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妙问机智术

妙问机智术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巧设诱饵引敌上钩——引蛇出洞术在辩论中,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己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此时,如果仍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办法,从粗看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再打击对方。——(甲针对“不必等三次。”

巧设诱饵引敌上钩——引蛇出洞术

在辩论中,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己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此时,如果仍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办法,从粗看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再打击对方。

安徽某甲视察工作到了A乡,对A乡乡长说:“如果你手下的工作人员一天三次失职,你处分他吗?”——(甲预知乙不能说“不”)

乙果然答道:“不必等到三次,我就处分他了。”——(乙入彀了。)

甲说:“那么,你自己失职的地方也很多了。”——(甲针对“不必等三次。”)

甲又说:“灾荒年成,你的地区,群众纷纷离散于外地的,已有百余人了。”——(佯装攻击)

乙答道:“自然灾害,不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乙在这里不肯受责备,是甲早料到的,所以上一句佯装攻击,目的是诱乙到下面不得不受击之处。)

甲说:“譬如现在有一个人,接受别人的牛羊而替别人放牧,那一定要替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是就把它退还原主呢,还是站在那里看着它一个个死去呢?——(正面攻击,使乙不得不受击。)

乙答道:“这个就是我的过失了。”——(这就是乙不能不承认了。)

甲在这里用责任轻作诱饵,在诱饵之中隐藏着罪责重的鱼钩,用假象迷惑对手,诱导论敌顺从自己的意愿向真理低头。这是采用了迂回的战略,使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上钩,从而打击了论敌。

引蛇出洞术的目的是为了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缺口,瓦解对方坚守的阵线,使对方的论证站不住脚而不攻自破。

在复旦队与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悉尼队死死守住“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人所动。于是,复旦队采取了引蛇出洞战术,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悉尼队辩手面面相觑。其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这时,复旦队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样就在对方阵地上撕开了缺口,瓦解了对方的坚强壁垒。

引蛇出洞术是自浅入深,由远而近,引诱对手步入己方阵地射程之内而出击的论战术。从不太重要的问题出发,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使对方在辩论中防不胜防,措手不及,陷入被动局面,己方就可乘机突破对方的防线,有效地驳击对手。

请注意下面一段对话——

甲:“什么是动物?”

乙:“马、牛、狗、羊是动物。”

显然乙的话不是甲所提问题的答案,于是甲问:

“难道除了马牛狗羊以外就没有动物了吗?你说说为什么马牛狗羊是动物?”

乙:“因为它们会叫唤。”

甲:“蜈蚣不会叫唤,就不是动物吗?”

乙:“不,应该说会走、会爬的都是动物,蜈蚣会爬。也是动物。”

甲:“蝴蝶不会走,不会爬,就不是动物吗?”

乙:“会走、会爬、会飞的都是动物,蝴蝶会飞,也是动物。”

甲:“金鱼不会走,不会爬,不会飞,只会游,那就不是动物吗?”

乙:“不,应该说凡是会活动的都是动物。”

甲:“汽车、飞机都会活动,为什么都不是动物?”

乙:“他们自己不会活动,是人驾驶的。没有神经,没有感觉,没有生命,不能自己活动的,不是动物。”

甲:“对了,有神经、有感觉、能自己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甲用诱导的方法,使乙方不得不跟着甲的思路走,步步踏入甲的伏地,这样,甲方完全控制了乙方的思路,乙方已上了甲方的“鱼钩”,欲罢不能,处于被动境地。只要甲方轻轻一击,乙方就支持不住。

由此可见,引蛇出洞术的要旨是在对方固守阵地时,从某个侧面扯开话题,诱使对方出击,而对方一动,己方就可乘机攻进对手壁垒,从而打击对手。

抓住要害一攻到底——攻其要害术

众所周知,蛇的“七寸”如果受制,就不能再动弹。辩论中,如果能抓住对方的“七寸”,无疑是制服对手的绝妙方法。特别是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乘机攻击对手要害,就如下围棋“打劫”一样奏效,使对手手忙脚乱,从而达到制胜的目的。

在辩论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双方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在实例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论辨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

这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一攻到底,从理论上彻底击败对手。只要抓住了要害,就能随时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

善于敏锐地在对方陈词后,抓住对方要害进行猛攻,务求必胜,是辩论极为奏效的方法。

广州一家电冰箱厂,在为宣传产品质量对用户提出什么口号的讨论中,发生了争论:

甲:“应该提出在创造第一流产品质量的同时,达到第一流的售后服务。”

乙反驳说:“产品质量如果是第一流的,还要售后服务吗?”

由于甲的口号中有自相抵触的地方,为论敌留下了进攻的缺口,这就是要害,一旦乙方抓住这一要害反驳,甲的论断就不攻自破了。

辩论中思维、逻辑、语言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辩论的效果,如果露出要害,往往就会受制于人。比如: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

“‘时间就是金钱’的提法是错误的,它充满了拜金主义色彩,是资产阶级口号。”

这个观点的要害在于把“金钱”、“拜金主义”、“资产阶级”三者之间划上了等号,认为一提金钱就意味着拜金意图,就反映剥削阶级的意识,似乎无产阶级一定是“以穷为荣”、“以穷为乐”的,将金钱视作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而“清贫”是无产阶级最高思想境界的标志。所以,这个观点是非常不严密的,只要对手一抓住要害,观点就无立足之地了。

在辩论中,人们常有避实击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方法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勉强去回答,不但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手的弱点攻过去。如果对方一提问题,辩手就立即抢于回答,就会造成不利。

我们必须善于在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

攻其要害术要求辩者具有抓住对方要害的能力。在辩论中,一旦对手的立论有机可乘,露出破绽,就得乘隙直攻,先声夺人,给对手以沉重打击。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在于: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复旦队正是抓住了这一要害问题,才给对方以致命打击,一举击败对手。

即使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果辩者能针对对方的基本立论和概念予以痛击,把对手的要害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适时地攻击要害,就能反客为主,转败为胜,化危为安。所以,攻其要害也是克敌致胜的极有效的方法。

由此可见,善于抓住要害,攻击要害,在辩论中就能如鱼得水,潇洒从容,把对手的思路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并能致命地给对方一击。

利用矛盾揭露诡辩——利用矛盾术

利用矛盾,是论辩中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就是在论辩中,通过分析对方的论辩,抓住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加以揭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揭露对方论或辩的荒谬,使其目的不能得逞。

古希腊的雄辩家很喜欢用利用矛盾术来驳斥和揭露诡辩。

有一个克里特岛的人说:“所有克里特岛人说的话都是谎话。”一个擅长辩论的人就问他:“你这话是不是谎话?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就不是所有克里特岛的人说的话都是谎话,因为你本身就是克里特岛人;如果你这句话不是真话,那就是你在那里扯谎,既然‘所有克里特岛人说的话都是谎话’这句话是谎话,那就得承认有的克里特岛人说的话不是谎话了。”

智者派的代表人物克拉底鲁和普罗泰戈拉常常搞一些诡辩。亚里士多德在驳斥他们的诡辩时,就使用了利用矛盾术这一有效的武器。

克拉底鲁认为:“我们对任何事物所作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假的。”亚里士多德反驳说:“克拉底鲁的命题等于说‘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一说法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如果一切命题都是假的,那未,‘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一命题本身也应当是假的;如果认为‘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个命题并不包括克拉底鲁的命题在内,那就承认有了例外,这样,‘一切命题都是假的’这一命题也就不能成立了。”

普罗泰戈拉则认为:“我们对于任何事物所作的肯定或否定都是真的。”亚里士多德反驳说:“普罗泰戈拉的命题实际上等于说:‘一切命题都是真的’,这个命题恰好是同克拉底鲁的命题相反的。这两个相对的判断在逻辑上可以同假,而事实上也确实是假的。如果普罗泰戈拉主张一切命题都是真的,这样,普罗泰戈拉的话便是假的了,因为他的反对者的观点是‘普罗泰戈拉的命题是假的’。如果普罗泰戈拉对自己提出的命题作了保留,说:‘一切命题都是真的,只有我们的反对者的命题是假的’,这样,结果就不是一切命题都是真的,而是一些命题是真的,另一些命题是假的。”

亚里士多德的反驳确实有力。他发现对方诡辩中包含着自相矛盾,就加以揭露,用对方的一个判断去否定另一个判断,从而推翻了诡辩者的命题。

利用矛盾术不仅可以驳倒诡辩者的诡辩,而且可以被用来将诡辩者的“军”,使他们有苦难言。

从前,有两兄弟家里很穷,老大就出门找事做。结果找到了一个长工的活,期限是一年。地主同意老大所要求的工钱数目,不过要加一个条件:“我干什么你就跟着干什么。如果违背了这个条件,就要扣掉全部工钱。”

老大答应了。

到了年底,地主把老大叫去,吩咐道:“快过年了,我家需要油用,今晚你跟我一道到隔壁偷去。”老大一口回绝了,说:“这种事我不能做!”

地主按照条件扣掉了老大的全部工钱。老大两手空空地回家去了。老二安慰老大说:“你不用难过,过了年我去给他当长工。”

过完年,老二就到地主家当长工。地主又提出相同条件,老二满口答应了,不过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我一点也不违背你的条件,你要给我双倍工钱。”地主满口答应了。

一天,地主领着老二上街卖油,地主提着油罐在前,老二挑着油担在后。走到半路,地主摔了跤,把罐子里的油泼了。老二看见了,马上也故意摔了一跤,把油桶里的油全洒在地上。地主气得火冒三丈,骂道:“你怎么把我的油全洒了,非赔不可!”

老二心平气和地说:“你不是说你干什么我就跟着干什么吗?我是按你的条件做的呀!地主无话可说,只好垂头丧气地返身回家。

地主回到家,大骂老婆出气,哪知老二跟着大骂起来;地主用木棒打老婆,老二也跟着打起来;这下地主可急了,指着老二骂道:“你怎么敢打我的老婆?”

老二假装吃惊道:“难道我做得不对?你干什么我就得干什么呀,不然你扣我的工钱怎么办?地主气呼呼地说!“你滚吧,我再也不要你当长工了!”

老二说:“不行!当初约好要干一年,不到期我是不走的!”

地主看这长工实在难对付,不得不忍痛付出双倍的工钱,让老二回家了。

老二就是运用了利用矛盾术,紧紧抓住“地主干什么,长工也跟着干什么”这个条件不放,把地主弄得狼狈不堪。

反守为攻咄咄逼人——诘难制敌术

在论辩中,有时会发现论敌的论题或论据有问题,但自己讲道理也很难说清楚,难使对方心服口服。这时就可以采用诘难制敌术,即摆出与对方所讲的道理或事例恰恰相反的道理或事例,反问对方,让对方作解释,而这又恰恰是对方的道理所解释不了的。诘难就是用反诘来难为对方,使对方陷入窘境,从而为自己的取胜铺平道路。

田巴是古代有名的演说家。田巴有个徒弟叫禽滑厘。一天外出,迎面碰上一个老婆婆。老婆婆很客气地向禽滑厘施了个礼,请教道:“你是田老先生的弟子吧?我猜想你一定跟你老师学了不少东西。我有一个问题,想来想去总想不明白,你能开导开导我吗?”禽滑厘爽快地说:“不用客气,请讲。”

老婆婆说:“马的鬃毛是向上长的,都长得比较短。马的尾巴呢,向下长,都长得较长,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禽滑厘笑了笑:“嗨,这太简单了,我当是什么问题呢!马鬃长势向上,这冲撞了老天爷,老天爷就让它长得短。马尾巴长势向下,顺着老天爷,老天爷就让它长得很长。世界上的东西全这样,向上的总长得短,向下的总长得长。”

老婆婆说;“是呀,我也这么想过呢。可人的头发不是向上长的吗?为啥那么长呢?人的胡须是向下长的,为何反不如头发长得长呢?”

“这,这,咳,老妈妈,这一点老师还没教给我呢。”

老婆婆用反诘的话难住了演说家,使演说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老婆婆摆出的事实与对方所解释的道理正好相反,对方再也无话可驳。

有人问刘吉同志:“你认为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门专业吗?”

刘吉同志未从正面回答,而是说:研究牛、马、羊和鱼、鸟、虫,都称之为专业,为什么研究高等动物——人的思想变化却不能成为专业呢?人的思想变化不是比动物的行为更复杂吗?问题是我们没有建立科学的体系。

刘吉在这段话中用了两句反问,也是诘难对方,使对方也作出肯定这个观点的选择。

陈相是战国时期农家学派许行的学生,到处宣扬其师“君臣并耕而食,人人自食其力”的主张。。一次恰好被孟子碰到,孟子便问:

“许先生必须吃自己种的粮食吗?”

“是的。”陈相回答。

“许先生戴帽子吗?”

“戴!”

“帽子是自己做的吗?”

“不,粮食换来的。”

“为何不自己制造。”

“自己制造会影响耕种。”

孟子说:“看,这不就是了,连你老师也不能全靠自食其力,不要分工。可见你们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说得陈相无言以对,只好认输。

反诘是论辩的言语技巧之一。它的实质是反问在论辩中的运用。诘难制敌术的特点就在于用与对方完全相反的事例来反驳对亢,反问、诘难对方,使对方无可辩驳而克敌制胜。

诘难制敌术可以使辩者转守为攻,造成心理上的优势和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对方处于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被动局面,而辩者的诘难往往又是无法解释辩驳的。

先设圈套再擒猎物——欲擒故纵术

欲擒故纵术运用于舌战中的意思是:面对劲敌,不从正面进攻,而是先让一步,骄纵对方,使其失去警惕,露出破绽,然后乘机图之。

欲擒故纵术,是以擒为目的,以纵为手段,为了达到擒敌之目的,必须先作暂时的让步,为了“擒”必须付出“纵”的代价。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纽约举办训练班时,租用的是一家大饭店的大礼堂。办至中途,他忽然接到通知,要他付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后来打听到,原来是饭店经理为了赚更多的钱,打算把场地出租给另外的人举办舞会或晚会。

卡耐基找到了饭店经理,对他说:“假如我处在你的地位,或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你是这家饭店的经理,你的责任是让饭店尽可能地多盈利。你不这样做的话,你的经理职位就难保住。……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出租给举办舞会的、晚会的,那你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一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这租金当然多得多。租给我,显然,你吃亏了。”

卡耐基松弛了对方的戒备情绪,缓和了气氛之后,继续说:“但是,你要增加我的租金,结果将会是降低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是你把我赶跑了。由于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我势必再找别的地方举办训练班。要知道,这个训练班吸引了成千的有文化的、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到你的饭店来听课,实际上起了免费为饭店做活广告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你即使花5000元钱在报纸上登广告,也不能邀请这么多人亲自到你的饭店来参观,可我的训练班给你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在卡耐基的说服下,饭店经理放弃了增加租金的要求,让训练班继续办下去。

卡耐基成功地说服饭店经理的方法就是欲擒故纵术。他先迎合饭店经理的心理,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陈述利害关系,成功地使经理放弃了原来的主张。如果卡耐基单刀直入,正面冲突,一味指责对方不履行协议,必然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致使矛盾激化,肯定不能达到理想的论辩效果。

欲擒故纵术,体现了露出破绽、诱敌深入的战略意图。

甲(摆出准备教训人的神态):“在你面前有道德和金钱,只能两者择一,你选择什么?”

乙(故意地):“我选择金钱。”——(纵)

甲(得意地):“要是我呀,要道德不要金钱。”——(看来好像乙陷于被动。)

乙:“是的,谁缺什么就选择什么,你要的正是你缺乏的。”——(擒)

乙说“选择金钱”,是故意露出破绽,诱甲进攻,甲却在无意之中中了圈套。

欲擒故纵术的特点在于先设圈套,再擒猎物。先诱使对方说出关键性的话,然后寻机反击,使其束手就擒。

孟子见齐宣王,问:“假如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等到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都在受饥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那就与他绝交吧!”

孟子又问:“假如一位身任重任的大官,不能好好地管好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那就把他撤职吧!”

孟子又问:“假如一位国君,不能好好管理国家,那又该怎么办?”这一问,齐宣王不知怎么答才好,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乘敌之隙捕捉战机——探突破口术

在敌军严阵以待的情势下,若要对它发起进攻,必须懂得避实就虚、乘敌之隙的作战艺术,仔细观察、探寻战场结构中的“缝隙”作为突破口。作战如此,论辩也如此。在对方论证严密、防御坚固的境况下,要善于发现论敌论述中的薄弱环节,出其不意,发起猛攻,打它一个措手不及。这种方法就是探突破口术。

我们公安战线上久负盛名的审讯高手汲潮,解放后曾审理过一起外国间谍案。

对手是气度高雅的燕京大学研究生,自称专攻中国文学和历史,名叫黎克,出生在华盛顿。他在太平洋战争中参加过审讯日本战俘的工作,熟谙审讯之道,根本不把汲潮放在眼里。

在第一次审问中,从他嘴里得到的只是“不知道”、“不明白”、“我是搞学问的,间谍这个词和我毫不相干”等话。

第二次审问,汲潮选择了两个突破口,对手也似乎胸有成竹,汲潮要他详细叙述自己的出身和经历。当黎克讲到1942年进入美国海军学校学习日语,毕业后随美军到日本当日语翻译时,第一个突破口出现了,汲潮突然用日语说:

“你用日语谈谈你当翻译的情况。”

黎克一听吃惊不小。他小心翼翼地挑选词汇,词语与之间拖着长长的“哦——哦——”,说明他还远远不能用日语进行交谈。

第二个突破口是当黎克谈到1948年来到北京燕京大学“深造”时,汲潮立即发问:

“你研究什么课题?”

“我专攻管子。”他认为这里有必要显示一下专业知识,“‘管子’,就是你们东周时齐国的宰相管仲。‘管子’,即是对管仲的尊称,又是对管仲著作的统称……”

汲潮一举手,示意停下:

“我想请教一下,‘吾不能以春风风人,春雨雨人,吾穷必矣。’这句话作何解释?”

“……”

“那么‘管鲍分金’这个典故呢?”

“……”

“‘老马识途’总该知道了吧?”

“……”

这三个问题都是管子学问中的常识,汲潮一一讲出它们的出处和意思后,揶揄道:

“你对管子的学问很不在行啊。”

黎克尴尬地耸耸肩。汲潮认为时机成熟,该从两处突破口发动攻势了:

“你说你在美国海军当了三年的日语翻译,可是你的日语却说得这样蹩脚;你说你在中国专攻管子,可是你的学业却如此糟糕。这怎么能让人相信你在美国海军仅仅是个翻译,在中国仅仅是名学者呢?结论只有一个:你的心思没有用到翻译工作上,你的功夫也没有使用到学术研究上。你始终另有所命,你始终在从事着一项见不得人的活动!”

“不,先生,不!”黎克失态地站起来,文不对题地辩解,“我是为我的祖国而工作,为我的人民而战斗。”

汲潮乘胜挺进,发动了更猛烈的攻势:“希特勒纳粹党徒在走上断头台时,也是这样说‘我是为我的祖国,为我的人民’,可是他们恰恰违背了祖国的利益,愚弄了自己的人民。美国人民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你帮助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害了中国人民,损害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你还说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黎克渐渐低下了头。

突破口是由于对手主观思维欠严谨而在防御体系中留下的薄弱环节。

在论辩过程中,辩者要有正确推测辩论进展前程的能力,即洞察力;要善于依靠已有的材料,对当前问题分析后,设计解决问题的预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突破口,从而展开火力进攻,一攻到底,发挥论证的钳制力量。攻者言辞犀利,锋芒毕露,对手张惶失措,精神防御防线由紊乱而崩溃,此时论战胜利就稳操胜券了。

分化瓦解折服对手——各个击破术

面对一致的意见,不妨采用各个击破术,不是正面地全面出击,而是借力于矛盾和猜忌,从而分化瓦解,折服对手。

四川某“神通律师”新近使用各个击破术展开法庭论辩,结果从牢门口招回了被告张某,此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案情是这样的:青年农民张某外出旅游时,偶遇中学同学苏某——某大学校办工厂厂长,并被邀请到苏家作客。苏某忙于做饭,张某则兴致勃勃地逗着苏家刚满周岁的小男孩玩,玩得正高兴,张把小孩高高举起,就在这一利那;飞速旋转的吊扇削去了小孩头顶,因而致使小孩残废并痴呆。苏妻向法院告状,老实忠厚的张某满怀内疚,一言不发,自愿到监狱去服刑受罚。

审判时,公诉方指控张某犯有过失伤害罪。对此,被誉为“神通律师”的辩护人持不同意见,他辨驳说:

“本辩护人认为,被告人张某的行为只是意外事件,不应该以过失伤害定罪。所谓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恶果的犯罪。据刑法,只有具备上述两个特征,才构成过失犯罪,但张某的行为并不具备这些特征。

首先,张某的行为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行为的前提条件是“应当预见”。理解“应当预见”,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既要考虑到行为人主观方面的情况,又要考虑行为人伤害他人时具体环境和条件。从主观方面看,张某一直被公认老实忠厚,并且与苏某关系好,被邀到苏家后心情愉快,根本没有伤害小孩的心理。从客观上看,张某在高兴之时总有高举小孩的习惯。据了解,张所在的村民组13名两岁以下的小孩,他都这样高举逗玩过。张举苏的小孩纯属习惯动作。并且张某出生在偏僻山村,据核实,在削切小孩之前,他根本没见过什么吊扇。既然如此,在他举小孩的一瞬间就不可能预见会有什么悲惨之事发生。

其次,张某的行为也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由于自信行为的前提条件是“已经预见”和“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从张某的情况看,他根本就没有吊扇的观念,那就不存在什么预见吊扇带来的后果问题,更谈不上轻信能够避免。按照刑法第十三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由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被告人张某的行为与苏某小孩致伤,虽然在客观上有因果联系,但就生长在穷乡僻壤的张某这一特定的对象来说,在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而是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所以不构成过失伤害罪。

“神通律师”就这样扣住了“过失犯罪”的两大因素,逐一击破,获得了胜辩,终于把被告从牢门口招了回来。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攻其无备术

在对方失去戒备的情况下或在对方料想不到的方面、环节展开论辩,往往能取得巨大效果。这种论辩技巧就是攻其无备术。

在某地举行的“五·四”青年论辩演讲赛中,甲、乙双方就“宁做铺路石,不做出头鸟”的命题进行论辩。

上午,作为反方的甲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地证明了“宁做铺路石,不做出头鸟”的命题是错误的。并由此获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决赛权。但出人意料的是,下午决赛的命题仍是上午场的命题,所不同的是甲方却由反方变成了正方。这一下,全场观众和评委都替甲方捏一把汗,因为甲方在上午场上的论辩中既然已经充分论证了这一命题的错误,那在下午场的论辩中总不能又说它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吧。

作为甲方来说,为一个错误的命题进行辩护该有多么困难!怎么办?甲方的一个队员想:任何一个判断,真的并非就是对的,假的并非就是错的。上午场我们证明的是命题的对错,并未涉及到这一命题的真假。于是他建议,决赛的正面论证就是论证命题的真假,即“宁做铺路石,不做出头鸟”是真实的命题,还是虚假的命题。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结果,在下午场的论辩决赛中,甲方谈到:“上午,我们论证了‘宁做铺路石,不做出头鸟’的正确与错误,我们认为它是一个错误的命题。但是,这个命题是真实的命题,还是虚假的命题呢?也就是,这个命题是反映客观、真实存在的命题呢?还是不反映客观的、凭空想象的一个命题呢?下午我们将作为正方来论证这个问题……”

甲方的论证,出乎观众和评委的意外,更出乎乙方之意料。因为乙方准备的是要反驳甲方认为命题是正确的观点和材料,而对甲方现在的论证角度毫无准备,于是,只好仓促上阵,草草应付,结果只好败北。

甲方取得论辩胜利的原因,就在于采取了攻其无备术,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展开论辩,从而战胜了论敌。

一个年过半百的贵妇人问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

“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捏的腰肢,顶多14岁。”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

贵妇人高兴地笑了起来:“您能否准确的说出我的年龄来?”

“请把我刚才说的3个数字加起来。”

这段对话,表现了萧伯纳的机敏。一个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转折,扭转对话的全部意思,得到意外的效果。

攻其无备术在日常生活中的答辩是一个巧妙的技巧。

有一个音乐家在监牢里仍然经常拉小提琴,到了执行死刑的前一天,狱卒问他:“明天你就死了,今天你还拉它干什么呢?”

音乐家回答说:“明天我就要死了,今天我不拉,还等什么时候拉呢?”

一则外国小幽默:

“呀,我第一眼就觉得你像我的第三个丈夫。”

“你曾有过几个丈夫?”

“两个。”

这个妇女很坦率大方,而且机智过人,她出其不意地向对方表达了爱慕之情。

攻其无备术是一种出其不意的克敌制胜技法。攻击的方面往往是对方所未料到的。

乘隙而进一攻到底——伺隙捣虚术

当双方的辩论拉开战幕,辩者就应机敏地创造和捕捉时机,善于发现和利用对方在论辩过程中出现的空隙、漏洞,如虚伪之词、不合逻辑的推论、某一概念的不明确、某一事实的不准确、某一细节与整体不和谐等等,作为我方取胜的武器,这就是伺隙捣虚术。

十年内乱中某厂发生了一场小论辩。该厂厂办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师郭某,奉命为红卫兵召开的“反击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安装扩音设备。在安装调试时,郭老师把耳朵贴近扩音机听了听,竟被人诬为“偷听敌台”。立时,郭老师变成了一个“妄图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反动分子”被押上了批斗台。为了壮大声势,红卫兵头头还“邀请”了工厂各部门的“革命群众代表”参加现场批斗会。大家知道,那是个有理讲不通的年代,更何况郭老师是个不善言辞之人呢?

由于批斗会上出现了冷场。会议的几个主持人见状,忙凑到一起商议如何“加温”。

“郭××!你为何光天化日之下偷听敌台?”在沉寂的气氛中台下有人倏地发问。坐在台上的红卫兵头头看到有群众自愿参加批判,便停止了商议,一个个露出欣欣然的神色。

“我……我实在没有偷听敌台嘛!”郭某小心地分辩着。

“你还不老实!”只见刚才发问的人绷紧了脸,气冲冲地疾步登到台上——啊?吕××?台上的郭某顿时傻了眼。没等郭某反应过来,吕××又劈头问道:“那你耳朵贴近扩音机在听什么?”

“没听什么。”郭某忙不迭地回答,心头骤然升起一股愤恨——吕××啊吕××,咱们同学一场,真想不到你竟是个落井下石的无耻小人!

“没听什么?”吕××两掌一拍,“难道你耳朵是贴在一块铁板上吗?能一丝声音也没有吗?”

“不,不,机子里有嘈杂声,还有……”

“还有什么”

“还有叽哩咕噜的外国话——我听不懂。”

“听不懂?你有没有学过英语?”

“英语没学过,学校里学的是俄语,你也不是跟我一样学的俄语吗?”郭某不由反诘起吕××来,目光带着哀怨。

“嗬,这么说你不知道扩音机里传出的是什么外国话?”

“我真的不知道。”

“那么就请在场的革命群众来证实一下扩音机里讲的什么话。”

台下没人出声。

“没有人出来证明,那就麻烦了!”吕××转向大会主持人,“据我所知,我国的国际广播电台就是用外语向世界人民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郭××听到的是不是这样的广播呢?”

一个主持人似乎觉察到了什么,急忙插话说:“也可能是外国对我国的宣传广播吧?”

“是的。”吕××大度地点点头,“既然两种可能都有,我们更应该慎重。我建议先写封信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问问清楚。若真是敌台,再定郭××的罪不迟;倘若真是我们对外宣传毛泽东思想,那可千万不能混作敌台啊!”吕××态度诚恳地提醒着人们。

“对,对,先弄清事实吧!”台下不少人应道。

会议主持人无法,只好放了郭某,吕某巧辩免灾,机警救人,取得了论辩胜利。

伺隙捣虚术关键在于抓住空隙,乘隙而进,一攻到底,暴露敌论的荒谬性。

美国纽约一家工厂失火,10个女工被烧死。一个侥幸逃生的女工指控厂方管理人员下令不许打开出口,以致女工们惨死。当她在法庭上追叙这段事实时,陪审员们个个义愤填膺,要求厂方负担罪责并做出巨额赔偿。

厂方的律师斯泰龙已从一些材料中得知这个女工受人利用提供假证词。他很和气且同情地对女工说:“请再把你所说的讲一遍。”

女工逐字逐句的重复一遍。斯泰龙又说:“为了让大家对关键的问题听得更清楚,‘请你再讲一遍”当重复三遍后,斯泰龙问道:“你没有漏掉一两个字吗?”

女工思索了一会儿说:“是啊,先生,我说漏了一个字。”

“那么,再把故事说一遍,别忘了把漏掉的字加进去。”

她照办了。而陪审团已经明白,这个女工是由人在幕后策划,教她背熟了那段伪证词后去法庭“表演”的。

这里,律师抓住了空隙:伪证者心虚,证词是背熟的,而且是别人提供的。于是揭穿了她的谎言。

与其请将不如激将——激将制胜术

激将制胜术是指通过语言或行动触伤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的愤怒、怨恨,进而诱导其按辩者的意愿或既定的企图行事。取得论辩胜利的方法。

当年,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捕,闯王李自成目光一扫陈圆圆的芳容,心头不由一跳:果然是天生尤物,难怪吴三桂要为她拼命,刘宗敏也被她迷住了,这种“祸水”决不能留!李自成对卫士一示意说:“拉出去,勒死!”

陈圆圆不待卫士动手,自己站了起来,面对李自成,看他一眼,微微冷笑一声,转身欲走。

李自成大喝一声:“回来!你冷笑什么?”

陈圆圆复又跪下,说:“小女子早闻大王威名,以为是位纵横天下、叱咤风云的大英雄,想不到……”

“想不到什么?”

“想不到大王却畏惧一个弱女子!”

“孤怎么会畏你?”

“大王,小女子也出自良家,堕入烟花,饱尝风尘之苦,实属身不由己。初被皇亲田畹霸占,后被吴总兵夺取,大王手下刘将爷又围府将小女子抢来,皆非小女子本意。请问大王,小女子自身又有何罪过?大王仗剑起义,不是要解民于倒悬,救天下之无辜吗?小女子乃无辜之人,大王却要赐死,不是畏惧小女子又作何解释?”

李自成被陈圆圆的这一席话问住了,许久不能回答。他抬起手:“你且起来说话。”

陈圆圆接着又陈述了杀她和不杀她的利害得失:杀她,大王毫无益处,却必定激起吴三桂更大的复仇心,吴三桂必会日夜兼程,追袭不休;不杀她,她感念不杀之德,则可以保证让吴三桂滞留京师,不再追袭。最后,李自成被说服了。

陈圆圆在生死关头,没有向李自成告饶,而是利用李自成的高傲心理;先以冷笑傲之,继以“畏惧一个弱女子”激之,最后使李自成收回成命,自己得以脱险。

激将制胜术是有意识地利用反面的语言手段,刺激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的言行朝着自己预期目标发展的一种谋略。它是有目的地用反语刺激对方,使对方从自我压抑中解脱出来,代之以上进心、荣誉感、奋发精神,从而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最后以孙刘联盟的胜利而告终。当初,孙刘两家如不联合起来,就有被各个击破危险。

孙刘联合,诸葛亮功不可没。他单枪匹马来到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终于取得外交上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孙刘的第一次联盟。而在舌战中,诸葛亮就是采用激将法说服周瑜,展示了不凡的外交才能。当时,周瑜虽有抗曹之心,但却看不起刘备的力量,故意在诸葛亮面前摆出要投降的样子,他的用意,是要挟诸葛亮,使诸葛亮有求于他。

诸葛亮心里明白,对待这样的关键人物,正面说理是不行的。于是他故意用反话刺他,他先挖苦鲁肃不识时务,认为“公谨主张投降,甚为合理。”接着又献出一条妙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士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这两人是谁?乃是大乔和小乔。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

诸葛亮这一激,果然有效,《三国演义》中形象地写了激将后的效果。“周瑜听罢,勃然大怒,他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

诸葛亮激周瑜,是以曹操欲得二乔的事,使周瑜产生屈辱心理,这位堂堂的兵马大都督经受不了这羞辱的一激,竟离座而指北大骂,一时忘了和诸葛亮耍小心眼,下定了抗曹的决心,而且不再摆架子,反过来求孔明“助一臂之力”。

使用激将法,可以刺激对方神经,使其鲁莽行动而受制于我。激将制胜术是一种调动对方激情,使其鲁莽地闯入布置好的圈套,从而取得论辩胜利的有效方法。

当头棒喝先声夺人——棒喝挫敌术

棒喝挫敌术正取其转意,意指在洞察世情,或判明论敌执论的要害后,先发制人,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不啻于给对方以“当头棒喝”,从而给他一个下马威,夺得论辩的主动权,取得先声夺人的雄辩奇效。

中纪委常委刘丽英到某县查处一起案件,驱车返回时,突然被300多名闹事的群众拦住了汽车。在一些人的煽动下,不明真相的群众要求公布调查结果,有的甚至谩骂动手。

在这种群情激愤的情况下,靠一般讲理是无济于事的,于是她来了个下马威,面对乱烘烘的人群,用十分威严的口气棒喝道:“我是奉命来执行任务的,不是来发动群众的,村有村规,国有国法。法律不允许把调查的情况公开,你们的要求是无理的。你们辱骂国家的办案人员,拦截车辆,妨碍公务,也是法律不允许的。”

接着刘丽英义正词严地介绍了《民法》、《刑法》,说明了妨碍公务罪等法律内容。刘丽英以法律为武器,一个棒喝,把闹事的群众震慑住了。

棒喝挫敌术,一是靠威,二是靠突然袭击。对方在突然袭击面前,无可提防,不明虚实,不知所措,于是束手就擒。

香港不法分子陈得奎化名李英在某省收购文物,准备偷运出海关。被捕时,文物已转移,公安人员一个棒喝,打得他措手不及,晕头转向,他只得乖乖地供认了罪行,交代了文物转移地点。

公安人员:“你叫什么名字?”

陈得奎:“李英。”

公安人员:“陈得奎,你别装蒜了。你不叫李英,你叫陈得奎。”你的一切,我们已经掌握,老实交代,宽大处理,立功抵罪。如果抗拒到底,罪上加罪。愿意不愿意交代?”

“愿意。”

“愿意为什么还要把文物转移他处?”

“这……”

“交代吧!”

于是陈得奎的心理防线彻底攻破,公安人员虚虚实实,配合着凌厉攻势,陈得奎交代了走私文物的罪行,并交代了文物藏匿的地点。

棒喝挫敌术的巧妙应用,会给论敌敲响警钟,使之迷途知返。格林尼亚从浪子到获得诺贝尔奖化学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12年,法国人维克多·格林尼亚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出身于有钱人家,从小生活奢侈不务正业,被人视为没有出息的“二流子”。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年轻貌美的姑娘对格林尼亚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

骄横的格林尼亚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别人对他蔑视和冷漠,他怒不可遏……可是这令人无地自容的耻辱,却使他像一个昏睡不醒的人被猛击一掌后突然清醒了一样,他留下了一封家信,悄悄离开了家乡。信中写道:

“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

果然,8年以后他成了著名的化学家,不久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蒙受耻辱,软弱者会因此颓废消极,自暴自弃,甚至自我毁灭,而意志坚强的人则能用自己的行动去战胜和洗刷耻辱。格林尼亚正是这样的人。

据说格林尼亚获得诺贝尔奖后,收到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我永远敬爱你!”写信者正是羞辱过他的美丽姑娘。

姑娘的一声棒喝,使格林尼亚悔悟过来,并用自己的毅力去清洗耻辱。若不是姑娘的一声棒喝,说不定格林尼亚一生都是“二流子”。

抓住要害一击致命——一击致命术

论辩中,不应该面面俱到地逐条驳斥,而应该抓住对方要害,给予致命的一击,这种论辩技巧,称为一击致命术。

奥琳埃娜·法拉奇是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在西方,“法拉奇式的访问”受到许多人的崇拜。她本人也自豪地自称为“政治访问之母”。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在于她善于用‘一击致命术’来对付各种被访者的巧辩、诡辩。她说:“我们访问霍梅尼前早就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于是我一见面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

有一次,她采访霍梅尼时,为了尊重宗教的习俗,违心地穿上了伊斯兰妇女的装束——跣足不履、身披长纱,把全身盖得严严密密。可她一直认为,在这种服装包裹后面不单是一种保持古老习俗的问题,而是事关妇女的政治地位问题。她从内心对这种以宗教名义实行强迫命令的做法不满,但为了顺利采访她还是穿了。可是在与霍梅尼谈话时,她却有意在讨论妇女权利的问题时把服装问题挑了出来——

法:“譬如说,这片他们要我披上来见您的长纱。这片你坚持所有女人都必须披上的长纱。告诉我,你为什么强迫她们掩盖自己,全被捆在那些不舒服而怪诞的服装里面,让人工作和行动都感到不方便?然而甚至在这里,妇女们都表明她们和男子是平等的。她们和男子一样战斗、坐牢、受训。她们在革命中也尽了力。”

霍:“对革命作出贡献的妇女,过去是,现在也是那些穿着伊斯兰服装的女人,而不是像你这样穿着讲究的女人,毫不遮盖地到处转,在身后引来一串男人。涂脂抹粉,在大街上显示她们的头颈、头发、身段的女人并不和国王进行斗争。她们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事。她们不懂得如何成为有用的人。事情就是这样;因为她们显露自身并把男人们弄得神魂颠倒、心猿意马。然后,她们甚至把其他女人也弄得神魂颠倒、心猿意马。”

法:“教长,这不是事实。不管怎样,我所说的不止是一件衣服,而是它所代表的东西,也就是妇女被隔离的状况。革命以后,妇女们又被抛进隔离的状况中去了。我指的是这样的事实:譬如说,她们不能和男的一起在大学里学习,不能到海滩上去和男的一起游泳,她们必须在另一个地方下水,要披上长纱。顺便问一下,披上长纱,你怎么游泳啊?”

霍:“这你管不着。我们的风俗你们管不着,如果你们不喜欢伊斯兰教的服装,你没有必要穿上它,因为伊斯兰教服装是为贤淑的少女准备的。”

法:“教长,多承美意。既然你说了,我现在就要脱掉这块可笑的、中世纪的破烂货。好了,把它脱了……”

法拉奇真不愧是“政治访问之母”。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所说的不止是一件衣服,而是它所代表的东西,也就是说妇女被隔离的状况。”这就一下击中了霍梅尼的要害。

法拉奇以一击致命术,有力地讽刺和嘲弄了霍梅尼。

一击致命术的特点是抓住对方要害,对论辩对方提出的许多理由、根据,要善于抓住最关键的一两点来分析,而不要面面俱到,分散兵力。

在一次法庭论辩中,辩护人对某司机交通肇事一案提出辩护意见说:“铁路交叉口有弯道,有扳道房,还有树木,夜间行车不易望,无法预料,不应负刑事责任。”显然,摆出众多的客观原因主要是为当事人开脱罪责。对此,公诉人一面承认这一事实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明确指出:

“不易望并不是不能望,司机应该特别注意望,严格按照交通规则规定的那样做:通过交通路口时,一看二慢三通过,以及看不清火车动向不走。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定,疏忽大意造成的,因此,辩护人的论点难以成立。据此,我认为司机犯的是疏忽大意过失罪,应负刑事责任。”

这里,公诉人的反驳,也是运用了一击致命术,他抛开是不是不易望的枝节问题,抓住司机违反规定、疏忽大意这一要害,从而说明前者与事故没有主要的、直接的联系,后者是事故发生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结论。

可见,能不能抓住问题的主要关键点,是运用一击致命术成功的条件。因此,在运用一击致命术时,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破釜沉舟班师在后——绝望进攻术

在论辩中,善意地给对方绝望感,即指出按原来的想法行动会产生的恶劣后果,从而使其放弃或改变原来所持的观点。这种方法称为绝望进攻术。

姓李的青年很想开旧书店,而他的好友很难说服他,于是搬来了他的师傅。

这位老师先向小李自称,自己已到过一家最大的旧书店作过调查,书店老板作为内行人谈了许多经营之难:

“外行人要搞这种生意非常之难,至少要有30年的经验。因为外行人多半把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上架,失去了一大批顾客。此外,如买进难得的书,由于新手不懂得定价,一些卖旧书的同行就会来全数购去。当你认为畅销而暗自欣喜时,书架渐渐空了,而同行则在转手中卖出高价。特别是全集书,至少要有10年,才能用适当价钱购进。如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书籍,附有了定价。而今如何分辩这些定价呢?什么书是现在所需要的,什么书现已重版,这些行情,也要具备。还有一点就是偷书,特别是辞典一类的工具书,一偷就是一笔钱……这些不过是打听回来的。当然你不一定会遇到,你也不必担扰。但你既然要做这行生意,不妨考虑一下。”

小李听了老师的一番话,脸色变青了,闭着眼睛,感到了绝望,终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论辩中的绝望进攻术可采取“虚”和“实”两种形式。所谓“虚”的,指长远才产生的恶劣情况。所谓“实”的指眼前就可能产生的恶劣情况。对一些还不善理性思考的人来说,用“实”的形式比较有效。

爸爸:“你妈妈说今天不回来,要我们自己做饭,我看,干脆晚饭不吃了吧,煮饭麻烦,法律也没有规定一天吃三顿呀。”

孩子:“爸爸,这可不能开玩笑,我肚子饿得不成了呀。”

爸爸:“要吃也可以,不过菜橱里只剩下些咸萝卜,将就点,就吃咸萝卜吧。”

孩子:“啊呀,妈妈不在,你至少也给补点营养呀!”

爸爸:“你想吃什么。”

孩子:“吃肉,我最喜欢吃红烧肉。”

爸爸:“真讨厌!那你买去吧。”

孩子:“拿钱来。”

爸爸给孩子以“绝望感”,解决了谁去买肉的问题,避免了无休止的扯皮、纠缠。

论辩中使用绝望进攻术,要注意对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能一开始就笼统地、概括地作出结论。汽车推销员如果在推销节油汽车时,一见顾客就开门见山地说明这种汽车可为顾客省很多汽油等等,肯定往往会吃闭门羹。

聪明的推销员却可以这样开头:“先生,请教一个你所熟悉的问题,也就是增加贵店利润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老板对这种话题肯定十分乐意回答。他会说:“第一,降低进价;第二,提高售价,第三,减少开销。”

销售员立即抓住第三条接下去说:“你说的句句真言。特别是开销,那是无形中的损失。比如汽油费,一天节约20元,你想过多大吗?如果贵店有3辆车,一天节省60元,一个月就有1800元。发展下去,10年可省21万元。如果能够节约而不节约。岂不像把百元钞票一张张撕掉,一共撕掉2100张。换句话说,这么大的开支无形中从你的金库中被提出来,更何况这21万元不是从营业额,而是从盈余额中开支。如放在银行,以5分利计算,那等于240万元本金存一年的利息,不知老板高见如何,有没有节油的必要呢?你可以精细地计算一下,怎么样?”

这样,对方就会自觉地想到不能维持现状,而要设法用节油车以解除这种恶劣情况。这时,推销员就可乘机推销自己的节油汽车。这种绝望进攻术常令对方感到情况严重;产生“绝望感”,而乐于接受辩者的观点,有很好的说服作用。

绝望进攻术是一种破釜沉舟、班师在后的技巧,具有较好的说服和论辨效果。

针锋相对击中要害——擒贼擒王术

辩者在与论敌交锋中,驳倒了对方的论据和论证,并不能就此断定对方的论题是虚假的,只能说明对方的论题不可靠而已;而要彻底驳倒对方,还必须对对方的论题进行彻底的反驳,这就如同打仗,一举将贼首擒获,敌人就会溃不成军。

1968年批斗著名音乐家贺绿汀。“造反派”们指着贺说:“你反对毛主席!”

贺绿汀直言相驳,说:“我歌颂毛主席。在延安我把《东方红》改编成合唱曲。解放后我写过《人民领袖万万岁》、《毛主席来到天安门》。”

“造反派”责问:“你交待,1955年毛主席接见音乐工作者,你是怎样当面猖狂反对毛主席的?”

“我在检查中已经写了,毛主席讲到传统问题时,我插了话。”

“造反派”自以为得计,继续问道:“你狗胆包天!你回上海作报告,是怎么搬出满清王朝公开影射攻击毛主席的?”

贺绿汀愤怒地说:“你造谣!我的报告是根据毛主席对音乐工作者的讲话内容讲的。毛主席说,不要学慈禧太后盲目排外,盲目排外与盲目崇拜都是错误的。”

于会咏声嘶力竭地说:“你翻案!”

贺绿汀反驳道·:“我翻什么案?你们把一个反对阶级敌人的人打成阶级敌人,你们才是翻案!”

贺绿汀义正辞严,驳得“造反派”们无言以对。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施用擒贼擒王术,要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列举大量确凿无疑的事实,在铁的事实面前,任凭对方信口雌黄、摇唇鼓舌也无济于事。

擒贼擒王术,可用明摆着的事实直接反驳对手,揭穿其似是而非的虚假面具。

有个人性急易发怒,碰上个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要倒竖眉毛拉长脸,发一顿脾气,有时还要动手打人。这天,几个人在一起闲聊,他的一个朋友议论他说:“这个人别的都好,就是有两个毛病:一个是爱发火,一个是做事冒失……”这时,他正好从窗外经过,一听,立即脸红脖子粗地闯进屋来,不容分说,劈头盖脸朝那人打去。旁边的人急忙拉开他,说:“你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打人?”这个人喘着粗气,大呼小叫地嚷嚷:

“我啥时候喜欢发火?啥时候做事冒失?他这样说我,我怎能不打他!”

“你现在大动肝火,二话不说就动手打人,不刚好证明你有这个毛病吗?”大家说。

用具体的事例直接反驳对方的“不发火,不冒失”的论点,正好击中对方要害,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擒贼擒王术的运用过程中,可通过洞察对方错误命题中隐蔽的荒谬点,扩大其范围,加深其程度,强调其性质,扬厉推演,使其荒唐之处暴露无遗。

加拿大前外交官切斯特·朗宁,1893年生于我国湖北襄阳。朗宁的父母是美籍传教士。,朗宁出生在襄阳时,喝的是中国奶妈的乳汁。他30岁竞选议员时,反对派掀起了一场诽谤他的运动。反对的理由是朗宁曾经喝中国妈妈的奶,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朗宁于是反驳说:“当然你们可能既喝过加拿大的人乳,又难免喝了一些加拿大的牛乳。那么在你们身上不是既有加拿大人的血统,又有加拿大牛的血统吗?你们岂不都成了‘人牛血统的混血儿’了?”

朗宁巧妙地扩大显微谬误,使反驳力量得以大大加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机利用术

一个雄辩家必须准确把握论辩形势,抓住一瞬即逝的最佳战机,一鼓作气,发起猛攻,才能赢得论辩胜利。时机利用术就是把握论辩时机的方法。

《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记载了聪明善辩的女子许允的妻子劝夫的故事。

卫尉卿阮伯彦的女儿长得十分丑陋。嫁给许允,行完交拜礼后,许允没有再进洞房的打算,家里的人为这件事忧虑。

正巧许允的客人来到,许允的妻子说:“别忧虑了,许允的朋友肯定会劝他进来的。”果然,不一会儿许允回到新房,见过妻子后,又要走出去。

许允的妻子料定他这次出去就不会有再进房的可能了。她明明知道丈夫是嫌自己丑陋,却拦住丈夫,故意问他究竟为了什么?许允于是对她说:

“妇女应该具备四种德行:妇德,要求贞顺;妇言,能够善于辞令;妇容,要求有美好的容貌;妇功,必须能织麻。你具备哪几条呢?”

许允的妻子应声回答:“新妇所缺少的只是美好的容貌罢了。”紧接着展开攻势,反问:“但是,读书人应该有许多良好的品德,你具备了哪几条呢?”许允说:“我全部都具备了!”

许允的妻子说:“各种品行中,德行排在首位。你喜欢女色不喜欢德行,怎么能说全都具备了呢?”

许允的脸上现出了惭愧的神色,于是他就对妻子采取了敬重的态度。

许允的妻子是善于辞令的女子,几句话说得及时,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置辩时机,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果当时呐呐不出于口,面对迫在眉睫的情景束手无策,坐失良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一家人的冰箱老化了,制冷性能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未买成。

一天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又闷又热,把冰箱里的冰淇淋给我拿一盒来。”

丈夫打开冰箱说:“冰淇淋都化成水了。”

“这个破冰箱!”妻子怨恨地说。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

“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到了商店,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2340元。

“太贵了,还是不买吧。”妻子说。

“国庆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单位给的10斤牛肉和10斤带鱼往哪放啊?”

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点,但耗电省,容积大,从长远观点看还是合算的。”

“那好,就买这个吧。”妻子同意了。

丈夫抓住了最好的时机,并乘机说服妻子,终于买成了冰箱,可见丈夫对时间的利用和把握之准。

时机利用术,强调辩者务必抓住各种机会乘势猛攻,以达到辩胜的目的。有时,当遇到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形势时,辩者不可仓促应战,而应静观其变,避其锐气,细心寻找对方的破绽,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可战而胜之。

印度一个老和尚请客,来者尽是僧人。在座有一个独眼和尚,煞有介事地大声说:

“我看到万里以外的高山那边的小河里有一个小猴子在洗澡,你们看!”

众僧甚异之。有的人认为可能是他修行有了道行才有这样的本事。但大多数人不信,不过也没有办法否定他的眼力。其中一个小和尚决意设法侦察、测试。

入席后,每人面前一碗饭,一盘菜,唯有独眼和尚面前只有饭,没有菜。小和尚从旁窥视,发现他的面色阴沉,并伴有狐疑不定的神色,于是小和尚说:“师父怎么不用膳呢?”独眼和尚仍“按兵不动”,而且渐渐怒形于色。

小和尚上前顺手操箸一搅,将碗里面埋着的菜翻上来了,问道:

“师父眼力不凡,为我不及。然而令人深以为怪的是,师父既然能看见万里之外那边的东西,那么一定能看见鼻子底下碗里的菜;而你连鼻子底下的东西都视而不见,你能看到万里之外的山那边吗?”

当初独眼和尚信口胡说,人们难以直接反驳他。这个小和尚静待时机,创造条件,结果一举便戳穿了对方的谎言。

时机利用术是充分利用时机、等待时机、寻找时机、创造时机的战术。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乘隙而进,无疑为辩者征服对手开了方便之门。

理直气壮威慑论敌——以气夺人术

以气夺人术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雷霆万钧之力,发起猛攻,威慑论敌,乘势取胜的论辩方法。

贝汉廷当远洋轮船船长期间,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港口,他是幸福的。但让他刻骨铭心的却是当船长的痛苦:只要他在海外显示出一些文化教养和科学水平时,外国人就要问他:“是日本人吧?”这痛苦时常灼伤着他。

有一次,在鹿特丹港,一个领港员因为船上操舵手是中国人而故意刁难,把舵令用英语说得又快又流利,贝汉廷就迎上去和他用英语对话。领港改用法语,贝汉廷也改用法语,然后有意识地用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问话。

这个领港员回答不上来了,说:“你的操舵手不行。”贝汉廷装没听见,他连说三次,贝汉廷火了:“你怎么知道他不行?”“反应太慢。”“那是你没有必要说得太快,而且舵令叫得不清楚。”

“我要求你换人。”

“他是我船上最好的水手。”

“中国人没有一个操舵操得好的。”

“各国港口的领港员都说他好,只有你一个说他不行。”

“我要求下船。”

“可以。三副!立即送他下去。拿来!”

“什么?”

“你的派司。我要在你的引水单上注明,你是一个不合格的领港员,不能给船舶提供良好的协作。从此以后不欢迎你到任何一条中国船上领港。我很遗憾,但看来只好如此了,派司,请!”

面对如此强硬的船长,那个领港员咕噜了几句,再也不吭声了。

船进了港口,贝汉廷签证了引水单,并没有任何批注,那位傲慢的领港员十分感激;而那个被船长保护过来的操舵手,噙着泪水咬着牙,从此日夜学习英文。

贝汉廷制服那领港员的就是以气夺人术,不光保护了操舵手,煞了外国领港员的威风,更重要的是维护了祖国尊严。

以气夺人术要以气制人,最根本的是手中有真理,理直才能气壮;如果手中无真理,而气壮如牛,那也不过是色厉内茬的纸老虎,不堪一击。

在论辩中,如果对方是代表一种错误的思想和立场,双方有着原则性的分歧,那么说话者可用尖锐的、泼辣的语言来压倒对方。

马克思1940年在科伦法庭上的著名发言,是运用以气夺人术的典型例子。

普鲁士反动政府对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十分恼火,他们以报纸上的文章侮辱了最高检查官和宪兵为由,对马克思提出公诉。

在被告席上,马克思以凛然正气,压倒法官的声势,根据当时的法律条文,以无可争辩的事实,驳倒了敌人罗织的“罪状”。

马克思一站起来就说:“今天的审判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句话就含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勇气。

马克思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这里用了4个排比句,捍卫者、揭露者、耳目、喉舌,强调说明了自己的报纸揭穿反动政府丑恶嘴脸的必要性,并毫不隐瞒地表示了自己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

马克思对反动政府及其司法工具——”公诉人”进行尖锐的回击:

“我坚决驳斥他非难我们的卑鄙无耻的说法,我认为这种非难是出于无知。”

马克思站在历史的高度,藐视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对他们进行鞭挞:

“尽管这些先生们以为自己很伟大,但是在现代的巨大斗争中他们却不算什么,根本算不了什么。”

但应注意,以气压人术不是空洞的大话的堆砌,不是危言耸听。

以气夺人术是以气势压倒对手的论辩方法,也是一种争取主动的战术。

蚀根树倒反败为胜——釜底抽薪术

在论辩中,论敌提出与己方相反的论点,要使其论点成立,就必然提出相应的论据加以论证。因此,辩者只要将论敌的论据驳倒,论敌的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广东梅县知事夏某到任刚一个月,收到了一件拖欠债务的诉状,控告人王福状告翁子明欠债不还,并在状纸后附上一张写明“宣统二年六月三十日,借银子五百两整”的借据。经核对笔迹,借据上的字迹与翁的字迹完全一样,翁只得表示如数偿还。王福见官司即将打赢,不由得洋洋得意。知事正要结案判决,忽然太史杨某求见,杨某到了堂上,一看借据,便说:

“借据分明有假,怎能草草结案?大家看,这张借据的日期是宣统二年六月三十日,查这年六月并没有三十日,写债据时哪能这样粗心?可见是追填的日期。即使这张借据真的是被告写的,而原告没有发现这一点,债据也是无效的,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知事和满堂上下都很惊讶,把万年历拿来一查,果然和太史说的是一样。后来经反复审问,原告供出了实情。原来这张借据是原告王福用一百两银子的代价贿赂讼棍魏凤章写的。魏凤章善于冒充别人的笔迹。案件查清后,王福被判监禁一年。

王福状告翁子明欠银五百两是以借据为论据的,杨太史指出了债据的虚假,驳倒了对方的论据,对方的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论辩双方所持的论题,都是由一定的论据支持的,如果将一个论题的根据——论据抽掉,那么,论题这座大厦就如被釜底抽薪不攻自破。所以,釜底抽薪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抽掉论敌的论据。

某地学生以《武将也需要文才》一题展开论辩。反方认为武将不要文才也可以,理由是:武将能指挥打仗,学文是避长扬短。

对此,正方采取釜底抽薪术进行反驳:

“在知识的海洋里,每一门学科,每一种知识和技能都不是孤立的。武才和文才也是这样,武才靠文才来总结、交流、提高,文才靠武才来提供内容,鉴别真伪。一位高级指挥员曾列举了武将学文的种种益处;一是可以把练兵或打仗的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便于学术交流和供后人学习借鉴;二是迫使自己不断进取,防止经验主义;三是培养深入、严谨、细致的作风,避免粗枝大叶;四是在学文过程中加强思想修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题,五是丰富业余生活,使文武互为补充,工作有张有弛。这确是经验之谈。”

这一段反驳,论点全部来自论据,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上的。

论据真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所以,在论战中只要揭露出对方论据的虚假,那就如同釜底抽薪,蚀根树倒,所有论点都会驳倒了。

釜底抽薪术,以一定的理由,摧毁对方的论据,从而达到反败为胜的目的。

快人快语一针见血——简洁明快术

论辩语言的锋利,有如尖刀。俗话说:“寸铁可以致人死命。”锋利的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它只要一两句,足可使论敌哑口无言。锋利的语言要求简洁,就是要高度浓缩,即所谓“快人快语”。只要把关键的地方点出来就行了,所以,在论辩中;要一下子把握住问题的要点,并在瞬间表达出来。

语言要明快,这就要有针对性。针尖对麦芒,一针见血,是明快的表现。这样的语言,蕴含无可辩驳的力量,一语既出,使对方无暇思考,不能辩驳。

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大会上对形形色色的听众演讲。结束后,忽然有人喊:“您讲的笑话我不懂!”

“您莫非是长颈鹿!”马雅可夫斯基感叹道:“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的脚,到星期六才能感觉得到呢!”

“我应当提醒您,马雅可夫斯基同志,”一个矮胖子挤到台上嚷道,“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错,”马雅可夫斯基边说边用手指着自己和那个人,“从伟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

诗人接着回答条子上的问题。

“马雅可夫斯基同志,您今天晚上得了多少钱啊?”

“这与您有何相干?您反正是分文不掏的。我还不打算与任何人分呢!”

“您的诗太骇人听闻了,这样写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一张条子上说:“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性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你也是肮脏的了。”

“那么,您不洗脸,就以为自己是干净的吗?”

“马雅可夫斯基,你为什么在手上戴戒指?这对您很不合适。”

“照您说,我不应该戴在手上,而应该戴在鼻子上喽?”

“马雅可夫斯基,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也不是鼠疫。”

马雅可夫斯基简洁明快妙语如珠的回答,闪烁着战斗的锋芒。

1985年9月底,上海青年报记者对上海铁路新客站工地总指挥进行了采访。

记者问:“工程什么时候完工?”

“1987年10月底!”总指挥回答。

记者暗暗扳了一下手指,惊奇地问:“39个月?”

总指挥严肃地说:“不超国家预计开支,不误39个月工期!这是我们向国家、向党、向人民立的军令状。缩短生命,无所畏惧!要延长建设工期,办不到!党不允许;人民不允许;我们的年龄,更不允许!……困难再大,我们靠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问题再多,我们靠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去攻克难关;时间再紧,我们靠创业者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

总指挥的话,简洁明快,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建设者的英雄气概。

论辩的语言应是高度凝炼的。磨炼简洁明快的语言,有三径:精心炼意,潜心炼字,苦心炼句。

精心炼意是为了追求一个好的意境,有了一个好的意境,就有了得以精炼话语的根基。“修氏定理”的女主人修瑞娟出席美国第二十八届微循环年会,会议规定每个学术报告不超过15分钟。修瑞娟的报告反映难度极大的尖端研究成果,逼得这位女学者非浓缩内容,锤炼精华不可。她关在屋里炼了三天,又请来同事“会炼”,撷采最尖端的发现,选取最经济的语言,终于在规定的15分钟内驾轻就熟地作完了精采的报告,使“修氏定理”一举成名。

潜心炼字旨在达到简洁。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鲁迅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苦心炼句是炼字的深化和发展。一句深思熟虑、千锤百炼的话语,抵得上十句百句闲言赘语。

以其之道还施其身——以牙还牙术

论辩时,辩者不直接指出对方论辩的错误,而是应用对方的方法攻击对方,这就是以牙还牙术。

作家马铁丁曾经批评过一个骄傲自满的人。这个人脱离群众,自我辩解说:

“只有羊呀、猪呀,才是成群结队的,狮子、老虎都是独来独往的。”

马铁丁同志反问道:“狮子老虎固然是独来独往的,刺猬、癞哈蟆、蜘蛛又何尝不是独来独往呢?”

这里,马铁丁同志的反驳方法,就是论辩技巧中的“以牙还牙术”。

施用以牙还牙术,要求辩者有敏锐的目光、深刻的洞察力,在瞬息之间,捕捉到对方所用过的方法、技巧,并以此来还击对方。

下面这个例子就很有意思:

一个懒汉在朋友家作客。早晨,朋友替他叠被,懒汉说:“反正晚上还要睡,何必去叠!”饭后,朋友忙着洗碗,懒汉又说:“反正下顿要吃,何必去洗!”晚上,朋友劝他洗脚,懒汉又说:“反正还是要脏,何必去洗!”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朋友只顾自己,不理懒汉,懒汉问:“我的饭呢?”朋友说:“反正吃了要饿,你又何必去吃!”睡觉的时候,朋友同样只管自己,不理懒汉,懒汉问:“我睡哪儿?”朋友说:“反正迟早要醒,你又何必要睡!”懒汉急了,叫道:“不吃、不睡,不是要我死吗?”朋友答道:“反正终归要死,你又何必活着呢?”

朋友用懒汉所用的方法来反驳懒汉,以牙还牙,使懒汉有口难言,“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施用以牙还牙术,要求辩者能借用对方说过的话来反击对手。

某工厂民主评议党员的动员会上,支部书记说:“为提高我厂党员的素质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我代表全厂党员热烈欢迎广大职工开诚布公指出我们党员存在的问题、缺点和错误……”

青年工人小王在分组评议的会上勇敢地给那位书记提了两条意见:一是以权谋私,用公车送子女上学;二是脱离群众,很少和工人谈心。

会后,那位书记把小王叫到办公室,对他大发雷霆:

“你为什么败坏我的威信,难道你不想在厂里干了吗?”

小王冷静而坚定地说:“我的意见都是有事实根据的,不是你号召我们开诚布公地给党员指出缺点和错误的吗?我这样做正是响应了你的号召,怎么能说这是败坏你的威信呢?”

蓄势布阵借题发挥——有意示错术

论辩中,有意念错字,用错词语,能丰富语言表现力,使论辩生辉,这种故意说错话的方法,叫有意示错术。

过去,有个药铺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点上香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啊,愿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灾,我好发一笔大财啊!”这话被一个下人听到了。

不久老板的母亲得了痨病,躺在床上哼哼叽叽的,下人对老板说:“这次老太太病得不轻,这全是托菩萨的洪福啊!”

老板大怒。下人说:“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萨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吗?这下菩萨显灵了。”老板哑口无言。

一个小伙子向一个老人问路:“喂,离城还有多远?”

“500拐杖。”“距离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老人答:“论理?论理你得喊我大爷!”

老板的下人和老人都故意把话说错,蓄势布阵,待对方批评指正时,再借题发挥。给予回击。

在传授知识时,有意示错术可为学生设置疑问,启发诱导。

一位老师在分析杜甫《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时,故意用望文生意的方式示错说:“感动的时候花都会落泪。”正当学生感到似是而非急于弄明白确切含义的时候,老师帮助学生作出了正确解释:“想起时事,连见了好花也叫人掉泪。”老师用这种方法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哈雷慧星时说:“哈雷是美国天文学家,他发现的这颗慧星每隔67年出现一次……”教师的话尚未讲完,有的学生便按捺不住了,说:“老师,您说的不对,哈雷是英国人,不是美国人,他发现的慧星不是67年出现一次,而是76年出现一次。”“对对,我们知道的和您讲的不一样。”其他学生也都附和着说。老师一听,心中很高兴,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说法,并对勇于发言指出错误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位教师为考察学生知识巩固程度,故意把知识讲错,通过学生指出和纠正,既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活跃了气氛,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

有意讲错话,可以激起听者发言澄清的积极性。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当年访问毛泽东时,一开始,他请毛泽东谈谈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毛泽东历来反对宣传自己,所以觉得没有必要回答斯诺的采访,便婉言谢绝了。斯诺出于无奈,就说:“国外有种种关于毛泽东的宣传。有的说毛是无知的农民,有的说毛是狂热分子,有的说毛已经死了,等等。”毛泽东听了以后,感到有必要谈谈自己的情况,澄清事实,让世界人民通过斯诺的报道了解他,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于是,毛泽东与斯诺一连谈了十几个通宵。

有意示错术,有时可以成为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的工具。

一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出席了一个学术会议。钱学森作报告时鼓励大家可以随时发问、插话,但人们都凝神敛气,静静地听讲,谁也不发言。钱学森讲着讲着,有意把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说错,这时座位中一位同志忍不住了,对钱老说:“您讲错了,不是这样的。”只听钱老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随手拈来顺势支配——借题发挥术

扣紧题目做文章容易,借谈论另一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则需要有随手拈来、顺势支配的能力。

借题发挥术的意思就在于借论敌之题为己用,在辩者立论受到攻击时借助论敌提供的话题,进行回击,促使论战局势发生转换,实现既定的辩论意图。

1928年,夏明翰在对付敌人的审讯时,借“宗教信仰”的话题进行还击,不仅表现了双方世界观的不同,更进一步揭露了敌人伪善的嘴脸:

敌人:“有无宗教信仰?”

夏明朝:“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一手捧《圣经》,一手举屠刀!”

借题发挥术可立即就对手所提的话题进行易位,使自己摆脱受击处境。

有一次在观摩演出幕间休息时,一个傲慢的观众走到俄罗斯著名马戏丑角演员杜罗夫面前,讥讽地问道:

“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作为马戏班中的丑角,是不是只要生来有一张愚蠢而丑陋的脸蛋,就会受到观众欢迎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悠闲地回答,“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那样的脸蛋儿的话,我准能拿双薪!”

这个观众自找没趣,灰溜溜地走开了。杜罗夫的还击,把对手置于其自己设好的陷井里。

借题发挥术是借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以论敌所讲的道理或所用的方法来还击对手,能产生有力的反驳和揭露作用。

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个西方外交人士狡猾地对我国代表说:“阁下这次在西方逗留了一段时间,不知是否对西方有了一点开明的认识?”

其弦外之音是讽刺我国代表过去未接触过西方,对西方的一切浅薄无知。

我国代表于是答道:“我是在西方受教育的。40年前我在巴黎受高等教育,我对西方的了解比你少不了多少;遗憾的倒是您对东方的了解可真是太差了。”

我国代表在这一辩论中,巧妙地运用借题发挥术,以牙还牙,将对方的道理还击对方,如此使西方外交人士不敢再存轻视之心。

借题发挥术运用、掌握得好的辩手,可以借对方之题,来封住对方的嘴,令对方“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据说林肯在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

“林肯,这里有一道难题和两道容易的题目,由你任选其一。”

“我就考一道难题吧。”

“好吧,那么你回答。”老师说,“鸡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呗。”林肯答道。

“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又问。

如此,鸡蛋是鸡生的,鸡是鸡蛋孵化的……林肯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循环往复、无止无尽的,于是他立即借老师所说的“一道难题”来堵住老师的嘴:

“老师,这是你提的第二个问题了。”

辩论中,双方往往互不相让,如果不能给对手以有力的打击,就很难改变自己的被动地位。借题发挥术就是要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对方的“小辫子”,用锋利的言词驳斥对手,一举把对手的攻击堵住。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说服术

用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摧毁一座城池,但用百倍的兵力,却无法征服一个顽强战士的心。所以,古人用兵,“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如果辩论中辩者自恃能说会道,辩论一开始就将对方的意见压下去,就会造成对方口服心不服的抵触心理,增加统一认识的困难。

古人非常重视揣摩对方的心理,采用疏导法,因势利导,使对方心服口服。孟子就是善于此道的行家。

例如孟子想对好货、好色、好乐、好勇的齐宣王讲施行仁义的主张,齐宣王自然不感兴趣,双方观点背道而驰。孟子却把齐宣王好货、好色、好乐、好勇的缺点,都说成是可以争取施仁义而达到王天下的条件。在《庄暴见孟子》章中有这么一段:

孟子谒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面对孟子,齐宣王已经有了几分戒备。出现的话题又是“音乐”,更使他心虚。

齐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据实而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代音乐,只是爱好一般流行的乐曲罢了。”——齐宣王用惭愧的神色看着孟子,意识到爱好的不是古代的雅乐,而是当前社会上流行的音乐,将受到指责。可是孟子听了以后并未批评他,相反还肯定他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很不错了。无论现在流行的音乐,或者古代的音乐都是一样的。”——此时完全解除了齐宣王对孟子的戒备心理。

齐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此时齐宣王内心的警戒栏,已经降到最低,不待孟子跨越,他主动缩短了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孟子说:“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孟子出了一个选择,让齐宣王作答,其实孟子已经开始为宣讲他的施仁义、王天下的主张铺平道路了。

齐宣王说:“当然跟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一些。”——这一答案早已包藏在孟子的问话里,齐宣王接受了心理暗示,不觉脱口答出。

孟子说:“跟少数人欣赏音乐固然快乐,跟多数人欣赏音乐也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的“质”已经定下来了,孟子在“量”上又出了个选择,扩大战果。孟子善辩,得力于心理诱导,步步深入,潜移默化。

齐宣王说:“当然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想称霸诸侯、野心勃勃的齐宣王,此时确实老实得可爱。

孟子立即接着说:“那么,就让我对您谈谈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道理吧。假使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愁眉苦脸地议论纷纷:‘我们的国王这样好音乐,为什么我们苦到这般地步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王只图自己快乐而不同百姓一同快乐的缘故。”

“假使王在这儿奏乐,百姓听到了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全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我们的国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王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如果王能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孟子巧妙地由音乐过渡到政治,启发齐宣王与民同乐,君民休戚相关,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孟子宣传仁政思想,依靠的就是攻心说服术。

攻心说服术就是要通过说理,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影响或决定后继心理活动,使论敌按某种思路去考虑问题。攻心说服术的目的是使对方从心理上接受某种观点。在辩论中用心理说服术,诱导对方思维,使对方心服口服,能取得较完美的辩论效果。比如:

老师甲对班上的学生乙要求严格,而因批评过多引起了乙的反感。

乙不服气地说:“难道我就没有好的地方吗?”

甲:“你怎么认为批评缺点,就是否定优点呢?”

乙:“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还有什么优点?”

很明显,乙的反感心理很强烈,要教育乙,使他心服口服,用强制的方法是不行的。如果甲换用攻心说服术,乙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譬如:

“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山区,有人想上山,可以用牛或马驾车,你认为鞭策牛好,还是鞭策马好?”

乙答:“当然鞭策马好。”

“为什么?”甲问。

乙答:“因为马鞭策后可以跑得快,赶牛有什么用,鞭死它还是慢吞吞的。”

甲说:“人与动物不同,驾车和教育也不是一回事,但道理相通:我正是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才‘鞭策’你。批评得多正是希望你进步得快啊!你认为批评了缺点就是否定了优点的看法,错误不是很明显吗?”

可见,攻心说服术是一种很有效的说服论敌的技巧,在辩论中,如抓住对方心理,用诱导的方法,能使对手自己去感受犯下的错误,而接受新的观点。

明知故问紧追不舍——无疑而问术

发问是辩论场上的一种进攻型战术,这种战术运用得当,能将对手逼入窘境,使场上优胜劣败的形势分明。辩论场上的发问不同于日常交际中的发问,它不再是为了求知解疑而问,这种发问常常是无疑而问,如:

问:“你刚才的发言中提到‘在世界151个国家中,按人口平均所占的教育经费,依数字大小排列,我国排在第149位’你能说明一下这条资料的来源吗?”

答:“这条资料见于《高等教育学报》1985年第一期第64页。”

辩者为了证实资料的来源,故意发问,以求解除疑团,为下一步的论辩作准备,同时也试探了对方对论据的掌握情况。

问:“请问对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定义从何而来?”

答:“定义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是一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而实行的贸易限制的思潮,请记住是‘思潮’。”

问:“那么,你们对于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又作何理解呢?光是思潮,恐怕不会起到那种排斥外货的作用吧!

答:“主义是一种理论,措施就是理论的实行!”

辩者是有目的地要求对方明确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个关键词语的定义,而且发问之前已经预料到这样的回答,并且已准备好在随后的发言中对之展开攻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疑而问术的运用,是以一定的目的为前提,为辩论服务的,也是为取得主动,赢得论辩胜利而采取的策略。巧妙地运用发问,可以达到很强的说服力。如:

甲乙两人要结伴出外旅游,但对具体路线有不同意见。于是甲用无疑而问术来说服乙:

“你想不想去那个地方?”

“想。”

“这个地方去不去?”

“去”

“你看,如果这样走,以上几个地方一条线都能到,岂不是很好吗?”

采用这种战术,乙方很容易就被说服了。

一对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闹翻了,要想使他们和解,就不妨找到其中二位,向他先提几个问题:

“他这个人是不是为人很正直?”

“是的”

“他是不是很讲义气,愿意帮助人?”

“是的”

“既然如此,就不要计较一些小事了,还是和好吧!”

这样,对方就会接受辩者的劝告。这种无疑而问术,作为一种攻击型武器,直接或间接为驳倒对手的总目的服务。反过来说,辩者是为了利用对方的回答,才有目的地发问,而发问之时,辩者对答案已有八九分的把握。这正如律师在法庭论辩中的一条金科玉律:“不要问你自己不知道答案的东西。”

紧迫不舍地追问对方答不上来的问题是更直接了当地用发问攻击对手。如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人性本善”的自由辨论阶段,反方连连逼问正方“如果人性本善,善之花如何结出恶之果?”人性善恶本不是能用形式逻辑的因果律来圆满解决的复杂问题,正方要坚守自己人性本善的立场,只能对这种问题避而不谈。反方正利用了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连连追问,在场上赢得了很大优势。明知对方无法回答而问,这也是基于发问者对答案已预料在心,目的仅是借助发问,驳倒对方。

避敌锋芒巧妙转移——围魏救赵术

论辩中,在对方集中火力猛攻时,辩者可将矛头指向别处,从而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取得辩论的主动权,这种辩论技巧就是围魏救赵术。

在狮城舌战中,复旦大学辩论队三辩手严嘉就很善于用围魏救赵术,如他在辩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时那样:

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上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这有可能。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虚伪做法。”

严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笛卡尔、欧阳修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在贫困中培养起高尚的道德的呢?”

在这里,对方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将穷人不顾温饱却去谈道德推到了一个逻辑极端——这是富人不用布施的一个虚伪做法。提出“虚伪性”,这无疑是非常有力的,会与观众产生共鸣。面对这种情况,严嘉运用围魏救赵术,避开了虚伪问题,用了一句俗语,又列举了古今中外名人在贫困时谈道德的问题,这样就分散了对方的注意力。对方果然从极为有力的“虚伪性”转入温饱本身问题。本来他们占了点优势,却被严嘉的围魏救赵术扯了个平分秋色。

围魏救赵术的特点在于冷静地对待论敌的攻击,转换论辩的角度、方向,分散论敌的注意力,以达到缓和论辩形势、变被动为主动的目的。

在复旦队与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严嘉又一次运用了围魏救赵术。

朱天飙:“请问,成百上千的医务工作者在研究,这只是在寻找钥匙吗?”

严嘉:“我们不能仅仅让医学来参与!在非洲很多地方,艾滋病已经导致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还要让医学这个‘孤舟蓑笠翁’来‘独钓寒江雪’吗?”

在这里,悉尼队队员提出的反诘是很有力的。大家都清楚,医务工作者从事的是一项庄严神圣而又极为艰难的工作,并不是像寻找钥匙那么轻松的。严嘉又很及时地运用围魏救赵术,避而不谈医务工作者的努力、艰难,而是用了几句古诗,既有幽默效果,又转移了对方的进攻目标,同时又显出了辩者临场的机智。

围魏救赵术的运用,必须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争取主动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辩者应想方设法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而是杂乱无章,那就不但不会达到目的,反而做个圈套让自己钻。就如下面的这个例子:

许金龙:“你讲得吞吞吐吐,我实在听不懂。对方辩友,请您回答我们,荀子说的是性恶说,还是性无善无恶?”

严嘉:“这点都搞不清楚,还来辩论性善性恶?我想请问,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像这样的圣人都要修炼到古稀之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

许金龙抓住了复旦队二辩的停顿,可他的围魏救赵术又将自己引入了一个更荒谬的境地——荀子的性恶论为世人所共知,问这个问题不是明摆着让对方抢白吗?

围魏救赵术是一种避敌锋芒,在论敌的强大攻势面前,巧妙地转换论辩角度,而转移对方注意力的论辩战术。

以毒攻毒以牙还牙——以毒攻毒术

在辩论中,有时对方专讲歪理,用诡辩手法蒙骗人,甚至用不正当手段攻击人。这时,最有力的反驳方法就是以毒攻毒术。即用对方攻击别人的方法去反攻他自己,以牙还牙,使他处于不能自拔的境地。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英国教会甚感威胁,于是开会围攻达尔文及其信徒。大主教威尔勃福斯用恶毒的语言攻击达尔文的忠实信徒:“35岁的年轻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来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为照他的信仰,人是由猿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还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呢?”

听完大主教恶毒的攻讦后,赫胥黎从容镇定地站起来,他说:“达尔文的学说,是对自然史现象的科学解释,里面充满着大量的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事实。”接着,他以毒攻毒,回敬了大主教对他的恶毒攻击:“我断言,我重复地断言,要说我起源于弯腰走路和智力不发达的可怜的动物,我并不觉得羞耻,而要说我起源于那些自称很有才华、社会地位很高、却胡乱干涉自己所茫然无知的事情、任意抹煞真理的人,那才真正可耻。”

以毒攻毒术是对付那些专门挑别人刺、用毒箭伤人者的妙着。论辩中,当对方向你射来毒箭的时候,如果一味退让躲避,对方就会认为你老实可欺,会更加肆无忌惮。而正面抵挡,也不是上策。最好的办法是以毒攻毒,射去比对方更毒的箭,让对方也尝尝这种毒箭给人的滋味。这样,对方的嚣张气焰才会被打下去。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

小周和林虹正好碰上冯耀祖的老婆傅红花。傅红花佯装不认识林虹,问小周:“你这是接你的谁啊?”她似乎听见小周的解释,然后又笑着转向林虹,亲亲热热地大嗓门问道:“你是从哪儿来呀?”

“这是陈村中学的林老师,林虹。”小周连忙又介绍、解释道。

“噢,你就是林虹啊!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你就是林虹啊!反潮流的英雄啊!”

林虹气得嘴唇一阵哆嗦。她冷静地克制住自己。

“小周,这位是谁?你不给介绍介绍?”

“噢,这是老傅,傅红花,县剧团副团长,是咱们的县常委老冯、冯耀祖的爱人。”小周连忙介绍道。

林虹淡淡地似笑非笑地看了胖胖的傅红花一眼。

“你叫傅红花?”她平和地打量着对方,“你的儿子是因为走私银元被抓过吧?”

傅红花一下气得张口结舌。

林虹静静地看了对方一眼。

“你做家长的以后要好好教育孩子,是不是?”她平静地,像是老师耐心劝诫学生家长似地严肃而温和地说。

傅红花紫红的胖脸变得更紫了,被堵得好几秒钟说不上话来。

“我不用你来教训我!”她突然气急败坏地嚷道。

“你要记住,身教重于言教。上梁不正下梁歪,是吧?”林虹象没听见对方嚷似的,依然耐心地、平和地看着对方说道。然后转过了身,“小周,咱们走吧。”两人又往前走了。

在这场短兵相接的交锋中,林虹面对傅红花的恶意中伤、挖苦嘲讽,不是就事论事,从正面为自己辩解,而是以毒攻毒,把傅红花的儿子走私银元被抓获的事实给抖露出来,这猛的一箭直入傅红花的最疼痛处,使得她“气得张口结舌”,接着林虹又乘胜追击,把矛头直指傅红花本人,教训她要“身教重于言教”,儿子犯罪正是由于有你这样的母亲,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到此为止,傅红花已完全从嘲笑别人者变为被嘲笑的对象了。这正是以毒攻毒术的奇妙效果。

断其后路突然回击——上楼去梯术

论辩中,当自己尚未完全掌握确凿事实之时,对手会狡顽不化,如据理辩驳,定难获胜。不妨从另一渠道抛出一些对手感兴趣的话题,巧妙地将其一步步朝自己所欲达到的目标引去;一旦达到,则迅速抛开话题,借势将对手置于进退维谷、无路可走的绝境。这种论辩技法,就叫做上楼去梯术。

某服装店老板伍某生意越做越大,营业额大幅度上升。税务部门要其补交税款,但其拒不承认营业额增大。一稽征员多次上门,均被其搪塞过去。

这天,稽征员老谭找到他。稍事交锋后,老谭便换一种姿态,以关心的口吻问道:

“有笔大生意,做不做?”

“生意人,哪有不做的!啥款式?多少?”

“上次那种西装,两百套。”

“我正想吃进一批西装来换季。开价呢?”

“每套180元。如果全要,可打九折。唉,可惜你没有这个肚量!”

“笑话?我就要全吃!”

“你全吃?我提醒你呐:老规矩,货款必须在两个月内付清啊!”

“两个月,我还卖不出来吗?”

“这可是3万多元呐!”

“算个屁!今年以来,我哪个月不卖壹两万?”

“那好。你先把这几个月漏的税补交了再说吧!”

“你?……天哪!”

这里,老谭用以制服伍某的招数,就是上楼去梯术。

老谭深知,这场论辩的要害,是要让伍某承认其营业额的增大。讲道理,不通;硬压,不行。于是变换话题,利用税务部门为市场经营牵线搭桥的合法身份和正常职责,以伍某颇感兴趣的西装生意为梯子,适时地搭上了“营业额多少”这座高楼,很有分寸地逐步将伍某朝高楼上引。待其上得楼来,猛然撤梯。这样,伍某就不得不乖乖地补税了。

老子临终前最后一次与其生徒辩论真理。

老子:“我的牙齿尚存否?”

学生:“一颗也没有了。”

老子:“舌头尚在否?”

学生:“舌头完好地存在着。”

老子:“牙齿刚强而无,舌头柔软而在,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牙齿嚼物过累,一生用场太多,磨损而亡。”

老子摇摇头,表示不同意。

另一学生:“先生保护得不好。因此牙齿掉了。”

老子摇摇头,表示仍不同意。

众生:“老师,我们实在不知其因由。”

老子:“你们记住: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活之征;寡欲虚怀,无为随遇;逢强韧取,遇刚柔克;是你等必学水也。水性至柔,而刚强者必腐,水能长存,柔能克刚。”

众生:“先生至教,我等铭心刻骨。”

老子在临终之际,以牙齿作梯子,循循善导,最后又撤去梯子,给学生讲道理,其所用的方法也是上楼去梯术。

上楼去梯术的关键是要选准梯子,这梯子对对方是有吸引力的。同时,要步步深入,诱导对方“上楼”,当对方一登上高楼,则把握时机,迅速撤去梯子,对手在断了后路的情况下,只好认输。

巧设圈套诱敌就范——设问引诱术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担任要职。有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不能保守秘密?”那位朋友回答道:“当然能。”罗斯福笑着说:“那末我也能。”

罗斯福用“你能不能保守秘密?”这样的话,迫使对方在“能”与“不能”两者之间抉择,而不管哪种回答都不利于那位朋友,却利于罗斯福。当对方回答“能”的话,正中罗斯福下怀。假如对方回答“不能”的话,罗斯福同样可以拒绝告之,他可以这样回答:“既然你不能保守秘密,那我怎么可以告诉你呢?”

罗斯福于论辩中使用的是设问引诱术。

设问引诱术是论辩者为紧紧吸引住对方思考自己的论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引出对方藏而不露的观点,而故意向对方发问的论辩方法。设问引诱的目的在于诱敌入彀,这样,发问者可以牢牢地掌握论辩的主动权,使对方处于被牵制的地位。

一次,北师大的李燕杰走在路上,一位身穿大红衬衣、胸前挂着十字架的青年从后面赶上来,表示要拜李燕杰为师,学好文学和外语。李燕杰瞧他这身打扮,对他的思想状况已明白了七八分,于是就同他谈起心来了。

李:“你为什么要戴这个十字架呢?”

青年:“您是搞中国古典文学的,还懂这个玩艺儿?”

李:“你真把我看扁了,我要连这都不懂,今儿不就栽了吗?”

青年:(笑)

李:“你不是在学外语吗?我问你,‘圣经’这个词英语怎么说?”

青年:……

李:“Bible。”

青年:“Bible,Bible。”

李:“你挂十字架,会念祈祷词吗?”

青年:“不就是阿门吗?”

李:“不对,(从头到尾把祈祷词背了一遍)你读过圣经吗?圣经都讲了些什么?”

青年:“不知道,没读过。”

(接着,李把《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的主要内容给青年讲了一遍,转而又谈到美的含义……)

李:“比如,有个姑娘长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笑起来还有两个大酒窝,表面看,还挺美,可是有人告诉你,她就是爱在电车上干这个(做一个小扒手的动作),你还认为她美吗?”

青年:“内外不一致,不美。”

李:“有这么一幅油画,一个修女,外表穿得很肃穆,内心对耶稣很虔诚,胸前挂着十字架,你觉得美吗?”

青年:“内外相和谐,对基督徒来说,也是挺美的。”

李:“那么阁下既不懂耶稣,又不信基督教,胸前挂着十字架,你说美在哪儿呢?”

李燕杰循循善诱,紧紧围绕谈话的主旨,以诱问的方式步步引诱,教育了这位青年。

设问引诱术是先假设圈套,让对方钻进去,引出自相矛盾,使对方就范的方法。有时,辩者将难以使人接受的观点隐含在问话中,诱人上当,显、得隐晦和狡诈。

有这样一则故事:

传说从前有个地主,为了赖去长工一年的工钱,伙同帐房先生设计了一个阴谋。他们邀请长工一道喝酒吟诗,并说明,如果有谁做不出诗来,就别拿一年的工钱。

长工一眼看穿了他们的鬼把戏,一边喝酒,一边笑着说:“昨天夜里你们一直商量到天亮吧?”

地主连忙摇头:“不,不,我们只商量到半夜。”

地主的话一下就露出了马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原来长工的问话里隐含着“昨夜里你们商量过了”这一潜台词,地主求财心切,未曾防到长工还有这么一招,骗局轻而易举地被戳穿了。

设问引诱术往往是话中有话,问中有圈套,层层相诱,使对手措手不及,从而制服对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