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舌战机智术

舌战机智术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机智善变敏捷应对——机智辩论术古人云,君子避三端:武士之剑端、文土之笔端、辩士之舌端。辩手之舌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威慑力量来自于机智、善变。机智辩论术就是通过唇枪舌剑的论争形式表达出来的思想交锋。机智辩论术,要求达到最佳的辩论效果;凭三寸不烂之舌,毫不留情地击败对手,这是善辩者的特点。机智辩论术是不能按固定模式生搬硬套的。某次查理二世与伊里杰纳共进午餐,两人频频举杯。

机智善变敏捷应对——机智辩论术

古人云,君子避三端:武士之剑端、文土之笔端、辩士之舌端。

剑、笔、舌对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杀伤力。辩手之舌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威慑力量来自于机智、善变。机智辩论术就是通过唇枪舌剑的论争形式表达出来的思想交锋。

机智辩论术要求具有敏捷的应变能力,及时适应千变万化的论证和背景,机警地依靠辩论现场的发挥,对辩证进行快速而严密的组合工作,适时适势地辩驳对方。要善于机智地适应眼前瞬息万变的辩论形势,迅速找到解决的途径,答辩才能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有人面临论敌突然提出的问题,呐呐不知所措,就是因为他们只习惯于寻觅一些“程序式”的辩论思维模式,来应付层出不穷的命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辩论技巧的发挥。

论战,同军事家指挥战斗一样,不容许任何短暂的犹豫和延缓。辩论中常应巧妙地就地取材以反映其思辩速度。

辩论是一种技能,机智地进行辩论是取胜的关键。英国的约瑟夫·艾迪尔先生说:“假如把人的智力平面展开,智者与愚人的智力之间,我们仅能见极微小的差异,这差异在于前者懂得如何选择谈话材料,而后者只是把他的想法点滴不漏地转变为言语。”一个机智善变的辩手,必须随时随地适应形势变化,抓住机会,并迅速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回击论敌。

辩论,不仅要懂得有关辩论的理论和原则,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技巧,进行“术”的训练,有“术”然后才能辩而称雄。机智辩论术,要求达到最佳的辩论效果;凭三寸不烂之舌,毫不留情地击败对手,这是善辩者的特点。

拿破仑说:“我能在别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话和采取什么行动,这完全不是冥冥之中有什么天才对我的突然启示,而是我的机智对我的启示。”“机智辩论术”就是要根据外界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置换相应的对策和思辩结构,以适应新的论战形势,使由于情景的渐变、骤变或巨变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非稳定状态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机智辩论术要求辩手适应情景,采用现代科学中的“弹性原理”,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具有选择恰当对策的行为施展能力。

柏拉图把施展能力理解为“舵手艺术”。任何智辩对策都要在行为控制的支配、调节、保证下进行,辩手必须时刻掌握主动。身经百战的瓣坛老将,只有轻松自如地控制局面,才有希望摘取智辩家皇冠上的明珠。

机智辩论术的行为控制,是按一定的辩论目标,去改变自己或他人观点、言论和行为的手段,具体就是控制主体、运用一定对策作为施展手段,使控制对象的观点、言论、行为从某种初始状态,转变为控制主体所期待的目标状态。

由此可见,辩论这门科学,虽然深奥,但有法可循。每时每刻机警、敏捷、善变,是辩手取胜的关键;因时因势、随机应变,是智辩者的特征。采用机智辩论术让你通往辩论神殿,是使你语惊四座、梦幻成真的方法,可使辩者立于不败之地。机智辩论术是不能按固定模式生搬硬套的。辩者要根据形势发展,把握特殊环境,随时调整辨论策略,采取最有效、最迅速、最有说服力的辩词,不失时机地辩驳对方,这就是机智辩论术。它要求辩论具有针对性、适应性、敏捷性以及变换性和时效性。

陈先生惧内,也就是“妻管严”。一周末晚上,陈先生与友人王先生在房中小酌,酒酣耳热之际,陈先生有感于平时家庭“阴盛阳衰”的苦衷,不禁长叹。

王:“老兄因何长叹?”

陈:“我是想,这女人好比是水,男人好比是船,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话未完,陈夫人破门而入,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厉声问罪:“结婚到现在,我让你翻过几次船,今天你不说清楚,决不善罢甘休。”陈夫人边叫嚷,边挥拳捋袖,矛头直指陈先生,一场大口角迫在眉睫。

陈先生面对风云突起的险情立即辩解:“我是一艘潜水艇,终年潜伏水下,虽不能扬帆千里,也无覆舟之虑,倒可图个‘天下太平’。”

陈夫人一听,脸色由阴转晴,转怒为喜。陈先生运用让情绪在转移中求得化解的方法,机智地辩解,使陈夫人发现丈夫不仅未抱怨“翻船”,反而以“天下太平”为满足,遂消了心中的怒气。

稳扎稳打层次分明——逻辑辩论术

在辩论中,逻辑一定要严密、有条理,使立论牢不可破,不致于给论敌以可乘之机。如果论敌的逻辑不严谨,辩者就可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把对手的谬误明明白白地显露出来。

逻辑辩论术要求辩者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思考一切与辩题有关的参考材料,使所有正面的、反面的论证形成一个整体,尤其不要忽略一切重要的但又是纤微的细节。

爱尔兰哲学家约翰·司各脱·伊里杰纳任法国宫廷学校校长时,查理二世时常同他开玩笑。某次查理二世与伊里杰纳共进午餐,两人频频举杯。查理二世突然问他:“一个爱尔兰人和一个酒鬼有何区别?”查理二世的问话是双关语,因为伊里杰纳是爱尔兰人,爱尔兰人的发音是scot,而酒鬼的发音是sot,很相近。查理二世的意思很明显是要说伊里杰纳是酒鬼。

伊里杰纳机智地回答:“一张桌子。”意思是说桌子这边是爱尔兰人,那边是酒鬼,反而把查理二世奚落了一顿。

伊里杰纳用严密的逻辑,将“酒鬼”的称号还给了查理二世。在伊里杰纳不否认自己是爱尔兰人,就得承认是酒鬼的情况下,唯一被对方所忽略的条件就是当时的情景,伊里杰纳就抓住了这一情景,从而还击了查理二世。

逻辑辩论术要求辩者能全面地考虑问题,并力求辩论中没有漏洞让人捕捉,这样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反之,若被对手抓住漏洞,那就毫无办法了。

据说萧伯纳出名后,有个皮鞋制造厂老板请求萧伯纳允许以他的名字作一种鞋油新产品的商标。

老板说:“这样一来,世界上千百万人都会知道你的大名了。”

萧伯纳立刻回答说:“没有鞋穿的人可例外呀!”

萧伯纳抓住“鞋”这个字眼,既然对方说千百万人都会知道其大名,那只是针对有鞋穿的人而言,没有鞋穿的呢?这就成了对方的漏洞。

一个辩手在辩论中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思维严密、逻辑严漫.就能稳扎稳打,不致被对手击破。要做到逻辑严密,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归纳。一个辩手如果不能用简明扼要的话来阐逋自己的观点,一说就是一大套不得要领的话,他在辩论中就基难占到有利位置的;同样,一个辩手如果不能用简明扼要的活来迅速地归纳对方的观点,就很容易会在辩论中随波逐流,甚至迷失方向。只有在逻辑上善于归纳的人,才会在辩论中紧紧抓住对方的要害,有针对性地打击对方,使对方真正陷入被动的局面。

辩论中,辩者可根据对方的逻辑把其观点推向极端,使其“荒谬”明显地表达出来,从而予以否定。比如“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繁荣”这个命题建立在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辩者对这种简单的、线性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的话,就可以说:“按照对方的逻辑,只要把经济抓好了,即使没有人去搞文化,文化也会自然而然地繁荣起来,这岂不是把经济和文化等同起来了吗?”也可以说:“根据对方的逻辑,凡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文化一定是不会繁荣的,那又怎么解释古希腊的文化是在其城邦经济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呢?另外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在哲学文化上却成了第一把手呢?”

对方的逻辑错误本来是不明显的,使用了归纳法就使其错误明白地摆出来,从而能帮助观众迅速地判明对方的逻辑弱点。

逻辑辩论术的特点是运用逻辑关系,这是建立在全面缜密思索的基础上的。在辩论中,灵活运用逻辑辩论术,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筹帷幄决胜赛场——料敌智辩术

面对着镜子里的人,那是自己不是别人;面对着论敌,那是别人不是自己。如果能像了解别人一样了解自己,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别人,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料敌智辩术就是要知己知彼。对论敌的意图进行充分的推理、估计、预料和设想,分析出对方在辩论中可能采用的思路和战术,从而在辩论中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对策,掌握主动权,从容应对。料敌智辩术在复旦大学队和剑桥队的国际辩论大赛中得到有力的体现和说明。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比较接近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立场。复旦队意料到剑桥队可能用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驳难。于是,复旦队作了充分的准备,主要是肯定马克思也强调道德对经济状况的反作用。同时,剑桥队力图把辩论纳入温饱时前提下,复旦队就竭力把辩论扩大到“前温饱”和“走向温饱”状态,从而扩大辩论空间。另外,复旦队还考虑到剑桥队可能会引入,“禁忌”、“风俗习惯”、“自然法”、“自然宗教”、“人权”、“伦理”等概念,与道德对应起来,所以,复旦队强调,所有这些都蕴涵道德,谈这些东西,也就是谈道德。这样,复旦队打了有准备之仗,争取了辩论的主动。

复旦队在狮城能勇猛无敌,凯旋归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采用了料敌智辩术。采用料敌智辩术,必须以知己知彼作为基础。复旦队在辩论之前,全面分析了剑桥队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等多方面情况。复旦队了解到:剑桥队员年龄总和比复旦队大出22岁,擅长对小辈说教,但说多了,很容易把时间早早用完;而且年龄大了,学历高了,相互间措辞不易统一,会出现矛盾,反应也不一定会很敏锐。针对这些情况,复旦队采用相应战术,终于击败了对手。

辩论,一定要能对论敌的思路、战术进行充分的设想,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战术、对策,机智地辩论,运筹帷幄,就能决胜于辩论赛场,这就是料敌智辩术。

辩论之前要对论敌情况作客观了解。不了解论敌就仓猝应战,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欲要智辩取胜,必须在了解论敌后,力求辩词因势得体。老子说过:“能认识别人,算是聪慧,能认识自己,可称贤明。”能认识别人,就可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料敌智辩术就是要先了解别人,再确定对策。例如:

知识高深的对手,对知识性辩题抱极大兴趣,不屑于肤浅通俗的语言,与他们辩论应充分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于各种问题的内在联系。文化低浅的对手,听不懂高深理论,与他们辩论应多举事例。

聪明的对手,思路敏捷,机灵颖悟,与他们辩论要发挥能言善辩的能力。

迟钝的对手,理解力与反应力较差,在论证时要对所涉及问题进行详尽陈述与解释。

刚愎自用的对手,不宜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但可用激将法。爱好夸大的对手,不能用表里如一的话使他接受,不妨用诱辩之计。

思想顽固的对手,对他硬攻,易造成僵局,形成“顶牛”之势,应看准他最感兴趣之点,使之思路转化。

性格沉默的对手,要多激励他发言,不然你将在五里雾中。

脾气急躁的对手,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用语须简要直接。

地位居高的对手,对政治风云的变幻,往往会有一种难以自制的敏感,与他们辩论,必须注意对权势的分析。

与军人辩论,不要忘记他们讨厌的是吞吞吐吐和优柔寡断,最好让他们看到你的果断和干脆。

不同的对手,要以不同的方法来应付,料敌智辩术就是要先了解对手的各方面特点,并据此作出推断、假设,采取对应的策略,驳倒对方。

综上所述,料敌是智辩的前提条件,只有先“料敌”,才能机智善变。预测、估计对手,是为机智辩论术作准备的,“料敌”的目的,就是为了“智辩”,为了争取主动,击败对手。

有理有据间接论证——反证论辩术

反证论辩术,是间接论证的一种。它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据说晋文公有一次吃烤肉时,发现肉的外边缠绕着头发。于是文公大怒,唤来烤肉的厨子。烤肉上边有头发是对文公的大不敬.如果是厨子失职,他可能被处死。厨子到文公面前,连忙认罪.他说道:“臣该死!臣的罪有三条:第一,我切肉的刀锋利得很,肉被切断.可是没切断肉外边的头发;第二,我用铁锥串起内来烤。反复翻动。却没有发现有头发;第三,肉被烧烤得赤红,最后被烤熟。可是缠在肉外边的头发却不焦。”最后他又提醒文公说:“是不是有人嫉妒我呢?”文公听了这一番话,猛然醒悟,派人调查,果然有人陷害厨子,于是文公杀了那个人。

厨子以清醒的头脑和巧妙的辩解,为自己开脱了死罪,并且使陷害他的人自食其果。厨子辩冤的方法就是反证论辩术:先假没烤肉前,肉上就缠上头发,于是推论出:头发势必会被刀切断,或被厨子发现。或被烤断。既然肉上的头发未被切断,未被烧焦,也未被发现,所以,不可能是在烧制肉时或之前缠上头发。厨子要不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肉烤好后故意在上边缠上头发,于是只有别人在肉烤好后往上缠头发的可能了。厨子的话的话是合乎逻辑的,是可信的。聪明的厨子用反证论辩术,既替自己辩白了,又不得罪文公,此术运用巧妙之极。

反证论辩术属于论证部分,必须遵守论证的规则。这就是“论据必须能推出论题”,否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错误。清人刘鄂在《老残游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土财主魏老儿被告毒死了13条人命,拘押在案。魏家的管事就托乡绅胡举人,向自命清高的刚弼行贿。刚弼为了掌握罪案的真凭实据,故意提出条件:一条人命要按500两银子计算,如一时交不出银子,写个凭据也可。魏家的管事就拿出1000两现银,并写了5500两银子的凭据,通过胡举人交给刚弼。刚弼第二天坐堂审案,就依这个“凭据”作出判决:魏老儿谋杀13条人命,立即处死。

刚弼是怎样证明魏老儿夫妇谋杀罪的呢?他说:“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为什么肯拿几千两银子出来打点呢?再说,倘若不是你害的,我告诉他照500两的银子一条命计算,也应该6500两,你那管事就应该说:人命实不是我家害的,如蒙代为昭雪,七千八千俱可,6500两的数目却不能答应。为什么他毫无异议地照500两一条命来算呢?

刚弼在这里用的反证论辩术,看起来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这两个假设推理在形式上也符合否定式的规则,但两个假设前提与事实结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根本就不能成立。用这样的前提作为推理的依据,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所以,刚弼正是犯了推不出正确结论的错误,加上他不作调查,不懂人情世故,所以把案子判错了。

后来魏老儿夫妇平了反。为此,刚弼想不通,他不明白魏家既无疑处,为什么还肯如数付钱。白子寿告诉他:“至于魏家花钱,是他乡下人没见识处,也不足为怪。”只两三句话,就把刚弼的论据推翻了。

因此,运用反证论辩术,要注意遵守论证的规则。

以因证果以果证因——因果论证术

事情发生的原因与出现的结果有着必然的联系,依据这种必然联系,在论辩中,可以用原因证明结果,或用结果证明原因,这种论证方法叫因果论证法。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某地农村有个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假期回到家乡,他家的邻居跟他说:

“我们村发生了一件怪事,张某在新婚之夜,熄了灯正准备睡觉。新娘忽然惊叫一声昏迷过去。经抢救苏醒后,问她什么原因,新娘说她在熄灯后看见墙上有一双绿莹莹的鬼的眼睛瞪着自己。新郎熄灯一看,墙上果然有一对鬼的眼睛。从此人们都说这房间有鬼,就再也没人敢进这间房间里去了。”

大学生不相信:“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这是骗人的鬼话!”

“那墙上那对绿莹莹的鬼的眼睛又是怎么回事?”

大学生无法驳倒对方。第二天晚上他独自一人进入房间,熄灯后果然看见墙上有一对“鬼的眼睛”,他拿起笔画了一个圈,把“鬼的眼睛圈住了。天亮后,他把墙上的砖头挖下一检查,发现这是坟墓的砖头,上面沾有磷。于是对大家说:

“墙上所以发光,是因为砖头上有磷,磷是会发光的,所谓鬼的眼睛的说法是虚假的。”

要反驳对方。就必须找出墙上发光的原因;而这个大学生找到了墙上发光的原因,所谓“鬼的眼睛”的真相便大白了。

因果论证术的关键是要找出现象的原因,事情发生的原因一经指明,立刻就证明了事情结果合理与否。

因果论证术还可通过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达到肯定或否定的目的。

帕拉梅德斯是古希腊英雄;却被奥德赛诬陷犯有卖国反叛罪。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说:“出卖希腊这件事,即使我能够,我也不愿意;即使我愿意,我也不能够。请你说说,如果没有勾结串通,这事件又怎么能发生?如果外邦人没有派人到我这里来,而我也没有派人到他那里去,这件事是用什么方式串通的?如果没有串通,……用什么方式联系的?谁跟谁联系?希腊人与外邦人?互相怎样听和说?是对人单独谈吗?”

这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的质疑,证实了帕拉梅德斯的清白无辜。他不懂外语,无法单独谈;也没派人去谈,也没请人来谈,他不愿意谈,即使愿意也无法谈,又怎能与敌串通?若无串通,又怎能出卖希腊?

帕拉梅德斯用连串的原因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因果论证术。

在被考察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其他情况都不相同,而只有一个情况相同,于是得出结论说,这个相同的情况就是被观察现象的原因,这是以结果证明原因的方法。

18世纪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就是运用这种论证方法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的:

“我们搓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慢慢暖和起来;我们使劲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也可以热到发烫……由此可知:运动才能够产生热。”

罗蒙诺索夫考察了搓擦双手、敲击石块、锤击铁块等发热情况出现的不同场合,这些场合其他的情况都不相同,而只有一种情况相同,就是运动,因而得出结论:运动是物体发热的原因,运动可以产生热。

在被观察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其他的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不同,我们就可得出结论:这个不同的情况就是被考察现象的原因。下述这段辩论就很典型:

一位生物学教授通过试验发现蝙蝠具有“以耳代目”的“活雷达”特性,另一位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两人展开了一场辩论。

教授:“蝙蝠能在阴暗的岩洞里准确无误地飞行,这是为什么?”

学者:“因为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微弱的光线下看清周围的障碍物。”

教授:“为什么蝙蝠能在黑夜穿过茂密森林?”

学者:“也许他有异常的夜视能力。”

教授:“当我们把它的双眼遮住,或让它失明,它仍能正常的飞行,这又是为什么?我们若去掉它双眼的蒙罩,将它的双耳遮住,它飞行时就会到处碰壁,这又该如何解释?”

学者无言以对,只好认输。

教授正是应用了因果论证术来探求原因,得出了不可辩驳的结论。

妙喻说理灵活施辩——妙喻说理术

妙喻说理术,是舌战家最常用的谋略武器之一。为了引导对方认识某个道理,需借助某一个类似的事物加以说明和描述,这个类似的事物称为喻体,借助喻体。能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能把深奥的哲理讲得浅显,能把生疏的事物说得熟悉。借助于喻体,引起对方联想,启发对方思考,启迪对方思想,从而说服对手。

妙喻说理术是古今舌战家最常用的武器,是舌战谋略的精华、交战的“常规武器”。

妙喻说理术以生动鲜明的喻体吸引对方去思考,往往能使叉寸方冷静深思,豁然顿悟。

庄周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他一生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一天,庄周的家里又揭不开锅了,妻子叹息着一再催促庄周出去想点办法。庄周万般无奈,决定到他的好朋友监河侯那里去借点粮食,以解燃眉之急。

事不凑巧,监河侯正在忙于收拾行装准备外出,见到庄周连忙寒喧:“多日不见,庄兄大驾光临,不知又有何见教?”庄周直截了当地讲明了来意。监河侯说:“借粮之事好商量。我正要进城收租金。等我收完租金回来,再借给你300两银子,好吗?”说完,就要动身上路了。

庄周听了监河侯的回答,心里又气又急。心想,你到城里来回一趟要半月之久,等你回来,我一家老小岂不是全饿死了吗?”

好在庄周的口才远近闻名,他略一思索,对监河侯说:“仁兄且慢,你陪我喝完这杯茶再走好吗?”监河侯无奈,只好又坐了下来。

庄周一面喝茶,一面对监河侯说:“昨天,在我离家来你处的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我四处张望,并未看到有什么异样的情况,最后,在路旁的一道曾经积过水的干水沟里,发现一条快要干死的小鱼,在那里张大嘴呼救呢。于是我问它:‘小鱼呀小鱼,你从哪里来,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呢?’小鱼回答我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要干死了,你能不能给我一小桶水,救我一命呢?’我回答它说:‘要水吗?这好办,你等着,我去见越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设法堵住西江的水,然后,把西江的水引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小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在这干水沟里快要干死了,只要一小桶水就能活下去。如果照你的打算,等到西江水引来的时候,那就只能到卖干鱼的货摊上找我了。’”

听到这里,监河侯羞得满脸通红,立即吩咐家人,到粮仓去满满地装了一袋粮食,借给庄周。庄周接过粮食,谢过监河侯,兴冲冲地回家了。

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对朋友的冷淡并未斥责,也未哀求,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让监河侯自己去领会言外之意,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妙喻说理术的妙用,能使善辩者以一个比喻,战胜百万之师,是克故制胜的绝招。

季梁听到魏王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赶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大路上看到一个人,正驾着车往北赶,他告诉我说,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去楚国,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往楚国的路呀!,他说:‘我的盘费多。’我说:‘钱虽多,这还不是通往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本领高。’这几个条件越好,而离楚国的目标越远!今天大王想成霸业,须举信于天下。但你仗着国力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邯郸,以此扩大土地,提高威望。大王做的事越多,离称霸的目标反而越远!这和那人要去楚国却往北走一样啊!”终使魏王改变初衷。

妙喻说理术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难懂的道理,在辩论中有极强的说服力量。

儒士张卓与僧人辩论。僧人宣称:“儒教虽正,却不如佛学玄妙,我们僧人能读儒教的书,你们却不能通晓佛家的经典。”

张卓回答说:“不对吧,比如饮食,人可以吃的狗也能吃,狗可以吃的,人却不可以吃。”

张卓采用妙喻说理术,灵活施辩,用人吃的东西与狗吃的东西来类比,一下便将对手驳得缄口无言。

谋求一致共同对敌——求同存异术

求同存异术,是一种为了说服对方,对双方的矛盾和问题采取回避和保留的态度,尽量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谋求一致,以便统一行动。

黄兴与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发生了一次争论。孙中山总结“二次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他亲手制定了入党誓言。誓言中有“愿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中山再举革命”的话,要求入党人在署名下加印手印。

黄兴认为,这些条件不尽合理,“前者不够平等,后者近似侮辱”。他批评孙中山“反对自己所提倡的平等自由主义,只是以人为治,效仿袁世凯的作法”,要求孙中山予以更改,矛盾一时难以调和。

于是,黄兴拒绝参加中华革命党。在中华革命党召开成立大会前夕,他泪别孙中山,前往美国。临走前,他向孙中山表示:“我不是存有私心和先生对立。”他保证:“如果有机会,我会尽职尽责,保证与先生的革命目标保持一致。”当时,有些政客曾企图拥黄兴为领袖另组新党,他严辞拒绝:“党有国民党,领袖只有孙中山,其他我一概不知。”事实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到美国后,他并没有独树一帜,或把孙中山与自己的分歧公诸于众,他以孙中山为旗帜,致力于反袁的大目标,再一次表现了黄兴不为成名立功的高风亮节。

孙中山对黄兴采取了团结为主的原则,他并未因黄兴与己有分歧而忌恨他。为了革命的大目标,他们的心连在一起,虽有争议,更表明公心。

孙中山与黄兴对这场争论,都采取了求同存异术,保留自己的观点、主张,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为了革命大目标,互相理解,共同行动。

当矛盾双方面临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敌人时,就应求同存异,放弃前嫌,谋求一致,共同对敌。舌战中,求同存异术要求,说服对手时,尽量找出双‘方的共同点,尽量避免或者保留彼此之间的分歧,而为了共同对付主要矛盾,不要在次要矛盾上纠缠不休。

环环相扣无懈可击——连锁论证术

将论辩中第一个论断的结果作为第二个论断的原因,将第三个论断的结果作为第四个论断的原因……;或者将第一个论断的原因作为第二个论断的结果,将第二个论断的原因作为第三个论断的结果,将第三个论断的原因作为第四个论断的结果……;每个论断之间像一条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这种论辩技法就是连锁论证术。

明朝时,南昌宁王朱宸濠自恃是皇族后裔,一天到晚只知吃喝玩乐。有一次他的一只挂有“御赐”金牌的丹顶白鹤独自跑到街上,被一条狗咬死了。朱宸濠气得暴跳如雷:“我这白鹤是皇上赐的,脖子上挂着‘御赐’金牌,谁家野狗竟敢欺君犯上,这还了得!”

当即,他命令家奴把狗的主人捆绑起来,送交南昌知府治罪,给他的白鹤抵罪。

当时南昌知府叫祝瀚,对宁王府的胡作非为很是不满,就对宁王府的管家说:“既然此案交我处理,那么公事公办,请写个诉状来。”

管家耐着性子,写了诉状。

祝瀚接过诉状,立即命令衙役捉拿凶手归案。

管家忙说:“人已抓到,就在堂下。”

祝瀚故作惊讶地说:“状纸上明明写着凶犯乃是一条狗,本府今日要审狗,你抓人来干什么?”

管家气急败坏地说:“那狗不通人言,岂能大堂审问?”

祝瀚说:“贵管家不必生气,我想只要把诉状放在它面前,它看后低头认罪,也就可以定案了。”

管家跳了起来:“你这个昏官,走遍天下可有哪一条狗是识字的呢?”

这时,祝瀚严肃地说:“如果狗不识字,狗也就不能认识鹤脖上的金牌,如果狗不认识鹤脖上的金牌,也就谈不上什么欺君犯上,如果狗不是欺君犯上,就不能处置狗的主人。”

几句话把管家说得哑口无言,管家只好甩着袖子气呼呼地跑了。

祝瀚在与管家的论辩中,采用了连锁论证术,通过肯定第一个条件命题的前因“狗不识字”得出了肯定最后一个条件命题后果的结论:“不能处治狗的主人。”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揭穿诡辩保持同一——保持同一术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人们的某个思想必须保持同一,不能偷换它的含义,这就是同一律。同样,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辩者的某个思想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改变其含义,而某些诡辩者正是通过故意违反同一律,偷换含义,来达到其诡辩的目的。要揭穿这类诡辩,必须掌握同一律这一锐利的武器。

论辩中运用同一律对论敌进行反驳的的方法,叫保持同一术。

违反同一律进行诡辩通常有以下一些形式:

偷换论题式诡辩。

诡辩者有意地将要讨论的某个论题偷换成其他论题,以此来达到其诡辩目的。

明代有位姓孙的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太出名,他的儿子很不成才,可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骂儿子是不孝之子。后来,这个儿子实在忍受不了责骂,就和内阁大学士顶了起来:

“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才呢?”

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之后,放声大笑,就不再责备儿子了。

看起来这个不孝儿子反驳他父亲的话似乎颇有力,其实是偷换论题式诡辩。他并没有证明自己成才与否,而是偷梁换柱成了“你的父亲和我的父亲相比“怎么样,“你的儿子同我的儿子相比”怎么样。

有时,诡辩者不是对所有争论的问题进行讨论,而是对对方施行人身攻击,以人身攻击代替对问题的讨论,这种偷换论题的方法是一种最恶劣的诡辩手法。

偷换论题式诡辩还表现在对对方的论点不进行论辩,而是以对方的品质来代替所要讨论的问题。比如:

甲:“你不能损坏公共财产啊!”

乙:“你蹲过监狱,还是撒泡尿照照你自己吧!”

对方蹲过监狱,并不能证明自己损坏公共财产的行为正当。

玩弄公平原则式诡辩,也是偷换论题式诡辩的一种。

一个被捕的盗贼声嘶力竭地喊叫:“除我之外,还有那么多盗贼,为什么只抓我一个?太不公平啦!”

事实上,还有没被捕的盗贼并不能证明他是无罪的,可以不受拘捕。

此外,偷换论题式诡辩还包括移花接木式诡辩、节外生枝式诡辩、错放重音式诡辩。

甲:“我认为应遵守交通规则。”

乙:“不遵守交通规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甲:“人人都不遵守,马路上就要乱套了。”

乙自知理屈词穷,便说:“我争不过你,你也不见得高明,那么你说说什么是交通?”

乙不是承认自己错了,而是以“什么是交通”代替原来的“应该遵守交通规则”的论题。

一个人吃东西像饿狼一样,别人见了很反感,便问他:“你为什么用五个手指抓东西吃?”

他咽下一口东西,说:“因为我没有第六个指头。”

这个人故意利用强调重音不同而将对方的“为什么用五个手指抓东西吃”偷换成“抓东西吃时用的指头为什么是五个”,玩弄的是一种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辩手法。

除了以上偷换论题式诡辩外,违反同一律进行诡辩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偷换概念式诡辩。

一位又饿又渴的旅行者走进一家小商店,问:“老板,有面包吗?”

老板:“有,先生,两角钱一个。”

“请拿两个。”

“两个四角,请拿着。”

“啤酒多少钱一瓶?”

“四角钱一瓶,你要吗?”

“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这两个面包换一瓶啤酒,可以吗?”

“当然可以,请稍等,先生。”

旅行者接过一瓶啤酒.一饮而尽,然后背起背包就要出门。老板忙说:“先生,你还没付啤酒钱呢?”

“可我是用面包换来的啤酒呀。”

“可是你的面包钱也没有付啊!”

“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付面包钱呢?”

店主无言以对,旅行者扬长而去。

用没付钱的面包换没付钱的啤酒,还是等于没有付啤酒钱。这位客人故意偷换没付钱的啤酒和付了钱的啤酒之间的含义。

以上几种诡辩形式归根结底都违反了同一律。同一律是反驳以上各种诡辩的有力武器。

使用保持同一术时必须注意,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对象、同一方面的认识必须保持同一。如果不是同一时间或不是同一对象、或不是同一方面,则不适用。

真假模态不容混淆——模态论证术

模态论证术,是运用命题模态的知识进行论辩制服论敌的方法。

有的诡辩者往往通过混淆命题的模态来达到诡辩的目的,要揭穿这种诡辩,就必须分清其模态。

有户非常贫困的市民,朝不保夕。一天,丈夫偶然拾到一个鸡蛋,惊喜若狂,赶忙跑回家去,对他妻子说:“我们有家当了!我们有家当了!”妻子忙着问家当在哪里,他拿出鸡蛋一晃说:“这就是!”于是他板着指头跟妻子细细地计算起来:

“我拿这个鸡蛋借邻居的母鸡孵化一下,孵出鸡来,就会下蛋,每个月可以得到15个鸡蛋,然后再孵成小鸡,两年内,鸡再生鸡,就可以得到300只鸡,能卖10两金子。用这10两金子买5头母牛,牛又生牛,3年可得25头牛。牛再生牛,又过3年,就能发展到150头,可以得到500两金子。我用其中三分之二买房置地,三分之一买奴婢、娶小老婆。我和你就可以悠哉悠哉地过上神仙一样的日子了。”

妻子一听他说要娶小老婆,勃然大怒,一拳把鸡蛋打碎了,还没好声地说:“趁早打碎它,免得留下祸根!”

丈夫一看鸡蛋被打碎了,美妙的打算霎时成为泡影,便揪住妻子狠狠地揍了一顿,然后又把她扭送官府,向县官告状说:“这个恶妇把我的全部家产都毁了,请老爷把她杀掉!”

县官问:“你的家当在哪里?怎么毁掉的?”

丈夫便从捡到鸡蛋说起,如何发家,一直谈到“娶小老婆”为止。县官听了说:“这么大的家产竟被这个恶妇一拳打掉,实在可杀!”于是宣布判处“烹刑”,命令支起大锅,把这个恶妇煮了。

妻子大声嚷道:“他所说的家产都还是不一定的事,怎么就把我煮掉?”

县官说:“你丈夫说的娶小老婆也是不一定的事,你怎么就妒忌了呢?”

妻子说:“虽然是这样,还是早除祸根好。”

县官笑着把她释放了。

这个丈夫所说的“得到500两金子”只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事,他将可能命题当成必然命题,并以此罗织罪名,这就只能算是诡辩。

必须注意:不要把可能为真的命题当成必然为真的命题,同样也不能将必然为假的命题当成可能为真的命题。

麦卡德尔太太领着女儿到精神病医院看门诊,她对医生说:

“先生,这位姑娘从一年前开始,就老是说‘我要下金蛋啦,。并且吧嗒吧嗒地挥动手脚,‘咯咯’直叫。”

“明白了,尽管这咩,你这做母亲的却整整一年没带她来诊治吧?”

“是呀,我想她可能真会下金蛋呢?所以我整整观察了一年。”

“人是必然不能生金蛋的,你把这当成可能,耽误了病情的诊治,你太糊涂了!”

这位母亲将必然不能生金蛋当成可能,医生对她的错误给予了一针见血的驳斥。

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有的事物的存在只有可能性。另外,由于人的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因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度也就可能不同,等等,这就属于命题的模态问题。把可能为真的命题当成必然为真的命题,把必然为假的命题当成可能为真的命题,这都是不行的。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攻其一点术

任何事物都有其“面”,也有其“点”。“面”指事物的整体及发展的全过程,“点”指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在论辩过程中,针对论敌的某些关键的“点”发起攻击,来达到驳倒论敌的目的,这种方法叫攻其一点术。

北宋仁宗年间,广东揭阳县商人赵信雇了张潮的一条货船,准备运货到外地去贩卖。装好货后,他与张潮约定第二天五更开船。第二天四更时,赵信的妻子就起来做饭,赵信吃完饭后,便带着300两银子去赶船了。

到天大亮时,赵信的妻子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并听到“赵氏娘子开门”的喊声,开门一看,原来是船主张潮。张潮说:“你家官人与我约定五更开船,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来?”

赵氏娘子大吃一惊,到处寻找,找了三天,不见踪影,于是便到县府报案。

聪明的县官听完经过后,当即把张潮抓来审问:

“你如果怀疑赵信睡过了头或生病在家,敲门时你就应叫‘赵信开门’,可是你一敲门就叫赵氏娘子,你肯定知道赵信不在家。可见赵信的失踪肯定与你有关,还不快点从实招来!”

张潮无奈,只得招供。原来那日赵信带着的300两银子在船上被张潮发现了,张潮便起歹心,把赵信打死,尸体绑上石头,沉入河底,然后再去找人。

这位县官通过“张潮叩门时叫赵氏娘子”这个“点”,打破缺口,揭穿了张潮图财害命的罪行,不容罪犯再行抵赖。

攻其一点术要能一举取胜,关键是要选准“点”,要善于发现、捕捉易被忽视但却能致论敌于死地的蛛丝马迹,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一点,使论敌措手不及。

同时应该注意,选准的“点”与辩者的推断必须有必然联系。如果不具必然联系则是错误的,甚至会导致诡辩。这种诡辩叫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诡辩。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则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宋玉写道:

“大夫登徒子佯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

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兔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便有五子。王熟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宋玉在这里不管登徒子历来的品德如何,也不管对方有没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仅仅根据他同面貌异常丑陋的妻子感情好,生下五个孩子为理由,断言登徒子是好色之徒,这是典型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式诡辩。按照宋玉的逻辑,如果登徒子与丑妻的关系不好,就不算好色了;如果抛弃丑妻再找一个漂亮女子,就更不算好色了,真是荒唐到了极点。然而,由于宋玉的文章写得颇有文采,论证方法乍看起来似乎也有事实有根据,因此宋玉的这一手法具有相当迷惑力。正因为这样,这一手法又被称为“宋玉手法”。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宋玉手法”,历来为诡辩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袭用。

归纳事实概括结论——归纳证明术

归纳证明术,就是归纳推理在论辩中的运用,即从特殊(个别)的事实判断中,归纳概括出普遍(一般)性的结论,从而使论题得到证明的方法。

秦孝公想起用商鞅变法,专门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变法大计。会上秦孝公对群臣说:“继承君位,不能忘了巩固政权,这是国君应当遵守的原则,实施法制务必阐明国君的长处,这是臣下应有的品行。我现在想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变更礼制来教育百姓。但是恐怕天下人非议我。所以要大家发表意见,一起来想办法。”

商鞅先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他说:“法是爱护人们而制定的,礼是为了便于办事形成的。所以高明的人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死守旧法,只要能对人民有利,就不一定遵循旧礼。”

商鞅的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赞成,却遭到了甘龙和杜挚等人的反对。甘龙说:“不对。我听说,高明的人不改变民众的习俗来进行教化,有智之士不变更旧法而治理国家。这样,不费力便会成功,官民相安无事。现在如果变法,不按秦国的旧制办事,改变礼制来教化人民,恐怕天下人都会非议君上,愿王明察!”

商鞅立即驳斥甘龙说:“甘龙的话,不过是世俗之言。一般人总是安于旧习惯,迂腐的学者也往往沉溺在所学的学问之中。所以,这两种人做官都固守旧法,是不能和它们讨论旧法之外的事的。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但都称王于天下;齐恒公、晋文公等五个霸主各自的法令不同,却都称霸于诸侯。所以,高明的人制定法规,而愚蠢的人只能受制于法;贤能的人变更礼制,而无能之辈只会受礼制拘束。拘泥于旧礼的人,不足与之谈论国事,受制于旧法的人,不足与之讨论变革,王不必再疑虑了。”

这时,杜挚站起来给甘龙帮腔,说:“我听说,没有万倍的利益,就不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新器具。还听说这样的话:‘效法古代没有错,遵循礼制不会出偏差’。请王好好考虑!”

商鞅立即予以反驳:“前代教化人民的方法都不同,哪有什么古法可仿效?历代帝王的礼制都不相重复,又有什么可遵循?远古的伏羲、神农时代教育而不惩罚,后来的黄帝、尧、舜就实行惩罚了,但不滥施惩罚,及至周朝的文王、武王,都是各自根据当时的形势而立法,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来制礼。显然,礼和法是因时势的需要而制定的,制度和法令要与形势相宜,各种兵器、铠甲、器械装备都要便于使用。所以我说:“治理国家不是只有一种办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汤王、周武王都不遵循古法,一样兴盛起来了,殷纣王、夏桀王虽然没有变更旧礼制,却也灭亡了。由此可见,不效法古代的人未必有可非议之处,遵守旧礼的人不足以多加肯定。国君不要再疑虑了!”

商鞅的一阵雄辩,使甘龙、杜挚的守旧论调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秦孝公的疑虑被打消了,他说:“好,即使天下人都来非议我,我也不再犹豫了!”至此,才有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商鞅变法。”

商鞅在批驳甘龙与杜挚的言论中,应用了一系列逻辑方法,而最主要最有效的就是归纳证明术。商鞅在驳斥甘龙“高明的人不改变民众的习俗末进行教化”时就使用了此法。无论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还是从论证表达的角度看,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既充分又有力。

归纳证明术的特点在于从具体存在的事实推出一般的结论,这种结论中的知识超出了前提中的知识,具有很强的雄辩力量。

研究传记文学的专家张默生,自幼潜心史籍,涉猎甚广,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行文章甚有研究,著有《韩非子新编》、《庄子新编》、《老子》、《老子章句新译》、《先秦诸子文选》、《墨子精选读本》及《异行传》诸书。在对包括孔子、释迦牟尼、玄奘,以及义丐武训、怪杰吴秋辉、普教能人宋先生的生平事迹、奇行异谈作了一番考察探究之后,他归纳出了“世上无一完人,仅具人类的一二种美德或特点,即足以建立事功,垂名后世”的道理。

张默生所用的这种思辩方法即为归纳证明术,它所归纳的事实越全面、越真实、越准确,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越具有雄辩性。

层层剥笋步步紧逼——剥笋论辩术

剥笋论辩术就是论辩要有层次性。不论论或辩、攻或防,要像剥竹笋一样,一层又一层。攻,要层层递进;驳,要层层反驳,张张揭掉。刑土专家’。有这说法吗?”

吴树杭因盗窃罪两次被劳改,服刑中越狱潜逃,在苏皖两省三县入舍连杀5人,抢走财物,该犯暴戾恣睢、穷凶极恶,又老奸巨滑、巧舌如簧。抓获归案后,玩弄花招,始终不交待实质性问题。此后,案件转移至常熟县公安局,言科长与之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

“你是师范毕业生吗?”言科长问。

“是又怎么啦?”

“你受过国家中等教育,当过教师,能说会写,承认与其他犯人有不同之处吗?”

“嗯,有一点儿”

“你钻研过国家的刑法和刑事诉法吗?”

“久病成医嘛。”

“你不仅为自己量刑,还会替同监犯量刑;他们恭称你是‘量

“胡扯的,不作算,那是哥儿们有意抬举的。”

“你懂得死刑的含义吗?”

“死刑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

“你罪大恶极了吗?”

“没有。”

“没有?那你7个月来为啥都讲判自己死刑也够了?”

“这……这……那是说着玩的。”

“这句话你不厌其烦地说了一百多次。你是个犯人,说的话要负法律责任。你说是吗?”

“嗯。”

“这么看来,你还隐瞒着更大的事实了。”

“不,不,不!……我有罪……罪行,都……都详细交待了啊。”

“你仔细瞧瞧墙上这八个大字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吴树杭终于瘫倒了……。

在这场论辨中,言科长没有制造剑拔弩张的气氛,显得很平静,好似拉家常一般。然而,对吴犯的震慑力,却无异于万钧雷霆。既彻底摧毁了他用心良苦的布防,又使吴犯跌进言科长的陷阱。不得不全部交待出犯罪事实。

这场论辩的成功,归功于言科长的剥笋论辩术,看准下手的突破口,从容不迫地加以开剥;并且,每剥一层,都戳痛他一下,造成其内心的惊恐。到剥完最后一层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还隐瞒着重大事实。在其欲退不能、欲辩无辞、张皇失措之时使出杀手锏,使他全线崩溃,不得不投降伏法。

鲁迅先生就是使用层层剥笋之法,揭露论敌本质的能手。他在《“友邦惊诧”论》一文,就曾使用剥笋论辩术,剥掉友邦的外衣,使他们露出狰狞的面目来。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人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鲁迅先生用精辟的语言,以剥笋的方法,剥开“友邦”的外衣,让人们看到其本质。

一语双关寓意深长——双关寓意术

双关寓意术,是指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和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或一个片断涉及到两件事,从词和句的表面上看,似乎是讲这个意思,实际上却是另一种意思。在论辩中,双关寓意术可以用于回绝、讽刺、批评和攻击对方,揭露对方命题的实质。

南宋奸臣张俊,贪财好色,做尽坏事,但由于有权有势,谁也不敢来惹他。一次,宋高宗请大臣们喝酒,叫一班艺人来说笑取乐。其中一个艺人走上场来,说他能透过铜钱的方孔,看出每个人是天上哪颗星宿的化身。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让他看,他一一说出了这些人是什么星宿。轮到张俊时,艺人故意看了又看,然后装作很认真的样子说:“真的看不出是什么星宿,只见张老爷坐在钱眼里,不信,大家也来看看吧!”众人开始还不明白,楞了一下马上领悟了艺人的意思,于是哄堂大笑起来。

这末尾的一句是双关语,表现上是说张俊坐在钱眼里,实际上是在骂张俊贪财。有力地讽刺了张俊。

俄国诗人普希金一次在饭店里吃饭,有个贵族子弟认出了他,嘻皮笑脸地说:“亲爱的普希金,看得出,你的腰包是装得满满的!”

普希金瞥了他一眼,风趣地说:“自然,我比你阔气些。你有时候要闹穷。苦苦等待府上寄款给你,否则,就没法活下去,而我却有永久的进款……”

“永久的进款!”贵族子弟不解地问,“从何而来的?”

“那是从36个俄文字母上来的。”普希金说完,哈哈大笑。

普希金用双关寓意术,嘲笑、讥刺了这个平庸的贵族子弟。

双关寓意术可以启发论辩对手思考,悟出深刻的道理或其中讥讽之意。

里根当总统时,决定恢复生产新式的B一1轰炸机,引起了许多美国人的反对。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面对一帮反对他这一决定的记者的责问时,说:“我怎么不知道B一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

里根一语双关的话,一时使那些反对者不知所措。

所以,双关寓意术的巧妙运用,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辩者在论战中可以灵活运用。

幽默风趣具体形象——形象比拟术

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来描述的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论辩,就是形象比拟术。

形象比拟术又分两种类型:形象拟人式和形象拟物式。

形象拟人式,是把物当成人,赋予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在论辩中恰当地运用拟人的方式,可以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感情,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

一次,诗人但丁出席威尼斯执政官举行的宴会。席间,听差们捧给意大利各城邦使节的是一条条肥大的煎鱼,而给但丁的却是几条很小的鱼。

这种公然的歧视使但丁深为气愤。他没有品尝佳肴,而是用手把盘里的小鱼逐条拿起,靠近耳朵,然后又一一放回盘中。执政官见状,忙问这种莫名其妙的动作是何用意。

但丁朗声答道:“几年前,我的一位挚友在海上旅行时不幸逝世.举行了海葬。从那以后,我一直不知道他的遗体是否已安然葬入海底。因此,我就挨个问这些小鱼儿,也许它们多少知道一些情况。”

执政官接着问道:“那末,它们对你说些什么呢?”

但丁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它们对我说,它们都很幼小,对过去的事情了解得很少。不过,如果我向同桌的大鱼们打听一下,肯定会了解到想要知道的情况。”

执政官明白了但丁的意思,忍不住笑了,转身责备听差们不该怠慢了贵客,吩咐他们马上给诗人端上一条最大的煎鱼来。

但丁使用拟人方法,把鱼当成人,和他讲话,表达了对执政官幽默风趣的嘲讽。

马克思在挖苦、揭露自私自利者的两种处世观时则采用了形象拟物术。他形象地用“粉红色的眼镜”和“黑色的眼镜”把自私自利者的两种心理活动“拟物化”——当他认为你可以利用时,你在他那粉红色的眼镜里显得是那么温柔、甜蜜、美妙!而当他怀疑你不堪利用时,你在他那黑色的眼镜里就变了颜色,成了肮脏、卑鄙的黑心无赖!

在一次报告会上,报告人正在振振有词、滔滔不绝地讲着。突然,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听众在下面捣乱,学公鸡打鸣。这位报告人镇定自若,看了一下表,说道:“现在是晚上八点钟,怎么回事?难道天亮了吗?公鸡在叫,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低级动物的本能是不会错的呀!”

醉汉自讨了没趣。

报告人并不是不知道是人在叫,但他由对方学公鸡打鸣顺水推舟把对方说成是低级动物,表现了对对方的极大鄙视。

A君在庆贺朋友的生日宴会上朗诵了一首小诗,大言不惭地自称是自己即兴而作。正在众人称赞之际,B君指出这首诗是剽窃别人的。A君恼怒地予以否认,并让B君向他致歉。另日,B君当众致歉说:“我说A君剽窃他人诗作之事纯属捏造,因为我找到那本书打开一看,那首小诗还安然地躺在书里呢!”B君以拟物法,讽刺了A君的行为。

必须注意的是,如果随便将对手说成“物”,是人身攻击式诡辩。

有一段时间,阿凡提害眼病,看不清东西。国王偏要叫他看这个,看那个,还故意取笑他说:

“你现在无论看什么,都把一件东西看成了两件,是吗?那不错,你本来穷得只有一头毛驴,现在可有两头了,阔起来了,哈哈!”

“真是这样,陛下!比如我现在看你就有四条腿,和我的毛驴一模一样呢!”阿凡提说。

国王对阿凡提的嘲弄就属于人身攻击式诡辩。

阿凡提也不示弱,根据对方的“无论什么都看成了两件,”的话,顺其自然地得出了看对方“和驴子一样有四条腿”的结论。

传神达意惟妙惟肖——模拟套用术

传神达意,惟妙惟肖地模拟论敌粗暴无礼或愚不可及的论调和口吻,可以将论敌的谬误大白于天下,令旁人发出会心的一笑,置其于羞愧难堪、无地自容的困境。

沃尔弗·威廉是个教员,西里西亚农奴的儿子,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入狱,后来当上了法兰克福市议员。他曾借一本旧精美诗集的章节,模仿信神者的口吻发表一首赞美诗,诗曰:

“我真是一个卑贱的罪人。

我全身浸透了罪过,

就像浸透大葱味的俄国人。

主耶酥呀,请你抓住我这狗的耳朵,

扔给我一根仁慈的骨头,

把我这有罪的蠢驴,

扔到你那仁慈的天国。”

这段悔罪者的歌词像闪电一样传遍了整个德国,使得不信神的人捧腹大笑。

模拟套用术,是以模拟论敌的口吻和论调的方式,来达到制胜目的的,这种方式可以辛辣地讽刺、嘲弄论敌。

《杂文报》曾刊登了这样一篇杂文:

“河山不在我心中,外国已多年未亲近,不管谁来劝阻也改变不了我的外国心。洋装已穿上身,我心已是外国心,我将把我的一切的一切,都烙上外国印。西餐、西装、洋人、洋房,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冷暖,无论酸臭,情愿又甘心。一台四喇叭落地式,录的全是外国音。即使身在家乡也改变不了我的外国心。”

这里,作者套用歌曲《我的中国心》的句式,模拟了某些女人的论调,辛辣地讽刺了一心想嫁外国佬,出国当“太太”的人,使这种崇洋媚外、自鸣得意、不知羞耻的形象活龙活现,曝光于大庭广众面前。

一个胖子对一个瘦子说:“我一看到你,就知道现在正在闹饥荒.”,而瘦子也模拟对方的话道:“我一看到你,就知道现在正在闹饥荒的原因了。”

模拟套用术的运用,可以通过模仿对方的话来达到反击论敌的目的。

一位妻子对丈夫说:“我假期要旅游一次。”丈夫说:“干嘛花那个冤枉钱,买本《旅游》杂志看看,又开眼界又省钱。好啦,别瞎想了,快去买菜作饭吧。”妻子愤愤地说:“买菜?干嘛花那冤枉钱,买本菜谱看看,不也是又开眼界又省钱吗?”

约翰先生下班回家,发现他的妻子正在屋里收拾行李。“你在干什么?”他问。“我再也呆不下去了,”妻子喊道,“一年到头,老是争吵不休,我要离开这个家!”

约翰迟疑了一下,轻声说:“等一等,亲爱的,我也呆不下去了,等我收拾东西,跟你一起走!”

力争主动控制对方——自控控他术

辩论中的行为控制,是按照一定的辩论目标,去改变自己或他人观点、言论和行为的对策手段。自控和控他是其主要形式。控制主体与控制对象为同一个人,以自我为对象的控制行为,就叫“自控”。

论战对策的自我控制,总是趋向于恢复并保持心理和谐状态,这是辩者在论战心理上的趋谐心理。控制主体必须努力通过自我控制,实现心安理得的心理状态,否则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在“全国十城市青少年论辩赛”中,一次甲队与乙队的辩题是:“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古今戏曲大汇唱里,不少传统的戏曲唱段配了电子音乐,如京剧《苏三起解》。你对此有何褒贬?”

我们且看其中的一段辩论记录:

乙队:“甲方曾一再声明,传统剧目中加入电子音乐伴奏后,就失掉了传统的味道。对此,我要问一下,传统是不是桎梏?传统要不要发展?你既然认为加入了电子音乐,京剧艺术就失掉了传统,那么请问,是失掉了传统中的什么呢?电子音乐是怎样改变传统戏剧的传统性的呢?你对大汇唱中加入电子音乐,显然是持贬的态度,那么请问,你贬在哪里?”

甲队:“首先,你用你犀利的语言,制造了一个很难回答的、甚至只有专家才能回答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成型的京戏,甚至连外国人都欣赏的东西,不应该旁生枝节,应该保留。像这样加入电子音乐,无疑是在京剧的基础上又蔓延出一个分支。但是这种改革了的现代化艺术,终究不能代替古典艺术而存在。中国古典艺术,应该保持和完善下去。”

乙队:“你刚才一再强调丢掉了传统的东西,但丢掉的传统的具体内容,仍然没有回答。”

甲队:“传统京剧艺术加进电子音乐之后,我看不出京剧的传统味道。至于京剧的传统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京剧改革,究竟该怎样改,我也答不出来。因为我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至于京剧艺术传统是什么,以及怎样改革的问题,我想由你们来回答,可能解释得很圆满。”

乙队:“既然你已经承认不知道什么是京剧的传统,以及加入电子音乐后究竟失去了哪些,我们就没办法与你们辩论下去了。你回答不出,我们也就不勉强你回答了。”

接着由乙队就京剧艺术的写意性、固定表演程序及固定唱腔等三特点,说明电子音乐的广泛的表现力完全补充了京剧伴奏中三大件阳刚有余、阴柔不足的缺欠。加入电子音乐后,没有破坏传统,反而使京剧艺术更加符合现代的欣赏习惯和心理需求。

很明显,从论战的这一回合看,甲队处于失控状态。

甲方对自己的立论应该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对命题深思熟虑,开始就讲出加入电子音乐丢掉了京剧传统的具体意见。必须排除无补于防御的答辩。甲方不能做到这些,于是造成自控失灵。

控制主体与控制对象不是同一个人。对于控制主体来说,以别人为对象的控制行为,是“控他”。怎样运用辩论对策去控制别人的行为呢?我们总是通过言语影响,有意打破别人的心理平衡,使其必须按我们给予的提示去思考和行动,才能恢复这一平衡。

甲与乙就“能不能预料未来的事”的辩题展开了辩论。

甲:“以往的事可以知道,未来的事却不可预料。”

乙:“我们知道,人只要掌握了某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完全可以预料未来的事。”甲不同意乙的观点,乙该怎样运用控他技巧进行反驳呢?

乙可采用如此反驳对策:

乙:“飞机速度快,还是火车速度快?”

甲:“飞机速度快,火车比不上它。这正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的。”

乙:“假设你在上海接到电报,要你在一天之内赶到北京去参加紧急会议。你是坐飞机去,还是坐火车去?”

甲:“当然坐飞机才赶得上开会。”

乙:“那么你现在还没有去北京,怎么预料到坐飞机才能赶得上开会呢?”

乙方运用控他技巧,通过生活常识,诱使甲方自己作出乘飞机才能赶得上开会时间的预料,使他不得不接受乙的观点。

在辩论中运用自控控他术,才能把握好自控的尺度。控他术的技巧,在于以一定的对策作为控制手段,使控制对象的观点、言论和行为从某种初始状态转变为控制主体所期待的目标状态,从而争取主动权,控制对方,达到改变对方观点的目的,赢得论争的胜利。

直截了当无可辩驳——正面进攻术

论辩中,引用真实判断直接确定对方论证的虚假,或从论据的真实性中直接推出论题的真实性,这叫正面进攻术。这种方法,以事实说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附加主观臆造。因为它直截了当,所以往往是一针见血;因为它靠事实说话,所以往往立竿见影。

军队现代化革命化建设需要有许多有才干的年轻人,可是有的同志对启用年轻人不那么放心,他们的理由是,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对此,有人辩驳说:

“嘴上没毛,就一定‘办事不牢’吗?古今中外许许多多军事活动家,恰恰都是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建立起了不朽的功业的。民族英雄岳飞20多岁即带兵抗金,当节度使时只有31岁;其子岳云12岁从军,14岁打随州率先登城,成了军中骁将,20岁就当了将军。

曾统帅大军席卷欧洲大陆的拿破仑,从巴黎军事学院毕业不过是炮兵少尉。法国大革命时参加革命军,1793年率部在土伦战役中击溃保皇复辟势力,被晋升为少将时,才24岁;统兵攻打意大利,战胜奥地利时才27岁。

俄国十月革命的军事统帅伏龙芝,不到30岁时即当了东线和南线的指挥官,独挡一面;任国防部长时才40岁。在我们军队里,许多老帅和老将们,多数也是在20岁的时候就当了师长、军长、军团长以至方面军总指挥。

可见嘴上没毛与‘办事不牢’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关键是有才与无才,套用一句话来说,“有才不在年高,无知空长百岁。”

这个反驳就是运用了“正面进攻术”。这里引用的事实都是真实的,无可辩驳,所以,它具有极大的反驳力和说服力。

正面进攻术,不仅可以用于反驳,而且可以用于证明。

在阿凡提的故事里有一个叫《拿毛驴做榜样》的故事:

阿凡提在京城对人们说:“乡亲们,我的毛驴比宰相还聪明!”

这句话传到宰相的耳朵里,宰相马上派兵捉住了阿凡提,向皇帝控告他侮辱大臣,要求皇帝重重办阿凡提的罪。

皇帝怒气冲冲地问阿凡提:“你竟敢说我的宰相不及你的毛驴聪明,你有事实根据吗?没有的话,就要杀你的头!”

“当然有事实。”阿凡提说:“有一回,我骑着毛驴过一座小桥,毛驴的一只脚陷进桥板上的一个窟窿里去了,毛驴摔了一跤。不久,我又骑着毛驴经过那个窟窿,我的小毛驴小心地绕过那个窟窿,腿没有再陷下去。您的宰相偷盗国库的钱财不止一次了,老百姓检举他也不止一次了,可是到现在,他还在向国库里伸手,我的毛驴难道不比你的宰相还聪明吗?”

“唔,是呀,有道理!’’皇帝对宰相说,“阿凡提的话不错。以后你要拿阿凡提的毛驴作你的榜样!”

中央电视台有一次主办即席演讲比赛,天津师范大学的方卫同学抽到的题目是:“我最崇拜的一个人”。他略加思索,自信而勇敢地上了台,他的答对出人意外:

“看了这个题目,我想了半天,我崇拜谁呢?我崇拜曲啸老师,崇拜李燕杰老师,崇拜老山前线的战士们……我崇拜的人很多啊!我挨个说,要说上多少个5分钟呢!我记得,去年曲啸老师到我们学校讲课,我请他题词,他给我写了这样一句话:‘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崇拜谁的活,我要说,‘我崇拜我自己’”

方卫同学以正面进攻术,直接阐述、表明、论证自己的观点,收到较好的论辩效果。

运用正面进攻术,所引用事实一定要真实可靠,否则就不能驳倒对方,反而被对方抓住把柄。

科学预见令人信服——展示未来术

展示未来术,就是以发展观点立论,将思维引向未来,把对未来的预见展示出来,从而给对方以针对性的反驳。这种反驳是建立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的。预见是新的思想和观念的产物。预见时要在思维中建立由因果联系构成的事物发展环链模式,同时还要根据经验找到它的规律性,从而得出论断,说服对方。

实验物理大师法拉第有一次在大庭广众中作电磁学的实验表演。实验刚结束,忽然有人高声问:“这有什么用呢?”法拉第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的反问,也许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科学研究是为了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其自身也要经历探索、假设、实验、印证的过程。每一项科学实验的未来,伴随着科学家的想象而展开无限广阔的前景。认为这种实验没有用的人,是出于对科学的无知,对他详细地作科学理论的讲解,完全没有必要。根据教育理论中的量力性原则,他具有婴儿可以成长为巨人的常识。法拉第的反问,既使对方按自己的生活常识领会了实验的意义,又隐含着对对方在科学上缺乏预见性的嘲弄。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废奴运动的著名领导人约翰·布朗,在一次起义中被捕,并被判处绞刑。为此,布朗在法庭上发表了一篇富有感染力、说服力的辩词。其中有这样一段:

“我有一点异议:我遭到这样的处罚是不公平的。如果以我承认的那种方法干预的话,这种方法已得到公平的证明;如果我这样的干预是为了富人、有权有势者、聪明人、所谓的伟人,或是为了他们的朋友——不管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还是儿女,还是这个阶层中任何一个人,那么一切都会顺利;如果我被处以死刑,在这次干预中贡献了我的一切,那么,这个法庭上的每一个人都将会认为这种行为应得到报酬而不应得到处罚。”

这里,布朗运用展示未来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展示——一种未来的展示,即被处以死刑后,法庭上的每个人对他的态度进行展示,从而说明法庭对他的判决是错误的。

使用展示未来术必须注意,只有在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预测才有充分的说明力。如果仅仅凭着想当然的推想为根据进行论辩,那就无法令人信服,有时甚至会导致预期理由式诡辩。

卡巴延和妻子围着火炉,一边取暖一边闲聊。

“要是有朝一日咱们有了钱,你准备怎么花呢?”卡巴延问妻子。

“吃零食,出外旅游,买最漂亮的衣服,饭菜要吃得好好的。”

“哎呀,那不好,你挥霍浪费!应该存起来!”

“什么?存钱?让白蚁吃个精光?哎呀,那是傻瓜。卡巴延,最好咱们快快活活、舒舒服服地把它花了,除了买零食,每日吃好的,还要举行一些宴会。”

夫妻俩意见不一,最后卡巴延动火了,把妻子揍了一顿,他的妻子像小孩似的哭了起来。

卡巴延的岳丈从房间里走出来,问:

“怎么啦,干吗哭呀?”

“我揍了她,爸!她是个挥霍的女人,她要过花天酒地的生活,要把我的钱全部花光!”卡巴延未等妻子回答抢先说。

“哪儿来的钱?”岳丈问。

“如果说我们有钱。”

“废话,钱还没有你已开始打人,怎么说因为挥霍?……”

“是的,因为钱还没有,她就已经这样讲阔、挥霍了,如果有了钱,那该怎样呢?”卡巴延一边说一边走开。

卡巴延因为妻子说了如果有钱就要吃好的穿好的便断定是“挥霍的女人”,并且将她揍了一顿,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卡巴延将来并不就必然有钱,即使有了钱,他妻子也未必见得就会真的乱花掉,因为如鲁迅《故乡》中豆腐西施说的“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的情况并不罕见。卡巴延说的话似乎振振有辞,实际上他是在玩弄预期理由的诡辩术。

弱马易骑弱点好攻——薄弱利用术

利用论辩者及论辩中的薄弱之处,使用“哪壶不开提哪壶”的论辩技巧,就是“薄弱利用术”。

村民刘家的女人为人刻薄,且生性多疑,与左邻右舍关系紧张。一天刘家晒在院内的一件衣服不见了,她怀疑邻居张家偷了,站在门口指桑骂槐撒起泼来。张家男人只是生闷气,女人却咽不下这口气,说她血口喷人,拉她去评理,于是互相撕打起来。

民事调解员赶来把她们拉开,听了她们的述说,觉得主要问题在刘家。于是他直截了当地问道:“你说张家偷了你的衣服,你看见了?”“没有。”民调员严肃地说:“你这话就不对了。俗话说,捉贼抓赃,既然你没有证据,就一口咬死,大吵大闹,你就不怕冤枉了人?今年春上,你家丢铁锹的事难道你忘了?!”这句话说得她的脸腾地红了起来。原来今春上刘家往田里送肥时把铁锹丢在路旁。邻居的孩子拾到了,正要往队里交,被她发现,硬说是从她家偷的。等孩子说明情况,众人没有不指责她的。

民调员有意提起这事,正点到她的短处,使她冷静了许多。她长叹一声:“唉,都怪我这张嘴!”并表示要改掉这个毛病。

这位民事调解员运用“薄弱利用术”,抓住对方的短处,论辩得以取胜。

自视清高者往往目空一切,视他人为豆腐渣,视自己为一朵花,辩者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弱点,来达到制胜的目的。

英国公使巴克斯是个十分傲慢的人,每当遇到棘手的问题,他总要巧妙地逃避回答:“等我和法国公使谈了以后再回答吧!”

当时日本的西乡南洲想出了一个办法对付他。

南洲拜见巴克斯,巴克斯仍以傲慢的态度接见他。

南洲开口说:“对不起,我很冒昧地想问您一件事,贵国到底是不是法国的属国?”

巴克斯大怒:“请你收回你的上述讲话。你应该知道英国不是法国的属国,英国是世界最强的立宪君主国家.,甚至德意志共和国也不能和英国相提并论。”

南洲不动声色地说:“我以前也认为英国是个很强大的国家,但我最近却不如此想。”

“为什么?”

“其实也没有别的事,只因我们的政府每当和你谈论到国际上的问题时,你总是说要等到你和法国公使谈后再回答。如果英国是一个真正独立国家的话,那不应该凡事要看法国的意见行事。在我的印象中英国好像不是法国的属国,所以我今天才大胆向您请教。”

一向傲慢无理的巴克斯被驳得哑口无言了,从此在外交场合就老实多了。

薄弱利用术,还可以利用对方心理上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

有一对男女青年小周和小胡,交朋友三年多,在一起看电影,上馆子,关系挺密切。可是当小周找到她家提亲,又被拒之门外,他又气又恨,扬言要死在她家门外。

村长和乡亲们把他拽回来,好心劝导,村长问:“你们之间有爱情吗?”“她说过爱我。”“那为什么又和你吹了呢?”小周被问得沉默了。

村长进一步开导说:“光在一起看看电影、逛逛马路、吃吃喝喝,那不是爱情。真正的爱情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再说,‘捆绑不能成夫妻’,既然人家不爱你,你何必强求呢?你今年才25岁,为一个不爱你的姑娘去死,多不值得?我看只要你好好干,还愁找不到一个好媳妇?”

愁眉苦脸的小周被说得展颜舒眉了。从其弱点说起,拨动其最敏感的心弦,是最有效的说服手段之一。

常言说得好:“哪壶不开提哪壶”,“哪根弦不响拨哪根。”论辩双方在其辩论过程中,总有薄弱之处,总有“不开之壶”、“不响之弦”。如心理敏感之处、论证不周全、论据不充分、举例不当、表述欠妥,或其他短处等等。如能把这些薄弱之处利用起来,可以迅速突破对方的防线,尽快取得论辩的胜利,真是“弱马易骑,弱点好攻”。

虚实难测真假难辩——以实制虚术

从前,有个国王召来修道院院长,说:“听说你是个聪明人,很有学问,那么我问你:天地之间有多远的距离?限你三个礼拜内作出回答!”

修道院长回到家,挖空心思地想啊、想啊,可怎么也想不出答案来,心中十分犯愁。一个磨石工知道这件事后,答应替他去见国王。磨石工打扮成院长的模样,来到皇宫。国王开门见山地问:“天地之间相距多远?不要含糊,要回答精确!”

磨石工回答说:“天地相距十二万九千八百七十二公里六米五分米四厘米三毫米。”

“精确得实在惊人,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数字确实可靠吗?”

“请国王陛下去量一量,发现有半点差错,我甘愿受罚——砍我的脑袋。”磨石工自信地回答说。

国王很赞赏他的回答。

国王要对方说出在当时无法探测的天地之间的距离来为难对方,磨石工随便报了个精确的、实在的数字,由于国王无法验证其虚假,这样也就有效地解答了国王的问题。

以实制虚术就是在论敌运用一些虚幻的、无法验证的论题来企图难倒辩者时,辩者反其道而行之,以一些具体的、实在的论题来回敬对方,争得主动权,从而取得论辩胜利的方法。

对于论敌的虚幻的、无法验证的难题,辩者可以采用论敌无法验证其真假的“实”来对付。这个“实”可大可小,可远可近。总之,要根据具体场合选用合适的方式。

有个国王自以为聪明,最喜欢出难题来作弄人,出人洋相。有一回他出告示征求能回答“世界的中心在哪儿”这个难题的人,而且宣布,答对的有赏,答不对的就要受罚。

人们看了告示,都摇摇头走开了,只有阿凡提看了告示,牵着他的毛驴进宫见国王。

阿凡提回答说:“世界的中心就在我驴子左前蹄踩的地方。”

“胡说,我不信。”

“您不信,请您自己把整个世界量一量吧,错了就罚我好了。”

“这……这……”国王想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由于国王当时不可能测量出大地的中心,阿凡提随手指了个眼前的地方,国王无法证明其虚假,也就只能是张口结舌了。

大智大勇临危不乱——智勇兼备术

论坛即战场。参与辩论的双方,宛如两军对垒,论战中往往风云变幻,言语中也会有刀光剑影。因而,善于辩论者往往要智勇兼备,而智谋则显得更为重要。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说过:“高超的智慧兼备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备普通的智慧有更大作用。”这句话用来形容辩论中智与勇的关系,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个雄辩家要战胜劲敌,就必须既具有勇,又具有智,智勇兼备。

面对强大的论敌,辩者首先必须具有勇,具有临危不惧、敢于压倒一切论敌的浩然正气。

让我们来听听法国著名的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弗朗索瓦·诺埃尔·巴贝夫1797年在凡多姆高等法庭上受审时辩护的声音:

“当我第一次受审时,我曾隆重地提出保证,我要伟大地、庄严地来维护我们的事业,这样,我才对得起法国的真诚朋友,我才对得起自己。我一定会恪守我的诺言……

“自由的精神!我是多么地感激你。因为你使我处于比所有其他的人更为自由的地位。我所以是更为自由,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么美好!我所维护的事业是多么崇高!它只许我说出真理——这也正是我要说的,即使我的内心感觉没有对我指点出真理,这项事实会迫使我说纯粹的真理。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在无数被压迫者和受难者之前有发表自由意见的优先权。……”

“我们虽然关在囚笼里,并受严酷的控诉,但只要我们还能享受那崇高的安慰,我们所维护的事业,使我们有责任公开宣布我们所热爱的真理……”

巴贝夫的辩护词,以被告的地位在法庭宣扬了革命理想,正如同他所说的:“美德与豪迈气概永远不会死亡。”这种充满战斗激情的语言,说明雄辩的力量首先来自无私无畏的胆略和勇气。

辩论中无私无畏的胆略,是为真理而战的意志表现。意志是辩者为了实现预定的论战目的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过程,这是辩者取胜的心理机制的保证。

一个雄辩家,还必须有智,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健全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灵巧的应变能力。

战国时期,楚平王太子建娶秦哀公之长妹孟赢为妻,楚平王听说孟赢为绝代佳人,便将她纳入宫中,而从随嫁媵女中选一美女充作孟赢以配太子建。平王担心事情败露不可收拾,便将太子建派去镇守城父,命奋杨保太子,并在临行时嘱奋杨:“事太子如事寡人!”

平王得到孟赢后生有一子,便欲立其为太子以接王位。为了除掉太子建,便以太子建“兴兵谋反”为罪名,密令奋杨“杀太子受上赏,纵太子当死”。可是奋杨一得密令即告知太子,并要太子建速逃。然后奋杨自缚见平王,奏曰:“太子逃矣,臣来请罪!”

平王听后大怒:“话出我口,入于你耳,谁告建知?”奋杨并不回避,实奏曰:“臣实告之。”一句话把平王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立即挥刀杀死奋杨,厉声吼道:“尔既纵太子,又敢来见寡人,不畏罪乎?”奋杨所处险境,如虎口之兔,决无生还之理,但奋杨毕竟是一代辩才,有勇有谋有舌,岂肯引颈受戮?于是自辩道:

“臣去城父时,大王命‘事太子如事寡人’!是臣奉先前之命,救太子如救大王,无罪何怕?如大王责备不遵后来之命,罪我而杀我,我为救太子而被杀,死而光荣,光荣之死,又有何惧?何况太子没有反状,我没有屈杀无罪之人,即使我被无罪杀死,死不愧心,又何怕?太子无罪逃生,一胜我之生,我死甘心,又何怕?”

一席话终于使平王感动,“奋杨虽违命,然忠言可嘉”,遂舍之而不杀,仍为城父司马。

奋杨有勇,他敢于违抗王命,这是贪生怕死者做不到的;他放走太子后又敢去见平王,这更是胆小鬼所不能想象的。但仅有此还不行,他更多的是智谋。面对暴跳如雷的平王,自己身处绝境,却面不改色,据理申辩,紧承平王问话“不畏罪乎”,连珠炮般说出四个“不怕”来,这与他非凡的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与应变能力是分不开的。由于他的智辩,终于获得了平王的恻隐之心,使之恢复了良知,认识到自己作为的卑鄙,从愧悔之中认识到奋扬的忠言可嘉而赦之不杀。

一个智辩家只有具有大智大勇,才能镇定自若,临危不乱,口若悬河,化险为夷。

而冉有回答:“如果叫我治理一个小国,三年以后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那只有等待君子来实行了。”

这也暴露了冉有畏畏缩缩的特点。孔子正是根据两个学生的不同性格,施以不同的教育。

针对人们的不同气质和特点,给予不同的劝导和教育,发展其积极方面,限制克服其消极方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能达到说服、教育别人的目的。

寓情于理引入共鸣——动之以情术

人是有情感的,人类的情感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好恶倾向。一个人的情感可以通过语气和体态影响别人,引起共鸣,这就是感染;感染可以引起人们相应的情感体验,影响人的行为以及观点的变化。因而一个雄辩家要想让对方接受和信服自己的观点,不但要掌握真理,而且要善于将真理寓于情感中,以情动人,以取得论辩的最佳效果。

法国著名革命家弗朗索瓦·诺埃尔·巴贝夫出身于穷苦人家,因参与组织革命秘密团体“平等会”,筹划举行自由起义,推翻反动政府而被捕。凡多姆高级法院搜集假证,罗织罪名,想将他置于死地而后快。在法庭上,巴贝夫以被告身份为自己辩护;在揭露反动政府炮制假证,加罪于己的阴谋的同时,他满怀愤恨之情地控诉了反动政府对人民以及对自己一家人的残酷迫害。他说:“在我被捕入狱期间。我得知我极钟爱的孩子受尽痛苦,在那可怕的饥饿的恐怖下,同许多别的人一起,饿得憔悴不堪,这点我们得感谢屠杀人民的刽子手波瓦赛·唐格拉斯的大德。我有一个7岁的女儿,不久前我就得到悲痛的消息,她由于罪恶的削减面包配给量两盎司的结果而死亡了。当我在弗鲁克梯陀尔重新看到我的另外两个孩子时,他们已经衰弱到我几乎不认得他们了。我在周围看到的成千上万人家的情况,和我家庭这幅景象相同。巴黎大部分居民都是衰弱不堪,差不多所有的脸都很瘦削,他们几乎站立不住。这些触目惊心的惨状,我现在还历历在目。”

惨痛的事实、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使巴贝夫的这段辩护词既有愤怒的火焰,又有诚挚的同情,深深感染了法庭听众的心,使他们更为理解他投身革命的伟大意义。

动之以情术是一种以真挚的情感感动人说服人的舌战谋略。正如谚语所说:“有了巧舌和真情,你能够用一根头发牵动一头大象。”

公元1115年辽国皇帝耶律廷禧,听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宣告独立,于是率军70万前去讨伐。阿骨打感到压力极大,他立即召集各部首领商议对策。为了使将领同心协力,他从腰里拔出剑,在自己的脸上划了几刀,仰望长空,痛哭流涕地说:

“当初起兵是因为不堪忍受契丹族的压迫,希望自立一国,免受欺凌,没料到引起辽国的征讨。现在大祸临头,要想求得生存,只有两条路:一是动员全族人员一齐出动,齐心协力,决一死战,争取死里逃生;另一条路就是杀了我们全家老小,前去投降,或许可以得到宽恕,转祸为福。何去何从,请大家定夺。”

各部首领看到阿骨打泪流满面,悲愤交集,慷慨激昂地说:“现在事已至此,只有决一死战,我等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这样阿骨打把抵抗的情绪鼓动起来了,结果打了胜仗。阿骨打用动之以情术,激励官兵决一死战,其动情的鼓动无疑是成功的。

动之以情术的特点在于寓理于情,引人共鸣。

谈锋犀利咄咄逼入——步步进逼术

步步进逼术,就是在论辩过程中,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轻及重,逐渐地揭示论题的本质,进而达到诱敌就范的论辩方法。在论辩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步步进逼术,可使辩者的论证一步比一步深化,增强语言的雄辩力量。

被誉为“80年代活雷锋”的朱伯儒,如今已是肩扛少将军衔的将军。一次,他应邀到深圳特区参观考察,在企业家俱乐部的舞池旁,同俱乐部的公关小姐,展开了一场有声有色、妙趣横生的舌战。

第一个回合:以实相告,推得实在。一曲优美的舞曲徐徐响起,婷婷玉立的方熔小姐来到朱伯儒面前:“朱将军,能请您跳舞吗?”朱伯儒有礼貌地欠了欠身:“对不起,我不会跳舞。”朱伯儒并非故意推辞,他确实不会跳舞。如换别人,可能不会再有下文。可方小姐毕竟非同一般。她莞尔一笑:“如果我带您呢,或者可以跟着感觉走。”这软软的一句话,也将朱伯儒推辞的理由完全驳回。

“哈哈,你可真会将我的军。”朱伯儒的这句话,看似不经意,实则大有用场,它将话题巧妙地引到对方身上,这样自己非下舞池不可的“紧张局势”便骤然缓解。

“不,真正的将军是您不是我。”聪明的方小姐已觉察出朱伯儒想转移话题的用意。她用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方法,牢牢地让朱将军居于谈话的中心。朱伯儒用的“将军”一词本来是一个象棋术语,这里引申为“使人难堪”,而方小姐则不动声色地“偷梁换柱”,还“将军”之本意,这样话题又回到了朱伯儒身上,真是妙哉。

第二个回合:以“虚”对虚,推得诚恳。方小姐谈锋犀利,咄咄逼人,她笑着坐下来:“可不可以向将军提个问题?您接触的基本上是青年人。青年人爱说、爱笑、爱蹦、爱跳。如果您也会跳舞,不是可以与青年人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吗?”方小姐的一番话是从朱伯儒的事业的角度来进行说服的,虽有拔高之嫌,但理由却也冠冕堂皇,很不好对付。

“哈哈,不愧是深圳的公关小姐,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呀,方小姐,我接受你的意见。说心里话,我也很想跳舞,但的确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否则,不用你请,我可能已经先请你了。”

朱伯儒由衷地赞赏方小姐的机智和勇气,然后再用一句“我接受你的意见”,就将方小姐咄咄逼人的攻势完全化解了,仿佛一只铁拳砸在棉花团里。这里,朱伯儒又进行了第二次推辞。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再次强调自己的诚意,以消除方小姐因没能请动一位将军而可能产生的尴尬与不安。虽然只用了一个“可能”,内容不免有点虚,但关怀爱护之情又是实实在在的,不能不让方小姐感到由衷的温暖。

第三个回合,以笑相还,推得委婉。朱伯儒的诚恳并不能改变方小姐过于执拗的职业习惯,她又第三次展开了攻势:“我觉得这不能成为您原谅自己的理由,有些青年私下里常把会不会跳舞作为衡量一位领导干部是开放型还是保守型的标准。当然,这仅仅是说笑而已,不过细想起来,倒也有那么一点道理。将军,你说呢?”这位方小姐层层加码,语气尽管极为委婉,但其中的两难选择又不容人回避,你要是开放型领导,你就得跳舞;你要是不跳舞,你就是保守型的领导。这真让朱伯儒有点骑虎难下。

“方小姐又在将我的军了。”朱伯儒哈哈大笑说:“我可不是什么‘保守型’。虽然我不会跳舞,但是我很喜欢看青年人跳舞。我想,这也是一种交流与沟通吧。我都50多岁了,退休后,我一定学跳交谊舞。方小姐,我的回答该让你满意了吧!”

朱伯儒并不回避方小姐提出的两难选择,他明确申明自己不是“保守型”的领导,首先在这一“原则”问题上站稳了立场,然后,他又用了“爱看跳舞”来取代“会跳舞”这一条件,这样就很轻松地摆脱了两难。退休后学跳舞,其实是一句遁词,谁也不会认真,但它却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意思:即使要跳也是以后的事了,今天是绝不会下场的。

从这场舌战中,可以看出方小姐用的是步步进逼术。谈锋犀利、咄咄逼人,热情妩媚中透出几分锋芒的方小姐,步步进逼朱伯儒将军。朱将军闪展腾挪,从容应答,凭着卓然超群的口才,才终于化解了方小姐的“进逼”。

使用步步进逼术应根据论辩的需要而定。这种论辩方法具有强大的攻击力,是辩者正面进攻的常用技巧之一。

设置台阶树立形象——巧设台阶术

在论辩中,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他不致丢面子。这不仅能使辩者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1953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我方举行的例行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的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一位同来的同志当场作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他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扯下中尉的屑章和领章。

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这时,总理及时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

总理讲完话同苏联同志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那位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总理为中尉找了个台阶下:一是自责,二是特地与他干杯。这充分说明了总理的论辩技巧。给对方一个台阶下,顾及对方面子,维护对方自尊性,缓和了气氛,增进了友谊。

巧设台阶术,可以用来委婉地批评丑事,帮助对方纠正错误。

在广州一家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口袋。

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的小匣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你对这种精美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谢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按‘优惠价格’记在您的帐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当然会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后,说自己多喝了几杯“白兰地”,头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衣袋内。借此下了“台阶”。

对于上司的难堪,巧设台阶术掌握不好,上司就会恼羞成怒,不善应对,不仅让对方拉不下脸,还会迁怒于人。对于上司的难堪,应及时应变,为他找台阶,保住对方的面子。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主只钩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喜。解缙成功地渡过难关。

一次解缙陪同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个上午无所收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记之。没钓到鱼已经够扫兴的了,这诗怎么写?写得不好,无疑是火上浇油。解缙真不愧是才子,稍加思索,就信口念道:“数尺绝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

运用巧设台阶术,还可用幽默的语言来达到设置台阶的目的。

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个美国朋友带儿子去看他。说话间,那位孩子爬上冯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如果直接请他下来,势必会使其父产生歉意,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冯说了一句幽默的话:

“请你的儿子到地球上来吧!”

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

结果既达到了目的,又显得风趣。

巧设台阶术,是舌战中的重要谋略。心理学家认为,人都有自尊心,谁也不愿把自己的错误或失误当众曝光。一旦曝光就会感到难堪和恼怒,有时甚至会出现对抗情绪,反过来死死维护自己的过失或错误。为了更好地说服对方,要注意严格要求的同时给个台阶,才能在论辩中收到好的效果。

有时碰到对方有为难之事,为其找台阶不失“君子成人之美”的风格。有一次一位客人在天津水晶饭店请客,请了10个人,只要了2瓶酒,看来这位顾客并不宽裕。服务小姐看出这点,就亲自给他们斟酒,结果5道菜后,酒还不少。这位顾客很感谢服务小姐为了解难给予的帮助,这不仅是智力问题,而且是职业道德问题。

情真意切真实动人——现身说法术

现身说法术是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遭遇劝导别人,感受真实,情真意切,容易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这比光讲大道理,死摆教条更容易感动、说服人。个人经历,一般属于隐私,除了自己和家人,一般不公开。以亲身经历劝导别人,将对方视为知己,实际上只是变换个角度而已,但这便从心理上接近了对方。

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据说他9年不理朝政。一天,召邹忌弹琴消遣。邹忌只是不厌其烦地大谈乐理,就是不奏曲。齐威王说:“您的乐理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但光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审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邹忌说:“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尽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国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大计呢?我抚琴不弹,就没有使您乐意;怪不得齐国人瞧见大王拿着齐国的大琴,9年未弹过一回,都不乐意呢!”威王惊愕,邹忌竟然和他大谈治国之理。邹忌说的头头是道,威王于是拜他为相国,加紧整顿朝政。

邹忌用现身说法的方法,以自己弹琴的道理来规谏齐威王,齐威王感受到邹忌的诚心,终于回心转意,治理朝政。

现身说法术运用得好,会产生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一天登门拜访某纺织厂老板,笑着对老板说:“我冒昧来访,欢迎吗?”

这位老板正为一事发怒,便发起牢骚:“陈市长,今天工会要废除‘抄身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人下班,由抄身婆抄身,还经常丢纱,如果取消抄身制,纱厂还不被偷光啦。”

陈毅见他说的是心里话,便耐心开导他:“要说办工厂、买机器,我拜你为师。因为我只当过工人,没有经营过工厂嘛!要说管理工厂、教育工人,你可要向我学习嘛!我参加革命就一直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在这方面我可以给你当参谋,还带‘长’呢!你倒是要我这个参谋还是不要呢?”

老板见陈毅说得既恳切又风趣,连声说:“要!要!请您快说!”

陈毅说:“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个工厂大得很,老板比你利害得多,还雇了一大帮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到脚,细细地搜,那过细的劲头,身上硬是连一根针也藏不住,但结果呢,原料、零件还是大量丢失。为什么呢?老板把工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很重,工资很少;工厂赚了钱对工人毫无用处,他为什么不拿呢?现在中国不同了,工人翻身当了主人,他们懂得工厂生产搞得好,新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们虽然是私人企业,但一样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所以以我之见,废除抄身制,关心工人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兄弟的话,我相信眼前的困难会克服得顺利一点。”

老板听了,觉得有理,于是决定废除抄身制。不到一个月,老板发现车间里的出纱率反而提高了。

陈毅说服资本家,靠的不是行政命令,而是以自身在法国当工人的感受启发老板,说明废除抄身制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的出路。说明只有将工人当主人,相信他们,依靠他们,才能解决眼前的困难。现身说法,亲身经历感受深,往往一言中的,说服力强;现身说法,平易近人,亲切和蔼,这也是陈毅能说服老板的征服力所在。

现身说法术由于所叙述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因而比引用其他事物具有更为强大的雄辩力量和说服力量。

辞锋逆转出人意料——顺势反推术

在论辩中,有时可以从同一件事情中推出与对方论证截然相反的意思,既能直接驳倒对方,又能直接确立自己的观点,这种借对方之势,进行反向推理的论辩方法就是顺势反推术。

鲁迅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提到嵇康和阮籍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他个人的意见,应是信礼教迂执之极:

“魏晋时代,守奉礼教的人看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的也不过是偶然崇奉,……于是老实的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要迂执得多。……譬如有一个军阀,那军阀从前是压迫国民党的,后来北伐军势力一大,他便挂起了青天白日旗,他还要做总理的纪念周。这时候,真的三民主义信徒……到会不谈三民主义,或者听人假惺惺地谈起来就皱眉,好象反对三民主义模样。所以我想,魏晋时所谓反对礼教的人,有许多大约也如此。”

不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通过现象抓住本质,它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先生独具卓识的逻辑力量。加以就近设譬,喻以浅显易懂的例证,反推就有足够的辩证性和说服力。鲁先生在此运用顺势反推术是很高明的。

再如,历史上,奴隶主将奴隶视为会说话的工具,不承认奴隶是人,为此,他们制定了许多奴隶不是人的法规。然而,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指出:“这些认为奴隶不是人的法规,自己却恰恰必须首先承认奴隶也是人。因为人们并没有用同样的法规去规定街上的狗、空中的鸟、山上的牛、水中的鱼、地上的爬虫。尽管它们都不是人。”

这也是借对方立论进行反向推理的论辩技法。这种技法出人意料,猝不及防,往往置敌于“死地”。

某君在大学喜欢辩论。一次是辩论各国人民要不要都搞武装斗争。他是正方,理论上自然有些不支。不料对方得意之中冒出一句:“要是你在西方也那么说,早让人一枪给打死了。”“对”,某君眼睛一亮,“你说的就是武装斗争。”一锤定音。

另一次某君是在宿舍看报引起辩论的。那天,《人民日报》转载法新社一则关于法国妓女(自称性产业劳动者)举行游行的消息,有位同学说:“看,连那样的事也敢发消息,这才是真正的新闻自由,如果中国也有妓女游行,敢报道吗?”某君想了想,回答:“我敢肯定,如果中国有妓女游行,一定报道!”也是一锤定音。

两场辩论,两个一锤定音,用的都是顺势反推术:因为它恰恰点出了让对方否定自己的一面——枪杀自然是暴力行为,妓女游行决不是孤立的社会事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