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行为特点

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行为特点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行为特点民族性格专指汉族及我国的汉族文化辐射区民众在思想、心理及行为上所表现的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中国传统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人的约束,这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的观念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短信使用者也正是在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文化心理主色调上进行人际传播的。

一、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行为特点

民族性格专指汉族及我国的汉族文化辐射区民众在思想、心理及行为上所表现的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一般而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隐性体现;二是中华民族表现出的行为特点,即中国文化的显性表征[2]。一般而言,从行为表现的角度看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淫中的民族文化心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内倾性

中国人的心理气质趋于内向、隐蔽,不习惯直白地表露内心的真情实感,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注重措辞的分寸和含蓄。日常交际中,说话喜欢绕弯子,通常留有余地去让对方体会。这种心理特征在文学语言中则体现为极其重视比兴等含蓄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这种心理特征的形成可能与长期的礼教制度有关,“对情感展露经常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针,所谓以理节情,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也使生活中和艺术中的情感经常处在自我压抑的状态中,不能充分地痛快地倾泻表达出来。”[3]

从中国人的内倾性心理气质分析,短信传播之所以在我国得以高度发展,是因为短信人际传播特质——去现场性中的视觉隐匿性、私密性的传播特点迎合了短信主体的心理特质和相应需求,而平素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处在自我压抑状态的个体一旦掌握短信这种具有高度隐匿性和私密性的传播方式后,其自我表露的欲望便获得在表露深度和广度上空前理想的出口。因此在我国,数量庞大的短信主体之所以频繁使用短信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是其深刻的民族性格使然。短信主体的内倾心理与短信传播特质的内在关联性,在短信主体的交往行为特征、短信主体间建立短信人际关系以及手机短信传播的负面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和谐性

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个体意识淡薄,在交往中提倡克制与含蓄,以期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不强调直率地表现自己,不崇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国传统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人的约束,这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的观念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就需要时时刻刻注意顾及对方的面子,即使面临直接的冲突,有些话也不能直白地说出来,而要经常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暗示对方。正因为存在着这些传统思维及文化心理特征,追求“言外之意”才有可能成为贯穿我国传统文化长河的一个基本语言表述风格。

中国的短信使用者也正是在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文化心理主色调上进行人际传播的。短信是“人——短信情境空间——人”的间接互动交往模式(见第三章),这种间接交往模式使得关乎面子的道歉、拒绝、撒谎等行为得以最恰当最有效地进行,短信中的道歉、拒绝、撒谎比现实中的方式要柔和与便利得多,因此,这种短信主体的日常交往行为内容被大量地从现实中转移到短信交往中进行,这也是中国人更喜欢短信交往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同时,正因为短信人际传播有利于道歉、拒绝、撒谎等行为,从而可能助长和改变短信主体的传播心理倾向,短信人际交往也因而具有某些明显异于现实的特征和异化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