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电视采访不仅具有上述新闻采访的共性特点,它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电视新闻是靠画面来说话,电视记者采访的首要任务就是拍摄到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场景,如果拍摄不到新闻画面,那电视新闻也就无从做起。

二、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

电视采访不仅具有上述新闻采访的共性特点,它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个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是基于电视这个媒介载体的独特性。电视以视觉听觉多种符号同时进行传播,不仅可以传声、传形,还可以传神。电视视听合一的传播手段,决定了它有自己的叙述系统和表意系统,由此决定了它的采访特性,对记者的采访拍摄工作也提出了特殊要求。

(一)报道对象具有原生态特征

原生态是指没有经过人为改造而呈现原始状态的环境。电视原生态意为用电视语言毫无修饰地反映原汁原味的本色东西,没有过多的后期包装,关注原始形态的社会,反映真实的生活,挖掘事件的本质。这是包括电视所有节目的原生态概念。在电视新闻中,电视的原生态就有更高的要求,它是指拍摄者不加任何调动的自然记录。[13]电视新闻的原生态要求记者在采访时,从生活中直接采集形象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反映生活、传播信息,通过摄像机有选择地记录生活,以其“此时此地”、“现在时”以及“非文字所能描绘的,只有看了才明白的场面”,把生活中的场景还原给观众,使观众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请看——

奥运冠军孙福明爆出假摔丑闻[14]

【导语】今年31岁的孙福明是辽宁队著名的柔道选手,然而,在十运会柔道比赛的最后一天,这位前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却在数千观众面前,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字幕】2005年10月13日16时50分南京龙江体育馆十运会柔道女子78公斤级决赛

【同期声】辽宁柔道队总教练刘永福:(喊)孙福明(做向下的手势)。

【字幕】此时比赛刚刚进行了30秒钟(孙福明回头看了一眼,之后被对手轻轻一推倒下)

【解说】代表解放军队参赛的辽宁选手闫思睿以一本取胜,获得了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级冠军。

【同期声】辽宁队选手孙福明:是失误吗?(摇头)旁人拉走孙。停一停。(你一直把十运会作为最后一次机会,结果今天却这样一个结果,觉得心里遗憾吗?)摇头。(感慨太多了是吧,还是有很多的苦衷啊?)没事,没关系,(在这之前是不是特别想拿这块金牌啊?)谁拿都一样,谁拿都一样。

【解说】随后,记者采访了孙福明的教练刘永福。

【同期声】辽宁队柔道队总教练刘永福:人家有伤为了安全嘛,她愿意,这事她愿意。这个都很正常,这有什么?这都不影响这些东西,人家有伤,不打了,一个队的,就完事了呗,你这还当新闻了。

【字幕】2005年10月13日17时50分十运会柔道比赛新闻发布会现场

【同期声】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举柔摔中心党委书记宋兆年:这场比赛我也认为不是真实对抗,是孙福明让给了她的对手。

【解说】据了解,代表解放军队参赛的闫思睿是辽宁籍人,按照全运会双计分规则,闫思睿夺金,奖牌榜上解放军和辽宁队将各添一金,也就是说,孙福明让金丝毫不会影响辽宁队的金牌数。

【同期声】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举柔摔中心党委书记宋兆年:这种情况怎么造成的,我们国家在十运会当中,进行了运动员的交流。这种精神我认为不值得提倡,这样会影响运动的健康发展。

【解说】这位官员表示,希望今后能修改有关的比赛规程和计分办法,让体育竞技真正成为公平的竞争。

(直播南京记者报道)

【主持人】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上,写着六个大字:更高、更快、更强,在这六个大字的背后,是顽强拼搏、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让出金牌,孙福明有什么苦衷,我们不知道;教练有什么考虑,我们也不知道。但我们知道,在赛场上,拱手让出金牌,搞什么君子协定,既对不起多年艰苦训练的运动员,也对不起满怀期待的观众。从第八届全运会开始,体育界和新闻界的有识人士就开始捕捉假摔、假打等不良现象,但这样的做假现场,今天下午被记者用镜头全程记录却是第一次,以前一直被称为“内幕”的假摔居然真实地发生在广大观众面前。目前,这起假摔事件已引起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关注,并正在着手调查,我们相信这一事件很快会得到公平、公正地处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奥林匹克精神。

2005年10月12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江苏省拉开了帷幕。比赛才刚刚开始,13日下午,就传出了女子柔道出现假摔丑闻。在体育界中,有关假球、假摔、让金牌的传闻不绝于耳,但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对这种现象拿不到桌面上。这次,南京电视台的记者通过敏锐的观察,瞬间捕捉,用他们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丑闻的发生过程。通过现场真实画面的记录,不需要用更多的语言,就让观众看清楚了事件的真实情况,并给人巨大的震撼,这是报纸、广播媒体如何描述都达不到的效果。

传播学认为,最有效的传播途径是面对面的传播。电视的一大进步就是声画合一,使人们能够直观地看见事实的发生、发展。电视画面以电子、数字等技术手段记录与真实时空同步的生活原始形态的形象,它包括生活中真实的时空、声音、形象、运动和过程等原始素材。电视画面声画一体,即现场的同期声是其声源画面的一部分,这使得电视画面既可以单独存在并实现有效传播,也可以充分融合文字、声音等多种信息形态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15]电视画面所具有的纪实性、直观性、动态性、审美性、参与性等特点,能体现时间、空间、对象的三位一体,这正是电视拥有的、报纸广播所不具备的优势所在。画面是电视最重要的叙事语言,有人说好的电视新闻就应该是画面占到90%,电视新闻的优先权应该让给画面,让画面自己去做讲述新闻故事的大部分工作。只有那些画面故事性不强的电视新闻才需要配以大量的解说。

电视新闻是靠画面来说话,电视记者采访的首要任务就是拍摄到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场景,如果拍摄不到新闻画面,那电视新闻也就无从做起。记者要拍出有感染力的电视新闻,就必须了解和研究画面语言,在采访时需要有电视意识,也就是说,记者要树立一个观念:电视新闻是靠具有形象特征的画面进行信息传递、叙述事实的。电视记者从接到报道选题任务的那一刻起,就要全力以赴围绕主题进行画面的构思,考虑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选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能够迅速果断地选择、抢拍、抓拍到有特色、有价值的新闻画面。

美学家王朝闻说:“没有细节,没有具体描写,就没有艺术形象。”如果说,记者拍摄到现场原始镜头,电视新闻就变得有血有肉、形象饱满的话,那么细节则使电视画面更有了灵气,更具有魅力。细节,原本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则是指电视屏幕上所反映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空间环境氛围的最小组成单位。[16]那些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特征的、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都可以是细节。

电视画面的细节,主要有动作细节、神态细节、环境细节等。拍摄对象的一个简单动作,一个细微的表情,一句普通的话语,一个不起眼的场景,都可以成为电视新闻画面的传神之笔。电视细节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震撼,往往成为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用细节表达情感,用细节塑造形象,用细节深化主题,这符合电视新闻画面美学要求,更符合电视观众的审美需求。南京电视台拍摄的《奥运冠军孙福明爆出假摔丑闻》之所以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二等奖,不仅仅在于它选取的题材,更重要的是,记者采访拍摄到了最关键的细节场景,并用电视镜头完整地记录下来。在孙福明决赛当天,其他媒体记者都将镜头对准赛场上的孙福明,而南京台记者却敏锐地发现了一个细节,原来坐在场边指挥的教练刘永福把座位让给了一个女教练,自己走到了旁边。记者立即意识到他可能会有什么举动,果断地将镜头从场上的孙福明摇到了刘永福,只见刘永福连喊孙福明的名字并用手示意其倒下,原本威风八面的孙福明在听到教练示意后,很快便毫无反抗顺势倒地输掉了这场比赛,整个镜头完整地被拍摄下来。如果说,记者没有拍摄到这组最有说服力的细节画面,那么这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就大大削弱。

电视记者应该培养自己捕捉细节的能力,提高视觉思维能力,做到“视觉形象的特殊敏感、价值判断与形象判断同步和对瞬间形象思维的强化与定格”。[17]在众多生活场景中,快速敏捷地作出反应,经过思考、过滤、筛选,选择那些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细节镜头来表现主题。

(二)采访过程具有亲历性特征

电视新闻是事物具体形象的现场纪实报道,离开了具体的新闻现场,电视新闻采访便无法进行,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必须面对现实,立足于现场,在具体的时间内,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对具体事件进行采访拍摄。电视采访空间的现实性,要求电视记者采访过程具有亲历性,即记者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否则不可能拍到真实的原始画面,也就不可能实现电视媒介的优势。

电视采访与报纸、广播采访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电视实现了镜前采访,即记者以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直接描述报道新闻事件;站在观众的角度与被采访对象面对面地谈话、交流,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记者亲历现场进行报道不仅让观众通过荧屏看到新闻事件现场的图像,而且让观众听到现场的音响和采访对象的心声,给观众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尤其是技术设备允许的情况下,记者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更是让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与观众的接收时空实现同步与平行。电视新闻以独有的客观纪实性、事件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完整性,使观众与新闻现场实现了“零距离”,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的巨大魅力。请看——

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18]

今天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金秋明月夜,翘首望穹天。在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中,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航的时刻即将到来。

17日凌晨3时许,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等领导同志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听取了有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运行和返回准备情况的汇报并观看飞船返回实况。

3时43分,当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临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在那里待命的远望三号远洋测量船向其发出返回指令。3时44分,飞船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随后,飞船制动发动机点火,进入返回轨道。指挥大厅内电子大屏幕上的图像清晰地显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行高度不断降低,正从太空返回地球。4时10分,飞船返回舱开始穿越大气层,在离地面10公里时进入着陆的最后阶段,返回舱弹出伞舱盖,相继打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飞船开始缓缓下降。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

在返回舱着陆后,担负飞船回收任务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着陆场回收站及时发现目标,在陆军航空兵部队配合下,迅速赶往着陆地点,接应航天员安全出舱。

记者冀惠彦现场:我的旁边就是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从我们在直升机上得到飞船返回舱着陆的消息,到我们赶到现场,仅仅用了15分钟时间。现在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舱外检查,很快就要打开舱门,迎接航天员出舱。

返回舱门开启后,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先后自主出舱,面带胜利的微笑,向前来迎接的同志们挥手致意。【着陆现场和指挥大厅现场同期:欢呼声、掌声、献花】

(记者冀惠彦现场采访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记者冀惠彦: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在115个小时的太空飞行中,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航天员费俊龙:我们这次太空之旅非常顺利!我们舱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很好!现在我们感觉到身体状况不错!谢谢!

记者冀惠彦:海胜,请你也讲一下。

航天员聂海胜:我感到有很多人,有无数人在牵挂着我们,我们非常感谢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关心和厚爱!

5时45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宣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在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这一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时刻,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提前进行周密分工和准备,从当晚23点开始,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晨8点,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为全国人民直播了这则消息,让亿万观众在第一时间观看到了飞船返回的全过程,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又一辉煌时刻。

现场即是内容。一个缺失新闻现场画面的电视报道,从原则上来说不是电视报道。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对现场的时空加以物化传播,就必须使自己与亲历的空间形成某种关系,这种空间关系直接影响画面的内容传达。用电视的传意语言对亲历的现实进行记录和传播,电视记者在现场不仅仅是目击和观察,还要寻找最佳的位置、角度、距离等,记录现场。[19]

(三)采访手段具有综合性特征

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电视记者进行采访,采集各种新闻信息,必须借助多种方法才能完成。从硬件设施来看,电视新闻的诞生发展,就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最初的由电影技术16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新闻开始,到现在的电子录像设备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译作电子新闻采集)、EFP(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译作电子现场制作)、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译作卫星新闻采集),再到数字录像设备DNG(DIGITAL NEWS GATHERING,译作数字化新闻采集),科技的进步促成了电视新闻制作手段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的采访离不开现代电子化的采集手段,正是依靠这些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将现实生活进行物化,将流动时空变成物质状态加以记录和传播。与报纸记者一支笔、一张纸即可完成采访相比,电视记者采访需要配备一整套的成系统的采集传送设备。一般来说,常规的采访离不开摄像机、话筒、灯光等最起码的技术手段,而大型的采访活动则还有可能要动用飞机进行航拍,动用转播车、卫星等进行直播。例如,在为拍摄《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则新闻消息时,记者携带了30多公斤的摄录传送设备,为了拍摄到飞船进入大气层的全过程,还第一次采用红外远程跟踪摄像机。离开了这些电子化的采集手段,记者将无法把活动图像素材记录下来,更不可能完成新闻现场的再现。

从信息传递来看,电视新闻融合了文字、声音、静态和功态画面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进行传播。具体来讲,画面包含现场环境、背景画面、人物活动以及图表、静止图像等;声音包含同期声、解说、音乐、现场自然声以及记者的画外提问,屏幕前的采访等,文字除文字广播新闻外,包含节目片头标志字幕,新闻内容提示标题,记者、主持人、采访对象身份交待,字幕、时间、数字的说明以及重点强调的引语、评述、翻译等。[20]每一种传播元素都包含着多元素的表现手法,因此,电视采访要满足画面采访、文字采访和声音采访的全部内容和要求,需要动用各种采访拍摄的方法如镜前采访、电话采访、航拍、偷拍等,进行信息系统化的采集,以实现最真实的再现场景,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由于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新技术不断涌现,电视新闻想要取胜也在不断创新,尝试采取各种新方法丰富新闻内容。利用摄像机记录生活场景的技术,电视可以在荧屏上兼收并蓄,把其他媒介的表现形式拿来为我所用,使采访的手段转变成一种内容。在电视上通常见到的有电话采访(时空连线)、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甚至把报纸内容、网络内容直接展现在电视屏幕上。采访手段在文字媒介、广播媒介中只能作为获取信息的方法,不能直观地在新闻作品内容中表现出来,而电视采访会由于镜头的记录而将这些手段的使用过程转变为与新闻内容不可分离的伴随物,在电视上以形式和内容两种形态同时呈现出来。

【注释】

[1]作者张华为、魏默宁,黑龙江电视台2004年3月4日。

[2]卡尔·马克思:《“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和“科伦日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0页。

[3]艾丰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4]罗以澄著:《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5]尹韵公:《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现代传播》2006年第5期。

[6]资料来源东北新闻网,http://www.nen.com.cn/72340194296070144/20050706/1715811.shtml,2005年7月6日。

[7]高钢:《捍卫新闻真实》,《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

[8]晁阳:《浅谈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知识》2001年第3期。

[9]程世寿、刘洁著:《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10]罗以澄著:《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11]罗以澄著:《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12]丁柏铨主编:《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13]胡一民、徐达青:《电视主题性典型性报道中切入点的原生态记录》,《视听纵横》2006年第3期。

[14]作者常征、沈奇哥,南京电视台,2005年10月14日,资料来源中国记协网http://news3.xinhuanet.com/zgjx/2007-01/31/content_5677682.html。

[15]朱羽君、雷蔚真著:《电视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16]宋建国:《细节是电视新闻报道魅力的体现》,《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7期。

[17]郜育新:《电视新闻画面为重》,《记者摇篮》2005年第2期。

[18]作者冀惠彦、梁欣、康锐、张磊、阎永强、徐少兵、邓睿、林键,《中央电视台》,2005年10月17日,资料来源中国记协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1/31/content_5677658.html。

[19]朱羽君、雷蔚真著:《电视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20]赵淑萍、高晓虹著:《电视采访电视写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