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投石激浪法。

投石激浪法。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_闻海陶钧八、投石激浪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记者投出新闻之石、激起社会反响之浪的过程中,往往隐藏着新闻发现的契机。这篇反映全国梯田化第一县辉煌业绩的新闻,犹如石头砸进池塘,激起了层层波浪。在报道中,笔者自觉不自觉地将新闻也变成了“石头”,意图激起又一波“千层浪”。张凤岗的来信集中说明一点:笔者的“投石”之举,终于产生了“激浪”效应。

八、投石激浪法。

20世纪30年代,美国报业大王赫斯脱说过,“新闻就是水面平静的池塘,突然砸进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涟漪。记者就是那每天往池塘里砸石头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记者投出新闻之石、激起社会反响之浪的过程中,往往隐藏着新闻发现的契机。

1998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庄浪人的骄傲》的长篇通讯。这篇反映全国梯田化第一县辉煌业绩的新闻,犹如石头砸进池塘,激起了层层波浪。在这波浪的冲荡下,笔者发现了推波助澜的报道契机。于是,借着《人民日报》记者的“投石效应”,来到庄浪县“兴风作浪”,采写出了《超越国界的奇迹》、《超越梯田的精神》、《超越自我的挑战》的“三连篇”报道。在报道中,笔者自觉不自觉地将新闻也变成了“石头”,意图激起又一波“千层浪”。就在稿子见报两个月后,我收到了庄浪县岳堡乡王岔村大湾湾庄农民张凤岗的来信。信中写道:“前一向,我的一位亲戚拿来了贵社1998年8月28日的报纸,念着听了报上登的《超越梯田的精神》的报道,勾起了藏在我心中20多年的心事。1976年冬天,我的妻子陈金香在修梯田中不幸被塌方压死。当时我觉得没法活了,哭天叫地,在场的男女老少都伤心得落了泪。她走后,丢下3个娃娃。乡亲们安慰说,金香是为改变咱庄的穷山恶水面貌而死的,是光荣的。你要重立活人信心,好好抓养3个娃娃;我听了这些,觉得她活得有功,死得高尚,就鼓起生活勇气,眼泪作伴20年抓养大了3个娃娃,这是我能够对得起她的一点。可是,这次贵报披露于众的庄浪县在梯田建设中牺牲的人员名单中,却没有我最贤慧的妻子陈金香的名字,儿女们问我,我无言以对。这天地鬼神也难说通啊。这是我对她最大的所欠啊!我苦想了好久,请了个识字人写了这封信,目的想通过你们能讨个公道的说法。”张凤岗的来信集中说明一点:笔者的“投石”之举,终于产生了“激浪”效应。

如果说《人民日报》记者的“投石激浪”,“激”出了笔者采写庄浪梯田建设成就的契机;那么自己的“投石激浪”,“激”出了又一个新闻发现的契机。笔者紧紧抓住张凤岗来信提供的新闻由头,很快来到大湾湾庄进行采访。这次采访是笔者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采访:张凤岗痛苦的回忆,老支书张国荣的见证,新支书张宗艺的述说,村民柳耀祖的补充,乡武装部长杨交通的评论,使笔者经历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洗礼。陈金香死在两米多高冻土层的坍塌之下,惨痛的场面令人不堪回首和笔录。采访归来,笔者写成了《为了告慰她的灵魂》的稿子,发表在《平凉日报》上。报道追忆了陈金香的事迹和牺牲经过,最后发出深深的感叹:“要奋斗就会有牺牲。陈金香的名字不应该被遗忘,她的灵魂完全有资格同28个已知名的牺牲者站在同一行列里。”

“投石激浪”,首先要有新闻“石头”,并且是很有分量的“石头”;一旦发现这个“石头”,就要狠狠地砸进社会的“池塘”,由此“激起层层涟漪”;一旦“激起千层浪”,就要抓住这一“浪头”中的新闻契机,做好连锁式的新闻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