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处理信息公开与公众期待之间的压力差

如何处理信息公开与公众期待之间的压力差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最新公布的77人遇难与此前公布的37名遇难者之间相差40人。如今,信息公开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日常伦理,也成为公众的公共常识。危机之时,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期待之间存在时差,这绝对是正常的,公众由此产生误解,也属于正常。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7月26日晚通报了“7·21”特大自然灾害遇难人员情况,通报称,截至目前,北京区域内共发现77具遇难者遗体,其中66名遇难者身份已经确认,11名遇难者身份仍在确认中。最新公布的77人遇难与此前公布的37名遇难者之间相差40人。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解释说,之所以26日晚才公布遇难者人数,是由于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给遇难者搜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遇难者身份确认也需要经过反复调查、核实。不可否认,北京市政府在应对这场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灾害的表现,虽有瑕疵,但总体上的表现是卖力的。但为什么公众对政府的表现仍不满意?本人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政府没有处理好信息公开与公众期待的压力差问题。

每每遇及天灾人祸,政府首先要被推到救灾第一线,这是考验政府威信和能力的时刻。此时此刻,公众对政府的期待也是最为苛刻的,特别是在出了人命的时候,公众的苛求可能会更加厉害。这次在首都北京遭遇61年未遇的特大暴雨,是对城市管理者提出的严峻挑战。大灾面前,公众心理会不理性,他们会用应然的标准去要求政府。这个时候,政府往往要负载巨大的民意压力。民心峻急之下,政府工作若有差失,容易被放大;政府若没错,也可能被误解。面的公众的批评,对的,政府固然要接受;错的,政府也是要包容,城市治理者必须拿出十倍的善意、耐心和智慧,与民众沟通。因为,沟通才是硬道理。

人命关天的灾难时刻,公众最牵挂的是伤亡问题。如今,信息公开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日常伦理,也成为公众的公共常识。民意峻急之时,政府在信息公开工作方面,有条件要公开,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公开。这次北京市政府在遇难者人数信息的发布上,虽说有特殊天灾造成信息统计困难等原因,但这不是与公众强辩的理由。大多数名遇难者遗体发现的地区是在远郊乡镇,五环路以内6人,其中核心城区1人,其余均集中在远郊乡镇。复杂的城区空间结构客观上造成伤亡信息统计的困难。但十万火急的公众是没有耐心等待的。如果政府不能及时供给核心信息,公众的误解就会如影随形,把气撒在政府头上。信息公开如果跟不上公众的急切期待,就会在公众与政府之间存在压力差。如何处理好这个压力差?就要看政府的姿态和能力段数了。

面对公众的误解,政府应该放下身段,以更大的诚意和善意去理解公众的急切心理。哪怕公众提出的要求有点过分,在非常时刻,都是可以理解的。政府要创造一切条件,去满足公众的期待。危机之时,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期待之间存在时差,这绝对是正常的,公众由此产生误解,也属于正常。要解决时间差和压力差问题,政府的态度和沟通技巧甚为关键。需要城市管理者坦诚接受公众的批评,及时、正面回应公众的诉求,真正用“心”去化解彼此之间的误解。话又说回来,如果政府工作真的存在差失,也要第一时间做出反映。真诚认错毕竟是沟通的前提。更何况,公众也知道,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他们不怕政府犯错,就怕政府硬不认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