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对突发事件的十个策略_充满激情的每一堂

应对突发事件的十个策略_充满激情的每一堂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对突发事件的十个策略_充满激情的每一堂第六节 应对突发事件的十个策略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令人头痛的偶发事件。由于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往往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以应变时必须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方法技巧应随着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不能机械地照搬某一种模式。

应对突发事件的十个策略_充满激情的每一堂

第六节 应对突发事件的十个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令人头痛的偶发事件。当它们发生时,教师该如何进行处理呢?

由于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往往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以应变时必须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方法技巧应随着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不能机械地照搬某一种模式。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地谈谈面对课堂上偶发事件时的一些应变策略。

1.爱心感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更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偶发事件经常发生在一些差生身上,他们自尊心强,同时自卑心理也较重,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即使有了差错,也希望得到原谅。作为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地要求”与“尽可能多地尊重”结合起来,切不可感情用事,用训斥加批评甚至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法简单粗暴地处理,以免激起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扩大。(www.guayunfan.com)

2.因势利导

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或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

一位女老师新接手一个差班的班主任,上第一堂课,她刚把手伸进粉笔盒掏粉笔,突然触到一个冷冰冰软绵绵的东西,吓得她尖叫一声。大家一看,原来是一条中指大小的冬眠水蛇,在倾倒的粉笔盒边蠕动,原来是班上几个调皮大王害怕刘老师要集中火力整治他们,合计着要先给刘老师一个下马威。这位老师并没有立即发火,她待同学们的笑声稀疏下来,带着余悸平缓地说:“据说每位接我们班的新老师,都有一份大家赠送的特殊礼物,比如王老师的灰老鼠,郑老师的大王蜂……而我呢,你们送了一条水蛇。”她微微笑了笑,指着那条蛇说:“我是第一次这么近看到蛇,刚才还摸到它,着实吓了我一跳。不过我觉得捕捉这条蛇的同学挺行,至少他挺勇敢,有一定的捕蛇经验……不过,我相信,凭他们的能力,不仅仅能做到勇敢,还应该做出点其他什么,老师相信你们。”那几个调皮学生原本等着看“戏”挨克,却没料到刘老师还表扬了自己,那可是自己非常难得的,可不知怎么就是高兴不起来,只是呆呆地听着老师讲有关蛇的知识……第二天早晨,这位老师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她意外地看到,讲台上的粉笔盒里插着一束野菊花,教室里鸦雀无声……从此,这个班原来各种不好的现象都慢慢减少了。

3.将“错”就“措”

当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笔误或者口误的情况时该怎么办呢?碍于面子,将错就错,不加纠正,是绝对要不得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借”错生智,来个将“错”就“措”,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

有位高二化学教师一次在油脂的教学中,误把“油脂”写成“油酯”,但当他注意到的时候学生却还没有发现,于是他灵机一动,及时对学生说:“你们好好想一想,老师刚才写得对吗?能不能把‘油脂’写成‘油酯’呢?‘脂’和‘酯’有何联系呢?”学生听到老师这么一问,马上认真检查黑板上的板书,并发现了错误,而且他们对“脂”和“酯”的理解也因这次“错”而得到加深。

4.借题发挥

当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偶发事件时,可以把它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之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借题发挥,大做“文章”。

一位政治特级教师在一次上课中,有几只麻雀飞进了教室,于是他借“不速之客”麻雀的出现,给大家讲了一个“麻雀的冤案”的故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把麻雀与苍蝇、蚊子一样列入害虫名单,在全国开展消灭麻雀的运动,理由是麻雀偷吃了大量的粮食。但事后的实践表明,麻雀却是蒙受了冤屈,因为麻雀对人类的益处远远大于它对人类的危害。

然后,他就以此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道理加以分析。同学们对此热烈响应,兴趣十足。有的从矛盾主次方面的角度,说明麻雀对人类是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看问题应抓住本质和主流;有的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分析消灭麻雀会破坏生态平衡;还有从认识发展的角度,说明人类对麻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样,这位老师就巧妙地借麻雀的出现做出了一篇文章。

5.实话实说

当教师在课堂上出现失误时,实话实说,不文过饰非,有时同样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位化学教师在做钠的燃烧实验时,集气瓶里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当面对同学们愕然的表情时,这位化学老师随机应变:“这块金属钠为何燃出黑烟?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贮存方法。”全班同学立刻由惊愕变成活跃,一位同学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应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得对!”教师满怀歉意地对大家说:“刚才就是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净,结果发生了刚才的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准备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燃烧下去。请大家想一想,燃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结果再次演示实验证明了大家的预言。当老师宣布:“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赞赏的不仅是他坦诚的襟怀,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他那灵活的教学机智。

6.以变制变

当课堂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并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时,教师可以通过以变制变来进行化解。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次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一片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

7.巧给台阶

课堂上,对于那些好出风头或恶作剧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给他们台阶下,千万不能闹对立,避免把矛盾扩大。对偶尔犯错误的同学更应如此。

有位小学二年级的李老师上课时刚出现在门口,正在舌战中的女同学立即七嘴八舌向他告状,说小王把沙子撒进了小丽的眼。小王矢口否认,小丽则边擦眼泪边号啕大哭。整个教室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李老师通过观察,很快作出判断:小王欺负小丽,但小丽的眼里并没有沙子。她的哭声只是想借老师的嘴批评小王为她出气。怎么办?如果当堂查问,势必影响上课。如果不问,小丽则会泣个不停。李老师先叫同学们静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手帕,帮小丽擦眼泪:“不要哭,让老师帮你把沙子弄出来。”说着,一本正经地检查小丽的眼,并且帮她吹了几下。边吹边问:“还有沙子吗?还痛吗?”“不痛了。”那位学生巴不得趁机下台。李老师进一步给她台阶:“不痛就不要哭了。哭鼻子不是坚强的孩子!——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咱们下课再说。现在上课。”小丽真的不哭了,班上立即静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

8.提醒调侃

这些方法多用在那些上课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而导致分心的学生身上。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可视情况用语言、眼神、手势等作暗示;如果暗示法不起作用时,教师可换用个别提醒法,可以边讲课边走到该生身边,或亲切地摸摸他的头,或轻轻地敲敲他的书本和课桌;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见效,还可以尝试重点提问法,通过个别提问,强迫他把注意力转移过来。另外,有时在课堂上适度地进行幽默调侃,也是唤起学生注意,避免学生分心型偶发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有位教师在学生打瞌睡时,随机说了句诗:“春风吹得书生醉,莫把课堂当睡堂。”同学们一笑,那位同学睡意全无了;再如对于个别开小差的学生,可随机说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但唯有一心不可二用,上课时一定要集中精力。”

9.冷处理

当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发生了一些较严重的违纪事件时,教师可以采取淡化的方法,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因为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逆反情绪,使局面难以收拾;而老师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如果贸然进行“热处理”,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位教师上课时,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同座位的小王和小张同学打架,你推我拉,互不相让。这位老师没有慌张,也没有大声训斥学生,而是微笑着说:“怎么啦,你们俩,都已经是高中生了,有了小矛盾还不会处理?双方冷静一下,相信你们能够自己解决的。好,我们开始上课。”随着老师的话语,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小王和小张也松开了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一场“龙虎争斗”平息了下来,既避免了事态的激化,又没有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10.停顿休整

当学生精神疲劳,将要发生分心型情况时,教师可暂时停止上课,或让学生闭目养神休息几分钟,或做做小游戏,唱上一支歌,或讲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等学生精力恢复、注意力集中时再讲课,效率会大大提高。

应对课堂偶发事件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多借鉴一些优秀案例,同时自己也要总结反思,尽可能多地积累一些宝贵的经验。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因势利导,见机行事,采取相应的应变策略,这些偶发事件就不会再让我们觉得头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