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源自满语的词语

源自满语的词语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活跃在口头上的天津方言词语,俚俗而生动,但其中有一部分词儿,有音无字,难以书写。没有固定书面词形的天津方言词语,简直多不可数,为行文方便,所引例词仅列一种词形。研究满语的出版物有《基础满语概论》、《满语文法会要》等专著。“喇喇蛄、哈士蟆”之名,都源自满语,为音译词。天津方言中的满语词有相当多的是从北京的方言中传来的;有的是直接积淀在天津的方言中的。

活跃在口头上的天津方言词语,俚俗而生动,但其中有一部分词儿,有音无字,难以书写。例如:“shún鸟外国鸡”“嫌shún”“添shún”的shún;“谁愿意dán(搭理)他”的dán;“对孩子太shèng(溺爱)”的shèng等,这些单音节的词儿,都找不到确切的汉字来书写。说这类词儿“有音无字”,是统而言之,确切地说应是“没有确定的字”。

再如:冻得直打dēidei(哆嗦);真huòhuo(糟蹋)人;小孩吃gège(奶);纯粹一个傻béirbeir等。这些叠音方言词儿,你可以写成“得得、祸祸、个个、贝贝”,至于写得对不对,为什么这样写,究竟该如何写,见仁见智,令人犯难。方言口语词一旦写成文字,就会出现若干个不同的词形。这类词语,口头有定音,书写没定字;说时挺溜乎,写时却犯难。这种现象很值得语言学界同仁进一步探研。

没有固定书面词形的天津方言词语,简直多不可数,为行文方便,所引例词仅列一种词形。属于动词性质的,如嗍洛(吸吮意)、驮嗒(絮叨)、嘎秋(走路速度极慢)、愤秋(蠕动)、顾涌(轻微动弹)、茄嗒(对旧时恩怨耿耿于怀而埋怨)、恣崴(不服气)、受临卑(失去长辈呵护后处境困苦)等。属于形容词性质的,如筋叨(食物有韧性)、肆横(形容恣意享乐)、泰嗨(舒适)、咯应(令人恶心)、折理(刁钻生事)等,都没有一个规范固定的书写形式。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后入主中原。清代鼎盛时,人数有数百万。清室灭亡后,满族仍存。它先是采用了汉字,后又逐渐采用了汉语。目前,齐齐哈尔北面有个小村子叫“三家子”。据称仍有居民会说满语,小学还有满语课。历史上这里住着计、孟、陶三姓的老百姓,都是满族。不过,现在那里讲满语的年轻人也不多了。我国现存满语档案尚有《满文老档》《满洲实录》等上百万件。当前仅有目录。翻译原文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黑龙江省有满语研究所。研究满语的出版物有《基础满语概论》、《满语文法会要》等专著。但满族人会说满语的已成凤毛麟角。

满语的历史遗存却在汉语词汇里体现出来。例如:“这闺女可真格涩,整天耷拉着个脸子,一不合适就翻呲,真够折理的!”这是地道的天津卫土语。其中的“格涩”“耷拉”“折理”“翻呲”几个词,都是传统的满语词。格涩指特别、不合群;耷拉指下垂;翻呲指生气、翻脸;折理多指女性不好伺候,别别扭扭,腻腻歪歪,刺儿了嘎叽,气人有笑人无,香东家臭西家的,让人头疼!“穷得叮当响”,“叮当”来自满语,也是穷的意思。响则是后加的。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码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萨其码以其松软香甜、入口即化的优点,赢得人们的喜爱。满族入关后,萨其码在北京开始流行,时至今日,萨其码作为满族饽饽的美味,已经从北方传遍了全中国。

满族风味糕点“萨其码”这个词,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制作萨其码的最后两道工序是: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码拉木壁。“萨其码”是这两词的缩写。清王朝建立后,满族民众入关,满汉杂居,生活习俗,语言词汇交流融合。萨其码作为一种民族风味食品,也被汉族人民接受。萨其码的名字也成了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

“德合乐”,是中国式摔跤的一种招式。如:“你下回敢再搅和,先给你来个脖溜儿,再来俩儿蹬罐儿,最后再来个德合乐。叫你小子长记性!”再如:“他伸手搭住对手的胳膊,来了一个德合乐。然后,将对方拦腰抱起,又来了个背摔,将对手狠狠地丢在地上。”可见“德合乐”跟“大别子”“小别子”“挑钩子”“背口袋”等,都是中国式摔跤的术语,属于技法动作一类。据摔跤运动员介绍,“跪腿德合乐”本是蒙古式摔跤的主要技巧之一。在中国式摔跤中称为“变脸背负投”,多为小个子运动员使用。使用这种技法的人,自己的身体也跟着被摔的对方一起砸到地上,很精彩,但动作也很危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不宜使用。“德合乐”不属于汉语原生词汇,是来自满语的外来词。

汉语音译词有一部分源自满语。源于满语的汉语音译词还有“啰唆、喇忽、骨立、扎孤、胳肢、瘆”等。“啰唆”指说话、办事不利落。“喇忽”是粗心、疏忽的意思,如:“你这个人哪,太喇忽(lǎhu)啦!”“骨立(gúli)”是称赞物品外形精美。“扎古”是打扮、装束的意思。“胳肢”指在别人腋下、脚心等处抓挠,使发痒发笑。“瘆”是令人害怕、恐怖的意思,如天津话说:“这个倒霉玩意儿,看着就瘆(shèn)得慌!”

昆虫“蝼蛄”,俗称“喇喇蛄”。生活在山坡树丛中的一种蛙类,名为林蛙,其雌性腹内的胶状脂肪块可做营养滋补品,俗称“哈士蟆”。“喇喇蛄、哈士蟆”之名,都源自满语,为音译词。再如“嫫嫫”又作“嬷嬷”,指奶娘;“妞妞”又作“妞儿”,指小女孩。这两个称谓词也源于满语。老北京人在反驳对方、表示鄙视时,喜用语气叹词——“姥姥!”,这个词儿亦为源于满语的音译词,词义当然不指外祖母,而表示强烈的“不信、不服”的含义,潜台词是“没门儿、少来这套!”。

有一些源于满语的汉语音译词,徒有音却无固定的词形,例如:哆嗦、颤抖,俗称dēidei,如:“冻得直打dēidei。”衣服不整洁、不修边幅,被称为lēte,如:“你看,又是这几个lēte兵!”有的词即使有固定词形,但用汉语也难以解释其构词理据,如“把势”,也写作“把式”,指精通某种专门技艺的人,如“车把势、花把势、老把势”等;又引申为武术,如“打把势、耍把势、练把势”等。这个词源于满语baksi(义为老师),如再深究其源,系来自古汉语的“博士”。

天津方言中的满语词有相当多的是从北京的方言中传来的;有的是直接积淀在天津的方言中的。天津方言一些常见的词语,来源于满语词。

指亲属称谓的:如:阿哥——①同辈彼此间的互称。②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对皇子的通称。贝勒——地位次于亲王、郡王的贵族爵位。格格——公主和皇族女儿的称呼。福晋——亲王、君王的妻子。额娘——对母亲的称呼。以上称谓对于广大受众,亦已耳熟能详。嬷嬷——源于满语,意为“乳”“奶”,转意为“乳母”。

指人体部位的:如:波拉盖儿——膝盖。脖梗子——梗,脖子。个个——乳房。卡巴裆——裤裆。哈喇子——口水。眵目糊——眼内分泌物,即眼屎。

指物品的,如用靰鞡草填塞制成的皮靴“靰鞡”,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手的动作:凑(阳平)——洗(衣裳)。胳肢——用手挠别人痒痒。咔呲——把里面黏附的东西用利器刮下来。捣腾——挪来挪去,来回搬。划拉——好歹扫几下。捅娄子——闯祸。糟践——损坏。

嘴的动作:掰呲——分辩清楚。啰唆——说话絮叨,反反复复。瞎诌白咧——瞎诌,汉语,胡编,白咧,原义狂妄。央各——求告,请托,说好话。诈唬——虚张声势,大呼小叫。呵斥——责备。勒勒——(瞎)空谈。

身体的动作:侧(zāi)歪——向一边倾斜,侧,满语,歪,汉语。勺叨——话多而无条理,无分寸。

感受:嘟噜——板着面孔。膈应——使人讨厌,厌恶。指外界刺激引起内心深处的不良反应

形容动作:麻利——爽快、利落。磨蹭——烦琐缓慢。

形容状态:骨立——称赞物品外形精美。埋汰——不干净、肮脏。邋遢(lēte):——形容穿戴不整齐,不利索。拉里拉塌——衣衫不整。兀里巴图——水不凉不热,比喻办事不利索。马马虎虎——办事不认真,毛糙。磨唧——磨蹭。个扭儿——奇特,个别。拉忽——粗心大意。哈喇——食物变味,刺鼻。

挺——很,十分,非常。白——意为徒然、空。巴不得——就盼着。

在此说明,天津方言中的满语音译词,是从北京传过来的。北京地域文化特殊,元设大都,大量蒙古贵族迁入;明成祖定都,大量南京贵族迁入;满清入关,大量八旗子弟迁入。于是,在北京形成由蒙满遗风笼罩着的皇城文化和精英文化。从政治形态分析,元清两朝游牧民族的文化已成主导,而汉族则处于被统治地位。于是,蒙语、满语词汇在北京话里遗存较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