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短信人际交往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择

短信人际交往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择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短信人际交往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择就我国20-25岁的青年群体来说,由于家庭结构、社会教育、人际沟通方式等方面与较早前的情形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以上四点民族(国民)性格缺陷特征有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与此同时,研究民族性格中的思维特性——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隐性体现,对于解析短信主体的交往心理也很有必要。

三、短信人际交往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择

就我国20-25岁的青年群体来说,由于家庭结构、社会教育、人际沟通方式等方面与较早前的情形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以上四点民族(国民)性格缺陷特征有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但是,与西方国家同类群体相比,其群体人格特征依然突出,并且在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些新的突出问题。代表旧有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的社会、家庭在对该群体的人格塑造上受到新型、多元的文化及新型人际传播方式的显著、深层的影响,网络人际传播、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作为对该群体的人格塑造及人际关系的变异尚缺乏足够的研究。

从民族性格尤其是从民族性格缺陷的角度看,手机短信传播之所以在当今的人际传播中占有较大比重,与民族性格之间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联系。例如上述民族性格缺陷之一“封闭性”中的“性格孤僻、内向,缺乏自信,社交场合拘谨、胆怯、谨慎、保守,过分自我保护”,以及“趋避式冲突”中的“恐惧、怯懦、紧张、性情不稳定”等,这样的社会心理特征使人们在能够选择沟通方式的时候,会优先选择同时具备高度的去现场性和异步交流特质的短信人际传播。典型案例如深访对象之一的小倩(女,21岁,北京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性情孤僻、怯懦、不稳定,在与陌生人的面对面交往中有过多次的重度紧张记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她刻意回避面对面、电话的沟通方式,将手机称作做“老公”,人际沟通高度依赖去现场的、纯文本的短信沟通方式,并能依靠短信人际传播的高度自由便捷性和沟通有效性来“完善”亲密层次的沟通。在该案例中,短信沟通方式的选择几乎就是一种源自人格与文化心理的必然。

民族性格缺陷是民族性格特征的局部而强烈的体现。就一般民族性格特征比较而言,中国人的表达总体上具有内向型特征,以含蓄、委婉、稳健、矜持、庄重为理想形态,身体接触一般以握手为止,情感表露一般以克制、引导、自我调节为重,“发乎情止乎礼”。西方文化则推崇为人坦率,感情外露。西方人的一般身体接触除了握手,还有为大多数中国人所忌的拥抱、亲吻,性格特征相对明显外向。这种外向型性格源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与西方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特点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规律密不可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广泛而频繁的商品交换、日益发展的资本输出以及大量的人口流动,为西方的文化交流、生产与科学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人们长期而广泛地具备热情、积极、自信的精神状态,在一系列因素的驱动下,西方人的群体性格发展倾于外向。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正处在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阶段,而且多元文化交互渗透,人际沟通呈现丰富而复杂的态势。新生代的中国人在文化心理和交往方式上与之前时代的人群产生明显不同,变化很快,比如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总体上比上一辈人思想更开放,接受新文化的能力更强,有更自由和开放的生活理念,在文化生活方面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性,文化心理、人际传播也更为多样和外倾。

手机短信人际传播方式正是在这个多样和外倾的走向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越来越多的人之所以选择用手机短信作为自我表露的重要手段,一是因为它经济实用;二是如上所述,也因为它弥补了基于民族性格某些负面缺陷上的沟通诉求,是一定程度的被动选择;三是因为短信沟通方式的选择是现阶段的中国人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的必然,是积极面对人际沟通的主动选择。

以上浅述了民族性格的显性一面与短信人际交往的关系。与此同时,研究民族性格中的思维特性——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隐性体现,对于解析短信主体的交往心理也很有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