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国演讲家

外国演讲家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前444年后历任首席将军,成为雅典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他主要以演讲、劝谏、谈话、说教来影响雅典青年的政治倾向。公元前399年他70岁时,雅典检查官、民主派政治家阿尼图斯控告他传播异说、败坏青年、反对民主,被判处死刑。后在雅典讲授修辞学,并以替人撰写诉讼演说辞而享有盛名。他是古雅典著名的“十大演说家”之一,今存演说词及政论数篇。他的演讲理论和论辩实践,在古希腊罗马演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外国演讲家、雄辩家(1)

伯里克利(约前495—前429) 古雅典民主派政治家、演说家。出身贵族。约公元前462年与厄菲阿尔特合作,共同反对贵族派首领西门。主张扩大雅典海上势力和平民阶层的权利。公元前444年后历任首席将军,成为雅典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宪法最后完成;执行发展工商业和奖励文化的政策;大兴土木修建雅典城和比雷埃夫斯港。这是希腊最盛时期。对外与波斯言和,巩固“提洛同盟”,对抗斯巴达。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最流行葬礼演说,伯里克利是最优秀的葬礼演说家。他作过很多演说,《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即是名篇之一。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说:“那位最有修养、最纯正、最高尚的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演说……宣布了他们的民族所奉行的格言,也就是形成他们自己人格的格言,他们不但发表了他们的政治关系的见解,以及他们的道德和精神的见解,而且发表了他们的目的和行为的各种原则。”

高尔吉亚(约前483—约前375) 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演说家。曾提出三个命题:①什么也不存在,什么也没有;②即使存在着什么,那也是不可认识的;③即使是可以认识的,那也还是不能够把认识了的传达给别人。在论证这些命题时,表现出他的极端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观点。著作有《论不存在或论自然》,现已失传。他是当时著名的诡辩学派演说家,他游历了希腊的许多城市,教授哲学和演讲术,雅典人对他非常敬仰,特为他在德尔斐神庙里铸了一尊全金的像。但他只重视演说的雄辩格式,不注意内容的真实性。他演说语言严谨,大量运用对比、排比、比喻和声音技巧。他反对进行说教,并写了一本专论演讲术的教科书(已失传)。有《帕拉梅德斯辩护词》等3个残篇流传至今。

普罗塔哥拉(前481—约前411) 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雄辩家。与高尔吉亚齐名。宣称自己是以传授雄辩术为职业的教师。他主要以演讲、劝谏、谈话、说教来影响雅典青年的政治倾向。擅长作长篇演说,也常采用问答形式,发表简短精练的谈话。他训练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辩白。这种训练方法一直是辩论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他认为在演讲艺术中起首要作用的是语言,特别强调研究语言与探讨语法问题的必要性。他把演讲术视为“公民必备的技艺”,并期望这种技艺能“使人们变得美好”。他承认“流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又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个人的感觉当做存在和不存在的标准,有相对主义的倾向。认为道德和法律是人约定的,这一主张对当时宗教和法律的权威是一个冲击。对神的存在也提出了怀疑。著作有《论神》和《论真理》等,现仅存若干片断。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曾两次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反对奴隶主民主制,拥护贵族专制统治,他的学生中有不少贵族青年。他虽貌不出众,但说话富有魅力,能吸引很多听众。他喜欢在市场、街头、运动场等场所同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问题。谈论中,他惯用问答法,使对方陷于矛盾。他把这种辩论的方法称为“产婆术”。公元前399年他70岁时,雅典检查官、民主派政治家阿尼图斯控告他传播异说、败坏青年、反对民主,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在雅典500公民法庭上作了著名的答辩。随后服毒自杀。

吕西阿斯(约前450—前380) 古希腊著名诉讼演说作家。少年时随父从西西里移居雅典,在著名修辞学家提西阿斯门下学习修辞学。后在雅典讲授修辞学,并以替人撰写诉讼演说辞而享有盛名。当时以他的名义流传的演说有425篇左右,现仅存31篇(其中5篇可能是别人所作),以《控告忒翁涅托斯辞》(前384年)最为著名。他能使用不同的文词使演说适合于不同的时机、场合和各种当事人的性格与身份,语言纯朴而富有魅力,善用修辞技巧,雄辩有力而从容不迫。

安多西德(前440—前390) 古雅典“十大演说家”之一。生平不详。相传公元前415年他被指控犯了渎神罪,发表《神秘祭论》的演说进行自辩,保全了性命。

伊索克拉底(前436—前338) 古雅典雄辩家。早年从高尔吉亚学习修辞,随后开学馆教授修辞学。后从事政治活动,发表《奥林匹亚大祭演辞》等演说,主张在马其顿王腓力二世领导下统一希腊各城邦,发动反波斯战争,以缓和希腊的社会危机。喀罗尼亚战争(前338年)后,希腊丧失独立,相传他绝食而死。他是古雅典著名的“十大演说家”之一,今存演说词及政论数篇。

柏拉图(前423—前348)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在苏格拉底被奴隶主民主派政府判处死刑后,逃离雅典,后去南意大利,与毕达格拉斯派交往,并通过他们结识了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城邦的僭主狄奥尼修。回雅典后,于公元前约387年创办学园(后成为古希腊罗马传播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他把毕达格拉斯的数的神秘主义、埃利亚学派关于“存在”的学说,以及苏格拉底的思想综合在一起,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是当时交谈并用对话体写作的大师,极大地提高了对话艺术水平,使其成为当众演讲中表述最为复杂的见解、论点与思想的完美形式。他的对话录,时而才思敏捷并充满讽刺意味,时而宛如字谜,初看起来难以猜测,但却“激发了听众对谈话(辩论)的主题的无限兴趣”(阿普列相语)。他使用各种辩论手法与形式,借助语言的鲜明表达力,同时贴切地运用比喻进行论辩,内容丰富而深刻,逻辑性强。他的《捷艾杰特篇》、《高尔吉亚篇》和《诡辩学者》等著作,对演讲和论辩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了论述。他把演讲术看做一种社会现象,把它当做传授知识、培养智慧和美德的手段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十分重视语言的作用,强调演讲者要加强品德修养。他谴责了“无聊空谈”和“阿谀辞合”,痛斥“媚辞哗众取宠者”,鄙视“懒于思考,无节制地拖长自己的演讲,任何人也说服不了”的人。他的演讲理论和论辩实践,在古希腊罗马演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论辩学家。柏拉图的学生。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青年时到雅典入柏拉图学园,柏拉图死后,去小亚细亚地区讲学。前343年,受聘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前335年回雅典,创办学校,名“吕克昂”(因校址邻近有吕克昂神庙,故名)。他常在林阴道上同弟子边散步边讲授、讨论学问。他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对哲学、逻辑、历史、政治、文艺理论、演说理论以及数学、物理、生物、医学都有较深的造诣,恩格斯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是一位进行学术演讲的大师。通过讲课,提高了理性思维修养和口才,完善了逻辑学。他的《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等都是在讲课过程中完成的,在综合掌握口头语言的科学与技巧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他对演讲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工具篇》、《诗学》尤其是《修辞学》等名著中,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演讲方式、听众心理、语言风格等问题。《修辞学》共分语言、风格、语言结构三个分册,是古希腊论述演讲学的唯一的一部被相当完整地保存至今的著作。

摩西尼(前384—前322) 古雅典“十大演说家”之一。25岁开始当律师,但对政治活动感兴趣。大约在公元前355年,他29岁时第一次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但听众却没注意他的讲话内容,而是对他沙哑的声音、瘦弱的身体和笨拙的动作发出一阵阵嘲讽。他没有悲观,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他构筑了一个地下室,安装了一块大镜子,每天在里面练习发音和矫正动作。为使嗓音高亢洪亮,他有意到呼啸的山林和泻哮的海边放声高呼,为使两肩端正平稳,他把两柄利剑悬在双肩的上方,为使发音变得清晰,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练习。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开始向外扩张,大有吞并整个希腊之势,但雅典却没作任何准备。为了唤醒民众,拯救祖国,公元前351年,德摩西尼发表了第一篇“斥腓力演说”。他吐字发音清晰而明快,动作姿态雄健而果断,面部表情自然而丰富,他饱含爱国深情,慷慨陈词,使在场听众无不切齿顿足,摩拳擦掌,大有拔剑奋发之势。当抗击马其顿的赫尔松涅斯战役爆发之后,他随即发表了《论赫尔松涅斯战役》的演说,呼吁雅典公民行动起来,抵抗侵略。公元前341年,战争局势愈加严重,他发表了最著名的第三篇“斥腓力演说”。由于当权者的无能和社会政治的腐败,以及国内亲马其顿派的活动,雅典没能击退马其顿的进攻。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以喀罗尼亚战役的最后胜利,占据了全希腊的领袖地位,亲马其顿派也随之在雅典取得了优势。德摩西尼并不屈服,仍以深刻的政治演说影响着雅典社会。公元前337年,他受委托在喀罗尼亚战役阵亡者安葬仪式上致悼词。公元前336年,腓力被刺身亡,德摩西尼欣喜异常,立即发表公开演说。公元前330年,他还以《论王冠》为题,同亲马其顿派的主要首领、著名演说家埃斯希涅斯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思维敏捷,感情充沛,据理力争,义正辞严,赢得了听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公元前324年,因一桩财经案受牵连,被迫逃往国外。次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病死,德摩西尼乘机返回雅典,积极参与组织反马其顿统治的运动。运动失败,他于公元前322年10月12日服毒自杀。德摩西尼的演说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8篇“斥腓力演说”,被人们称为“腓里匹克”。后来的杰出演说家如西塞罗等,都奉他为楷模。他的61篇演讲稿、56份演说辞的开场白和几封书信,流传至今,是研究世界演讲史尤其是古希腊演讲术的宝贵资料。

加图(前234—前149) 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作家。历任执政官(前195年)、监察官(前184年)等职。维护罗马传统。在元老院演说鼓吹毁灭迦太基。拉丁散文文学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起源》(罗马最早史书,已失传)和《论农业》,后者系研究罗马共和国时期意大利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他和革拉古兄弟、安东尼、克拉苏斯和西塞罗等人,借鉴了古希腊的演讲术并加以改造,使之适应罗马时代本民族的特点和要求,不仅注重了演讲的政治色彩,而且还注意到了听众心理的要求,共同创造了古希腊罗马演讲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西塞罗(前106—前43)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著名演说家。出身骑士家庭。早年在罗马做律师。公元前75年任西西里的会计官。历任执政官(前66年、前64年、前63年)。为反对卡提利那阴谋,发表演说,被元老院授予非常权力,组织镇压,而获“祖国之父”称号。公元前51年任西里西亚总督。在“内战”中反对恺撒,支持庞培。恺撒被杀后,成为元老院中贵族派代表,他模仿德摩西尼反对马其顿王腓力的演说,连续发表了14篇反安东尼的演说,力主恢复共和制度。但不久安东尼得势,宣布西塞罗为公敌。在避乱中被安东尼部将杀害,他的头和手被悬挂在罗马广场的演讲台示众。政治上主张各阶层调和。哲学著述颇多,企图综合学园派、斯多葛派等各派学说体系和原理,是折中主义的代表。主要贡献在以对话形式撰文,将希腊哲学思想普及到罗马人中,并确定拉丁文哲学术语。一生中发表了100多篇政治演说和法庭演说,现存有58篇。他知识广博,他的演说词汇丰富,叙事简明,论证充分,辩驳机敏,十分讲究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抑扬顿挫,铿锵入耳,富有诗味,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西塞罗体”。他研究了演讲术的历史,并发展了演讲理论,著有《布罗特》、《著名演讲大师们》、《论演讲家的最好类型》、《演讲家》、《论演讲家》等,对演讲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布鲁图(约前85—前42) 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内战期间追随庞培反对恺撒。不久任山南高卢总督(前46年)和城市法官(前44年)。公元前44年3月15日与卡西乌等刺杀独裁者恺撒,旨在恢复共和政体。在恺撒的葬礼上,他与恺撒的拥护者安东尼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论辩演说,表现出高超的控场能力和很强的逻辑性与鼓动力。后逃往希腊,在腓利比战役中(前42年)败于安东尼、屋大维联军,自杀。

安东尼(前82—前30) 一译安敦尼。古罗马统帅、演说家。恺撒的部将。公元前44年任执政官。同年3月15日,恺撒被布鲁图和卡西乌刺杀。在恺撒的葬礼上,他宣读恺撒遗嘱,并同布鲁图展开论辩。他的演说鼓动力极强,激起了群众的愤怒,他们用火烧了布鲁图和卡西乌的房子,并把倾向于布鲁图的大法官撕得粉碎。莎士比亚的《裘力斯·恺撒》描写了这一事件,使其影响更大。公元前43年,与屋大维等联合,打败了共和派贵族,出治东部行省(前42年)。与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结婚(前37年),并宣称将罗马一部分领土赠予她的儿子。元老院和屋大维联合兴兵,亚克兴战役(前31年)失败,逃往埃及,自杀。

昆体良(约35—95) 古罗马教育家、著名演说家。他是西塞罗的演讲原则的实践者和继承者。曾主办过罗马的演说术学校。认为教育应以培养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演说家为目的;特别注意对儿童的语言训练;要求教师热爱儿童,细心了解儿童的才能和特点,重视记忆和模仿能力的发展。主要著作有《演说术原理》计12册,总结了古希腊罗马演讲经验。他激烈反对矫揉造作的演讲,认为不能靠演讲的表面效果而应主要靠演讲的思想内容,去获取政治斗争的胜利。他制定了教授演讲术的教学法。但是,他的这部作品偏重于学校的教学演讲学,而忽视了政治演讲艺术。

马丁·路德(1483—1546)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生于德国一矿主家庭。1505年在爱尔福特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同年入奥古斯丁修道院专攻神学。1511年起定居维滕贝格,翌年获维滕贝格大学神学博士学位,被聘为该校神学系教授。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烈火,后又多次发表演说,否定教皇权威,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主张反映了市民阶级的要求,也符合当时德国世俗诸侯企图扩大独立地位的利益。在宗教改革运动初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当德国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主张残酷镇压农民,走上背叛人民的道路。

闵采尔(约1490—1525) 德国农民战争领袖、德意志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宗教改革家。生于施托尔堡,曾在莱比锡和法兰克福学神学。后任乡村神父。1520年到茨维考城与再洗礼派共同从事革命活动。追随马丁·路德宣传宗教改革,后和马丁·路德分道扬镳。辗转于捷克、图林根和士瓦本等地,多次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的思想——消灭一切剥削,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国家政权的人间“天国”。他的演讲切中时弊,富有鼓动性,人们如饥似渴地听他演讲,甚至他走到哪儿有些听众就跟到哪儿。在他的鼓动和影响下,1524—1525年德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525年3月在缪尔豪森城建立革命政权——永久议会,被选为主席。1525年5月弗兰肯豪森决战前,面对着占绝对优势的敌人,他毫无惧色,在阵前向起义军发表演说,激励士气。战败被俘后,仍坚贞不屈,和敌人唇枪舌战。最后壮烈就义。

布鲁诺(1548—1600)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天文学家、演说家。早年曾入修道院,为多明我会会士。因反对经院哲学,被控为“异端”而革除教籍。在意大利各城镇流亡了3年,后被迫逃亡到国外。在1578—1591年的13年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到过日内瓦、图卢兹、巴黎、伦敦、美因兹、威斯巴登、马尔堡、威登堡、布拉格、法兰克福等地。他热心宣传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提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太阳系也不过是许多星系之一;宇宙又是物质与精神、实质与形式的统一体,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并不是教会所说的由上帝主宰。他在法兰克福等地许多大学里的演说轰动了这些城市,“他写的小册子使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战栗,而青年人则用热情的掌声和欢呼来迎接这个‘不安分的’教授。他的博学、热情、滔滔不绝的口才、尖刻的讽刺,尤其是他的大胆的思想,他的天才的臆测,像火把一样点着了每个青年的心”。(《火刑》)1592年回国后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之久,并因坚持自己的观点,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临刑时喊着:“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

罗蒙诺索夫(1711—1765) 俄国学者、诗人,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1730年到莫斯科求学,因成绩优异,于1736年被保送入圣彼得堡科学院附属大学,不久又被派往德国马堡大学留学。1741年回国后一直在科学院工作,为发展俄国科学同当时把持科学院的官僚势力和外国籍院士进行了多次论辩斗争,以雄辩著称。曾同舒瓦洛夫伯爵争论,说得对方理屈词穷,这时,骄横无比的舒瓦洛夫依仗权势气势汹汹地说:“你再如此嘴硬,我就把你开除出科学院!”罗蒙诺索夫寸步不让,干脆有力地答道:“请原谅,无论怎样,你也不能把科学从我身上开除出去!”舒瓦洛夫无言以对。1755年他创办莫斯科大学,并坚持不仅招收贵族子弟,而且招收平民子弟入学。他在各门科学领域内都有创造,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贡献尤大。他还着手进行俄罗斯语言的研究和改革,并用俄语取代了在学术界居于统治地位的拉丁语。是他最先发起在大学教学中使用俄语。他写的《演说指南》及其他文章,为俄国的演讲术奠定了基础。

柏克(1729—1797) 英国政治家、散文作家和演说家。出生于爱尔兰一位著名律师家庭。1748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去伦敦中殿法学院学习法律,同时对文学产生兴趣。1764年组织成立了“文学俱乐部”。1757年发表美学论文《关于崇高美和秀丽美概念来源的哲学探讨》,曾导致了浪漫主义美学的兴起。1765年当选为国会议员,集中精力于政治活动。曾发表了许多论文和演讲,拥护议会制度和自由选举,为美洲独立革命辩护,反对掠夺、压迫印度人民,同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主持公道与正义。柏克的政治演说不仅热情奔放,雄健有力,逻辑性强,而且喜欢运用比喻,讲究句型的变化和节奏的均匀。1775年3月,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夜,曾在英国议会上发表了《论与殖民地和解》的著名演说,劝说英王乔治三世放弃武力征服北美的想法。有人认为其演讲当时在英国是无与伦比的。

华盛顿(1732—1799) 美国第一任总统(1789—1797)。生于威斯特摩兰。早年当过土地测量员。曾在英国殖民军中服役。英法七年战争中因对法作战有功,升为上校。1759年退役。因不满英国政府的各项限制政策而投入北美殖民地反英斗争。1774年、1775年出席第一届、第二届大陆会议。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1781年10月,约克镇战役中大败英将康华里,使独立战争取得胜利。1783年9月迫使英国签订《巴黎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他在战争期间,多次对部队发表演说,向士兵说明战争的性质,激励士气。1787年主持费城会议,制订《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9年4月当选为总统,4月30日发表就职演说,正式就职;1793年连任。任内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保护对外贸易,颁布司法条例,成立联邦最高法院。但主张逐步废除农奴制,并限制选举权。1796年9月17日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决心退休,不做第三任总统。次年卸任,返弗吉尼亚州维尔农山庄终老。他的演说言词恳切,语气庄重,语重心长,使听众有平等、亲切、信任感。著名演说有《对部队的演说》、《向国会两院发表的演说》和《告别演说》等。著作有《华盛顿文选》。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演说家。弗吉尼亚人。年轻时务农,开过小店,生活贫苦,后成为一名颇有名望的律师。1774年9月5日,他代表中小资产阶级激进派参加第一次大陆会议。会上,他慷慨陈词,号召北美殖民地一致抗英。1775年至1779年先后担任弗吉尼亚州部队司令、州长。他竭力反对英国殖民者,主张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会议上发表了有名的演说《战斗的呼声》,喊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战斗口号。他言词慷慨,态度诚恳。演说完毕,先是全场愕然,鸦雀无声,突然几个代表站起来喊:“武装起来!”顿时,全场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声。会议很快通过了亨利的3项提案。1787年,他起草《人权法案》,主张把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列入宪法。亨利以政治演说闻名于世。他演讲很少有讲稿。能体察现场的需要与听众的情绪,切中问题要害,打动听众。

马拉(1743—1793) 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政论家、演说家、学者。出生于瑞士。原从事医学和物理学的研究。1774年发表《奴隶制的锁链》,抨击封建制度,号召武装起义。1789年革命爆发后,创办《人民之友》报,揭露王室的反革命阴谋和斐扬派的妥协投降政策,主张人民监督。1790年参加科尔得利俱乐部,并成为其领导人之一。因遭迫害,两次逃亡国外。归国后,1792年选入巴黎公社和国民公会。同年12月在国民公会审判国王路易十六的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你们要拯救祖国……你们要保证人民的幸福,必须砍掉暴君的头”的著名演讲,促使大部分代表投票赞成处死路易十六。他还以演讲去激励人民抗击外国干涉者。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参与领导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专政。同年7月被反革命分子科尔黛(女)暗杀。

罗伯斯庇尔(1758—1794) 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实际政府首脑,大演说家。出生于阿腊斯城。1781—1789年任律师,受启蒙思想家卢梭影响,提倡无神论和民主学说,抨击封建制度。曾为一无辜少女辩护成功而成为著名律师。1789年当选为三级会议代表。在制宪会议上发表了反击自由派贵族的激昂演说,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成为雅各宾派领袖。以廉洁著称,被称为“不可收买的人”。1791年12月18日在立法会议上发表了著名演说。据有关材料记载,“这篇充满了对祖国热爱的演说打动了所有人的心弦”,常被一阵阵掌声所打断。他在演讲中主要驳斥吉伦特派领袖布里索鼓吹战争而不顾及人民利益的观点,态度鲜明,言辞锋利,一针见血。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后,被选入巴黎公社和国民公会。反对吉伦特派的妥协投降政策,力主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和抗击外来干涉者。同年10月,在国民公会上,面对雷柏基、巴巴卢、卢韦等人的诬蔑控告,他作了令人信服的答辩。同年12月3日,在讨论判决路易十六的国民会议上,他作了《关于对路易十六判刑的意见》的演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共和国,就必须处死国王。结果造成了726名代表中半数以上赞成处死路易十六的局面。1793年5月起义后,领导雅各宾派政府,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向顶峰,期间发表了许多演说。他演讲语言准确、鲜明,讲究结构,滔滔雄辩,气势磅礴,说服力强。1794年7月27日(热月9日)热月党人发动政变,他被捕,并于次日被处死。

丹敦(1759—1794) 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演说家。一译为丹东。青年时代即是巴黎以雄辩闻名的律师之一。受启蒙运动影响,接受革命思想。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积极投身政治斗争。创立科得法利俱乐部(1790年),并参加雅各宾派俱乐部,发表大量演说,积极宣传共和运动。1792年奥、普联军入侵时,曾发表《为了战胜敌人,必须勇敢、勇敢、再勇敢!》的著名演说。同年9月选入国民公会,为山岳派领袖之一,极富号召力和战斗力。1793年投票赞成处死国王路易十六。雅各宾专政时期,逐渐成为新暴发户的代理人,公开号召与吉伦特派(大资产阶级)妥协,反对罗伯斯庇尔推行的镇压反革命和最高限价政策。力主停止革命,向英国干涉军求和。1794年3月被捕,4月被处死。

巴贝夫(约1760—1797) 原名佛朗索瓦·诺埃尔。法国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出身于农民家庭,15岁起自谋生计。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他积极从事宣传鼓动工作。在卢梭等人思想影响下,走上空想社会主义道路。极力宣传自由、平等思想。1794年7月热月政变后,他又鼓动人民起来反对热月党人,为消灭私有制建立“普遍幸福的”、“人人平等的”社会而斗争。1795年2月被捕入狱。同年获释后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掀起了巴贝夫运动,组织平等派密谋革命委员会,准备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督政府。1796年5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凡尔姆高等法院法庭上,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把被告席变成讲坛,揭露督政府肮脏的手段,谴责暴虐的当权者。这篇辩护演说是世界著名的辩护演说之一。1797年5月,听到被判死刑的消息后自杀。巴贝夫是法国19世纪后期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多次发表革命鼓动演说。他的演说声色俱厉,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沉冷峻,往往把真理浓缩为警句,把高度的愤怒变成冷峻的讽刺,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他的思想以平等为核心,主张通过逐渐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来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反映了还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19世纪法、德空想社会主义者影响很大。马克思称赞他为“真正能动的共产主义政党”的奠基人,同时又指出他的社会主义体系“相当粗糙和肤浅”。

拿破仑(1769—1821)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1804—1814,1815)。出生于科西嘉岛破落贵族家庭。巴黎军事学校结业后,充当炮兵少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军,1793年,土伦战役中,击溃保皇复辟势力;获少将衔。督政府时期,欧洲反动势力组成反法同盟,严重威胁法国安全,1796年他统兵进攻意大利,击败奥地利,并侵入埃及。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组成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他竭力强化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国家机构,坚决镇压反革命政党复辟势力,并颁布《拿破仑法典》,把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外不断战争,多次粉碎反法同盟,严重打击欧洲封建反动势力。但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资产阶级对外侵略与扩张的欲望日益强烈。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逐渐变为同英、俄争霸和掠夺、奴役别国的侵略战争。由于连年战争,国内阶级矛盾加剧,被奴役国家反法的民族解放战争纷起。1812年对俄战争失败,加速了帝国的崩溃。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攻陷巴黎,被放逐于厄尔巴岛。1815年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于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死于该岛。拿破仑在一生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发表过许多演说。他博览群书,善于思考,思维敏捷,言辞有力,口才卓绝。如同他打起仗来雷厉风行、一战决胜负一样,他说话坚决果断、短小精悍,但一语重千钧。他“能够在别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知道应该说什么话和采取什么行动”(拿破仑语)。他对士兵讲话气势奔放,鼓动性强;而对政敌说话,常一针见血,讽刺和嘲笑并用。著名演讲有《在蒙特诺特战役中的演说》、《在采兰的演说》等。

黑格尔(1770—1831) 德国哲学家、演说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1788—1793年入图宾根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1793—1801年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等地当家庭教师。1801年任耶拿大学讲师,与谢林一起编辑出版《哲学评论杂志》。1808—1816年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1816—1817年任海得尔堡大学哲学教授。1818年被普鲁士政府聘为柏林大学教授,主持哲学讲座,开始形成自己的学派。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次年因患霍乱逝世。他在批评康德、费希特、谢林哲学的过程中,把由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推向顶峰,创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同时也把辩证法系统化,大大发展了唯心辩证法。他是进行学术演讲的大师。他演讲语言严谨、逻辑严密、哲理性强、耐人寻味。他有许多著作实际上是他学术演讲的讲稿和记录,如《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等多部。哲学家叔本华曾故意在黑格尔讲座的同一时间讲自己的哲学,结果以失败告终。1816年10月28日的讲座《开讲辞》和1818年10月22日在柏林大学系统讲授《逻辑学》时的开场白《对听众的致辞》,是他演说的精彩篇章。

戴维(1778—1829) 英国化学家、演讲家、电化学创始人之一。曾发现氧化亚氮(笑气)的麻醉性。他才华出众,1801年他23岁时就被聘为英国皇家化学学院的主讲,开始电化学的研究。1807年用电流分解了以前不能分解的碱,因而获得了钾、钠等碱金属。1808年又先后获得了钡、镁、钙、锶等碱土金属,并用强还原性的钾制备了硼。他对氯元素也有一定的研究。此外还发明矿工所用的安全灯。由于他成就卓著,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获皇家学会最高荣誉奖“柯普莱奖”。戴维青年时即以演讲轰动了伦敦。他口齿伶俐,用词精当,声音优美动听,态度自然,手势适度,并辅以演示,很吸引人。每当他在化学学院演讲时,有700多个座位的演讲大厅便座无虚席,水泄不通。他主持的化学讲座长达10年之久,有的人场场都到。他以精彩的科学演讲赢得了大批支持者,有人慷慨解囊,大量捐款,这成了皇家学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有一年,他因重病没能演讲,致使皇家学院的收入从上一年度的4 000多英镑下降到1 000多英镑。

丹尼尔·韦伯斯特(1782—1852)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家、著名律师和演说家。出生于新罕布什尔州。1802年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1805年成为律师。是美国辉格党创始人之一。1841—1843年、1850—1852年曾两次出任国务卿。他有口若悬河的雄辩之才。他的演讲独具风格,不仅感情充沛,声音洪亮,而且常常以姿势加强效果,如同演员一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讲坛上他首屈一指,颇具影响。著名演讲有《在本格山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演说》(1825年)、《纪念美国革命传统的演说》(1826年)、《再答罗伯特·海思》(1830年)。

法拉第(1791—1867)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演说家。通过实验研究,他在很多方面都有重大贡献。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确定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这是现代电工学的基础。他还发现,当时认为是各种不同形态的电,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1833—1834年发现电解定律(即法拉第电解定律)。他曾著文论述能量的转换,指出能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他反对超距作用,认为作用的传递都必须经过某种物质媒介。并用实验证明了电介质在静电现象中对作用力的影响。他还详细地研究了电场和磁场,得到许多重要结果,如发现磁致旋光效应(法拉第效应)。在化学方面,他研究了氯,发现两种新的氯化碳;用实验方法研究气体扩散和若干气体的液化;并研究合金钢的各种性质;创制了若干光学玻璃新品种。他早年即注意培养口才,曾从著名化学家赫胥黎学习演讲。1824年以知名化学家的身份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次年升任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主任。为加强学术交流,于1826年创设了定期的科学讲座,每星期五晚上为研究院成员和其他听众作演讲。从创设讲座到他退休为止,他亲自作了100多次演讲。为了在青年中普及科学知识,他还开设了“圣诞节讲座”,并作了19次演讲。他在演讲中以精练准确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精彩生动的演示,激起了无数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许多年后,人们对这些演讲仍记忆犹新。有位青年曾向他请教演讲成功的“秘诀”,他答道:假设“他们(指听众)一无所知”。这句话从此流传于世,对不少演说家的成长产生过影响。

爱德华·埃弗雷特(1794—1865) 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演说家、教授。马萨诸塞州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后留学欧洲,获哲学博士学位。1819年回国任哈佛大学希腊文教授。1825—1833年连任5届议员,1836—1839年4次当选为马萨诸塞州州长,1841—1845年任驻英国公使,1846—1849年任哈佛大学校长,1852—1853年任国务卿。他以非凡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尤擅长在纪念仪式上发表演说。他的演说流利顺畅,措辞优美,色彩华丽,情深意长,不仅易听,而且耐读。曾以129次演讲募捐来的6 000美元买下佛农山,给华盛顿建立纪念碑。他最著名的演说是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仪式上的演说。

约翰·布朗(1800—1859) 美国19世纪废奴运动杰出的领袖之一。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农民家庭。童年目睹黑人所遭受的迫害,同情黑人遭遇。青年时参加“地下铁道”,帮助南方黑人奴隶逃到北方或加拿大。他早期原是不抵抗主义者,但残酷的斗争使他清醒:黑人要解放,非采取暴力不行,逐渐成为一个废奴主义者。1855年他领导了堪萨斯农民进行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1859年10月,布朗率21人起义,抢占弗吉尼亚州哈普斯渡口的军火库。但不久起义失败,布朗被俘。他英勇不屈,在法庭上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痛斥奴隶制罪恶,表现出了杰出的演讲才能,使在场的一切有正义感的人深受感动,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废奴运动的发展。1859年12月2日英勇就义。

布朗基(1805—1881) 法国近代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生于官僚家庭。曾加入秘密革命团体烧炭党。1830年参加七月革命。1835年和1837年先后组织和领导秘密革命团体“家族社”和“四季社”。1839年5月在巴黎领导“四季社”暴动,失败后被捕。获释后又积极参加1848年二月革命。1870年9月4日革命后,创办《祖国在危急中报》,揭露“国防”政府背叛祖国,号召全民一致抵抗普鲁士。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在狱中被缺席选为公社委员。1879年出狱后,创办《非上帝、非大人先生报》,继续坚持革命,在他从事革命活动的50多年中,有33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布朗基深受圣西门、傅立叶和巴贝夫的影响,反对私有制度,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但不了解组织工人革命政党和依靠广大群众的必要性,认为通过少数革命家的起义和专政,即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赞扬他是大无畏的革命家和社会主义的热烈拥护者,同时又尖锐批评他的宗派主义和冒险主义策略。布朗基性格刚毅,平时沉默寡言,但在重大时刻,经常发表演说,表现出非凡的演讲才能。1848年二月革命后,他每天到设在贝热尔街音乐学院礼堂的“中央共和社”俱乐部发表演讲,有计划地鼓动、宣传、组织群众。他以76岁的高龄,仍多次在巴黎工人集会上演说,直到逝世前5天,还作了《拥护红旗反对三色旗》的最后一次演讲。他的演讲义正辞严,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鼓动性。著名演讲有《为红旗而斗争》等。

林肯(1809—1865) 美国总统(1861—1865)、大演说家。出生于肯塔基州一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即好学善问,常徒步到离家50多公里的市镇,去听律师们辩护、传教士布道和政界人物演说,回来后对着玉米地模仿演说。青年时代当过伐木工人、石匠和店员。1830年他首次在群众集会上演说。1834年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1836年当律师,曾成功地为一个独立战争中阵亡士兵的遗孀诉讼而名声远扬。1847—1849年当选为众议员。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1856年作为副总统候选人发表了一系列演说。1857年又成功地为小阿姆斯特朗辩护,成为美国最富雄辩的律师。1858年他代表共和党与民主党代言人道格拉斯就奴隶制问题进行了7场大辩论,听众人数之多、情绪之热烈在美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城市报纸全文刊登他们的辩词,数百万人读了他们论辩的主要内容。1860年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次年2月11日离开家乡去就职时发表了感人的《告别演说》。1861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并发表了著名的《第一次就职演说》。南北战争爆发,他开始力图妥协,致使北方军事失利,危及首都华盛顿。1862年他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奴宣言》。次年11月又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纲领性口号,从而使战争成为群众性的革命斗争,确保了北方取得胜利。1864年连任总统,次年3月4日发表《第二次就职演说》。1865年4月14日在剧场被南方叛乱分子刺杀。他一生中最有名的演讲,是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的演讲,这篇演讲词被铸成金文,存放于牛津大学,被视为英语演讲的最高典范。

道格拉斯(1817—1895) 美国19世纪著名演说家。1817年生于马里兰州一个种植场。母亲是黑人奴隶,父亲是白人。道格拉斯自幼饱尝奴隶生活的辛酸,对奴隶制度深恶痛绝。1838年他逃到马萨诸塞州,不久就投入了废奴运动。他身材高大,双目炯炯有神,声音洪亮,语言流畅有节奏。他在演讲中不但以亲身经历揭露南方种植场奴隶制的黑暗和残酷,而且以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他把所谓的“白人优越论”驳得体无完肤,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和科学根据驳倒了硬说黑人不属于人种的许多“人类学家”的谬论。道格拉斯的激烈言论刺痛了反动奴隶主,因而常常遭到歹徒的殴打。为了争取对废奴运动的支持,逃避奴隶主的追捕,他曾侨居英国两年。回国后办起反对奴隶制的报纸《北极星》。1852年7月4日,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举行了国庆节庆祝大会,道格拉斯在会上发表了《论奴隶制度》的著名演说。1858年,他代表民主党同共和党代言人林肯就奴隶制问题进行了7场大辩论,数百万人听到或读了他们论辩的主要内容,道格拉斯在论辩中始终占有优势。南北战争之后,他曾任美国驻海地公使。1895年去世。

索洛(1817—1862) 美国作家、思想家、演说家。也译作梭罗或梭洛。生于波士顿。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他受爱默生的影响,研究东方哲学。认为自然是美好的,人类应回到自然中去寻求生活的意义。他的著作都是根据在大自然中的亲身体验写成的。代表作《华尔腾,或林中生活》就是他两年隐居生活的真实反映。1846年,他因拒绝交税支持美国侵略墨西哥的战争而被关押一夜,获释后发表了著名的演说《论公民的不服从》,表明了他的立场。19世纪50年代后,他逐渐改变了早年在政治上的超然态度,积极支持废奴运动,帮助逃亡的黑奴,著文或发表演说批判蓄奴制。1859年为反抗蓄奴制的起义领袖约翰·布朗辩护,后来又在波士顿再次发表演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对美国工党、印度的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影响很大。

马克思(1818—1883)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卓越的演说家。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44年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并肩战斗终生。与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1846年,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12月至次年1月,参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并受大会委托,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22日,在克拉柯夫起义两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精彩演说,一开始就说出了发人深省、富有哲理的警句:“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欧洲1848—1849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1848年6月创办《新莱茵报》,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击了敌人。敌人早视之为眼中钉,策划了对《新莱茵报》的控告,结果,敌人的两次审判,都被马克思和恩格斯驳得哑口无言。马克思在法庭演说中,侧重于法学理论上的严谨推理,反驳时逻辑性强,假设句、判断句的使用,使演说铿锵有力。1856年4月14日,应邀出席了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4周年而举行的宴会,利用请他第一个讲话的机会,以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作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著名演说。185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详尽论证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这期间,马克思兴致勃勃地给工人作了一组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报告,这些报告是后来构成著名专论《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基础。就“资本”这一题目,他不止一次地作报告,从社会、经济,乃至哲学方面给听众以有关各种事实和现象的确切认识。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为了宣传《资本论》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不断地发表演说和进行论辩。这些演讲始终吸引着广大听众。他用尽可能短的句子来明确地阐述问题。卡尔·舒茨写道:“马克思所讲过的一切,确实富有内容,逻辑性强,清楚明了……我至今还记得,他在讲‘资产者’这个词时的嘲讽语调是何等强烈。”库赫尔曼在谈到马克思高超的论辩技巧时写道:“在竞技般的激烈辩论中,将对手一一打落马下,而自己从未被击败过……”(《回忆马克思恩格斯》)1864年9月在伦敦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并成为它的领导者。同第一国际内部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他和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的几次大会,对社会主义演讲艺术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1871年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革命首创精神,并很快写出《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其革命的经验。马克思的演讲艺术不仅表明他学识渊博,熟练地掌握了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分析复杂事物的方法,通晓多种语言,而且表明他具有高度的美学修养、深刻的艺术造诣和诗人般的激情。他始终精力充沛、意志坚强、注意力集中、机智敏锐、情绪乐观,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记忆力,因而在演讲时能随机应变,应付自如。他身材魁伟、前额宽阔,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黑眼睛和一头美丽的浓发,有一副金属般的铿锵作响的嗓子,使他的演讲总是给听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883年3月14日午后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

恩格斯(1820—189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卓越的演说家。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同时在柏林大学听哲学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1842年9月,服兵役期满,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与别人合营的企业里工作。在这里,他经常到工厂和工人住宅区了解工人生活,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并同英国宪章运动的活动家来往,还为《莱茵报》等报刊撰稿。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用社会主义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1844年在巴黎会见了马克思,从此结下了伟大的友谊。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后,和马克思一起从法国回到德国,在科伦创办了《新莱茵报》,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敌人策划了对《新莱茵报》的控告,但两次审判都被马克思和恩格斯驳得哑口无言。在法庭上,恩格斯即兴发言,滔滔雄辩,充满激情。1850—1852年写了《德国农民战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两本书。1850年11月重返曼彻斯特经商,直到1870年移居伦敦。其间对经济、军事、语言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与马克思一起积极参加了领导工作,并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和斗争。1871年3月,积极支持巴黎公社,并和马克思一起高度评价巴黎工人的首创精神和英雄气概,深刻阐明公社的历史意义。1875年以后,发表了《〈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论著。1881年12月5日发表《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3天后,他在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葬礼上,发表了举世闻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及巨大影响。演说悲壮、严肃,深沉感人。他和马克思一样,经常作报告,作学术演讲或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他们是进行论战的高手,是进行任何形式演讲的行家。”(阿普列相语)很多回忆录证实,每当需要或应该向群众发表具有说服力的演讲时,便可听到他们的声音。他和马克思一样具有语言天赋。他精通多种语言,演讲时能运用自如地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使不同国籍的人都能理解。他擅长即兴演讲,用词生动贴切,善于极简练、清楚、形象地去说明一切。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发表马克思的文献遗稿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写了许多重要著作。1885年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1884年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明了阶级产生的过程,国家的起源和实质。1888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9年亲自参加了第二国际的建立,并指导它的活动,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斗争。1894年写了《德国农民问题》。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赫胥黎(1825—1895) 英国博物学家、著名演说家。曾以海洋军医身份航行澳大利亚,研究海洋动物,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起源问题的学者。在海洋生物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人类形态学方面有重要贡献。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围绕着进化论还是神创论,赫胥黎与宗教势力展开了一场著名的“牛津大辩论”。辩论以赫胥黎取胜而宣告结束。他学识丰富,反应敏捷,词锋犀利,滔滔雄辩,驳得威伯福斯大主教哑口无言,狼狈不堪。他在辩论中捍卫和宣传了进化论学说。“牛津大辩论”之后,又作了多次宣传进化论学说的演讲,以正确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形象的说理征服了听众,有些开始想扔石头打他的人,听完后却留下来为他热烈鼓掌。与此同时,他将自己的演讲稿编辑成书出版。这同他的其他著作一起,成为《物种起源》的重要补充。

路易丝·米歇尔(1830—1905) 法国巴黎公社女革命家、作家。原为教师,1870年9月革命后,加入蒙马特尔妇女委员会,并任妇女俱乐部主任,进行了大量宣传和组织工作,发动妇女,投身革命。积极参加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和领导“保卫巴黎和救护伤员妇女协会”,直接参加巴黎公社军同凡尔赛反革命军作战,有“蒙马特尔的红色姑娘”之称。公社失败后,她在凡尔赛军事法庭上慷慨陈词,气势逼人,使审判她的敌人大为恐慌,被梯也尔反动政府流放,开始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1880年被赦后,她又因到各地发表演说,鼓动革命运动而多次被捕判刑。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未停止过战斗。她1871年12月18日在凡尔赛军事法庭上的讲话已成为一篇著名的演说辞,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著有长篇小说《贫穷》等。

马克·吐温(1835—1910) 美国作家、演说家。早年丧父。当过排字工人、领港员、淘金工人和记者。30岁以后开始文学创作。曾以记者身份游历欧洲,写有散文集《老实人在国外》,嘲讽资产阶级的庸俗愚蠢。与华尔纳合写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他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著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和《亚瑟王朝廷中的美国佬》。一生中还写有许多短篇小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著名的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国民族特色,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练生动。马克·吐温的演讲活动从早年持续到晚年。曾几次濒临破产,都是演讲救了他。晚年还作了环球旅行演讲,誉满全球。他的演讲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深受欢迎,因为他将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的写作风格融入了他的演讲之中,而演讲的情态风度更能表现出他的诙谐讽刺风格,尤善使用停顿、重复、故意等技巧,语言幽默,妙趣横生。鲁迅先生称赞他是“讲笑话的好手”。著名演讲有《劳动骑士团——一个新的王朝》(1886年)、《“我也是义和团”》(1901年)等。有《马克·吐温演讲集》。

普列汉诺夫(1856—1918)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后成为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之一。出身于小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军事学校和矿业学院。1875年与民粹主义者和彼得堡工人一起参加革命活动。次年被迫辍学成为职业革命家,并加入民粹派“叛逆者”小组,积极参加“到民间去”运动。1879年民粹派分裂成“民意党”和“黑分党”后,他成为“黑分党”领袖。1877年和1878年曾两度被捕。1880年逃亡国外,侨居日内瓦达37年之久。在瑞士他由民粹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1883年在日内瓦创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89年后参加第二国际领导工作多年,写成了一系列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1900年到1903年同列宁一起领导《火星报》杂志。曾同列宁发生严重的意见分歧。1903年后,政治上日益右倾,堕落为孟什维克。在俄国1905年革命中责难十二月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1917年俄国二次革命后回国,借口俄国经济落后,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在芬兰皮特凯去世。普列汉诺夫是位卓越的演说家,他把演讲作为革命的手段,演讲活动即成为其革命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他是以演讲开始其革命活动的。早期,“土地和自由社”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纪念日举行示威活动,他登台演讲,把示威活动推向高峰。在流亡中,他用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在俄国扩大了马克思主义阵地。普列汉诺夫演讲时十分讲究风度,总是以“唐波夫贵族式”的风度登上讲坛,气宇轩昂。在气质上镇服听众。他的演讲生动,而又形式多变,忽而严正深刻,忽而尖锐嘲讽,忽而坦然幽默,形成了独特的冷峻、俏皮的演讲风格。他在演讲中十分灵活机智,善于把当时的人或事物作为有力的说服和鼓动因素融于演讲中,而且旁征博引,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因为他的演讲尖锐刻薄,时常会受到反动分子破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都沉着冷静,“胁迫自己的听众,进入演讲中来”,表现出超群的控场能力。他还十分注意定点反馈,演讲时往往盯住一个人的脸,从其表情来判定自己演讲的效果。他一生在国内外发表过许多演说,其中以1889年7月在巴黎代表大会上的演讲和1917年4月2日在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的演说最为著名。

萧伯纳(1856—1950) 爱尔兰作家、演说家。生于都柏林一公务员家庭。因家境清贫,曾去当抄写员和会计。后赴伦敦,在电话公司任职,并开始创作。1882年开始研究社会经济问题,1884年参与组织费边社,起草费边社宣言,鼓吹用渐进的改良主义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从事文学创作,相继写出长篇小说《业余社会主义者》、《艺术家的爱情》等,后受易卜生影响转向戏剧创作。主要剧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坦》、《魔鬼的门徒》、《英国佬的另一个岛》、《真相毕露》等。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剧作擅长幽默和讽刺,时有机智精辟的议论,但有时结构较松散,戏剧性不强。萧伯纳的演讲也很出色,他青年时代即注意培养演讲才能,利用各种场合训练,因而进步很快。听了亨利·乔治的演讲和研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后,演讲内容得到充实,演讲和论辩技巧大大提高,随时可以充当主要发言人。曾应邀作题为《盗贼》的演讲,获得成功。此后活跃于学校、教堂、剧场、市场、公园等场所不断发表演说,尤爱在星期天发表演说。每周至少讲3次,每次讲完还答复听众的提问。据统计,他12年发表演讲竟达1 000次。1937年11月发表的揭露法西斯战争残酷性的广播讲话《依我看》最为著名;《武器与人》首演式上对一名观众的答辩也为人称道。1931年访问苏联,对社会主义革命表示同情。1932年访问中国,在上海会见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

蔡特金(1857—1933) 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国际社会主义妇女运动领袖,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出身于德国一个农村牧师家庭。青年时期受过中等师范教育,并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1881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892—1917年任该党主办的妇女报《平等》的主编。1907年发起召开第一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际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书记。1910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根据她的提议,通过了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的决议。一直参加第二国际领导工作,是著名的左派领袖之一,同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次发表演说,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沙文主义。1915年在瑞士组织了一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会议,反对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曾被帝国政府逮捕入狱。1916年与卡尔·李卜克内西、卢森堡一起创立斯巴达克同盟。1918年参加创立德国共产党。1920—1933年为国会议员。1921年后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兼妇女局书记。病逝于莫斯科,葬于红场。多年的政治活动把她锻炼成为一名著名的演说家。演讲成为她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手段。她一生演讲很多,著名的有《在走向坟墓前奋发工作、斗争》、《保卫祖国就是幸福吗?》等。

杜威(1859—1952) 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884年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9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1896年在该校创设实验学校并担任校长。190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曾任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哲学学会和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会长。1919年来到中国,在中国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先后在11个省发表演讲。他的部分演讲稿在《新青年》上发表后,全国很多报刊转载。讲演录的汇集再版过十几次。《新青年》杂志曾出过杜威专号。他的实用主义,经他和他的学生胡适的传播,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1931年再次到中国讲学和讲演。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是中心。主要著作有《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自由与文化》等。

麦克斯·韦伯(1864—1920) 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演说家。曾任柏林、弗赖堡、海得尔堡、慕尼黑等大学教授,作过不少较有影响的学术演讲。他对东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比较研究,对经济、政治、法律、军事、宗教和艺术的综合研究,以及在组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在西方社会学史上均有其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学者对他的理论产生兴趣,在社会学领域出现了“韦伯热”。1919年,他对德国青年大学生作的题为《科学作为一种职业》的演讲,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被看做是以科学社会学课题形式出现的第一篇代表作。

高尔基(1868—1936) 苏联作家。原名阿历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木工家庭。当过学徒、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师等,曾流浪俄国各地,阅历丰富。1892年起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反映俄国底层人民生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作《鹰之歌》、《海燕》,预告革命风暴即将来临,鼓舞人们去迎接战斗。1901年起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5年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重要作品《母亲》。1913年写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人间》、《我的大学》。十月革命后参加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十月革命前后曾两度出国。1928年周游全国各地。1934年主持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他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不断以其作品和演说宣传革命。他的演说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内容广泛,联想丰富,例证贴切充实,说理深入浅出,充溢着诗一般的韵味,优美动听,耐人寻味。著名演讲有《科学万岁》、《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等。

甘地(1869—1948)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世界现代史上八大演讲家”之一。有“圣雄”之称。出生于波尔班达尔贵族家庭。188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1891年回国,翌年在孟买任律师,以雄辩著名。1893年应富商之聘,去南非任一印度大商业公司的法律顾问。旋即投入反对南非当局种族歧视斗争。首次提出非暴力抵抗口号。1914年回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为取得印度兵员,曾允诺印度自治,但战后食言。1918年,他遂发起非暴力抵抗运动。1920年宣布反英不合作运动,但仍以非暴力抑制群众斗争。曾周游全印度,到处发表演说。主张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和道德复兴,反对歧视妇女和贱民(不可接触者),鼓吹精神感化和阶级和平。长期为国大党领袖,曾3次被捕,绝食15次。1931年9月赴伦敦参加第二次圆桌会议,向英国请求自治权,遭拒绝。此间应邀在电台发表了《对美国人民的声明》。他的演讲紧扣时事,声情并茂,语言简洁犀利,极富感召力。1948年1月制止教派纠纷时,被印度教极右分子刺死。著有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列宁(1870—1924) 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卓越的演说家。据《列宁生平和活动年表》记载,列宁演说的次数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年代,他在群众集会上就发表了216次演说。他能用俄、德、法等不同的语言在各种代表会议、国际会议和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

列宁的演说目的性很强,主题鲜明,有的放矢。他总是能从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出发,选择那些“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主题”。

列宁演说都作周密的准备。他演说通常不拿稿子,或者只拿简要提纲,但很少看它。他对所谈的问题了如指掌。他演说通常只讲一小时左右,而在战争时期,他作的演说大都是短小精悍的“三分钟演说”。(由于纸张奇缺,许多人连《真理报》都读不到,列宁建议党和国家的著名活动家、作家把演讲录成留声片发行,因当时技术原因,录制一次演讲只能限制在三分钟以内。)《什么是苏维埃政权?》是列宁“三分钟演讲”的代表作。

列宁的演说具有钢铁般的、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斯大林在形容这种力量时指出:“这种逻辑力量虽然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进一步地感动听众,然后就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我记得当时有很多代表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角,用钳子从各个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败。’”

列宁演说的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从来不用华丽的词藻和装腔作势、牵强附会的引证。他在演说中经常使用绝妙的比喻、谚语、俗语和引用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他的言语风趣,富于幽默感。

列宁演说时,两眼凝望着听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他虽然说得很快,但是清楚、明白、真挚、自然。列宁通常离开讲台讲话。他的身子不停地前俯后仰,来回走动着。他的左手大拇指习惯地插在背心肩口,右手总是在挥动——他用这种典型的手势来增加演说的力量。

列宁演说的场面热烈动人。会场上挤满了听众。当他出现在讲台上时,会场顿时会沸腾起来,从四面八方响起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和暴风雨般的欢呼声。只有当人们愉快的激情逐渐平息下来以后,他才能开始演说。演说结束时,全场报以长时间的、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

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时指出:“伊里奇(列宁)曾教导我们说,一个鼓动家就是善于对群众讲话,善于用自己的热情之火激动群众,善于抓住突出的、说明问题的事实的人民演说家。这种人民演说家的演说是会在群众中得到反应,得到革命阶级的响应和支持的。列宁自己就是这样的鼓动家和这样的人民演说家。”

卡尔·李卜克内西(1871—1919)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演说家。威廉·李卜克内西之子。1899年大学毕业后,在柏林任律师。早年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7年发表《军国主义和反军国主义》一文,揭露德国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准备侵略战争的阴谋活动。同年,倡议在德国召开社会主义青年组织第一次国际会议,并作为会议主席在会上作了关于反对军国主义的报告。1912年当选为国会议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竭力实现列宁提出的使本国帝国主义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1913年4月18日,利用国会议员的合法身份,在帝国议会讲坛上发表著名的《反战演说》,严正抨击了德国政府的政策,揭露了战争贩子的罪恶活动和资产阶级所谓“爱国主义”的真相。1914年12月2日发表《在德国国会上反对军事拨款的声明》,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名的演说之一。1915年5月,写了传单《主要的敌人是在国内》,指出德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德国帝国主义、德国好战政党、德国秘密外交,声明“我的口号不是国内和平,而是国内战争!”1916年元旦,在柏林召开左派代表会议,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同年5月1日,因组织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游行,被判苦役。1918年10月获释后,领导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皇朝的统治。同年12月同卢森堡等一起创建德国共产党。1919年1月15日被反动政府杀害。

卢森堡(1871—1919)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著名的女革命家和演说家。出生于波兰。中学毕业后开始从事革命工作。1893年参加创建波兰社会民主党。1897年移居德国,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工作,进行反对军国主义的斗争。1899年发表《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一书,最先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对米勒兰主义和以考茨基为首的“中派”都进行过斗争。1913年5月在莱比锡社会民主党集会上发表著名演说,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路线,要求党不要只局限于议会斗争,应当发动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1916年和卡尔·李卜克内西、蔡特金、梅林一起创立斯巴达克同盟。在此期间,她多次组织群众革命示威活动。1918年参加和领导德国十一月革命。同年12月参与创建德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她常以演说鼓动群众,组织群众,领导德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被反动势力诅咒为“血腥的罗莎”。多次被捕入狱。1919年1月15日被反动政府杀害。她的演说热情激昂,旗帜鲜明,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有力,时有精当的比喻和辛辣的讽刺,极富鼓动性和战斗力。著名演讲有《在曼海姆民众大会上的演说》等。

罗素(1872—1970) 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家、数学家、演说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并在该校三一学院任教。在政治上始终主张和平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同工党代表团访问俄国。1920年9月至1921年7月间来中国,先后在江苏、北京、湖南等地作过演讲和讲学。他在演讲中攻击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反对中国走俄国革命的道路,主张劳资调和,宣扬基尔特(即行会)社会主义,在中国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回国后写成《中国问题》。1927年3月6日,应邀在巴特西市政厅作了《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的著名演讲,引起了轰动。1938—1944年在美国芝加哥、加利福尼亚等大学讲学。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以他命名的“罗素悖论”,曾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发生过重大影响。罗素学识渊博,演讲逻辑严密,推理清晰,常用旁征博引、欲擒故纵、巧妙设问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征服听众。长于学术演讲。

丘吉尔(1874—1965) 英国保守党领袖、著名政治家和演说家。出生于牛津郡。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5—1900年,先后参加镇压古巴、印度和苏丹人民的殖民战争;英布战争时,任《晨邮》报记者,曾被俘。1900年当选下议院议员,加入保守党,1904年加入自由党。1906年起入阁,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军需、陆军、空军、财政、国防等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年因达达尼尔战役失败,一度被解除海军大臣职务。俄国十月革命后,主张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它的摇篮里”,鼓吹和策划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4年回保守党。1938—1939年间,反对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进入战时内阁,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10日,张伯伦被迫下台,丘吉尔受命组阁。3天后,下院召开特别会议,他发表了出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说(《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这是丘吉尔最著名的一次演说,其中“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一句成了丘吉尔的名言。演讲结束后,会议大厅经过短暂的沉默,突然爆发出激动人心的欢呼。美国有人惊叹说:“一夜之间英国又出现了一位雄辩家。”他对打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起了卓越的作用。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演说在全世界都有影响。1945年7月在大选中落选。1946年3月,在美国富尔敦发表演说,揭开战后冷战的序幕。9月,在瑞士建议建立欧洲联邦,被誉为“欧洲第一公民”。后发表许多演说和谈话,积极主张欧洲建立共同防御体系。1951—1955年再次出任首相。1955年辞职退休。著有《世界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善于即兴演讲,演讲声音洪亮,充满激情,慷慨激昂,有时自己先热泪盈眶,因而鼓动性和感染力很强。被列为“近百年世界八大演说家”之一。著名演讲还有《不列颠之战的憧憬》(1941)、《在美国度圣诞节的即席演讲》(1944年)等。

加里宁(1875—1946) 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著名演说家。出生于特维尔州(今加里宁州)的农民家庭。1889年毕业于农村小学。不久即去彼得堡。曾在工厂当学徒和车工。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屡遭逮捕和流放。1912年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候补中央委员。1917年十月革命时,在彼得格勒积极参加武装起义。1919年当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并当选为俄共(布)中央委员。1922年任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26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38—1946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曾对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教育问题发表过许多演说和论文,后汇编成为《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他是与人民面对面交谈(对话)的专家。他经常就社会政治、文化等问题发表演讲。他知识渊博,演讲亲切、热情,感人至深。1941—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已身患重病,但仍不止一次地前往部队和全国各地发表演说,并写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前线鼓动员的语言》等小册子和论文。1946年3月因病情继续恶化而请求解除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改任委员。同年6月病逝。著名演讲有《苏维埃祖国的全部希望》等。

斯大林(1879—1953)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人民演说家。原姓朱加施维里,出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1894年进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正教中学读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同时,又在工人小组里从事宣传,并组织罢工活动。1899年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学校开除,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1901年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梯弗里斯委员会委员。1903年被选进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高加索联盟委员会。1904年12月,领导了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从1901年3月到1917年二月革命先后被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始终未间断过反对沙皇制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斗争。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缺席当选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并受党的委托,领导俄国中央局的工作。1912年春,遵照列宁指示,创办了《真理报》。1917年二月革命后,斯大林从流放地回到彼得格勒,领导《真理报》工作,并参加了党的4月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同年7—8月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了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捍卫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和武装起义的理论。同年10月被选进党领导起义的总部。十月革命胜利后,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在1918—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常被派到最重要的战线上去。1922年4月当选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同年12月在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报告。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1月26日斯大林代表全党在全苏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举行的追悼会上,发表了《悼列宁》的著名演说,颂扬了列宁的丰功伟绩,表达了苏联共产党人要坚决执行列宁遗嘱的决心,演说气势宏伟,情感真挚,铿锵有力,感染力强,代表们全体起立同他一起宣誓,场面十分壮观。同年1月28日,又应克里姆林军校师生的邀请,作了《论列宁》的著名演说。他没有因循一般演说文体,而采用了特殊的结构,即通过他与列宁接触的几个事件和片断,演述了列宁的特点,有性格方面的,有作风方面的,有品质、精神及工作方面的。演讲事实充分,平易朴素,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其中关于评价列宁演说的一段是对列宁演说特点的最好阐述。1941年5月—1953年3月,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在卫国战争时期,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国防人民委员、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领导苏联人民和苏联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1941年7月3日发表了著名的《广播演说》,号召苏联人民投入卫国战争。1945年5月9日,德国投降书零时开始生效,斯大林当天就向全苏联人民作了《宣布战胜德国法西斯的演说》。他的演说风格雄健刚毅,气势雄壮,结构严谨,手法多变,语言丰富,比喻迭出,说服力和感染力强。1953年3月5日因病在莫斯科逝世。

斯大林晚年犯过肃反扩大化和鼓励个人崇拜等错误,但“总而言之,斯大林的成绩是主要的,缺点、错误是次要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77页)

爱因斯坦(1879—1955)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出生于德国,1933年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在20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致力于国际和平事业,关心人类文化和道德的发展,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演讲热情奔放,将科学的分析、哲理的思辨和想象的绮丽描绘,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著名的演讲有《探索的动机》(1918年4月)、《悼念玛丽·居里》(1935年11月)、《科学的颂歌》(1938年)、《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

季米特洛夫(1882—1949)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著名雄辩家。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他到各地发表演讲,宣传革命,组织领导工人罢工,敌人多次企图暗害他。有一次他正在工人集会上发表演说,子弹从他头上呼啸而过,但他泰然自若,继续演说。1933年2月27日,德国法西斯政府制造了轰动世界的“国会纵火案”,利用假证人逮捕了当时移居柏林的季米特洛夫。法西斯政府经过半年多的策划才开庭审讯。从9月23日到12月16日,他4次出庭受审,每次他都变法庭为讲坛,揭露希特勒的阴谋,为自己更为共产主义作了出色的辩护,使敌人惊慌失措,丑态百出。在论辩中,他高屋建瓴,正气凛然,往往主动出击先声夺人;他明察秋毫,能抓住敌人的弱点进行反击,并一鼓作气猛攻敌人;善于机智地挡开敌人的非难,抓住关键性的细节主动质问;并能运用辛辣的讽刺,使空气紧张的法庭笑声四起。法西斯的审判不得不以季米特洛夫最后陈述的胜利而告结束。由于世界劳动人民的声援,他于1934年2月获释,同年到苏联。次年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1942年领导建立保加利亚祖国阵线,组织反法西斯游击战争。1944年9月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人民政权。1945年11月返保,任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1946年当选为部长会议主席。1949年7月2日病逝于莫斯科。

罗斯福(1882—1945) 美国任期最长的总统(1933—1945),民主党人,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大学毕业后曾当律师,后任海军部副部长和纽约州州长。1933年任总统后推行“新政”,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1938年10月26日发表题为《越来越明显的是:靠恐惧维系和平并不比靠刀剑维系和平更崇高和更能持久》的演说,以排比铺陈、气势磅礴见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政策,与英国签署《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在接到偷袭珍珠港的初步消息后不到24小时,他驱车赴国会,向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著名演说《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他的演说简短有力,仅用6分半钟,却不时被爆发的掌声打断。当天,国会通过决议,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领导美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此后,主动筹划并参加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重要的战时国际会议,发表了许多演说。他促成了战后建立联合国组织。他的演说气势宏大,热情奔放,扣人心弦,且十分注意面部表情等态势技巧。美国听众常说他“满脸都是动人的表情”。被列为“近百年来世界八大演说家”之一。

蒙哥马利(1888—1976) 英国陆军元帅、演说家。生于伦敦。1908年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在军中服役。战后在爱尔兰、印度等地任英军参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1940年任第三师师长,在法国与德军作战。1942年在北非战场任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阿拉曼战役中大败德意联军,扭转了战局。1943年转战于西西里和意大利。同年12月30日受命离开北非前向官兵作了著名的告别演说。1944年1月任欧洲联军集团司令,并升任元帅,指挥诺曼底登陆战。在诺曼底战役中他分别检阅盟军100多万人,作了50多次演讲。1945—1946年任英驻德占领军总司令。1946年任帝国参谋总长,并被封为阿拉曼子爵。1948—1951年任西欧联盟最高司令官。1951—1958年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欧洲盟军第一副总司令。1958年退休。1960年、1961年曾两次访问中国。他常深入到官兵之中,与他们交朋友,并利用演讲鼓舞士气。他的演讲有的放矢,时效性强,虽多为即兴之作,但散而不乱,主题明确,语言通俗幽默,很受欢迎。著名演讲有《巴黎英国军事展览会揭幕典礼上的演说》(1945年)等。

希特勒(1889—1945) 纳粹德国元首(1934—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出生于奥地利的勃劳瑙。早年为建筑制图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军,任下士。1919年参与创建德意志工人党(次年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1921年成为该党党魁。1923年11月在慕尼黑率党徒暴动,被捕入狱,但1924年12月即获释。1933年1月在德国垄断资本集团的支持下,出任总理,任内制造国会纵火案,采用暴力和欺骗手段,集权力于一身。1934年8月兴登堡逝世,他自任元首兼总理。任内解散国会,取消反对派政党,疯狂迫害和屠杀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犹太人,镇压工人运动,实行法西斯独裁,并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建立柏林-罗马轴心,进军莱茵非军事区,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9年9月侵略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以突然袭击方式,占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几乎控制整个欧洲大陆。1941年6月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1945年4月30日苏军包围柏林时自杀。希特勒十分擅长演讲,被称为“最有威力的演讲家”。少年时期即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演讲欲。青年时在其朋友和战友中夸夸其谈,表现非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口才被发现,成为一名职业演讲者,开始利用战后人们的不满和痛苦情绪,摇唇鼓舌鼓吹纳粹主义、沙文主义、复仇主义和种族主义。他为了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士兵和群众的支持,在演讲中大量使用民间语言和战壕中士兵们的行话。1930年选举中他领导了一场德国历史上空前的竞选活动。通过他频繁的演讲,纳粹党一跃成为德国第二大党。希特勒善于迎合每一种人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演讲格式。他利用当时德国人中普遍存在的愤懑情绪,抓住问题单刀直入,简明扼要,并借助于近似疯狂的手势,在群众中大肆煽动。他主张演讲者要使语言朴实无华,十分简单地提出黑与白、敌与友这些对立面,经常地重复它。希特勒通过演讲这一重要手段,使纳粹思想充斥了德国,从而导致了德国法西斯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著有《我的奋斗》一书。

戴高乐(1890—1970) 法国总统(1958—1969)、演说家。出生于里尔。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和巴黎高等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受伤被俘。战后获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坦克旅旅长,1940年5月任第四装甲师师长,6月任国防部副部长。不久,法国沦陷,出奔英国。6月18日,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发表了著名演说《告法国人民书》,号召法国人民奋力抵抗希特勒德国。这次演说曾使千千万万个法国人热血沸腾,在濒临绝望的境地重新燃起了希望和斗争的火焰。演说的成功使他从此被法国人称为“六·一八英雄”。6月22日法国投降派与德军签订了停战协定。而戴高乐却在国外坚定不移地指挥法国的抵抗斗争,领导“自由法国”(后改为“战斗法国”)运动。他利用伦敦电台不断用法语向国内发表演说。“法国人对法国人讲话”成为英国广播公司的著名节目,英国人称他为“麦克风将军”。无论德国人怎样干扰节目的播送,都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准时收听。他的电台演说成为反法西斯宣传的绝妙武器,组织、动员了法国人民重新起来战斗,大大瓦解了敌人的士气。法国解放后,1944年6月任法国临时政府首脑。1946年1月下野。翌年组织法兰西人民联盟,任主席。联盟于1953年解散后,隐居乡间,从事著述活动。1958年6月重任总理,提出加强总统权力的新宪法。10月宪法生效。12月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届总统。1964年中法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他频频发表演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已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他本来擅长照着讲稿作广播演说,但为了增强演讲效果,他作电视演讲时不用讲稿,不戴眼镜,表情生动而自然。他口齿清晰准确,声音低沉而爽朗,风度安详而自若。他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地改变自己演讲的基调,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1969年4月下野。1970年11月病逝。著有《战争回忆录》、《剑锋》、《未来的军队》等。

马雅可夫斯基(1890—1930) 苏联诗人,演说家。生于格鲁吉亚林务官家庭。学生时期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的地下活动,几次被捕。早年写诗揭露和讽刺资本主义制度。十月革命后创作进入新阶段,创作了《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开会迷》、《列宁》等优秀诗作。1924年后两次出国,写了大量国际题材的诗篇。马雅可夫斯基的演讲、朗诵和答辩能力也很出色。他的演讲和答辩充满着强烈的呐喊,大胆的论断,无情的讽刺,猛烈的抨击,幽默的笑话和深刻的警句,时而加进一些精当的诗朗诵,使他的演说独具特色。他的朗诵生动朴实,声音浑厚响亮,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真挚的情感。他演讲和朗诵时,常有听众递纸条提问或直接提问,他都能认真、机智地给予答复。

苏加诺(1901—1970)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演说家。出生于东爪哇苏腊巴亚(泗水)的土著贵族家庭。1925年毕业于万隆工学院。学生时代即从事爱国民主活动,反对荷兰的殖民统治。1927年7月组织印尼民族联盟(翌年改名印度尼西亚民族党),并任主席。1928年12月参加创建印尼政党联盟,当选为主席。1929年后,曾两次被捕流放,1942年日本侵入印尼后获释。1945年6月提出建国五项原则,即民族主义、人道主义、民主(或协商制)、社会繁荣和信仰真主。1945年8月宣布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并当选为总统。1947年和1948年荷兰殖民者两次发动战争,再次被捕并放逐到邦加岛。次年荷兰被迫承认印尼独立,当年12月再度当选总统。任内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1955年曾对万隆会议的召开,促进亚非人民的团结反帝事业作出贡献。1965年“九·三○事件”后失势,1967年被撤销总统职务并遭软禁。苏加诺以擅长演讲被称为“主席台上的雄狮”。他的长篇演讲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自始至终抓住听众。苏加诺演讲善于用现实的热情引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议论中插入历史典故、形象的描写,增添演讲的情味和吸引力,富有极大的宣传鼓动性。1952年5月20日在印尼民族复兴节的演讲《忠于你的泉源》和1955年4月18日在亚非会议开幕式上的演说,是其最有影响的演说。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 苏联作家、演说家。出生于工人家庭,因生活贫困,10岁左右即去做工。但刻苦自学,曾阅读各种进步文学作品。十月革命后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斗争。1919年加入共青团,并参加红军。次年在战斗中负重伤,转业到生产部门工作。1924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曾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和地委书记。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3年,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在病榻上写成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授予列宁勋章。在授奖仪式上,他作了著名演讲《生活万岁》。后写作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因不幸去世,只完成全书的第一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作了大量热情洋溢的演说,如《生活万岁》、《我为什么要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家的职责:以天下为己任》、《我们的任务——巩固祖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学习》等。他在演讲中现身说法,情感真挚热烈,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给他们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编有《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论文、书信集》。

恩克鲁玛(1909—1972) 加纳第一任总统、演说家。出生于黄金海岸(今加纳)恩济马一手工业者家庭。1930年毕业于阿克拉师范学院。曾去美国林肯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求学,获教育硕士、文学硕士及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47年12月回国,任黄金海岸统一大会党总书记。1948年3月因领导群众要求自治,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不久获释。1949年另建人民大会党,当选为主席,继续领导反英斗争,提出“立即自治”等口号,并积极领导全国总罢工。1950年再次被捕入狱。1951年,人民大会党在立法议会选举中获胜,被释放。任自治政府事务领导人,1952年改称总理。1957年黄金海岸独立,改国名为加纳,仍任总理。1960年成立加纳共和国,被选为总统兼总理。任内主张非洲统一,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1966年出国访问期间,国内发生政变,被推翻,流亡几内亚。1972年在布加勒斯特病逝。恩克鲁玛一生中在国内外发表了许多政治和外交演说。自青年时代起,他“就显露出公开演讲的才华,他那洪亮的声音和深思的漂亮的外表对群众很有吸引力。……尽管他在私下说话时语调温和,但当他来到人民中间并向他们讲话时,就判若两人了。他只要说上几句话,就能使他们激动得发狂”。(尼克松《领袖们》)他在举止和言谈方面给加纳人民和尼克松等政治家、外交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著有《恩克鲁玛自传》、《非洲必须统一》和《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等。

肯尼迪(1917—1963) 美国第35届总统,民主党人,演说家。总统任内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并以建立和平队为手段,加强对亚非拉地区笼络、控制和渗透。在军事上采取“灵活反应”战略,发动并扩大侵略战争,并制造入侵古巴的吉隆滩事件。与苏、英签订《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年11月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肯尼迪酷爱语言艺术,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他的演说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文体流畅、感情奔放而有节制、警言妙语迭出,使演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961年1月20日就任总统时发表的就职演说,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总统就职演说之一。

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演说家。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毕业于清华大学。1946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在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指导下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后来在物理学家泰勒的指导下专攻理论物理学。主要成就是与李政道合作发表了关于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于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和爱因斯坦奖金。在授奖仪式上作了别出心裁的精彩演讲。自此以后,在美国、中国、意大利各地发表了许多学术演讲和有关社会问题的演讲。1966年在爱因斯坦邮票发行仪式上作讲演,高度赞扬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和伟大精神;1970年10月3日在纽约市香港学生联谊会上作了《我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感想》的演讲;1976年1月18日在美国东岸各界举行的追悼周恩来总理大会上致悼词;1979年1月30日在华盛顿发表了欢迎邓小平访美的演讲;1980年在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开幕式上作了简短精彩的演说,同年在意大利作了《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的演讲;1982年6月20日在石溪对中国访问学者和研究生作了生动的演讲,多次引起听众笑声和掌声。由于他是杰出的科学家,又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因而他的演讲见解新颖独到,语言典雅优美,生动形象。他很擅长采取引用、比喻等手法来说理和抒情,使演讲独具魅力。他的很多演讲都是简短精练的。著有《读书教学四十年》一书,收入演讲词多篇。

马丁·路德·金(1929—1968)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演说家、牧师。出生于佐治亚州一个牧师家庭,受过高等教育,并获神学博士学位。1954年起参加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活动。1955年在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城发动抵制该市公共汽车的种族隔离制度,迫使汽车公司取消这种制度,并同意雇用黑人驾驶员。1957年被选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主席。1958年在南方21个主要城市组织集会,多次发表演说,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一次25万人的集会,他在会上作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反对种族歧视,要求种族平等。他既义正辞严又有节制,以美国宪法和《解放宣言》为武器,侃侃陈词,雄辩有力,深深感动了听众,他们有的高声呐喊,有的欢呼喝彩,有的痛哭流涕。一位记者称他的演讲“充满林肯、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经的韵律”。美国各大报刊纷纷刊登或引用他的演讲辞。1964年迫使约翰逊总统签署民权法案。他一贯主张非暴力主义,但仍多次被捕入狱。1968年3月组织“贫民进军”,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