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快乐是一种自我满足

快乐是一种自我满足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足常乐,应是个人永远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知足的心态,让他不至于每天陷入痛苦之中,让他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快乐生活。懂得满足是内心快乐的前提,人的痛苦都是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的人虽然什么都有,但就是快乐不起来,根源就是不懂得知足,心里造不出“乐”的境界。还有一些人之所以找不到快乐,并不是不懂得知足,而是喜欢比较,没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乐观心境。

有一个小孩子一不小心丢失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心里感到十分难过,哭泣着到处寻找自己的玩具。这时,一个比他大点的孩子见他哭得非常伤心,于是就从自己的包里取出一个玩具送给了他。这时候,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小孩子哭得更加伤心了,大孩子非常纳闷地问他:“我不是送给你一个玩具了吗?为何还这样伤心?”那个小孩子回答说:“如果那个玩具不丢的话,我就可以有两个玩具了。”

这虽然是一个小孩子的故事,但是在成人的世界中,很多人的行为和这个小孩子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自己的欲望满足不了,便产生了痛苦,而当自己的欲望满足之后,很快便又有了新的欲望。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就总是有痛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欲壑难填”。

其实,知足是快乐、幸福的基础,在这里,知足并不是说人没有进取精神,而是不做那些不切实际的梦。其实,承认和满足现状是人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知足者想问题、做事情能够顺其自然,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并乐在其中。这并不是削弱人的斗志和进取精神,而是在知足的乐观和平静中,认真洞察取得的成功,总结经验,而后乐于进取,乐于开拓,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知足常乐,应是个人永远的精神追求

有这么一个发人深思的民间故事:

明朝的时候有个非常贫穷的读书人,他的生活极为窘迫,一面授徒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但也仅仅是勉强糊口。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在每天黄昏的时候,这个读书人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取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这位读书人说:“我首先感谢上天让我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其次,感谢上苍让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感谢上天让我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难道不是清福吗?”

这个读书人没有埋怨生活窘迫,没有哀叹自己怀才不遇,也没有埋怨上天的不公,更没有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失去平衡。相反,这种靠自食其力得来的温饱让他感到很满足。正是这种知足的心态,让他不至于每天陷入痛苦之中,让他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快乐生活。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觉得快乐。用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是不满足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

懂得满足是内心快乐的前提,人的痛苦都是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的,如果不懂得珍惜当下的话,就会因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失望沮丧、怨天尤人,久而久之,便会心灰意冷,对生活没有了信心,更何谈快乐?有的人虽然什么都有,但就是快乐不起来,根源就是不懂得知足,心里造不出“乐”的境界。所谓“境由心造”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些人之所以找不到快乐,并不是不懂得知足,而是喜欢比较,没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乐观心境。盲目攀比就是自寻烦恼,如果你已经步入小康,还想着超过比尔·盖茨,那怎么能得到快乐?人应该这样想:也许我们并不富有,但是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没有优越的社会地位,但是我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我没有像一些明星那样大红大紫,但我有宁静而不受干扰的生活。每一件事情其实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选择哪一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我们要想使人生之路充满阳光,就应该看到自己的优势特长,不能拿自己的不足去和别人的长处比较,否则就是作茧自缚,和自己过不去。人为地为难自己,不懂得知足,就永远体会不到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