言,学习不只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积极思考探索的过程。此外,创新也得益于学习的“连锁”效应。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其创新的过程中,往往首先是从学习入手的。由于它是运行于现实创新活动的潜在的知识流,因而不进行参与式的学习是无法掌握的。

一、创新与学习

在创新问题研究中,“学习”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术语。只要谈到创新,就必然提到学习的问题。从其严格的意义说来,创新不等于学习,二者各有所指。但是,二者又确确实实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就其渊源关系来说,创新有赖于学习。首先,创新是学习的产物。学习是提高人类文化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人类活动效率、降低活动成本的最有效的活动,而学习能力也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能力。学习反映了人类文化知识的累积性和流变性。任何创新都是通过学习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产生突变和分化,形成某种创新。创新同时是一个知识的积淀、扩散和共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无疑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成果的扩散和发展。其次,创新需要借助于学习中的自由探索。学习不等于被动的接受,而是以其主体性参与其中。在学习过程中,不光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接受,而且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经过消化、吸收以及创造性转化之后,从而有可能形成新的知识。就此而言,学习不只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积极思考探索的过程。正是依靠这种思考探索,推动创新不断发展。此外,创新也得益于学习的“连锁”效应。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知识相依相存的。这样,通过某种知识的学习、消化,可以有助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已知的学习中发现和推论出未知,往往是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包括内在于自身活动的学习,即从研究开发中学习、从试验中学习、从生产中学习,又包括对外学习,即向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向竞争者学习。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下,注意后一种学习尤为重要。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其创新的过程中,往往首先是从学习入手的。要使学习真正有助于创新,一方面固然要学习别人已有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这些先进成果中所隐含的知识。这些隐含的知识不单是简单的经验,而是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新的综合。由于它是运行于现实创新活动的潜在的知识流,因而不进行参与式的学习是无法掌握的。日本和韩国在发展创新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们对于隐含知识的参与式学习的重视。以韩国现代公司为例,为了获取汽车开发技术,现代公司接洽了5个国家26家企业,分别派员工到这些企业实地培训,以掌握车型设计、冲压、铸造锻造、发动机等方面的隐含知识,并及时将工程师派往供应商处接受培训。所以,隐含知识的掌握不仅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实现由学习到创新转换的必要环节。[1]

在学习与创新关系问题上,特别需要正确处理好“学习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具体到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是要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应把“学习创新”与“自主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逐步从以“学习创新”为主转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轨道上来。

“学习创新”是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外国新技术的基础上有所超越的创新。这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节约研制成本,缩短研制时间,并能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的有效途径。“自主创新”则是较多带有原创性、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即使有些自主创新不完全是原创性的,但在其核心技术的掌握上还是独立的;而且,一些“品牌”也是自己独立拥有的。

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不得不依赖于对外国技术和产业的引进,走一段“学习创新”之路。但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出于对自身安全与利益的考虑,一般不会将最尖端的技术转让给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如果安于现状,满足于当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的“二传手”,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后来居上。应当看到,在目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存在成本利益优势互补的一面,又存在结构利益的非互补乃至对抗的一面。发展中国家因其技术水平落后,一般处于产业分工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很低;而发达国家则掌握先进技术,处于产业分工的高端,因而产品的附加值高,不仅可以获取垄断超额利润,而且还紧紧掌握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控制权。这样一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必然是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弱者受制于人。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自主发展,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突破原有的“优势互补”的旧观念,从以“学习创新”为主逐步转到以“自主创新”为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改善本国产品的比较成本结构,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有通过努力提高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一定有利位置,成为某些产业领域的排头兵,才能摆脱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困境。所以,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上自主创新,争取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有利地位,是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刻不容缓。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技术壁垒像一堵高墙挡住了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自有品牌的生存空间不断被跨国企业挤压。据统计,世界上每4台手提电脑中就有一台是在我国江苏生产的,每3部数码相机中就有一部来自江苏。在引以为傲的背后,是江苏的制造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的只是劳务加工费,以知识产权为标志的高附加值、高利润则被外商获取,同时还要消耗大量能源,承担巨大的生态代价。江苏DVD生产企业出口一台DVD,交给外国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企业获得的利润只有1.5美元。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多数企业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以致出现了无休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再落伍”的恶性循环。[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