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目形式避免模式化

节目形式避免模式化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节目形式避免模式化所谓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6]电视节目在表达方式方面需避免模式化,以满足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需求。其次,在有主持人和人偶共同主持的节目中,主持人和人偶的对话方式要避免模式化。显然,儿童对这种真人主持人与人偶主持人之间对话方式的模式化发出疑问,长期不变的节目形式令儿童产生厌烦心理。

二、节目形式避免模式化

所谓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模式是一种符号的结构和操作的规则,它用来将已存在的结构或过程中的相关要点联系起来。”[3]传播学中试图加以模式化的结构和过程,主要是关于人类如何进行传播、尤其是如何以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这些内容可以是,一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头脑中是如何处理现实的,报纸、电视网、广告代理商或信息机构是如何构建和运作的,信息是如何在社会上流传的[4],等等。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在一定时期内,节目一般在形式上遵循一定的模式,不同类型的节目体现出不尽相同的节目模式。节目的传播模式又具体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节目的形式模式、内容模式、播出模式、运行模式等等。

成功的电视节目在形式上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一方面为其他同类节目改进形态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同类节目采用同一既定模式。而节目的表现内容不同,表现的思想不同,节目的传播形态也不尽相同,节目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态之间有着极为一致的关联,如果过度地追求模式化,就会使节目失去个性化,从而为受众的选择性收视带来障碍。20世纪末期,中国电视界先后出现了多种节目类型的“克隆”现象,其中以娱乐节目、新闻读报节目、谈话节目等效仿得最为严重。

中国电视节目也没有脱离中国电视界模式化的整体格局,其形式的模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内同类节目的过度模式化;第二,刻板效仿国外儿童节目模式。在央视国际网站上,网友对少儿频道的留言如下:“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中,周末偶尔看了一期《动感特区》后感觉该节目实在太死板。难道就不能来点新的形式?为孩子们办的节目就应该符合孩子们的特点——充满激情活力和创造力。然而,我们看见的是两个主持人呆板地站在那里,说着事先准备好的台词,一问一答,多像好多年前的智力竞赛,演播室倒是豪华、奢侈,但看看那些规规矩矩坐在一个个家长身边的孩子,谁又能相信那些孩子们坐在那里会开心呢? ”[5]“少儿节目应当体现少儿的天真烂漫,而不是强行教育灌输某种东西,应该让孩子在游戏当中学到东西,鼓励孩子的创新意识。现在的少儿节目不够活泼,模式化痕迹严重,新主持人水平有待提高,节目的内容应以孩子为主,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办成孩子自己的节目。节目的内容与选题应充分考虑与时代的充分结合,少儿节目不应把孩子锁在一个装扮得像天堂的紧箍圈里。”[6]电视节目在表达方式方面需避免模式化,以满足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需求。

1.少儿节目制作流程应避免机械化,节目结构应避免过于简单。由于电视节目制作是各种制作环节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在结合的过程中,难免会使节目的制作流程变得机械化。比如,在演播室录制节目时,很容易出现让节目录制现场的嘉宾和现场观众为了配合节目的编辑与满足播出效果的需求,而在正式录制前先录制鼓掌镜头。参与录制的儿童受众会感到“不舒服”,在笔者的访谈中,一位五岁的学龄前儿童参加过少儿频道的节目录制,他说:“在演播室事先都安排好,你从这走到那,编导说笑,小朋友就笑。我最讨厌那种我都得听人家的,坐齐了啊,不能超过这条线。”这位受访儿童的母亲还说:“你什么事都没有,编导让笑还得傻笑,其实当时笑和玩是两个场地,然后就都剪在一起。”另一位曾带孩子去演播室录制节目的学龄前儿童家长也认为:“其实我挺讨厌带孩子去现场录节目的,你去了说让你鼓掌,你就得哗哗鼓掌,挺难受的。那种场合她(孩子)也不喜欢。”

在有现场观众参与的演播室录制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为了使后期编辑能够找到适合组接的画面,比如台上嘉宾说出感人的话语,做出幽默的动作,需要剪切适当的观众回应镜头时,往往会在节目开始时组织现场观众根据现场导演的要求鼓掌或者笑,来拍摄现场观众鼓掌或笑的镜头,而不是在节目录制过程中,随时根据现场情景抢拍到合适的画面,这几乎已经成为节目录制过程中的惯用模式。这种机械化的流程,成人受众或许还可以接受,而未成年受众在收看过程中,会觉得不真实而放弃持续收看,尤其是参与节目录制的未成年人。这种制作流程的模式化应当尽量给予避免,或者改换其他更为适当的方式。

2.电视节目不仅要避免节目制作流程上的模式化,而且要避免因结构过于简单而使受者感到节目模式化。首先,与简单的节目结构相比,年龄大些的儿童似乎更喜欢结构相对复杂、情节曲折的节目。一个小学低年级儿童描述了他曾看过的一期少儿节目,“主持人往题板上写题,那个吧,就觉得太没意思了。”儿童难以对结构单调、设计死板的节目保持收视兴趣。

其次,在有主持人和人偶共同主持的节目中,主持人和人偶的对话方式要避免模式化。一位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在访谈中说,“ 《动漫世界》和《中国动画精品版》不都有那个玩偶嘛,他们一出来,开头就是一问一答,我觉得应该再新颖一点;总看一问一答的形式,每次看到的时候都能想象到今天也一问一答。”显然,儿童对这种真人主持人与人偶主持人之间对话方式的模式化发出疑问,长期不变的节目形式令儿童产生厌烦心理。

这种节目中主持人交流的模式化还表现在与节目中其他人的交流中。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在访谈中说:“ 《新闻袋袋裤》那个节目总是那两个人在那干说,没有那些比如说有一些蹦蹦跳跳,有一些问答那种形式,我觉得这样太‘干’了。”另一位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节目中主持人的交流做了对照:“假如再多几个人,每一个人说一条新闻,比如像《风车工作室》播动画片之前演的那些我们就比较喜欢,那个气氛特别好,两个人干巴巴地说,我们就感觉听不懂。”《新闻袋袋裤》作为少儿频道唯一一档儿童新闻节目,策划时在形式上下了很多工夫,比如设计少年主持人跑步到台前主持、播发新闻等,但是在儿童看来,仍旧是套用了成人新闻的播报方式,尽管在形式上略加调整,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儿童受众的收视需求,甚至让儿童感觉到理解障碍。

3.电视节目中的音乐要避免模式化。电视节目在画面、语言等节目要素方面出现模式化痕迹的同时,也要注意到音乐的模式化。央视少儿频道的电视节目在最初的节目策划中,很多节目音乐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并配制而成的。尽管节目音乐作为节目个性品牌形成的一个代表性要素,不宜随便变更或者改变,但是如果一个电视节目的音乐长期使用,也会陷入模式化的误区,而使儿童失去兴趣。儿童对熟悉的音乐会感觉“磨叽,没意思”。

4.少儿动画片的创作要避免采用固定模式,构思要富有创意,情节要有新意。动画片是儿童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动画片创作中的模式化表现在:其一,与外国动画片相比,中国动画片的创意倾向于从头至尾讲一个故事,如果不连续看,很容易产生理解困境;而外国的动画片一般会是每集一个故事,故事和故事之间的连接性不大,这样看完一集,看下一集时就有另外的故事了。中国动画片的完整化故事编写模式有待改进。另外,在情节方面,动画片的剧情显得老套,往往难以满足儿童受众对情节新颖的需求。其二,动画片造型不新潮、前卫。动画片中形象造型是其吸引儿童受众的关键要素,一个优秀的动画片的形象造型总是给人感觉新鲜而有活力的。如果动画片造型老套,是很难得到儿童受众的认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