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前面说了,传播者要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的使用价值,但在现实的传媒工作中,我们会受到很多限制,不能够完全实现事实的新闻价值。在《新闻联播》的国内新闻中,事件性报道的画面一般都缺少冲突,大多是日常生活、工作场景。《新闻联播》中采用的许多画面,本身并不释放任何新闻信息,不能成为一个自足的部分。

五、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

前面说了,传播者要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的使用价值,但在现实的传媒工作中,我们会受到很多限制,不能够完全实现事实的新闻价值。

第一,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这里是随意抽出的一张《人民日报》的头版(2005年9月18日)。这是平常的一天,没有特别重大的新闻,头条为一组两条没有时效的新闻《我国棉花育种技术跃居世界前列》、《福建问技于民破解发展难题》,剩下版面的大部分,被五位党中央常委的活动报道占据,而且每位常委的报道的字数几乎相同,每条消息版块的长、宽比例都差不多,并严格按照在党内的排位编排前后顺序;还有一条较小的某国总统来访的预告消息。这说明,《人民日报》选择新闻的时候受到某种潜规则的制约。领导人的活动各不相同,而编排的标准完全不在于活动本身内容的重要与否,而是在党内的排位。

在新闻编排上,按“当事人”的官职高低而不是新闻的内在价值顺序排列,已经成为业内外皆知的“惯例”。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国人和外国媒体根据版面或电视新闻节目中领导人的出场顺序,揣测中国政局变化的习惯。其实,我们并没有这样的党内规定,相反,党中央多次做出决议,要求改进党的领导人和会议报道。

2003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出席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做报道。中央领导同志题词、作序、写贺信、发贺电、参观展览、观看演出、给部门或地方的指示或批示、出席地方和部门举办的颁奖、剪彩、奠基、首发、首映等仪式和接见、照相、联欢、探望、纪念会、联谊会、研讨会等活动,一般不作公开报道。除了具有全局性的重大会议外,会议报道不应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唯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

然而,一旦某种新闻的编排得到认可,往往就形成一种工作上的惰性,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思维,其实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强制要求这样,而是我们自己为了“保险”起见,习惯于按照某种套路来选择和表达对事实的价值认识。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节目套路:

——×××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出访×××,会见了×××,高度赞赏两国关系,对××表示欢迎,支持×××的立场。

——外交部发言人×××就×××发表声明,对×××表示遗憾,提出抗议,继续关注。

——“×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工程,突破×××课题,创造效益×××,实现利税×××。

——××省××市××县××村加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精神,切实为农民解决实事。

——×××海关加大打击走私力度,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案件,查获×××共×××件,价值人民币×××元。

——今天是×××纪念日,我国各地群众、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普及×××知识,加强×××教育。

——×××事件的原因已经查明,有关责任人被刑事拘留。(事件发生不是新闻,查清了事件才是新闻)

——今天是×××诞辰×××周年纪念日,×××举行座谈会,深入探讨×××,缅怀这位×××家。

——××国群众不满×××,举行抗议示威活动。

——××国议会以××票支持,××票反对,××票弃权通过一项×决议。

——×××,×××,请看今晚19:38分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

除了这些,有时还需要加上××代表风采录、红色记忆、历史丰碑等等规定的宣传内容。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能够按照新闻价值的若干要素去选择事实呢?除了很多不言而喻的、必须要上的东西,还有我们自己的工作惰性,新闻节目的新闻特征就很难显现了。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新闻≠宣传,我们的传媒又被称为“新闻传媒”,这说明传播新闻是其基本职能;同时,我国的传媒还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但是这一任务不应模式化完成,应在尊重新闻工作特点的前提下完成宣传任务。模式化地完成宣传任务,实质是一种应付性的怠工行为。当然,对比二十多年前,现在的新闻联播已经多少考虑到新闻价值问题了,有了进步。这里我们把1982年3月9日《新闻联播》节目的内容展示一下:

1.中外妇女在人民大会堂欢度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2.李先念会见法共代表团             

3.西哈努克亲王离京赴朝             

4.广东垦区三十年累计造林一百三十五万亩     

5.甘肃白银棉纺厂建成投产            

6.北京市范家胡同储蓄所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7.解放军三零四医院护士柳静宜为群众义务看病十八年

8.北京市延庆县女社员傅淑义精心照顾公婆     

9.北京清河毛纺厂挡车工索桂清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0.哈尔滨市保国副食店王建军被人誉为珠算女状元 

11.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展览在长沙展出      

12.云南呈贡县春耕备耕忙            

13.北京市成立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显然,里面好人好事的报道占了太大的比重,没有时效,也无所谓新闻价值。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新闻价值的理念,问题在于还要突破很多自己给自己设的新闻编排的框框,要让新闻节目有新闻。

既然谈到电视新闻,还要说说我们电视新闻的画面。我们不大重视有价值的新闻画面,你在报告新闻的时候,背后是画面,说的话和画面对不上号,这种情况很多,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画面资源。在《新闻联播》的国内新闻中,事件性报道的画面一般都缺少冲突,大多是日常生活、工作场景。即使是少量的洪水、灾难等现场消息,也因为“低度的灾害叙述+高度的救灾结果”的文本模式,以及无声的画面处理方式,削减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度。这是因为我们在报道灾害的时候,灾害本身似乎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这个违背新闻价值理念的习惯性认识,把基本事实和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对事实的改变意向,主次颠倒了。

《新闻联播》中采用的许多画面,本身并不释放任何新闻信息,不能成为一个自足的部分。也就是说,许多新闻画面本身不具有叙事功能,画面平庸,乏味,可视性差。新闻叙事完全依靠说明性文本来推进,画面的张力小。在表现新闻人物时,缺乏事件性事实,要么是与人谈心,要么是灯下读书,要么是在车间或地头指指点点;或是一本正经地研究工作,或是在茫茫人海中若有所思地走着、等着。既没有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瞬间,更没有让实证性的形象细节说话

许多地方领导,都把当地新闻上《新闻联播》视作自己的政绩,是向上级部门显示的机会,甚至把上《新闻联播》的条数与地方电视台的工作业绩挂起钩来。各地方电视台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用最积极向上的一面去影响感染别人”,这成为选择送审到中央台的重要标准。如果各地方台都以这样的标准选择上送中央台,长此以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还能有多少算是新闻呢?

第二,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复杂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于是,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被传媒或具体的记者、编辑所忽略。有价值的新闻需要投入,大信息大投入,小信息小投入。有时候我们投入的比较少,就造成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我们抓不住,报道不出来。

这种情形有时是传、受双方共同造成的。报道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记者会很累,传媒付出的成本也较高;而一般老百姓希望接受的新闻信息,属于泾渭分明,可以简单做出价值判断的那类,并不希望接受的信息让人太费脑筋。尽管传媒有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的责任,但在面对传媒市场之时,这种软职责往往就得让位于传媒的直接利益。

传媒要面对这个市场。所以传媒、记者往往喜欢选择那些容易做出判断的事情来报道。这种情况也限制了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去比较、衡量事实的轻重。与其不厌其烦地解释事实,不如报道一个轰动的案件;与其费劲地报道远处的一个重要事实,不如报道一件身边的花絮。

第三,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时间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等级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

特别是报纸,通常一天只出版一次(一些发达国家的日报有不少一天出版数次),事件发生的时间在截稿时间之前,而且有较充分的余地可以采访写作的话,被报道的可能性就大。如果事件发生在截稿之前很短的时间内,这个事实即使比较重要(除非特别重要),也会被忽略,或只能在第二天报道。

如果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记者正好在场,可能就被报道了,如果不在场,有可能被忽略掉。

值班主任都是报社编委以上的人,晚上轮流值班,哪些稿子用,哪些稿子不用,最后由他来决定,值班主任的偏好往往决定某些事实被发出去,某些事实被拿下来。

有时候抢拍的照片不一定很清晰,如果事情很重要应该发出去,但审稿的时候往往因为纯技术的标准而被换掉。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清晰的照片,有充分的时间调整角度和距离,甚至进行摆布(这是违反职业规范的),往往没有新闻价值。

新闻在版面的位置,应充分体现新闻价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某条消息在版面上的位置,有时候是偶然因素决定的,考虑新闻价值并不多。排版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空出一块的情况,这时就要找一个长短合适的稿子,如果某个稿子放到这个位置篇幅不合适,就会拿下,再找其他的稿子。往往正好能够填上这块地方的稿子就自然上了版面,其新闻价值如何,是谈不上的。本来,应该按照新闻价值的要素来认真选稿,即使稿子长些,也应认真删节、改动。但是,长期做这种新闻实务工作,会造成对信息的麻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