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来自对“发现”的质疑

来自对“发现”的质疑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话题链接:来自对“发现”的质疑或许是“母以子贵”,或许是第一个尝了“螃蟹”的鲜,随着《电视剧市场报告》的横空出世,央视-索福瑞也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据中央电视台的调查,在我国13亿人口中,平均每天有10.94亿电视观众。

一、话题链接:来自对“发现”的质疑

或许是“母以子贵”,或许是第一个尝了“螃蟹”的鲜,随着《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的横空出世,央视-索福瑞也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这份“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一露脸就报出了“十大发现”,而其中关于2002年度收视率前三甲的排名,竟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众家评说。对电视剧市场的调研监测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却偏又巧逢了“倒春寒”。那么,事情究竟如何呢?

1.焦点一:质疑“权威”需出示依据

根据《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统计,电视剧《刘老根》、《天下粮仓》和《桔子红了》是2002年度收视率表现最好的三部剧。就此有记者提出质疑:“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2002年收视率居前的电视剧应该是《还珠格格》、《黑冰》和《黑洞》等,请问目前这一调查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显然,来自《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的这一大发现透着“新鲜”,先不论《刘老根》和《还珠格格》究竟“谁”能独拔头筹,单就结论的得出而言,央视-索福瑞的报告是基于全国近800个频道的电视剧播出情况并结合深度访谈、专家分析而最终形成的;记者的质疑则缘于“我们了解的情况”。这里的“我们”是谁,而“我们”又是如何了解情况的?这些情况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质疑无疑显得有些单薄。

迷信权威固然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报告的结论、统计数据提出必要的质疑也纵然无可厚非,只是作为传媒,由于其传播的广泛性与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会对受众形成舆论导向,既然代表媒介立场的记者敢于向数据、权威“叫板”,那么就理应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与佐证,否则只凭着感觉走而封杀科学的调研,恐怕也不是记者、媒体最初的意愿。

进一步分析记者的质疑,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还珠格格》的确不乏热心追捧的观众,但这种“热度”多少有些“明日黄花”的滞后性。这让人想起,宫廷剧“包打”天下的时期,当时,“帝王将相、阿哥格格”充斥屏幕。剧作家张宏森曾经这样感叹:“电视剧是用金钱堆砌出来的,一堆用于风花雪月的钱可以让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重归课堂,可以给灾区的群众解决饥寒,然而这堆钱堆砌出来的却是一部让中国老百姓自认为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戏,甚至戏中的富丽堂皇和缠绵悱恻非但不能激活他们生存的意志,甚至会引起一种人生无奈、抱怨自身命运的悲凉哀叹。”

更有甚者评说此类题材剧“用帝王将相的奇遇和艳遇构成对历史的全面阉割。”根据《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分析,近年来“古装戏说剧”有所回落,这一方面验证了剧作家前瞻性的评论,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电视剧创作的理性回归,从不识人间烟火的深宫大院回到了普通百姓平凡的生活中。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电视剧收视率的排名中《刘老根》抢尽“风头”做了注脚。

2.焦点二:收视率——别再“雾里看花”

业界谈及传播效果,往往会涉及收视率。收视率是收看某一电视节目的观众与全部收看电视的观众总体的比率,即一个时段或者一档节目的实际观众数占所调查市场内所有电视观众数的百分比,数据来源主要依靠日记调查法、仪器调查法、电话调查法等手段,收视率从样户采集到数据处理都有严格的行业标准。应该明确《中国电视剧市场报告(2003~2004)》中电视剧前三甲的排名是以全国“收视率”为依据的。作为质疑依据,有记者提出“《刘老根》在南方大部分城市收视率都不好,甚至较差。”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热播”的《刘老根》,在南方的广东、福建一带反映平平,这的确说明由于地区经济差异与收视习惯不同,审美口味也会有所区别;但如果仅以《刘老根》在南方地区遭遇冷落就将其作为否定其收视率“霸主地位”的惟一依据,极易造成观众以及业界对收视率概念的全面误解。首先“南方大部分城市”的收视效果与全国收视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报告中发布的《刘老根》在全国市场收视率排名第一,指的是全国市场内一部剧的单集最高收视率排名。在地方市场情况就不一样了,报告中显示,在北京市场上该剧单集最高收视率排名仅列第13位,在上海和广州市场,则连前15位都进不了。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或许“南方大部分城市”(经济较发达地区)收视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广告投放,但并不意味着将左右全国收视率的走势。

中国媒体之于收视率,走过了由无知到知之甚少到将其极端化、神话的过程。一部电视剧“火不火”,似乎先天与收视率有必然联系,而事实上这种联系只能是一种很高的相关性,而绝非必然性。一部电视剧是否真能给人以“火”的印象,还包含很多因素:收视率、包装炒作、频道影响力等等,收视率只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准品评依据之一。而收视率调查本身又会加以细分,所有全国覆盖的上星频道的观众形成的市场叫做全国市场,其中主要是中央台频道和省级卫视频道;所有本地覆盖的上星和地面频道的观众形成的市场叫做地方市场,包括中央台频道、省级卫视频道和本地地面无线和有线频道,其中又有省级市场和城市市场的区分。这样的市场划分是和我国的电视台行政区划结构相关联的。调研的目的不同,所关注的受众市场不同,因而收视率的数据及相关分析也会有所区别。只是感性地评价一部剧是否“火”,包含的因素不胜枚举,不是单纯的收视率所能决定的。不妨以电影为例,电影的票房与电视剧的收视率都是衡量节目是否“卖座”的硬性指标,如果将国内、国外票房加在一起,《英雄》肯定难敌《卧虎藏龙》,但结果如何呢?在国内观众心目中,《英雄》偏偏就“火”过了《卧虎藏龙》!

有了专业概念的界定,谈论“刘老根”现象才不会有失公平。将“刘老根”现象放之中国国情的大背景下,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据中央电视台的调查,在我国13亿人口中,平均每天有10.94亿电视观众。其中75.9%,即8.3亿是农村观众;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属于中等程度的贫富差距,而中国已经超过了0.4。从1994年和1999年的统计数据看,中国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合计只占总人数的28.62%,而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却占总人数的64.15%。有众多的农村观众、大量的中等偏下收入人群的存在,以农民企业致富奔小康为背景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刘老根》为什么能“走俏”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创下收视率佳绩就不难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