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胜机智术

制胜机智术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人之力为己所有——顺水推舟术顺水推舟术,作为舌战谋略,是抓住对方的话茬,顺着说下去,让其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折服对手。其特点,是借他人之力,为自己所用,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夏洛克非置安东尼奥于死地不可。示假隐真术要求辩者隐藏自己的意图以假象迷惑对手,采取诱敌之策,使对方作出错误判断,从而取胜。王四以为一无证人,二无证物,于是一口否认。

借人之力为己所有——顺水推舟术

顺水推舟术,作为舌战谋略,是抓住对方的话茬,顺着说下去,让其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折服对手。

在辩论中,顺水推舟术是克敌胜敌的技巧之一。其特点,是借他人之力,为自己所用,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一战术具有出其不意、辞锋逆转的效果。当言辞由顺从论敌的逻辑而突然逆转的瞬间,对方会从暗自欣喜到大惑不解,终至遭受当头一棒,晕头转向地陷入欲辩不能的尴尬境地。

顺水推舟术,是借人之力,为己所用,不作正面抗衡,而是在迂回交谈、辩论中,顺着对方的话说下去,借力胜敌。

某病人牙痛,前去医院拔牙。医术娴熟的医生,手脚麻利,很快把牙拔掉了。病人虽然觉得这位医生还有两下子,但又觉得这一会儿功夫,就被他赚了30元,有点不划算,于是一边付钱,一边挪揄地对医生说:“你们牙医真会赚钱,只用10秒钟就赚了30元。”

医生没有直接反驳对方的意见,只是说:“你要是愿意的话,另一只牙,可以按慢动作给你拔。”病人一听,连连叫道:“千万别这样,还是请你快些给我拔吧。”

牙医对病人的回敬十分巧妙。医疗费的高低并不在于时间之快慢,如果拔牙拔得慢,医治过程拉得越长,病人越痛苦,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牙医答复病人,并不正面讲理,而是顺着对方10秒钟的话茬说下去,使自己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中,曾记述鲍西娅巧用顺水推舟术的策略战胜夏洛克的故事。安东尼奥借了夏洛克3000金币,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提出条件:如果到期还不上,就从安乐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狠毒的夏洛克还要安东尼奥立下借据为慝。借期到了,安东尼奥无力偿还夏洛克的钱,夏洛克执意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来,并告到法院。

这时鲍西娅扮成律师为安东尼奥辩护,她对夏洛克说:“你得请一位外科大夫,免得他流血过多,送了命。”夏洛克非置安东尼奥于死地不可。他说:“借据上没有这一条。”鲍西娅说:“这借约上写的是给你一磅肉,可没有给你一滴血,这说明割一磅肉时不能出一滴血。夏洛克,你就准备割肉吧,可你当心别让他出一滴血来。还有,你割的肉,不能超过一磅,也不能少于一磅,要是你割的肉比一磅多一点或少一点,那就按威尼斯的法律,判你死罪,财产充公。”

要做到割一磅肉而不流一滴血,并且要不多不少,是办不到的,聪明绝顶的鲍西娅制服夏洛克,并不与他正面抗衡,而是顺着借据顺水推舟,夏洛克终于失败了。

一位记者问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到30亿美元!”蒙博托听后发出一阵长时间的哈哈大笑,反问道:“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过吧?!”

记者的提问,表面是问家庭经济情况,实际上是触及政府首脑是否廉洁的政治问题,这对蒙博托来说是要慎重回答的。这种回答难度极高,正面解释是难以说清的,置之不理则会让人误以为心虚默认。而蒙博托则运用顺水推舟术,来个虚而虚之,巧妙地用一个十分夸张的情况来反问对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顺水推舟术巧在对对方攻势的利用,化论敌之力为我之力,大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运用顺水推舟术的关键在于处理好“顺”与“推”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要求能抓住对方关键性的话。

以假隐真假戏真做——示假隐真术

《孙子兵法》中有导致敌方错觉和不意的“示形法”。示形相当于现代战场上用来遮蔽敌人视线的烟幕弹。舌战时可以运用掩盖真相或本意的语言技巧,让论敌产生错觉,使其无法看清我方进击的意图,从而诱使论敌自我否定,达到取胜的目的。

甲:“如果现代医学能准确地测定胎儿的性别,我的爱人要是怀了一个女胎,哪怕是头胎,我也要叫她做人工流产。”

乙:“为什么?”

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女孩子长大了终归是别人家的,我没有儿子,靠谁传宗接代呢?”

乙:“我家倒是有个大胖儿子,现在才3岁,等到过了10岁,我就送他到五台山去出家做和尚。”

甲:“你这是疯了?”

乙:“没有啊,我的精神很正常。因为他不能传宗接代!”

甲:“这孩子有什么毛病吗?”

乙:“没有的事,我不是说了吗,大胖儿子,可以参加健康比赛。”

甲:“那怎么不能传宗接代呢?”

乙:“将来长大了找不到对象。”

甲:“好好的男孩子,哪能找不到对象!”

乙:“到时候社会上只有男人,没有女人,上哪儿找媳妇?!”

甲:“真新鲜,哪有这种怪事?一个社会怎么能没有女的呢?”

乙:“因为女的不能传宗接代。”

甲:“越说越不像话。你,我,还有社会上所有的人,谁不是妈妈生的?妈妈不是女的吗?”

乙:“那时候根本没有妈妈了。”

甲:“没有妈妈?”

乙:“对,当妈妈还没有出世的时候,早叫妈妈的爸爸给‘流’了!”

甲:“啊?——喔……”

乙在这里成功地运用了示假隐真术。不正面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而是变换一种形式,得出同样荒唐的论断,诱使对方否定这种荒谬的论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原先的观点。

示假隐真术要求辩者隐藏自己的意图以假象迷惑对手,采取诱敌之策,使对方作出错误判断,从而取胜。

清朝末年,湖南辰溪县,有一家王四开的招商客栈。一天行商杜大爹住在客栈的单人房间里,一觉醒来,发觉自己的50两银子被偷。那天客栈里并无其他人,行商杜大爹便怀疑是老板王四所为,于是告到县衙门。王四以为一无证人,二无证物,于是一口否认。

县令董仲孚,精明能干,多谋善断,他从王四的神色中觉察王四很可疑,可苦于没有证据。于是董县令秘密派两名能干的衙役去王四客栈,对老板娘说:“客人丢失银子,你的丈夫王四已供认。现在我们来取这包银子。你老老实实地交出来吧。”

谁料老板娘比王四还狡猾,竟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于是衙役按董县令的吩咐把她带回公堂。

当衙役去王四客栈时,县令叫王四伸出手来,用红笔在他手里写了一个“赢”字,然后说:“你到台阶下去晒太阳,如果晒了很长时间,字还没有消失,那么你的官司就算打赢了。”

王四的妻子被带上堂来,只见丈夫在台阶下晒太阳,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又不好跟丈夫说话,心中充满疑虑。当她在堂上声称不知道银子的事时,突然听到县令对王四大声问道:“你手里的‘赢’字还在不在!”王四连忙回答:“在,在,‘赢’字还在!”由于“赢”字与银子的发音相近,王四的妻子做贼心虚,误以为丈夫已招认,不敢再隐瞒,连忙供认:“老爷恕罪,50两银子确实还在我房中马桶里面,分文不少,请派当差的随我回去拿来。”

董县令成功套出银子的关键就在于制造假象,以假隐真,造成对方的判断失误。

示假隐真术要在“假”字上面做文章,要假戏真做,做得巧妙,才能迷惑对方,套出真相。

转移话题从容脱身——金蝉脱壳术

《三十六计》中有“金蝉脱壳”之计。金蝉脱壳的意思就是迷惑敌人,隐蔽地转移或撤退的脱身之法。在论战中,也可用金蝉脱壳术,保存其坚守阵地的形式,抽去内容,以“不退”掩护“退”,伪装真实的行为意图,稳住论敌,以便脱离不利于自己的境地。

在论战中,如果发现自己的处境不利,可以巧妙地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岔开自己不便回答的问题。在外交谈判中时,常运用这种抽身而退的金蝉脱壳术。如:

甲:“我想知道,对××问题贵国所能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

乙:“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是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的有点担心,如果贵国的反政府活动继续发展下去,贵政府是否仍具有维持现行统治的能力。”

甲方希望知道乙方所能采取的最后措施,这点乙方在当时条件下难以宣布,便答以一句“我们最终会解决的”,轻轻带过。其实甲方问的是“怎样解决?”乙方答的是“会解决的。”这句模糊的语言起了掩饰作用,而紧接的话题又把甲方注意力转移了。

转移话题在辩论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不露形迹地掩护自己摆脱困境,顺利退避。如上述谈判中甲的问话就被乙的第一句掩饰过去了,而第二句又将甲的注意力从要回答的问题上引开了。

辩论过程中要做到从容脱身是很不容易的,既要掩饰高明,不露痕迹,又要隐蔽地转移话题,撤退出阵地。善辩的人能将对方提出的问题还给对方,反戈一击,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自己早已从容脱身。

1972年5月,美苏举行最高级会晤。27日凌晨一点,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美苏关于签署限制战略武器的4个协定的会谈情况。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

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啊。”无孔不入的美国记者敏捷地接过话头,探问美国的军事秘密:

“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耸耸肩:“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正在配置的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当然无论如何不会说出在配置多弹头的美国潜艇导弹的数目,这时的基辛格要摆脱困境,唯有采用金蝉脱壳术一法。

基辛格于是答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基辛格巧妙地将对方提出的难题回掷给对方,从而得以脱身。

由此可见,金蝉脱壳术要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根据形势,用转移话题或反击对手的方法,使自己摆脱不利形势,顺利退避。当然,金蝉脱壳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辩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从容脱身。?

假设论点推出荒谬——引申荒谬术

相传,有个佛教徒正在当众宣讲“轮回报应”的佛教教义。他说,人们不能杀生,因为今世杀了什么生物,来世就会变成什么生物。比如:你杀了牛,来世就变牛;杀了猪,来世就变猪。即使杀了蝼蚁,来世也会变成蝼蚁。

他正讲得起劲,有一位姓许的男子插言道:“照你的说法,大家都杀人好了!”佛教徒气急败坏地说:“胡说!我们佛门弟子连蝼蚁的性命都不肯伤害,怎么能杀人?”

姓许的说“你刚才不是说杀什么将来变什么吗。杀牛变牛,杀猪变猪。照你这种说法,那么只有杀人,来世才能变人。这不就是号召大家杀人吗?”这句话把佛教徒问得张口结舌,没话可说。

许姓男子驳斥佛教徒,的方法就是引申荒谬术。

引申荒谬术是人们在辩论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为了驳倒对方的论点,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从中推出非常明显的荒谬结果,再根据逻辑学中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就必然能把对方的论题驳倒。

《古今谭概》记载了一位11岁的少年运用引申荒谬术驳斥诡辩的故事。南昌有一个11岁的少年徐樨,到太原郭林宗家玩。郭林宗家中有一庭院,院里有一树。郭林宗有迷信思想,想把树砍掉,他说:“住宅犹如方口,宅中有树,正如有木,成了不吉利的‘困’字。”

徐樨不以为然,他说:“如果宅中不能有树,那么宅中也不能住人,因为口中有木成了‘困’字,口中有人就成了‘囚’字,‘困’字不祥,‘囚’字更不吉利;如果因为‘困’字不祥而砍掉树,那么由于‘囚’字更为不吉利,人也就不能住了。”

一席话说得郭林宗无词以对,可见,这个少年运用引用荒谬术进行的驳斥是成功的、有力的。

许多名人也常常在论辩中,得心应手地运用引申荒谬术作为反诡辩武器。

杜林说:“谁要是只能通过语言来思维,那他就永远不懂什么是抽象和纯正的思维。”恩格斯在驳斥这种诡辩时说:“这样说来,动物是最抽象的和最纯正的思维者,因为它们的思维从来不会被语言的强制性的干涉弄得模糊不清。”

波格丹诺夫为了否认客观真理,提出了一个“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的诡辩。对此列宁驳斥道:“如果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那么地球存在于任何人类经验之外的论断就不可能是真理了。”“但是不仅如此,如果真理只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那么,天主教的教义也可以说是真理了。”

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这篇文章中驳斥梁实秋“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作品,大多数永远是蠢的,永远是与文学无缘的。”这一诡辩时说:“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鲁迅对梁实秋的回击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揭示的真理至今仍是文学创作工作者的座右铭。

分析事理寻求突破——剖析谬误术

诡辩者故弄玄虚,强辩者强词夺理,他们都是明知无理而故作有理。诡辩和强辩的论证,只能制造出谬误的结论。

谬误是指在论证中反映出的思维错误,即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论辩者的论证违反了真理。

谬误有时是由于文理交待不清而产生的。如:

某局检查员在评估某厂是否能被评为文明单位时,与车间主任发生意见分歧。

车间主任:“文明生产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车间整齐清洁。因此,我们车间已经做到文明生产了。”

检查员说:“依我看,你们车间离文明生产还远得很哩。”

车间主任:“我们车间还有哪里不够清洁,请指出来!”

检查员:“你们车间生产秩序这样紊乱,怎么能说做到文明生产了呢?”

车间主任的谬误在于对“文明生产”的概念缺乏全面理解。对概念的理解不仅要求全面,而且在运用时还要前后含义一致。

对手为了取得“雄辩”的效果,不切实际地强调特定的语句,也会产生谬误。有时,形式主义地乱用统计方法,也会产生谬误。

据说国外流传一个笑话,说的是两个哲学家,想要通过实验,研究饮酒以后神志不清的原因。一个哲学家认为醉是由酒中的乙醇作用于神经中枢引起的;另一个哲学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

“我曾经去小酒馆喝酒。第一夜喝的是威士忌和水,第二夜喝的是白兰地和水,第三夜喝的是伏特加和水。这三夜全部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我使用统计的方法,作出这样的推论:喝的东西分别是威士忌和水、白兰地和水、伏特加和水,而醉的程度三夜都相同,饮的东西三夜相同的都是水。所以‘醉’的原因非常明确,是水。”

统计的方法在辩论中是时常被人运用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重要的不仅在于统计的数字,而在于代表统计数字的事物的内容。

还有自相矛盾的谬误。

台湾少女某甲吸食麻醉品强力胶时,当场被警方查获。审讯时某甲供称:

“我是为了好奇才吸的。是初犯。”

审讯员:“凡是被我们发现的,没有一个不说自己是初犯的。其实大多都是惯犯。”

某甲:“你这样说,没有证据。凭什么证明我是惯犯呢?”

审讯员:“好吧,强力胶是从哪儿来的。”

“是从某丙那里廉价买来的?”

“你是什么时候认识某丙的?”

“5年前。”

“怎么认识的?”

“某乙介绍我去他那买……”

“买什么?”“快说,买什么?你不说,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的!”“买强力胶。”

“以后又去他那里买过几次?”

“记不清了。”

“这5年间你从某丙那里购买强力胶的次数已经多到记不清了,难道你是初犯?明明不是初犯,而是惯犯,这还需要证明吗?”

审讯员就是从她的自相矛盾中找到证明的。自相矛盾以及论敌的一切经不起推敲的论题,是因对方对自己的论断思考不够全面,为对方留下了可乘之机。在辩论中,经过充分了解敌情,深入分析事理及客观事实,特别是敌论的谬误,辩者不难找到突破口,从而单刀直入,取其要害。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论断前后不一,也会造成谬误。

例如某门市部值夜班·上级不发加班费,门市部主任向上级提出要求发给加班费。

上级领导:“谁叫你们夜间值班的?”

门市部主任:“是我们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决定的。”

上级领导:“是你们自己决定的,不是上级安排的,就不能发加班费。”

门市部主任:“如不发加班费的话,那我们只能以后取消加班。”

上级领导:“那怎么行呢?夜间没有人值班,门市部夜晚被盗谁负责?”

这位上级领导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假痴不癫故作糊涂——自言自语术

自言自语术,是一种巧于用拙的舌战谋略。不能直接说话,却故作糊涂,假痴不癫,装着自己对自己说话,其实是故意讲给对方听,借以达到提醒、暗示、劝谕的目的。

或者是因为面子关系,或者是因为面临窘境而难以启齿时,如果采用自言自语术,就足以应对这种尴尬的处境,所面临的矛盾会迎刃而解。这种用拙的方法,常为一些舌战家采用。

冯谖是齐国人,家里穷得不能生存,听说孟尝君喜欢款待客人,于是穿着一双草鞋去见他。

孟尝君问他:“您喜欢什么?”冯谖说:“我不喜欢什么。”孟尝君又问:“您有什么本领?”冯谖又说:“我没有什么本领。”冯谖的谦虚,孟尝君却没有领会,误以为他真的是平庸之辈。于是孟尝君笑着接纳了他,把他安排在下等客馆。左右见孟尝君看不起他,于是用下等菜待他。

过了10天,冯谖弹着他的长剑自言自语地歌唱:“长剑归去吧,吃饭没有鱼。”左右把这些话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按照客礼对待他。”于是吃饭有鱼了。

又过、了一阵子,冯谖又弹起他的长剑歌唱:“长剑归去吧,出门没车坐。”左右都笑他,又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以上客之礼对待。”

又过了几天,冯谖又弹起他的长剑,自言自语地说:“长剑归去吧,没有办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后却问左右:“他有亲人吗?”左右回答说:“有老母。”孟尝君派人给他母亲送吃的用的,让她吃穿不缺。

于是冯谖不再自言自语地唱了。

冯谖从一个下等门客一跃成为上等门客,方法十分奇特,他采用的就是自言自语术。冯谖向孟尝君要待遇,如果当面直说,不免有些降身份,掉身价,这些孤傲之士,决计不会不顾自己的面子,当面伸手要待遇。他于是采用自言自语的策略,看上去是对长剑说话,实际上是讲给孟尝君听的。这种装糊涂的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维护了自己的面子。

自言自语术,可以巧妙地传达自己的话。

某公司经理,其貌不扬,却有巧妙的说服批评方式,他常用自言自语术批评下级而收到好的效果。

冬天,屋内气温低,暖气不足,有的人却不顾别人把窗打开。经理装没看见,自言自语地说:

“今天怎么这么冷?天快黑了,是不是暖气没有啊,老孙,你是否也感到冷。”这么一说,委婉地表达了批评意见。

有个职工上班常迟到。他若无其事地在屋内走动,自言自语地说:“如果大家早点来,我考勤不就没麻烦了吗?”

有人上班老是聊天,他又自言自语地说:“早完事,早收工,大家方便嘛!”

巧妙的自言自语,达到了很好的批评效果,既不使对方难堪,对方也容易接受。

如果有你所讨厌的人在一起,你不愿与他多说话,不妨使用自言自语术,如:

“我怎么这么笨,今天的事还没做完,快做吧,不然下班不能回家了。”

“你看又要开会了,我真不愿去,又不得不去。”

这些自言自语可以摆脱对方,又不失面子。

自言自语术是特定环境中的一种说话技巧,运用恰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和论辩效果。

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两难制敌术

在论战过程中,只列出两种可能性的情况,迫使论敌从中选择,然而不论对手选择哪一种,得出的结果都对他不利,除此以外又别无选择,这就必然使论敌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完全落入我方的控制之中,这种论辩方法称之为两难制敌术。

两难制敌术的关键是要让论敌不管如何选择都感到为难;若有某种选择不能使他为难,论敌就会乘隙逃脱。只有各路设卡,才能使对手无法逃脱,束手就擒。

从前有个皇帝向全国宣布说:“如果有人能说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使我说出这是谎话,那我就把我的一半江山分给他。”人们闻讯,纷纷来到王宫,说了各种弥天大谎,结果都被皇帝一一驳回。”

有一天,一个农民挟着一个斗,来到皇帝跟前。皇帝奇怪地问道:“你拿斗来干什么?”农民说:“万岁欠我一斗金子,我是来拿金子的。”皇帝吃惊地说:“一斗金子!我什么时候欠的。撒谎!”农民不慌不忙地说:“既然是谎话,那就给我一半江山吗!”皇帝急忙改口说:“不,不!这不是谎话。”农民笑着说:“那就给我一斗金子吧!”

其他人的谎话所以被皇帝一一驳回,是因为皇帝说这些人的话不是谎话并没有什么为难之处,而这个农民正是两路设卡,任凭皇帝在“谎话”或“不是谎话”之间作选择都感到为难,终于令皇帝的两难境地于进退维谷。

第一任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年轻时曾遇到这么一件趣事。

有一次,华盛顿家里丢了一匹马,他获悉是一位邻居偷的,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农场去索讨。但是邻人拒绝归还,并声称是他家里的马。华盛顿灵机一动,走上前去,用双手蒙住了马的双眼,对邻居说:“如果马是你的,那么请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邻人答道。

华盛顿放开蒙住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转口辩解。华盛顿又放开蒙住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居哑口无言。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已经证明马不是你的,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

两难选择,其实是一种圈套,而且极易生效。上述两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两难制敌术是一种神奇的雄辩绝招,它实际上是运用二个条件命题和一个析取命题为前提进行推演的论辨方法。因此辩者必须使用有关的正确的推演形式,注意所使用的条件命题必须是正确的、真实的,析取命题必须将某方面的情况列举完全。

有位医生接到请他出诊的电话,他不愿意去,就这样回答对方:

“如果病人病重,那么我去也不能解决问题;如果病人病轻,那么请病人来看门诊,所以病人病情轻也好重也好我都不必去了。”

这位医生是运用两难制敌术来搪塞病人。

古希腊有一个人劝他的儿子不要管公事,因为如果你说公道话,人家就恨你;如果你不说公道话,神就会恨你;你或者说公道话,或者不说公道话,因此不是人家恨你就是神恨你,所以你不要管公事。他的儿子果然被这两难术难住了,不知怎样反驳他的父亲。

如论敌先采用两难术,辩者要驳斥对方的两难选择时,应通过构成一个相反的两难选择,“以毒攻毒”,针锋相对地驳斥对手。

古希腊有个著名的半费之讼的故事。传说有一个叫欧提勒士的人,向著名的辩者普罗太哥拉斯学习法律知识。双方订有合同,欧提勒士分两次交付学费,开始学习时先付一半,另一半等欧提勒士毕业以后第一次出庭官司打赢了再付。毕业后,欧提勒士迟迟未执行律师业务。普罗太哥拉斯等得不耐烦,准备向法庭提出控告,他对欧提勒士说:

“我要到法庭告你。如果我打赢了官司,那么按法庭判决,你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你打赢了官司,那么按我们的合同,你也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不论这场官司我是赢还是输,反正,你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提勒士也不示弱,他针锋相对地说:

“只要你到法庭告我,我就可以不给你学费了。因为,如果我的官司打赢了,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应付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我的官司打输了,那么按照我们的合同,我也不应付给你另一半学费。无论这场官司是赢是输,我都不必付给你另一半学费。”

普罗太哥拉斯和欧提勒士师徒二人都使用了两难制敌术。

两难制敌术可使对方陷入左右为难、进退为谷的境地,明显表现出论辩者进攻的锋芒和力量,是一种很好的克敌制胜的方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谬制谬术

很久以前,在民间传说着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乡下财主站在村头说私房话儿,农夫老田见了,同他们打过招呼就走了。忽然,那个瘦财主说:“黑老田,站住!”

农夫站住了:“您有什么事儿?”

瘦财主说:“你打断了我们的话把子,赔5石谷,折合洋钱50块,3日内交清。”

老田回到家里,愁眉苦脸,茶饭不进,只差没有寻短见,妻子问其故,农夫老实说了。其妻说:

“这有什么可怕的?到时由我来对付。”

到了第三天,田妻叫她男人上山砍柴去了,自己便在门口等着,瘦财主来了,劈头就问:“你的男人呢?”

田妻不慌不忙地说:“我男人上山挖旋涡风根去了。”

瘦财主一听,喝道:“胡说,旋涡风怎么还有根?”

田妻反问:“那么,话还有把子吗?”

瘦财主无言以对,只得忿忿地走了。田妻以谬制谬术,使瘦财主张口结舌。

以谬制谬术有两种类型:顺推术和模拟术。顺推术是按敌论的逻辑推论出一个荒谬的结果,回敬对方,从而使对方陷于被动地位。

有一家家里有人去世,居丧期间,偶然吃了一餐红米饭。有一个管闲事的对此颇有微词:“家里死了人是不能吃红米饭的,因为红色是喜色。”

这家主人反驳说:“难道吃白米饭就是家里死了人吗?”

这家主人反驳对方使用的以谬制谬术就是顺推术,但其形式则是错误的,因为他由对方的观点推出新的观点时使用的是由肯定后果到肯定前题的错误形式。

有个病人走进医院,对护士说:“请把我安排在三等病房,因为我很穷。”护士问:“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吗?”病人回答说:“没有。我只有一个姐姐,她是修女,也很穷。”护士揶揄地说:“修女富得很,因为她和上帝结婚。”

病人听了护士的讽刺,十分生气,回敬道:“好,那就麻烦你安排我在一等病房吧;以后把帐单寄给我姐夫就行了。”

病人回敬护士,是以谬制谬,顺着护士的话进行推论和回敬,这种推论或以谬制谬谋略真是妙不可言,妙就妙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没有任何招架的余地。

模拟术是摸拟论敌的荒谬逻辑,反击对方的方法。

某城客运站候车室里,有一个男青年把痰吐在洁白的墙上,车站管理员对他说:

“同志,‘不准随地吐痰’的标语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我吐在墙上,不是吐在地上。”

“如果依你这种说法,那么我有痰就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了,因为衣服上也不是地上。”

男青年哑口无言。

车站管理员所用的方法就是模拟术,模仿对方的逻辑,予以反击。

以谬制谬术在论辩中不作正面论战,采用对方的方法和逻辑来对付对手,从而折服对方,有令对手无可招架的奇特功效。

层层引申步步深入——正反比较术

正反比较术,是将两件以上的事物的性质、范围、作用等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对比分析,从而取得论辩胜利的方法。

正反比较术是雄辩家迅速摆脱困境、克敌制胜的好方法。

运用正反比较术,可以比较同类事物,也可以比较异类事物;可以比较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也可比较不同对象的同一方面;可以是纵向的比较、横向的比较、现状的比较、历史的比较,也可兼而有之。但不管哪种比较,都应特别注意比较事物的强烈反差,造成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齐威王二十四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一起在郊外打猎。魏惠王带着几分夸耀的语气说:

“你们齐国可有什么奇珍异宝吗?我们魏国虽不算大,尚且有10枚直径为一寸的珠宝,这些珠宝晶莹滑润,玲珑剔透,到了夜间,亮光闪闪,光华四射,能够把前后12辆车子照得通亮,真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贵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怎么连件像样的国宝都没有呢?遗憾!遗憾!”

齐威王微微一笑说:“我们所说的国宝与你们看重的国宝迥然不同:我有一个名叫檀子的大臣,现在镇守在南城,他恪尽职守,爱兵如子,夜不卸甲,使得强悍的楚国人不敢骚扰我国的南部边疆;我有一个名叫盼子的大臣,带兵在高唐驻防,他办事异常精细,防范特别严密,使得赵国人不敢在我国的河流里撒网捕鱼,为国家赢得了一大笔渔业收入;我有一个名叫黔夫的大臣,被派去治理徐州,他文武并用,恩威并施,使得燕国、赵国的老百姓自愿迁移过来的多达7000余家;我还有一位叫种首的大臣,负责维护秩序,缉拿盗贼,他向各地发布告示,晓以利害,让老百姓群起监督,结果歹徒绝迹,盗贼自首,形成了夜不闭门、路不拾遗的太平局面。要讲国宝,以上4位出类拔萃的贤才,就是我们的国宝。他们的思想和业绩所反射的光辉,连千里以外的地方都照耀到了,哪里是那些仅仅可以照亮12辆车子的宝珠所能比的呢!”

魏惠王一听,脸羞得通红。

齐威王将自己的“国宝”与魏惠王的国宝作了一番比较,对方的只能照亮12辆车子,而他的却可以照耀到千里以外,使得天下太平。他将这两种具有极大反差的“国宝”放在一起,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如论敌用正反比较进行诡辩,要反驳这种诡辩,就必须注意对方的材料是否真实、标准是否合理、分析是否全面等。

仿拟对方驳倒论敌——反驳论证术

论敌为某种错误的论点辩护,往往要举出一定的论据来证明其论点成立,这之间就要应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当论敌运用错误的论证方法为其错误辩护时,辩者要反驳对方,可以通过指出其论证的错误,指出论点和论题之间没有联系来达到目的。驳倒了对方的论证,对方的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有这样一则外国幽默笑活:欧伦斯庇格走进一家饭店想吃饭,因为肉还未烤熟,只吃了一些面包就躺在烤炉旁的长凳上打盹。当烤肉端上桌时,店主请他就餐,他说:“烤肉时我都闻饱了。”店主便拿着托盘要收他的肉钱,理由是他说他已闻饱了肉味,所以也应该付同吃肉一样多的钱。于是欧伦斯庇格掏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了钱的声音了吗?”店主回答说:“听到了。”于是他马上抓起银币,放回钱袋,对店主说:“你听到了我的银币发出的响声,正好够付我闻你的肉味的钱。”店主哑口无言了。欧伦斯庇格运用的就是借对方的论证方法回击对方的反驳论证术。

从前,有个叫丘浚的人去逛庙。庙里的老和尚见他比较寒酸,就对他十分冷淡。这时,恰好又有一个当官的也来逛庙,老和尚马上满脸堆笑,下阶相迎,热情招待,十分恭敬。等当官的走了以后,丘浚问老和尚,为什么对当官的这样恭敬,对自己却冷若冰霜。

老和尚说:“你不懂,按我们佛门的规矩,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才是恭敬!”丘浚听罢,猛然间抄起木棒,照老和尚的头猛打。打得老和尚双手抱头,哇哇直叫。

老和尚问丘浚为什么打人,丘浚说:“既然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才是恭敬,那么,我打你就是不打你了。”老和尚满面羞惭,无言以对。

丘浚对付老和尚的方法就是反驳论证术,运用其错误的论证方法来反证对手的观点,从而驳倒对手。

反驳论证术是要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方法,达到戳穿其论证的错误之目的。

辩者有时可以应用仿拟推论术,仿照对方的推论形式推出对方所不乐于接受的结论来驳倒对方的论证。

台湾电视剧《烟雨蒙蒙》中有这么一个镜头:方瑜正在一条充满泥水的路上行走着,突然陆文豪骑摩托车经过,溅得方瑜一身泥水。陆文豪不作任何道歉,开着摩托车扬长而去。这时方瑜骂了一句“神经病”,陆文豪听到后,他又驾车拐回来,强词夺理地说:

“我走这条路是我倒霉,将你溅了一身水是你倒霉,我们各倒各的霉,你干吗骂我‘神经病’?”

面对蛮不讲理的青年,方瑜反击道:

“我走这条路被溅了一身水是我倒霉,你走这条路挨人骂是你倒霉,我们各倒各的霉,你干吗找我的麻烦?”

对此,陆文豪无法回击,只好说:“现在的女孩子,一个个都变得伶牙俐齿了。”悻悻而去。

方瑜仿拟对方的推论形式进行推论,反驳得对方无可奈何。下面的例子更精采:

一位牧师向一位黑人领袖提出诘难:“先生既有志于黑人解放,非洲黑人多,何不去非洲?”

黑人领袖反驳道:“阁下既有志于灵魂解放,地狱灵魂多,何不下地狱?”

这位黑人领袖反驳对方,也是仿拟对方的论证形式进行推论,来达到目的的。

使用反驳论证术要注意,驳倒了对方的论证,并不等于说,对方的论点是虚假的。

以全驳偏以正对误——以全驳偏术

以全驳偏术,就是用全面的、正确的道理去驳斥片面的、错误的道理,通过反驳、暴露对方的偏颇,揭露对方的片面。

鲁迅先生在论战中经常使用以全驳偏术。如:

1934年,江懋祖借口“此生彼生”这一文言表达,要比“这个学生或那一个学生”的白话表达“省力”,于是就得出结论:文言文优越,并且建议中学课本改用文言文。对此,鲁迅先生反驳道:

“这五个字,除了上面的一种意思外,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个秀才或是那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未来的别一世。”“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糊。”最后,鲁迅说:“我就用主张文言的江懋祖先生所举的文言的例子,证明文言不中用了。”

江懋祖只看到文言文字数少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鲁迅正是抓住了这点以全驳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普列汉诺夫和阿克雪里罗得等人为沙俄开脱罪责,堕落成“护国派”。他们炮制了“祸首”论来为自己的叛卖性立场辩解。他们说,首先要找出战争的祸首予以惩罚。因此,各国无产阶级必须起来“保卫祖国”,支持本国政府对德奥的战争。这一辩解看起来相当公正,因为一战是由德国首先挑起来的。但实质上普列汉诺夫只抓住这一点,把对德、奥的战争一概说成是正义的战争,而根本抹煞了决定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对此,列宁愤怒地指出:

“在用诡辩术偷换辩证法这一崇高事业中,普列汉诺夫创了新纪录。诡辩家抓住‘论据’之中的一点,而黑格尔早就正确地说过,人们完全可以替世上的一切找出‘论据’。辩证法要求从发展中去全面研究某个社会现象,要求把外部的东西归结于基本的动力,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普列汉诺夫抓住德国社会民主党刊物上的一句话:德国人自己在战前就承认奥地利和德国是祸首——这就够了。至于俄国社会党人屡次揭穿沙俄对加里西亚、阿尔明尼亚等地的侵略计划,普列汉诺夫却只字不提。”

列宁在这里就使用了以全驳偏术,对普列汉诺夫抓住一句话作文章的行为给予了揭露和批判。

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壮丽诗篇,是全世瞩目的壮举。正如毛泽东说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但张国焘却说红军失败了。对此,毛泽东驳斥说:

“马克思主义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蛤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我们说,红军在某一个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说是胜利了。敌人在某一个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用“以全驳偏术”,以“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去驳斥“天有一个井大”的错误判断,因为天确实不止一个井大,只是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运用“红军某一方面失败了”“敌人在一个方面胜利”去驳斥“红军失败了”的错误判断,因为红军确实没有在总体上失败。这种反驳,以全面性对片面性,以正对误,因而很有说服力。

疑兵之计瓦解对方——窃窃私语术

舌战中的窃窃私语术,是一种疑兵之计。通过耳语形式与对方交谈,借此引起第三者的猜疑和误解,从而达到瓦解对方,达到自己的预定的目的。

《战国策·魏策》曾记载这样的故事。公元前322年,齐泯王约请燕、赵、楚的丞相在卫国聚会,想结成四国联盟孤立魏国。魏王听到后十分害怕,害怕他们联合起来共同讨伐魏国。魏王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四国结盟,则将从东、南、北三面对魏国形成包围,在军事上构成威胁。于是魏王急忙召见相国公孙衍,告以此事,商量对策。

公孙衍说:“请大王给我一百金,我有办法破坏他们的联盟计划。”魏王立即答应了公孙衍的要求,为公孙衍准备好车子。载上百金,并探听到四国和会的具体日期。公孙衍带着50辆车子、大模大样地先期来到卫国。等到齐王到达后,公孙衍用带来的百金买通齐王的随从,赶在燕、赵、楚三国之相的前面,单独拜见齐泯王。

公孙衍拜见齐泯王,来个“礼节性拜访”。他殷勤备至,时而请安,时而寒暄,窃窃私语,但实质性的问题没有丝毫触及。

然而正是这种窃窃私语,却引起了燕赵楚三国的不满和猜忌,他们对齐王说:大王约我们长时间地会谈,没想到大王却背着我们与魏相国公孙衍长时间地会谈,大王是否要与魏联合,共同谋算我们三国呢?”

齐王连忙解释说:“魏王听说寡人前来卫国,特派公孙衍到此慰劳我,我没有同他谈什么事情。”谁知齐王越是解释与魏之间的没有什么秘密,三国之相就越是怀疑他们私下达成了什么默契,最后闹个不欢而散。

这样,公孙衍采用窃窃私语术,成功地破坏了齐燕赵楚的四国联盟。

智泉广告公司业务员陈小姐用窃窃私语术,在拉广告的过程中大见成效。

陈小姐仔细回顾了自己结识的人中,有哪些对象可能愿意或者客观上需要登广告;在这些存在业务希望的对象中又有谁最有经济实力,并且比较注重友情,最后认定方圆电扇厂是理想的进攻目标。不称心的是陈小姐只结识该厂办公室主任,不认识行使决策大权的总厂长。陈小姐想,运用窃窃私语术,适应对象必须是彼此有深交或者至少是较为熟悉的人,既然希望试一试该谈判技法的魅力,那就只好从办公室主任那里开始。第二天,陈小姐装作到别处办事,顺路特意看望身为主任的老朋友,闲聊开了。估计对方并未觉察自己的真实目的,陈小姐神秘地告诉办公室主任一个“好消息”。

陈小姐说:“主任阁下,言谈中可以看出你还没有忘记我这默默无闻的人。那让我怎样报答你这位长官呢(俏皮地笑)?当然,要钱没有,量你也不会要(俏皮地笑),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价值连城的好消息:我们公司最近在省城最繁华的中山广场力争到了一块40平方米的广告区,公司怕客户太多,发生争执,暂时没有张扬。你们厂有兴趣的话,我倒可以帮点忙。但有话在先,要是你们不打算要的话,千万不要告诉别的客卢。”

陈小姐的话,热情诚恳。尤其是她真诚地告诉对方一个“好消息”,足以使对方感觉到消息的重要;进而神秘地叮嘱“千万不要告诉别的客户”,不知不觉地把彼此间的距离拉得很近,使对方倍感亲切可信。两天后,办公室主任陪同主管经营的厂长会见了陈小姐,达成了以20000元价格做一块招牌广告的协议。

窃窃私语术的突出特征就是在言谈中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让人感到,你所说的话、所谈的条件,到目前为止,仅仅只向他透露出来,其他人一概不知,并且其他人也将不能从你这里得到这种特殊的消息,和享受到你提供的特殊条件。要制造神秘感,辩者必须敏锐地注视言谈环境的变化,切不可让其他人“偷听”到这种“秘密”。为此,可以事先告诉对方只能与他一个人谈,或者待他人离开时迅速地把秘密抛出,或者通过暗示手段召对方离开众人到僻静处秘密私下告诉对方。

窃窃私语术是一种以耳语或私下交谈,来达到论辩胜利的方法。使用此术,要注意保持那种神秘感,才会引起别人的猜忌和注意。

以虚对虚如法炮制——以虚制虚术

在论辩过程中,当论敌运用虚概念来故意发难时,辩者不妨如法炮制,用虚概念来回击对方。这就是以虚制虚术。

两个人发生争吵,闹到法官那里。原告指着被告说:“他背着很重的东西,东西从肩上掉下来了,他请求我帮他扶上去,我问他付多少工钱,他说:‘没有什么。’我同意了,马上帮他把东西扶到他肩上。现在我要他付给我‘没有什么’!”

法官想了想,说:“你告他有道理,你过来,帮我把这本书拿起来!”原告走过来帮法官拿书。待他拿起书,法官突然问道:“书下面有什么?”原告说:“没有什么。”法官一本正经地说:“那你把‘没有什么’拿去吧!”

法官制服对方使用的正是以虚制虚术。

以虚制虚术中的“虚”是指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相应事物对象的虚概念,它的产生纯粹是由人们凭空虚构的。辩者应根据对方虚构“虚”的方式不同,虚构出相应的“虚”与之对抗。

阿凡提开了个小染坊,巴依处心积虑想刁难他。一天,巴依来染布,对阿凡提说:“我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不是白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青的,你明白了吗?”

阿凡提说:“明白了,明白了,我一定照你的意思染。”

“我哪一天来取呢?”

“你到那一天来取吧!那一天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又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星期天也不是。我的巴依,如果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巴依由否定所有颜色而得到一个不存在的颜色的“虚”来刁难阿凡提,足智多谋的阿凡提则以牙还牙,通过否定一个星期的每一天而得到一个不存在的日期“虚”来反击。

论敌有时从虚无中引申出某种结论来刁难人,辩者要制服他,不妨从中引申出相反的结论与之对抗,很能奏效。

一个牧师听说一位年老的教徒虔城地信仰上帝,就想出一个主意,要占老头儿的便宜。一天早晨,他赶着自己的大车,来到老头的小屋前,说道:

“昨天夜里,上帝在梦中告诉我说,要我来这儿拉一车玉米。”

老头儿手持长枪,走出门来说道:“你说得对。可是上帝又改变了主意,今天黎明时分,他在梦中告诉我,不要让你拉走我的玉米。”

牧师从奇特的梦境中引申出虚幻的梦话来骗老头,而老头同样从奇特的梦境中引申出虚幻的梦话来与之对抗,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财产。

以虚制虚术是以虚概念对付虚概念的方法,论辩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喻之以利晓之以害——晓以利害术

晓以利害术,是通过分析事件的利害关系,从而激发或中止对方行为的一种舌战谋略。在论辩中,针对对方的不同观点,喻之以利,晓之以害,让对方权衡利害得失关系后,放弃其错误主张,使之与辩者的观点趋向同一。

苏代是战国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也是擅长口才的舌辩家。有一次赵国准备攻打燕国,为了燕国,苏代前去见赵惠文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一只蚌正张开外壳晒太阳,一只鹬啄蚌的肉,蚌合拢外壳挟住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蚌对鹬说:‘今天抽不出嘴,明天抽不出嘴,就有死鹬了。’两个互不相让,渔夫就把它们一起抓走了。今天赵国将要攻击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把百姓搞得疲惫不堪,我恐怕强大的秦国将要成为渔夫啊。所以希望赵王仔细考虑啊。”赵惠文王听了,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苏代以生动的比喻,分析了燕赵秦三国的形势,说明了赵国攻打燕国的危害性,由于利害关系说得明白,赵王就打消进攻燕国的念头了。

楚国贵族伍子胥,避祸到了吴国,途中被守边士卒抓住。伍子胥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威胁说:“其实国王追捕我,是想得到我的家传珠宝。可惜在逃跑途中,我已将他丢失。如果将我押送回楚,我就说你们夺了珠宝独吞了,不如放了我,你我都无事。”士卒听到这种威胁,越想越怕,越想越不利,就把伍子胥放了。

恰当地使用晓以利害术,可以起到震聋发聩,鞭辟入里的奇效。伍子胥通过晓以利害,向士卒讲明将他押送回楚的严重后果,从心理上威慑对方,取得被释的胜利。

要能顺利施行晓以利害术,自己必须对其中的利害得失有深刻的了解,成竹在胸,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对方,取得共同认识。

某市无线电厂由于长期亏损,债台高筑,濒临破产。这天,该市电视机厂对无线电厂实行有偿兼并的大会在无线电厂举行。上千名职工感到耻辱,坚决反对兼并,人们争吵着,吼叫着,吹口哨,鼓倒掌,一片混乱。

这时,电视机厂刘厂长扯大嗓门:“我告诉你们一个事实:到下个月工商银行的抵押贷款已经到期,无线电厂马上就要破产,上千名职工就要失业!难道你们愿意这个具有几十年历史的我市唯一的收录机专业生产厂家破产吗?难道我们厂上千名职工心甘情愿失业,重新到社会上待业吗?请问,谁能使无线电厂不破产?谁能使上千名职工不失业?是能人,请站出来,有高招,请拿出来!你们反对兼并,拿出主意来!”

骚动的人们顿时静了下来。她面对上千双翘首以待的眼睛,接着说:

“我刘××不是资本家,是国家干部。就我个人来说,叫我兼并无线电厂,我才不干呢!我又何必自找苦吃?可是我是共产党员,看到国家受损失,我于心不忍啊!”

这时有人站起来:“我要问刘厂长,你能保证我们不失业,无线电厂不破产吗?”

刘厂长说:“有些同志对我不信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了解嘛。请大家放心。从并厂后第一个月起,如果再亏损,由我刘××负责。我和大家同舟共济。如果要跳海,我刘××第一个带头跳,至于具体办法,我这里就不说了!”

这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骚乱的会场,训斥制止都不行,婉言相劝也不行,这时,刘厂长直陈并厂与不并厂的利害得失,终于镇住了混乱的会场,打破了人们的认识障碍。

设瓮诱敌制服对手——请君入瓮术

在辩论中,发现对方提出根本无理的问题时。可模拟同样的无理问题,作为许诺解答的前提,只要对方能解答,自己也一定能解答。这种辩论技巧叫请君入瓮术。

传说在我国云南边境的白族中,有位聪明伶俐的姑娘,这位姑娘特别善于辩论应答,什么问题也难不倒她。

有个大土司想了个点子,企图难倒巧姑娘。他把姑娘叫来,还让人牵来一匹马,自己骑在马上,一脚踩着马蹬,身子向上一挺,问巧嘴姑娘:

“你说我是上马,还是下马?”

这意思很清楚:如果说他是上马,他就下马;如果说他是下马,他就上马。无论说他上马还是下马,都不对。

巧嘴姑娘缓步走到门边,伸出一脚踩在门槛上,另一脚踩在门外,反问土司:

“你说我是进门,还是出门?你先回答出我的问题,我就能回答你的问题。”

这意思很明白:你说我是进门,我就出门。你说我是出门,我就进门。不管你说进门还是出门,都错。

原先洋洋得意的土司一听巧嘴姑娘的问话,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只好悻悻离去。

巧嘴姑娘所用的办法就是请君入瓮术。

在论敌无理,反而装作有理,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可用请君入瓮术先设一个圈套或埋伏,然后再出其不意地将对手从道理上制服。

30年代中期,香港有一起诉讼案子:英国商人威尔斯向广州茂隆皮箱行订购了3000只皮箱。到取货时,威尔斯里敲敲,外看看,却说:“皮箱内层有木板,不可算是皮箱。我要向法院提出起诉,要求赔偿百分之十五的损失。”在法庭上,威尔斯执理强言。而法官也一味偏袒威尔斯。在这种情况下,律师罗文锦出庭为被告辩护:

他站在律师席上,取出一只金怀表问法官:“法官先生,这是什么表?”

法官说:“这是伦敦名牌金表。可是,这与本案没有任何关系。”

罗文锦继续问:“这是金表,你已承认了,不再怀疑它吧?”

“不怀疑。”法官肯定地答道。

“请问,内部机件都是金制的吗?”

法官这才感到中了律师的埋伏。罗文锦又进一步说:“既然没有人否定金表的内部机件可以不是金做的,那么茂隆行的皮箱案,显然是原告无理取闹,存心敲诈!”

这样的论辩简洁明快,很成功,律师把话题引开来,摆了一个大家都承认的事实,设下埋伏,然后让法官也承认这个事实。趁他误入埋伏且尚未察觉,让“伏兵”出击,进行类推,终于使对方在劫难逃。

请君入瓮术还指诱使论敌自掘陷井,自蹈覆辙,自陷罗网的雄辩方法。

在审讯冒牌记者乙的时候。审讯员甲是这样设瓮诱敌,戳穿其伪装的:

甲:“你是干什么的?”(开门见山)

乙:“晶报记者。”

甲:“你当了很久记者吗?”(乘势深入)

乙:“是的。”

甲:“那一定写了不少报道吧?”(点火备瓮)

乙:“当然。”

甲:“请指出你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请君入瓮)乙:“这……”

甲:“看来你是个冒牌货!”(揭穿老底)

乙:“……”(汗颜,无言以对)

请君入瓮术是针对论敌的无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也是辩论中的一种重要技巧。其特点是设好圈套,诱敌深入,把论敌引入罗网,再制服对手。

急中生智化险为夷——化害为利术

论辩无不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而利与害又总是首尾互随、紧密相连的。

在论辩中,当你面临对方责难,如果思维仍旧依照原有的轨道,作“直线运动”,惴惴于眼前的威胁,丧失信心,或者盲目蛮干,准备孤注一掷,那就无力摆脱被动局面。

在这种方寸已乱的情况下,你已经失去了自控能力,深深地陷入他控之中,往往无法招架。既然不能扬汤止沸,何不摆脱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另辟蹊径,来一招釜底抽薪呢?

在有利的情况下想到有害的一面,论辩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害的情况下想到有利的一面,抗拒论敌威胁的对策思想就可望萌生。

富有论辩经验的雄辩家,自己不仅看到“利”与“害”互相对立的状态,而且能看到“利”与“害”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可能。这就是所谓在利思害者有远见,在害思利者有急智的“化害为利术”。

你如果能在谈笑风生、论证头头是道时,既能防言辞疏漏,勿使论敌乘虚而入,又能在处于论辩的被动局面时,沉着、机智、化险为夷。如能如此,有远见、有卓识、有急智的雄辩家称号,就非你莫属了。

利与害的辩证法在论辩中的运用是没有固定模式的。身经百战的雄辩家,往往能解纷于造次仓皇之际,决难于从容谈笑之中。

胸有雄辩权谋的人,常常面对有害于己的论题,轻而易举地进行化害为利的变化思考,摆脱窘境。

《战国策》记载,齐宣王召见颜蜀,露出骄倨之态呼唤:“蜀,走过来!”想不到颜蜀也摆出高贵的样子,对齐宣王呼唤道:“王,走过来!”齐宣王将要发怒时,颜蜀辩道:“我走过去了,是仰慕王的势利,而我叫王走过来,是让王表示趋奉贤士。如果叫我做仰慕势利的事,还不如让王做趋奉贤士的君主啊!”

齐宣王倒也无可奈何了。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某一天黄昏,看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就要随行的冯诚修即兴赋诗。冯诚修应声吟道: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

吟到此处,乾隆有意难他,说要他吟的不是白鹤,而是黑鹤,但前两句已出口,又不容更换。众文人学士都替冯诚修捏了一把汗。冯诚修不慌不忙,顺势接着道: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黑池。

将吟白鹤的诗立即续成了吟黑鹤的诗,下半首由白变黑,构思可称天衣无缝,不同凡响。

怎样培养运用化害为利雄辩技巧的能力呢?

化害为利术要处理好心理上的应急状态。

有人在应急状态下惶恐不安,手足无措、思维混乱;有人却能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及时化险为夷。这两种人的区别就在应急状态下引起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不同。

前者表现出求同思维的弱点,他们只习惯从固有的条件和目的寻找答案,只会追随因袭守旧的思想活动的轨迹,不敢根据论辩实践的发展去创作新的思考。缺乏别出心裁、进行反思的习惯。其思维状态呆滞,思维领域狭小,思维中不敢大胆跳跃、灵活转向,只能在恪守思维的固定程式中,束手待毙。

而后者则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不依常规,寻求变异,能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敏捷地搜寻各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应变方案。

在应急状态下处之泰然,运用辩证的方法,透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制约关系,开展多向性的思维活动,思路开阔。这是运用化害为利术所必须具备的智力条件。

静待战机以弱制强——后发制人术

巴尔扎克说:“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饥。”

后发制人术是静待时机,以劣胜优,以弱制强的战术。论战中,先让敌一步,等待对方暴露弱点,避敌之长,攻敌之短。舌战上的后发制人术,在于捕捉对方的虚弱之处,在迂回之中寻找后发制人的战机。

三国杨修乃是能言善辩之人,他口才出众,思维敏捷,连曹操也说不过他。张松来到曹操处,张松与杨修展开了一场舌战。张松来个后发制人,使杨修败在他的手下。三国演义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张松知道杨修是个能言善辩之人,有意要难倒他。杨修也仗着自己的才干,小看天下之士,不把张松放在眼里。当时见张松话中带刺,于是邀请张松到书院里,分主宾坐下。杨修对张松说:“蜀道崎岖不平,远道而来,辛苦了。”张松说:“奉主公之命,即使赴汤滔火,也不敢推辞。”杨修又问:“蜀中人才怎么样?”张松说:“文人有司马相如那样的天资,武人有严君平那样的精英。三教九流,出类拔萃的,记也记不清,不能数尽!”杨修又问:“当今刘季玉手下,像您这样的人才还有几个?”张松说:“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忠义慷慨之士,数以百计。像我这样无才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杨修问:“你现在任何职?”张松说:“滥竽充数做个伴驾的差事,非常不称职,大胆请问您在朝廷做什么官?”杨修说:“现任丞相府主簿。”张松说:“早就听说您家中世代都是做大官的,你为什么不在朝为相,辅佐天子,却洋洋得意地做相府门下的一名吏员呢?”杨修听后不禁满脸羞红。

杨修与张松的对辩,一主一客,一攻一守,杨修占攻势,张松居守势。一问一答,虽然彬彬有礼,却唇枪舌剑,处处有陷阱。杨修发问,张松回答,随口而出,又出口成章,不加思索。当问到“公居何职时”,突然反击。这一击,击中杨修的痛处,使之“满面羞惭”。张松胜杨修,防中待机,抓住对方弱点,给以致命一击,显示张松高超的口才。

当辩者面临论敌理直气壮,论证组织严密,无懈可击时,应当避其锐气,静待其变,自己乘机积蓄力量。随着对方论证的发展,特别是对手见己独霸论坛,滋生骄纵轻敌情绪时,往往会暴露出一些立论上疏于防范的破绽,这时后发制人的时机就成熟了。

1983年初夏,陆××等人以国产“速效伤风胶囊”和“维生素E胶丸”冒充日本进口“救心丹”,以数十元一粒的高价,骗取钱财。此案在法庭辩论时,公诉人与被告的辩护律师之间,就此案的定性问题展开了辩论。

公诉人在发言中提出的命题是:“被告人陆某等犯了诈骗罪,而不是制造、贩卖假药罪。”公诉人陈述时侃侃而谈,议论风生。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仔细聆听了公诉人的陈述,归纳出他的主要论点是陆某等行为不符合刑法规定的“以营利为目的,制造、贩卖假药危害人民健康”的特征。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从“洗耳恭听”公诉人列举的理由中发现对方对于构成贩卖假药罪的概念和主要特征还不明确,影响了对被告陆某等所犯罪行性质的认定,意识到据理反驳应从贩卖假药罪的法律概念入手。

辩护律师最后对论敌一一反驳,作出论断:陆××等的犯罪行为符合贩卖假药罪的特征。

在这场辩论中,辩护律师用的是后发制人术,以最大的耐心,认真听完对方的立论发言。对方在初始阶段,组织较严密,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随着论战的深入,可能会出现可乘之机。“后发”的力量是从对手冗长的议论中产生出来的。

后发制人术,可以给辩者充分酝酿辩词的准备时间,而且辩驳命题的成立、论证理由的构思,能紧密配合论战现场的战略需要,完满适应论战形势的变化。

在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论战局势下,后发制人术是一种很好的对策。

移花接木巧于周旋——闪避答问术

在论辩过程中,当对论敌的某些问题,辩者一时难以回答或不愿回答、不屑于回答时,就可使用闪避答问术。这种方法往往能表现出论辩者灵巧的应变能力和巧于周旋的聪明才智。

当辩者遇到难答的问题时,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可以绕过这个问题而谈其他有关的问题,即“移花接木”。

日本一位著名影星到上海进行艺术活动时,中国朋友十分关心这位30岁还未结婚的电影艺术家。有人问她什么时候结婚,这位影星微笑着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这一回答十分巧妙,把“在何时结婚?”的问题变成了“在何地结婚度蜜月”的问题,避开了她不想公开正面回答的问题,使人不好再问下去。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访问我国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时,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难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答到:“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约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早先所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的回答闪避了问题的实质,但又围绕提问而展开,较好地应付了对方的难题。

当辩者不屑于回答对方的提问时,可以用循环语句来加以闪避。比如:

甲:“小弟弟,你今年几岁了?”

乙:“比去年大一岁。”

甲:“那你去年几岁啊?”

乙:“比今年小一岁。”

甲:“你家里有几口人?”

乙:“和家里牙刷的数目一样多。”

甲:“那你家里牙刷有几把呢?”

乙:“每人一把。”

甲:“小弟弟,你们学校在哪儿?”

乙:“在马路北边。”

甲:“是哪一条马路啊?”

乙:“校门口南面的那一条。”

这个小孩对于对方的问题不屑于回答,于是用循环语句回避了。甲句话靠乙句话作注,而乙句话却又倒回来要甲句话解释,令人摸不到答案的边,巧妙地闪避了对方的问题。

闪避回答术可以通过设定某种条件来达到闪避的目的。如:

从前有一个中国驻法国使馆的官员,在宴会中与一位巴黎小姐跳舞,巴黎小姐突然发问道:“法国小姐和中国小姐两者当中,你更喜欢哪一国的?”

这话突如其来。实难作答。如果说喜欢中国的多一点,不免有失外交礼貌;若说喜欢法国小姐多一点,则自己是中国人,更为不妥。随员略思片刻,不慌不忙地答道:

“凡是喜欢我的小姐,我都喜欢她。”

这个随员通过设定条件,巧妙的回答了对方的难题。

闪避答问术,还可以将对方的问题推回给对方,要对方自己作答,从而达到闪避的目的。

几年前,一些青年美术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反响较大的人体油画展。画展期间,有位外国记者采访一位青年女画家,先通过一些话使该画家做出“女模特儿具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之类的回答,接着话锋一转,将了一军:“假如让你当人体模特儿,你愿意吗?”

这确实不好回答。说“愿意”吧,这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这么公开的表白,对于一个青年女性并非易事,说“不愿”吧,显然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于是,聪明的女画家说:“这是我的私事,我没有必要回答。”这样便解脱了困境,且自然而有道理。

闪避答问术随人随时随地而不同,其主要作用在于防御,回避。

智而示愚愚而有智——大智若愚术

本来足智多谋,却装着很愚蠢,即智而示之以愚,能而示之不能,借此欺骗对手,争取主动。这种论辩方法叫大智若愚术。

在辩论中,有时面对谬论,可假装糊涂,假装没有听懂对方的话的本意,顺着他的话,引出显然荒谬的结论,并进行辛辣的讽刺,从而获得很好的论辩效果。

例如,在西方某国的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许多旅客正排队购买机票,秩序井然。一个衣着笔挺的绅士,手拄“司的克”,挤到最前面,粗暴地指责售票员效率太低,耽误了他的时间。他唾沫四溅地大声嚷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边说边用手指着售票员,摆出一副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架势。

售票员平静地转过脸去,对票房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位先生需要咱们帮助回忆,他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售票员又向排队买票的旅客问道:“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他已经忘记自己是谁了。”

这些话引起人们一阵哄笑。笑声中,那位绅士羞得满脸通红,只得悻悻地回到后面,依次排队。

这位售票员使用的技巧就是“大智若愚术”。

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中,美国总统杜鲁门向斯大林暗示美国已制成了原子弹,可是斯大林毫无反应。许多人事后回忆说斯大林似乎有点聋。

事实上,斯大林听得一清二楚。会后他对莫洛托夫说:“应该加快我们的工作进度。”

这说明斯大林是在用大智若愚术来对付对方。装聋作哑,回避对方的问题,掩盖自己的行动。

大智若愚术是以表面的愚蠢假象来迷惑对方,争取主动,并进而给论敌以打击的论辩方法,其特点就在于“愚”而有智。

大智若愚术是一种“演戏”的方法,可用各种方式装成愚的姿态,达到自己的目的。

1936年,正值抗战之际,蒋介石派他的侍从晏道纲到陕西的东北军任参谋长,实际上是当监军,督促“剿共”。他俨然以蒋的化身自居,趾高气扬。

为此,东北军将领深为不满,但敢怒不敢言。

在一次宴会上,正当大家举杯畅饮之际,忽见东北军的一位军长王明哲连吐两口酒,把酒杯往身后一掷,前仰后合,推开搀扶他的人,醉醺醺地发表起演说来:

“不要拉我,让我讲几句……我们的老家在东北,被日本鬼子占了!我们以为委员长能领导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从东北到华北,华中,这次又来到西北,辗转数万里,无非是想实现打回老家的愿意!……谁想,到陕西打仗,损失得不到补充,牺牲的官兵和家属得不到抚恤,阵亡的遗族,流落西安,一点救济办法都没有……张副司令的处境更让人伤心,他每月的收支费才10万元,还赶不上胡宗南师长……真令人伤悲啊……”说着嚎啕大哭,泪流满面。

在座的东北将领无不悲痛,而晏道纲坐在席位上极其尴尬。

回家路上,王明哲问随从:“你看我这出戏演得怎样?”随从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他的用心。

原来,王明哲根本没有醉,他是借酒撒疯,说话给晏道纲听的。他把东北军想打回老家的心里话,把对蒋介石的不满,发泄了出来。而这些话,是绝不敢公开散布的。然而在“醉酒”中说出来,对方也无可奈何。可见,这种借酒态说真话的办法,不愧是一种特殊的、机智的论辩方法。

大智若愚术是曲线型思维的结果,即采用拐弯抹角的进攻方式。因此,用此术可以产生强大的嘲讽和幽默的效果。

有个绅士,表面对朱哈装得很尊敬,每当见面时,总是客套应酬一番。

一天,朱哈前去拜访绅士,当他快到绅士家时,看到绅士正站在窗口向外观望,但当他走近时,绅士却到屋里躲了起来。朱哈敲了敲门,说道:“我是前来拜访绅士先生的,如能得到你们允许的话。”

绅士家里人告诉他:“先生刚出去了。您今天光临我家,碰巧他不在,如果先生知道了,也要感到遗憾之至的。”

朱哈听到如此回答后,大声说道:

“很好。但是,请告诉绅士先生,如果他以后还要外出的话,请不要把头留在窗户前,以免引起人们的怀疑,指责他伪善。”

朱哈故作愚蠢,说成绅士先生外出把头留在家中窗户前,似乎人首可以分离,而正是这种貌似愚蠢的话,表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论辩天才。

红脸白脸相互衬托——双簧制敌术

双簧制敌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互相配合,互相借力,以此来说服对方。在论战中,观点相同、目标一致的两人,一个扮演攻方,一个扮演守方巧妙配合,能产生巨大的说服力量。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玄同与刘半农就曾演出过一场双簧戏,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先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代表复古派的观点,指责新文学“流弊甚多”,“大放厥词”,力主“以保存国粹为当务之急”;然后再由刘半农出面,写了《复王敬轩》,针对“王敬轩”的反动论点,痛快淋漓的逐一批去,大灭了复古派的威风,大长了新文学的志气。

在论敌分散而隐蔽,或企图用沉默战术来拖延战机的时候,双簧术可以收到树立黑靶,提供战机,震聋发聩的作用。

当年马克思就赞赏过恩格斯采用此术道:“你从资产阶级观点对书进行抨击的计划是最好的作战方法。”因为它打破了敌人用沉默战术来扼杀《资本论》任其自生自灭的阴谋,使这部经典巨著的革命观点迅速为世人所知,引起了思想界的一场地震。

在政治思想工作中,采用双簧制敌术,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某校特级教师老李曾与派出所的王警官一起用此术教育挽救一个失足青年。张青是李老师的学生,绰号“座山雕”。他邻居家自行车和手表失窃,经检举怀疑是张青偷的。派出所的王警官身穿警服,正色上坐,十分严肃,问:“叫什么名字?昨天下午3点50分上哪儿去了?为什么不上课?”又对他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情况,之所以还未来找你,主要是给你一个机会。你们学校杨小山为什么判了5年,不仅仅在他的罪行,还在于他态度恶劣,不争取宽大处理。”

最后对张青说:“今天在办公室先考虑一个上午,下午我们再找你。”

王警官走后,李老师马上找张青谈心:“你看,派出所的王警官为什么在学校找你?这正是为了挽救你啊!你父母离婚,你妈为了培养你,晚上还要替别人缝衣服,你这样做,对得起你妈妈吗?现在你别急于把你做的坏事告诉我,先仔细想想,想通了,想明白了,再告诉我,我并不是要抓你的把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现在要的是你的真心,要你真正地改过自新,而不是假的。如果要抓你,现在就不这样与你谈了。我有50多个学生,在你身上下了那么多功夫,为什么?是要你真正改正错误,你可以对不起我,但不能对不起生你养你为你吃尽苦头的妈妈。”

李老师一席话,使张青感动得热泪盈眶。

张青终于交代了偷窃自行车、手表的事,并表示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李老师和王警官从不同侧面向张青展开攻心战。这样一软一硬,恩威并施,终于攻破了失足青年的心理防线。

双簧制敌术以红脸白脸相互衬托,相辅相成,来达到说服目的。这种战术在经济谈判中往往能收到好的效果。

美国富翁霍华·休斯生前曾为了大量采购飞机而亲自与飞机制造商的代表进行谈判。休斯要求在条约上写明所提的三十几项要求,双方各不相让,谈判中硝烟四起,矛盾迭出,终于发展到休斯被“踢出”谈判场地的局面。休斯后来派遣他的代表出面谈判,并告诉他的代表,只要争取到11项非得到不可的条件,他将感到满意。

该代表经过了一番谈判后,竟然争取到休斯所希望的三十几项要求中的30项。当休斯问及该代表怎样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时,该代表回答道:“那很简单,每当谈不拢时,我就问对方:‘你到底希望与我解决这个问题?还留待霍华·休斯跟你解决?’结果,对方无不接受我的要求!”

白脸的傲慢、苛刻、僵硬,这只不过是一种策略,一种手段,为红脸的谈判起到陪衬作用。红脸轻易取胜,只是借力于白脸的反衬。因而这种手段往往相互作用,微妙而有趣。

双簧制敌术在论辩中因为有红脸白脸相互衬托,其说服力大,诱惑力也大,成功率也较大,所以,双簧制敌术是一种很好的克敌制胜术。

以假驳假诱敌上当——巧用假话术

在论辩中,为了迷惑论敌,诱敌上当,进而战而胜之,有时也不妨说假话,以取得真话所难以取得的论辩效果。这种舌战谋略,称之为巧用假话术。

在某些情况下,如安慰病人、照顾朋友、平息争端等,运用巧妙的假话比说真话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位老太太的儿子性情粗暴,有一天酒后回家,和妻子几句话说不来就动手砸东西,闹得天翻地覆。妻子一怒之下,写了离婚诉状送到法院。法院调解无效,亲朋邻里百般劝说无济于事,这时,老太太对法官说:

“我支持媳妇的意见,你们就给判离了吧。”又转身对儿子说:“你这样的人,不配有这么好的妻子。”

在场的人都感到奇怪,觉得老太太的话说得有点叫人不可理解,哪有婆婆支持儿媳妇离婚的。老太太又以真诚的口气对儿媳说:

“这个家都是你来后挣下来的,房子、家产、孩子都归你,你先自己过着,家里的活忙不过来,我和你的兄弟们来帮助你。以后遇有机会,我给你选一个好女婿。”老太太的话音未落,媳妇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

不难看出,这位老太太说的“我支持媳妇的意见,你们就给判离了吧”,显然是假话,她之所以这样说,一是为了教育儿子,二是为了平息儿媳妇的心头怒气。这充分显示了老太太对假言的妙用。

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无赖之徒。这些人行为粗野,语言粗俗,且喜欢以武力威胁别人。对待这些人如果以硬相碰,容易形成“骑虎”之势。如能斗智斗谋,用巧妙的假话来震慑。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拔萃书室读英文时,偶于课暇赴九龙访友。途遇一走江湖卖假药的,鼓其如簧之舌,自诩药丹神效。路人围观如堵,中山先生恐人受骗,当众揭发伪药足以害人,众皆哗然。

这江湖客见对方不过是年轻学生,居然敢来挑衅,极为愤怒,随手捡起一块石头,凶狠地对他说:“你不信,我将你的脚打断,再为你整好。”

其时,孙中山先生身着蓝布宽袖长衫,反背双手,右手拿着半截甘蔗,一时急中生智,举起来对准江湖客说:“这有什么稀奇,看我先一枪打碎你的脑袋,再来将你整好。”对方一听,真被唬住了,他搞不清中山先生的底细,信以为真,一时惊惶失措,经众人劝解而罢。

中山先生一句假话,震慑了江湖卖药人,令对方狼狈而逃。足见巧用假话对一些为非作歹的坏蛋,具有极强的震慑力量。又如:

一天,一位十分美丽的姑娘在马路上走时,在她身后有个青年总形影不离地跟随着。姑娘回过头来,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老跟在我后面?”

青年激动地说:“你太美了,我爱你,你是美丽姑娘中最美丽的一个。”

姑娘嫣然一笑,说:“谢谢,在我后边走着我妹妹,她比我美上百倍呢!”

“唉呀,是真的?”那青年非常高兴,马上调头跑去。

他跑呀跑,根本不见姑娘的影子,只看到蹒跚地走来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太婆。他知道上当了,又回转身去追赶美丽的姑娘,他质问道:“你为什么骗人?”

“不,是你骗了我!如果你是真心地爱我,那就不会跑去追另一个女人了。”

那青年被说得面红耳赤,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这位姑娘以一句假话,给了无耻之徒以一记有力的耳光。

假话在论辩中有时能制服论敌,但是只能用来以假驳假,切不可以假驳真。巧用假话术,能帮助辩者说服或制服论敌,辩者可视情况灵活加以运用。

拆墙去障心悦诚服——解除戒备术

论辩双方进入论辩时,都怀有一定的戒备心理。如果这种心理太强,就会造成论辩的心理障碍,谁也难说服谁。所以,论辩开始,首先要注意解除对方的戒备心理。

遇到有戒备的论辩对手,如何解除其戒备心理呢?

一是要积极主动地表示己方对对方的关心。表示关心不宜开门见山地把关心之类的话和盘托出。辩者要表现得若无其事,和对方谈些对方感兴趣的事,使自己的诚恳感情掺进对方意识里。要做到这一点,对话题选择很重要,可先聊聊眼前的事物,如以对方携带物,穿着之类乃至对方的一个动作作话题,如果对方愿意回答你,一定要注意倾听,并辅以点头微笑,表示对他的尊重和关心。

二是要顺着对方的心理趋势进行论辩。顺着对方的心理趋势,很重要的是以对方的认识基点为起点。不管对方认识如何,它总是一个客观存在。如果一开始就把分歧之点提出来,立即会引起戒意。

三是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在论辩中,对对方谈话中表现出来的观点,只要是同意的,就应立即作出表示赞同的反应,但是,不宜只说:“对”“是的!”这类太简单的肯定语句,似乎你是“判官”。最好你能加进一些赞扬性的话:“你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很深刻!”也可顺着对方的观点补充一两句事实,使他认为你是真心考虑他的观点。通过你的发挥,对方与你的共同点得到了强调,有助于抵消对立的情绪。

要达到从心理上说服对方的目的,有时候不能流于理论,应改从对方容易接受的琐小的事入手。杰出的推销员,最精于此道。如,推销某种东西时,说:

不买不要紧,先拿在手里试试它的感觉吧。

推销香水时又说:怎么样,闻一闻它芳香的气味吧。

先避谈买不买,只求对方试试感觉。

如此从小到大,一步跟一步地进击。这种过程,不会让对方觉得有何心理压力。

将打算说服的是什么,及早而明确地指出来,可使对方在生怕拖长时间的时候戒意尽除。

下面是电机公司的推销员采用这个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

他把一具马达卖给A公司,对方在使用一段时日之后,提出抱怨说:

“你们的马达起动之后不久就烫得叫人不敢摸它。”

这位推销员到了A公司,和对方负责人之间发生这么一段对话:

B(推销员):“听说,马达起动后烫得叫人摸不得,要真是这样,下次再也不敢向贵公司销售这种鬼玩意了。贵公司要买马达,当然要选择热度符合协会基准以下的马达,是不是?”

C(A公司工厂管理员):“是。”

B:“依照协会的规格,马达的热度可以比室内温度高华氏72度,是不是?”

C:“是。”

B:“贵公司工厂内的温度是多少?”

C:“大概是华氏75度吧?”

B:“那,75度加上72度,不成了147度了?把手放进这么热的水里面,一定会给烫伤的,是不是?”

C:“是。”

B:“这么说,得小心碰到马达,否则,必然给烫伤,是不是?”

C:“是。”

A公司工厂管理员只好承认错在自己,又同意继续向这个机电公司购买同类马达。

解除戒备术,是攻破对方心理防线的方法,运用此术,可以拆墙去障,使对方心悦诚服,从而制胜。

自相矛盾不攻自破——矛盾相斥术

论辩中的矛盾相斥术,是论辩者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规律的“两者不能都真,必有一假”的逻辑要求,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算得上是描写历史上雄辩家们杰出论辩才能的上乘之作。在这个故事里,诸葛亮与东吴谋士张昭的一段交锋中,都各自较好地运用了矛盾相斥术。

孔明为完成孙刘结盟的重任来到东吴,当鲁肃引之与东吴群臣见面时,谋士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除乱贼。……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口,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张昭驳斥孔明:“自比管、乐。”他先假定反论题“诸葛亮不能比管、乐”。然后用一系列理由证明“诸葛亮不能比管、乐”。这个反论题是真,从而说明了诸葛亮的原论题“自比管、乐”为假。

其实,张昭的一席话,并非只是攻击诸葛亮不能自比管、乐,更是在论证刘备与诸葛亮是无能之辈。诸葛亮当然不肯示弱,当即予以反驳。书中继续写道: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相识哉?……吾主刘豫州,向日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肯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廓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此非夸辩之徒,虚誊欺人,坐议立谈,无之可及;临机就应变,百无一能。—一诚为天下笑耳!”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诸葛亮面对张昭的挑衅,也采用了矛盾相斥术予以反驳。他通过论证“刘备、诸葛亮是无用之辈”的反论题“刘备和诸葛亮不是以虚誉欺人,坐议立论之人,而是考虑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有主谋之人”为真,从而说明了张昭的论题:“刘备与诸葛亮是无用之辈”为假。

矛盾相斥术,还表现在论辩中,抓住对方自相矛盾的地方加以暴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战胜对手。

一个小男孩子去面包店买了两个便士的面包,发现面包比平时小得多,于是就对老板说:“你不觉得这个面包比平时小吗?”

“哦,不要紧,这样你拿起来就方便多了。”显然,老板在诡辩。

小男孩没有争辩,只给一个便士就离开了面包店。老板赶紧大声喝住他:“嗨,你没给足钱!”

“哦,不要紧,”男孩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样,你数起来就方便多了。”一句话噎得老板说不出话来。

利用矛盾相斥术,可以一下子击中对方要害,使其无可辩驳。

揭露对方矛盾,使论敌对同一事物作出前后不同的断定。再用矛盾律为武器攻击对方,往往能把对手逼入无辞可辩的境地,这是矛盾相斥术的重要特点。

以虚掩实迂回取胜——声东击西术

声东击西术,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直接从这个目的正面去说,而从相反的方面入手,其仍是为了达到正面要达到的目的。

东与西虽然彼比相反,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声东击西术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联系性。

在我国历史上,雄辩家晏子就曾以声东击西术,说服齐景公,救出烛邹。

齐景公非常喜欢打猎,喂养了一些捉野兔的老鹰,这些老鹰都由烛邹管理。有一次,烛邹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齐景公知道后,大发雷霆,要将烛邹推出斩首。晏子连忙上前,故意对景公说:

“烛邹罪不可赦,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杀了他,让我来宣布他的三条罪状,然后再将他处死吧!”

齐景公点头允许。于是晏子指着烛邹说:“烛邹,你为大王养鸟,却让鸟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你让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重鸟轻士,这是你第三条罪状!好啦,大王,请将他处死吧!”

齐景公听出了晏子的话中之话,好一阵才说:“算啦,不用杀了,我听懂你的话了。”

舌战中的声东击西,是以假象造成对方错觉,伪装自己的舌战意图,然后出其不意地制服对方。如:

南宋时,有一次,宫廷厨师煮的馄饨没有熟,皇帝勃然大怒,下旨把那位厨师投入狱。过了不久,皇帝召一个戏班进宫演戏,其中有个节目,有两位演员扮成读书人的模样,互相询问对方的生日时辰。一个说:“甲子生。”另一个说:“丙子生。”第三个演员就来到皇帝面前控告说:“这两个人都应该下狱。”皇帝问是什么原因,这位演员说:“甲子,饼子都生,与那个馄饨没煮熟的人同罪呢。”皇帝这才省悟,大笑起来,赦免了那位厨师。

声东击西术,以声东为手段,以击西为目的,声东是故作态势,迷惑对手,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然后以虚掩实,迂回侧击,出奇制胜。

一次,有人向美国天文学家琼斯提问:“地球有多大年龄?”琼斯答道:“请你们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说高加索厄尔布鲁士山吧。再设想有一只小麻雀,它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那么,这只麻雀把厄尔布鲁士山啄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地球就存在多少时间。”

琼斯巧妙地通过谈其他问题以“声东”,再引出地球年龄问题而“击西”,使人一下子十分具体地感受到地球存在的年月之久。假如琼斯用巨大的天文数字作正面作答,反而生硬呆板。琼斯的答复,是很令人满意的。

唐德宗时,刘玄佐屡建战功成为汴宋节度使。玄佐性情豪纵,轻财厚赏,士卒乐为所用。就在他镇守汴州时,有人向他进谗言,说军将翟行恭要如何如何。玄佐一听就火了,立即把翟行恭拿下,要杀他。这时,处士郑涉闻讯,马上要求见玄佐。郑涉这个人善于用开玩笑的形式隐藏要说明的问题和事理。他见刘玄佐后说:“听说翟行恭已依法受刑,请将尸首让我看一看。”刘玄佐听了非常奇怪,就问郑涉是他的什么人,为什么要看其尸首。郑涉回答说:“过去,我曾听人家说,冤死的人的面容异常。可是我从来也没有见过,所以想借来看看。”刘玄佐这才省悟过来,命人将军将翟行恭放了。

声东击西术的特点在于以虚掩实,迂回取胜,舌战中往往有使对方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独特效果。

曲线进攻迂回取道——以迂为直术

论辨中,以迂为直术,就是指避免直接接触正题,采取各种方法,迂回地接触或表达正题,使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辩者的观点。

30年代,美国费城电气公司的威伯到一个州的乡村去推销用电。他到了一个富有的农家门前,叫开了门,户主是个老太太,一见是电气公司的代表,猛然把门关闭了。威伯再次叫门,门勉强开了一条缝。威伯说:“很抱歉打扰您,也知道您对用电不感兴趣。所以,这次并不是来推销用电,而是来买几个鸡蛋。”

老太太消除了一些戒意,把门打开了一点,探出头来怀疑地望着威伯。威伯继续说:“我看见你喂的多明尼克鸡种很漂亮,想买一打新鲜的鸡蛋回城。”

听到这么说,老太太把门开得更大一些,并问道:“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鸡蛋?”

“因为,”威伯充满诚意地说,“我的莱杭鸡下的蛋是白色的,做的蛋糕不好看,我的太太就要我来买些棕色的蛋。”

这时,老太太走出门口,态度温和了许多,并和威伯聊起了鸡蛋的事情。但威伯指着院子里的牛棚说:“老太太,我敢打赌,你丈夫养的牛赶不上你养鸡赚钱多。”

老太太被说得心花怒放。长期以来,她丈夫总是不承认这个事实。于是,他把威伯视为知己,带他到鸡舍参观。威伯边参观边赞扬老太太养鸡有经验,并说,如果能用电灯照射,产的蛋会更多。老太太似乎不那么反感了,反而问威伯,用电是否合算。当然,她得到了完满的解答。两个星期后,威伯在公司收到了老太太交来的用电申请书。

威伯采用的方法就是以迂为直术。

以迂为直术的关键在“迂”,采用迂回的策略,目标在东而先向西,欲要进而先退,避开对方自然期待的进攻路线。

以迂为直术比直来直去的辩法更能说服别人。

有位营业员,一次接待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大娘。老大娘选好了两把牙刷,由于营业员又忙着去接待另一顾客,老大娘道一声谢后就抬腿走了。

这时营业员才想到还没有收钱。

营业员一看,老大娘离柜不远,便略提高声音,十分亲切地说:“大娘——你看——”

老大娘以为什么东西忘在柜台上了,便走了回来,营业员举着手里的包装纸,说:

“大娘,真对不起,您看,我忘记给您的牙刷包上了,让您这么拿着,容易落上灰尘,多不卫生啊,这是入口的东西。”

说着,接过大娘的牙刷,熟练地包装起来,边包边说:“大娘,这牙刷,每支五角五分,两支共一元一角。”

“呀,你看看,我忘记给钱了,真对不起!”

“大娘,我妈也有您这么大年纪了,她也什么都好忘!”

这个营业员用以迂为直术,很自然地把大娘请了回来,又很自然地把谈话引到牙刷的价格上,这样一点拨,大娘马上就意识到了。

以迂为直术的特点在于曲折地绕到对方的侧翼,巧妙地引向自己要谈的话题。这种曲线进攻、迂回取道式的论辩方法,常可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被说服。

左右迂回侧面包抄——旁敲侧击术

旁敲侧击术,就是一种不正面攻击论敌的观点或揭露其丑恶本质,而是左右迂回、包抄,让对方在侧面的启发暗示中领会含义,并战而胜之的舌战谋略。

《夏三虫》是篇言简意深、借物喻人的杂文,旨在揭露一伙杀人饮血不算,还要在饮血前先发一通人血该喝,饮后再发一通人血不洁的“伪君子”。在这篇杂文里,鲁迅成功地运用了“旁敲侧击术”。他首先不是说吸人血、传病菌的夏三虫——蚤、蚊、蝇谁危害最大,谁最可恨,而是问“最爱哪一个?”正是起语突兀,暗里伏笔了。

果然,他在肯定了叮人血时干脆直捷的“蚤”最“可爱”之后,对叮人血还要哼哼的“蚊子”略示了不满,接着笔锋一转,继续用曲笔扯起野雀野鹿,以及“苍蝇”的种种不雅行为来。等到占全文长篇幅的这两大段文字叙述过后,他才在末两节中以精练的语言点出题旨:那些吃了牺牲,反嘲其不洁的伪君子,才是禽兽不如!

通观全文,褒中有贬,贬中有褒,迂回曲折,一波三折,旁敲侧击,话中有话,使人在对“蚤”“蝇”之辈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对“蚊”类的伪君子更生鄙恶之心,这正是“旁敲侧击术”的妙处。它先不直攻论敌,却能最后使论敌画皮脱落,原形毕现。

旁敲侧击术往往是点到即止,并不说透,让对方去思考,从中领会对方的含义。有些时候,遇到某些事,不好正面说、直说,就可以从侧面说、反面说、间接说,这可收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公共汽车上乘客拥挤。一个抱着孩子提着包的妇女挤上了车,一位青年看见她这种情况连忙主动让座。妇女气喘吁吁,又要顾孩子,又要顾包袱,竟忘了道谢,让座的青年有些不高兴。优秀售票员见状,摸着那小孩的脸说:“多可爱的孩子,你知道谁给你让的座位呀?”那妇女猛醒,连忙起身向那让座的青年道谢,让座的青年也笑了。

售票员用旁敲侧击术,一语点破妇女,妇女在理会其意思后赶忙向青年道谢。这种方法有启发别人思考,又有提示的双重作用。

如果正面说话容易伤人,难以开口,不妨从侧面间接地暗示,这种暗示,是一种巧妙的提醒,让人在旁敲侧击中领会辩者的意图。

有一次,一位家长突然发现孩子把干净的床单和短裤洗了,在这之前,他是从来不洗床单的。而且儿子面带愁容,忧心忡忡,心神不定,一声不吭。做妈妈的发现:孩子遗精了。父母想跟孩子谈谈青春期方面的知识,又难以后齿,一时束手无策。

后来他们想出了一个主意。一天,孩子在做功课,他们就故意在孩子面前谈这方面的事。

母亲说:“孩子他爸,我同事的孩子遗精,孩子很害怕,说精子是繁衍生命的,是特殊物质,遗精是高级营养的损失,整天忧心忡忡的,他家长也没办法,你说怎么办呢?”

做父亲的说:“都是瞎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遗精是正常的,随着孩子生理的发育,到了一定程度,体内的雄性激素就会增加,前列腺也分泌液体,从而产生性冲动,出现排精,因为排精发生在梦中,故又称‘遗精’、‘梦遗’,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孩子父亲又说:“我这里有一本书,可以借给你同事的孩子看看。”

父母一唱一和,儿子却在听着。第二天,父母发现,那本书不见了。

孩子遗精,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不知所措,作父母的也难开口,父母以言他人之事巧妙地演了双簧,把生理知识全说了,孩子在一旁也自然接受了这些知识,这便是旁敲侧击谋略价值所在。更巧妙的是做父母的暗示孩子去读有关这方面知识的书,经父母指点,加上书本科学知识的介绍,孩子就懂了卫生常识,消除了心理压力。

旁敲侧击术的特点在于不从正面直说,有意绕圈子。在针锋相对的论战中,旁敲侧击术是打击对手的绝妙的方法;而在生活中,旁敲侧击术又有点化迷津之效。

对不能直说、不便直说、又不得不说的事,采用旁敲侧击术将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种说服方法启发性大,委婉而含蓄。

先退后进以守为攻——以退为进术

以退为进术的意思是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阶梯。舌战中的以退为进术表现为先让一步,顺从对方,然后争取主动,反守为攻。

据说,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最爱吹牛。有一次,他到英国访问,公然声称他是唯一对英国友善的德国人,因为有他,英国人才不至于被苏俄和法国所糟蹋;也是由于他,英国才打败了南非的波尔人。这样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话,竟出自一位皇帝之口,欧洲各国议论纷纷,英国人尤其愤怒。德国的政治家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德皇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又没有勇气承认,于是他找来大臣布罗亲王,想让他做自己的替罪羊。他授意布罗亲王:是他建议皇帝说了那些荒唐的话。布罗亲王当然难以接受威廉二世的授意。德皇为此大为恼火。

为了说服德皇,布罗亲王调整了策略,对德皇说:“微臣没有资格说刚才的话。陛下在许多方面的成就,臣都不敢望其项背。军事知识如此,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如此。臣曾听过陛下谈论晴雨表、无线电和X光,而我在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布罗亲王继续说,“臣正好有些历史方面的知识,这可能对政治有些用途,尤其是外交政策。”

仅仅这几句话,使德皇转怒为喜,他笑着安抚布罗:“老天!我不是常告诉你,咱们是最佳搭挡,互补有无吗?我们应该永远在一起,我们会的!”

布罗亲王就这样奇迹般地平息了傲慢自负的德皇威廉二世的恼怒情绪。他使用的正是论战中的以退为进术。

以退为进术就是在论辩中避免正面冲突,作一定程度的退让,缓冲对方的心理和情绪,调整进攻的策略和方向,伺机反扑,克敌制胜。

魏王打算修筑一座高耸云天的台坛,下令说:“有敢劝诔者处死。”许绾肩背畚箕手持铁锹进宫,说:“听说大王打算修建中天台,我愿意添加一把力。”魏王说:“您有什么力可以加呢?”许绾说:“虽然没有力,却能为修筑中天台出主意。”魏王听了很高兴,说:“您的建议怎么样?快说出来听听。”

许绾说:“我听说天与地之间相距15000里,现在大王按天地距离的一半尺度来算,就该建起一座7500里高的台了。高是如此,它的基础须方圆8000里,把大王全国的土地全用上,还不足作中天台的台基,古时尧舜分封诸侯,土地方圆5000里。大王一定要兴修中天台,得先用兵讨伐诸侯,占有他们的全部土地,这还不够,还得讨伐四周边鄙之地,才能得到方圆8000里的土地。这才足够作台基。聚积众多的建材,召征众多的民工,消耗仓库中储备的粮食,数目要以亿万来计数。另外还得在方圆8000里之外,有规定种植庄稼的田地,才够供给修中天台的劳工食用。这些修台的条件齐备,才能够动工。”

魏王听了默不作声,无话可答。

在“有敢劝谏者处死”的严令警告下,要劝魏王是很不容易的。只要稍有不慎,就有被处死的危险。但许绾用以退为进术,规劝魏王,取得成功。

许绾劝谏十分巧妙,先退一步,表示愿意帮魏王修中天台,这就避开了魏王的对立情绪,从而取得心理上的一致性。然后借帮魏王出点子,以退为攻,说明修中天台的不可行性及荒谬性及危害性。这种进攻是在心平气和的交谈中进行的,尖锐寓于温和之中,严肃寓于诚恳之中。说得魏王默不作声,直到罢事为止。如果许绾不退让一步,显然不会收以劝谏成功的目的。

以退为进术的特点在于先退后进,正如列宁所说的“退一步,前进三步”。退的目的是为了进攻。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术

作为一个雄辩家,在论辩中,有时要刚,刚昂激越,热血沸腾;有时要柔:柔情似水,和颜悦色。但是在许多场合又往往需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有时,表面上语气和态度都比较和缓,而实质上所表达的内容则有强硬的成分;有时表面上态度强硬,但其中又包含委婉的说理。使用刚柔相济的方法,往往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论辩效果。

公元715年6月,从山东开始,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在封建时代,落后和愚昧使人们面对灾害束手无策。当姚崇提出组织灭蝗时,一些官吏惊恐万状,认为蝗灾是天意,不能捕杀。唐玄宗李隆基也不知所措,让姚崇发表意见。

姚崇果断地回答说:“今蝗满山东,河南山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视食苗,曾不救手!借使除之不尽,犹胜善以成灾。”

可李隆基并不相信这话,说:“蝗,天灾也!诚由不听政而致焉。卿请扑蝗,得无违而伤义乎?”

在这严重的时刻,皇帝还沉溺于迷信之中而不醒悟,姚崇只好用现实的道理来说服他。

姚崇回答说:“臣闻农安非伤义也,农安则物丰,除害则人乐,兴农去害,有国之大事也,幸陛下熟思之。”光进道理不够,姚崇又采取较强硬的手段,向李隆基表示:“若除不掉,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

在姚崇的坚决主张下,李隆基终于被说服了,指派姚崇主持灭蝗工作。

姚崇劝谏李隆基,态度坚决,陈情述理中肯,实为论辩中刚柔相济术的妙用。

论辩中刚势慑服和柔势化解,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但是有时论辩单从一方面很难使对方心悦诚服,因此,有时也需要刚势和柔势互补,对对方既进行心理慑服,又进行心理化解。这种刚柔相济的心理战术即刚柔相济术。

明孝宗时,孔镛被任命为田州知府,到任才3天,州内的军队全部被调动出发到他处,而峒族人突然进犯州城。众人提议关起城门来守城,孔镛说:“这是个孤立的城池,内部又空虚,守城能支持几天呢;只有因势利导,用朝廷的恩威去晓喻他们,或许他们会解围而去。”于是孔镛自己一人,来到峒族人居住的地方。孔镛坐在屋子中央,峒族首领问孔镛是谁,孔镛说:“我是孔太守。”孔镛又对大家说:

“我知你们本是良民,但由于饥寒交迫,才聚集在这里苟且求个免于一死。前任官员不体谅你们,动不动就用军队来镇压,想把你们剿尽杀绝。我现在奉朝廷之命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我把你们看成是晚辈,怎么忍心杀害你们呢?你们如果真能听从我的话,我将宽恕你们的罪过。你们可以送我回州府,我把粮食,布匹发给你们,你们以后就不要再出来抢掠了。而如果不听从我的话,你们可以杀掉我,但是接着就会有官兵向你们兴师问罪,一切后果由你们承担了。”

在场的峒族人都被孔镛的胆量惊呆了,说:“要是真的像你所说的那样体恤我们,在您任太守期间,我们绝不再骚扰进犯州城。”孔镛说:“我一语已定,你们何必多疑?”众人再次拜谢。

孔镛住了一晚,第二天孔镛回到州城,送给峒族人许多粮草,峒族人道谢而归。后来峒族人就不再攻打田州了。

孔镛和峒族人交涉,他的语言中有柔。表现了父母官对百姓的关怀;又有刚,表达出若与州府对抗,官兵兴师问罪,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正是这样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消除了对方的对抗情绪,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矛盾,使得大家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充分体现了孔太守语言的雄辩力量。

总之,论辩中,刚柔相济术是一种很重要的技巧,是对付蛮横无礼之徒的极有效办法,同时,也是一种化劣势为优势的制胜之术。

不动声色以逸待劳——装聋作哑术

当辩者面对不利的论辩形势时,为了避免对方的警觉,麻痹对方,不妨使用装聋作哑的办法,不动声色地暗中谋划,进而由被动转为主动,这种方法就是装聋作哑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人民挺起腰杆,打败了甘当英国傀儡的希腊,英帝国主义不甘心他们的失败,猖狂反扑,纠集法、意、美、日、俄、希腊等国与土耳其谈判,企图迫使土耳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

参加谈判的英国代表叫刻遵,他身材魁梧,声若洪钟,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土耳其的代表伊斯美却是个无名之辈,他不光身材矮小,而且耳朵还有些聋。

代表英帝国主义势力的刻遵,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也个个盛气凌人,大有把土耳其吞下之势。

伊斯美面对强暴,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没有一点惧色。

他的“聋耳”有着特异的效用,对他有利的话他都能听得见,对他不利的话他都听不见。

谈判进行到关键时刻,土耳其代表提出维护其主权利益的条件,英国代表刻遵大发雷霆,挥舞拳头,咆哮如雷,极尽恫吓之能事,其他列强代表也群起围攻。但伊斯美却毫不妥协,从容应战。他等刻遵叫嚣完了,才不慌不忙张开右手,罩在耳边,靠近刻遵,温和而低声地问道:“您说什么,我还是没听明白,请您再说一遍。”气得刻遵直翻白眼,连话都说不出来。

在谈判桌上,伊斯美巧妙地与列强周旋,坚持合理合情,维护国家主权,列强代表以战争为恫吓,他也毫不退让,展开了一场持久战,一谈再谈,三个月后谈判终于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

伊斯美的“聋哑对策”在当时的谈判中,对回避对方的无理条件,维护本国利益,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装聋作哑术,让对方不知不觉中攻破自己的论点,可收到以逸待劳之效。

一个叫王庄的的穷老汉把马拴在路旁的一棵树上。这时一个肥胖的富人路过这里,也把马拴在那一棵树上,王庄说:“我的马性子烈,拴在一起它会把你的马踢死的,你还是另找一棵树吧!”那富人依然我行我素,不当回事,王庄又重复了一遍,富人还是不理睬。一会儿功夫,两匹马果然又踢又咬,富人那匹马很快被踢死了。“你必须赔我一匹马,一匹上等的好马!”富人扯着穷汉一块去见法官。

“是你的马踢死了他的马?”法官问老汉。王庄只眨巴眨巴呆滞的双眼,没有吭声。“你怎么不说话?我问你,是你的马踢死了他的马吗?”法官提高了声音问。王庄还是只眨巴眨巴眼睛。“唉,这就难办了,他原来是个哑巴!”法官泄气地说。富人立即说:“不,他是装的,刚才他还跟我讲话。”“他对你讲了什么?”法官问富人。富人说:“他对我说,‘不要把马和我的马拴在一起,我的马性子烈,会踢死你的马的。’”这时法官用判决的口气说:“这么说,是你无理,穷老汉不用赔马!”法官又转过来问老汉:“你为什么要装哑巴呢?”王庄说:“让他把真相告诉你,不是比我讲更能让你相信吗?”

王庄使用装聋作哑术,由对方说出事实真相,让对方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的确十分精采。

缩短距离亲如一家——彼此一家术

论辩中,往往辩者会想办法强调自己与对方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相似,有共同点,使对方感到辩者是“自己人”,从而乐于接受辩者的观点。这种方法叫彼此一家术。

美国总统林肯在一次讲话中说:“南伊里诺州的同乡们,肯特基州的同乡们,密苏里州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人要和我为难,我实在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一样有发表民意的权利呢?好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个。我生于肯特基州,长于伊里诺州,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认识南伊里诺州和肯特基州的人,我也认识密苏里州的人,因为我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而他们也应该更清楚地认识我。如果他们真的认识我,他们就会知道我并不想做一些对他们不利的事。……”

面对一群蓄意发难的人,确实令人感到棘手、头痛,但林肯从容不迫,他在讲话中用很大篇幅强调:他和对方都生于斯地,长于斯地,是和他们一样,都是爽直的平民。他既然是他们中间的一个,当然不想做对他们不利的事。这样一说,就消除了对方的抵触情绪,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对方对林肯下面的讲话听起来就觉得较顺耳了。林肯的这种手法就是彼此一家术。

如果辩论双方相似性很强,共同点明显,辩者应利用双方的相似因素,使对方感到“彼此一家”,从而乐于接受辩者的观点。所以,充分寻找和利用双方的相似性、共同点,是‘彼此一家术’的特点。如果对方对辩者不太熟悉,或对方有抵触情绪,为了缩短双方心理距离,辩者就应尽力找出共同点。

1954年的一天,原国民党将领郑洞国当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他。郑洞国忧心忡忡,因为他曾于1948年10月奉蒋介石命令,死守长春,在解放军兵临城下时他拒不和谈。

毛泽东一见郑洞国就迎上去说:“郑洞国,郑洞国,你这个名字好响亮啊!”说着紧紧握住了郑洞国的手。郑洞国羞愧内疚,话不成句:“主席,我……”

“坐下,坐下嘛!这下,我们终于同坐在一条凳子上了么!”风趣的语言,使郑稍感平静。“你还是对人民有功的么!”毛泽东笑着回忆说,“如果不是你回电蒋介石,曾泽生的60军将被蒋的飞机炸为平地了么。……而且,你还是位抗日名将呢!……”毛泽东接着强调说:“我们还是老乡啊,老乡见老乡,这种场面不至于泪汪汪的,是吗?”

这么一说,一下子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双方谈得很融洽,郑洞国表示,愿以有生之年报效祖国。

有共同的经历,就会有共同的经验,彼此容易相悦认同。某市市长在与某大学学生座谈改善伙食问题时说:“看到大家就想起了我的大学时代,年轻了许多。那时我也很关心伙食的好坏,我想你们也和我那时候一样。今天,我就是来和大家商谈伙食问题。”市长在经历方面寻找相似因素,缩小了双方之间的差异,结果座谈会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辩论的双方有共同或相似的工作、专业,就有共同语言,说话投机,能互相理解和接受。

安庆石油化工总厂职工文学协会成立时,总厂美术协会主席在致贺词时说:“文学和美术可以说是一棵树上的两个杈,是一家的。中国的一些词语,如图文并茂等,就说明了文学与美术是不可分的……”他还举了中外一些画家也是文学家的例子说明美术与文学是“哥俩”,讲话博得了全场热烈掌声。

总之,使用彼此一家术,可以在文化背景、年龄、社会经历、工作、专业、感情等诸多方面去寻找双方的共同点,甚至可以利用同学、同事、同一文化水平、同年或同生日等等,来密切双方关系。

直观易懂无可争辩——以做助说术

辩论,主要靠口舌言辞,但有时为了强化效果,增加可信性,提高成功率,说话时适当地配合以各种动作,做出样子,可以收到更好的论辩效果,这种技法,就是以做助说术。70年代初,毛泽东接见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问他:“请你告诉我,何以对称是重要的?”李把手边的一支铅笔放在一本书上,先把书向毛主席一边倾斜,然后再向自己一方倾斜,铅笔先后向两边滚动。李政道解释说:“这种运动没有一刻是静止的,但整个过程又是对称的。”毛主席听了点点头,很欣赏这个实验,接着又进一步深入讨论对称问题。

李政道以物理学家的特长,恰当地运用了以做助说术,使自己的话变得深入浅出,具体而又生动。

以做助说术的最大好处,就是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具有直观易懂和无可争辩的真实性,使自己的观点很快被对方接受。

某厂举行振兴中华读书演讲赛。进入高潮后,演讲员丽娟走上台来说:“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说毕径直向场外走去。台下听众先是面面相观,后是小声议论,最后是怨声四起,一片哗然。难堪的5分钟过去了,丽娟回到讲台上,面对被激怒的观众,充满激情地说:“如我在演讲时离开讲台是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工作期间擅离生产或工作岗位的行为,难道不应该受到谴责吗?”

话刚落音,台下一片掌声。这就是用特地做出来的事实,作为自己演讲的论据,以做助说,出奇制胜,收到语言所难以达到的巨大效果。

一次,施特劳斯结束他在维也纳国家音乐厅举行的“个人钢琴演奏会”后,刚刚回到下塌处,就有一名俄国军官带着随从冲了进来。那俄国军官气冲冲地递上一份“决斗书”,吼道:“你是我的情敌,我要同你决斗,一分高低,请吧!”说完甩开大氅,抽出长剑,亮开了架势。

施特劳斯莫名其妙,不知自己怎么就成了“情敌”。“请你把原因讲清楚再决斗也不迟!”他冷静地说道。俄国军官陈述道:“你每次演出,我的妻子都要送鲜花给你。鲜花代表着爱情,既然她送鲜花给你,那么你俩一定私通!你破坏了我的家庭,你就是我的情敌!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施特劳斯听罢,对这荒唐的推理哭笑不得,本想“回敬”几句,但稍一思忖后,他改变了主意,说:“军官先生,我先领你们看些东西。”说完,把他们带到了一处宽大的花房,指着里面放着的无数束鲜花说:“请把尊夫人送给我的鲜花挑出来吧,让它作证,我们好决斗啊!”那军官和随从看着数不清的花束,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原来有这么多的人送花啊!”至此,俄国军官那可笑的话,凭空杜撰出来的故事,也就不驳自倒。

施特劳斯采用了以做助说术,领军官看鲜花,化解了这场决斗。如果他采取强硬态度,那么面对当时怒气汹汹的军官,辩解、斥责都将无济于事,说不定决斗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运用以做助说术,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让别人在实证面前对自己的观点心悦诚服,或者巧妙地引出自己的话题。

有一次宴会上,有人对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说:“你发现了新大陆,我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发现,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

哥伦布并不争辩,取来一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你们当中谁可以使这个鸡蛋竖立起来呢?”席间没有一个人应答。哥仑布拿起鸡蛋,轻轻地敲破底部的一部分壳,于是鸡蛋就立在餐桌上了。接着,他以平静的语气说:

“先生们,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在有人做了之后。”

这种以做助说术,产生了雄辩的逻辑力量并有巨大的说服力。

奇思妙想巧计奇谋——出奇制胜术

雄辩家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洞察风云变幻的直觉上,而且体现在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韬略中。

雄辩才能并无什么“祖传秘方”,而是来源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靠远见卓识和论战经验,能进行创造思维并运用巧计奇谋于辩论中:辩论中的出奇制胜术,要求冲破习以为常的认识范围,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出奇不意地攻击论敌。

要获得出奇制胜的论辩效果,关键是思维要“奇”。

汉武帝的时候,汾阳地区获得宝鼎,百姓将它献给国王,文武百官都来祝贺说:“庆贺陛下得到周鼎。”侍中虞丘寿说:“这不是周鼎。”

皇帝知道了,就召见他,问道:“寡人得周鼎,文武百官也都认为是周鼎,而唯独你寿王认为不是,是什么原因?你说得出道理就让你活,否则就杀了你!”

寿王答道:“小臣寿王哪敢不讲道理?我听说周朝盛德,上应天时,下通泉穴,上天的报应,鼎是在周朝出土,所以称为周鼎。秦始皇曾亲自于彭城寻求周鼎,竟不能得。现在汉朝从高祖承周德以来,也昭显道德良行,布施恩爱惠泽,六合之内,和合一同,到了陛下之时更加兴盛,天上吉祥兆头接连而来,征验祥吉之事,完全显现,上天为昭示有德之君,宝鼎自然而至,这是上天所要赐给汉朝的,是汉鼎不是周鼎啊!”

虞丘寿王表现了对事物的真知灼见,别具一格,赢得了皇帝的欢心。

在大宋景德年间,江西临州出了个天下闻名的神童。他就是御笔钦点赐同进士出身的晏殊。

晏殊自被巡抚张知白向真宗举荐为进士后,大多数人都佩服他的文章学问,可是都察院御史王富却满怀敌意,借故跑到真宗那里告晏殊口出狂言,轻视文人,真宗听了马上召见晏殊面对。

晏殊跪在丹墀,不慌不忙地回答:“诗词歌赋,乃触景生情,伤时感事之作,目之所视,心之为动,出自肺腑,溢于言表。凡人皆有所感,虽耕夫牧儿又何不可?”

“启奏万岁,晏殊说耕夫、牧儿能题诗应对,小臣此次南巡,一定亲往临川细访一番,如若属实那还罢了,不然就判他个欺君之罪。”

真宗不仅当面许诺,并差太监李公同御史一道查访此事。一月之后,到达抚州城北黄昏渡,见一老人在拾菜,御史就令虞候将老农唤住,并亲自向老农出对子:“宝塔巍巍,六面七层八方。”要老农答对。

老农不愿多呆,便在围巾上擦了擦手,向前拱了拱,然后又举起右手,对着王御史摇了摇,背起粪筐转身走了。王御史心想:“老者见多识广,尚且如此,少壮愚昧,可想而知。”于是掉转船头,到京师向圣上回禀,真宗立即将晏殊唤来问罪:

“尔妄言临川人人能吟诗答对,王御史不辞辛苦亲临细访,全属乌有,可知罪吗?”

晏殊镇定自若地回道:“不知王大人是怎样察访的?也不知乡下人说了些什么?王御史对臣说个清楚明白,臣方肯服罪。”

真宗目示御史。王富出班,洋洋得意地说:“晏大人,某此次察访,遍涉乡里,没有遇到一个如先生所说的人。”于是他将事情细说了一番。晏殊听了对真宗说:“王大人所出之对,老丈已对上了!只是王大人不识耳!”

听罢,真宗茫然不解,众大臣瞠目结舌,王御史举手擦额,挥汗如雨。晏殊清了清喉咙,又继续奏道:“老农摇动右手,意思就是‘右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以“右手摇摇”对‘宝塔巍巍’,‘五指三长两短’对‘六面七层八方’不是恰到好处吗?”

出奇制胜术的关键在于“奇”,辩论中,如果能以对方意料不到的方式重新组合材料,产生奇思巧想,找到致胜的新奇手段,就能给对手以措手不及的打击。取得论辩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