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止的本体与变体

止的本体与变体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甲骨小篆止,象形字,甲骨文像脚有趾,《说文注》:“止为人足之称。”如企盼的企,其中止就是脚,与行走有关。“夂、”结构都是止的变体,其中“夂”是左足,“”是右足,合为舛。夏代称年为岁,取岁星环行一周之意,岁为年的通称。止的另一变体是疋,止变为顏,再加“乛”。韋中“口”,表国邑,上下有止,表示上下有人保卫着。止有停止、止息义。夂是止的又一变体,脚趾向下。

甲骨

小篆

止,象形字,甲骨文像脚有趾,《说文注》:“止为人足之称。”止引申为停止,再引申为住处。《诗·玄鸟》:“邦畿千里,为民所止。”止处即栖息之所。古代居的本义是蹲,后作踞,住的本义是止,后来作居住解。

古代无趾,以止为趾。如企盼的企,其中止就是脚,与行走有关。步从止,王筠说:“两足取象必分左右。”步的上半是左脚,下部是右脚,从脚丫可判断。左脚在前,合于人们行走的习惯。“五十步笑百步”,步是量词。“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跬步是半步。步加水旁为涉,涉是徒步渡水。《诗·褰裳》:“牵裳涉溱。”是卷起裤子涉溱水。涉也不一定下水,表示经历。如陶潜说的:“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涉还用于泛览、博览。

陟(zhì)从阜从步,像两足由下而上,有登山之意。《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玄黄是马病了。降从夂、从。“夂、”结构都是止的变体,其中“夂”是左足,“”是右足,合为舛(读chuǎn)。降是陟的反义。

从步的字还有歲,歲指歲星,即木星。歲从步、从戌。步的上半置于戌上,下半部在戌中。夏代称年为岁,取岁星环行一周之意,岁为年的通称。

止的变体多。如足的下半部原为止变为顏,后再加口,口是腿肚,王筠说是胫骨,甲骨、金文可证,像是胫骨。止的另一变体是疋,止变为顏,再加“乛”。“乛”是“口”的变体,疋就是足。

韋字中的,也是止的变体。韋中“口”,表国邑,上下有止,表示上下有人保卫着。韋是圍的古体。再如衛,从韋、从行,表示有成行的人保卫着,护得很严。

止有停止、止息义。如定从宀、从一、从顏。定从宀,有到家的意思。人到家有安定意。《诗·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止于桑即落脚在桑枝上。桀是人止于木。止于木上,就高出众人了。高出众人称之为桀。徐灏《说文笺注》:“桀、傑古今字。取高出人上之义。”《隋书·李密传》:“明公以英桀之才,而后统骁雄之旅。”唐人崔璐《十韵》:“在人为英傑,在国为祯符。”

夂(suí隋)是止的又一变体,脚趾向下。慶、夏等字从夂。慶从鹿省,鹿是礼品,鹿与禄谐音,能表吉利;从“心”,表心愿;从“夂”,表登门庆贺。《说文·夂部》:“夏,中国之人也。”从“夂”,与人有关。王应奎《柳南随笔》说到:“三代以上,禹之功最著,故称中夏诸国,谓之诸夏。”各人的“各”也从夂,各原有来到义;“客”从夂,也有来到义。《战国策·齐策》:“客从外来,与坐谈。”

注:

①王筠《说文例释》157页,世界书局印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