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点“自然”少点“人”

多点“自然”少点“人”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点“自然”少点“人”胡贵铭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是受众最喜爱的节目之一。这就是受众对电视节目多点“自然”少点“人”的希望。因而,我们的节目,我们的新闻报道,都应该多点“自然”少点“人”。多点“自然”少点“人”,当然不是搞纯“自然”,更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多点“自然”少点“人”

胡贵铭

前些年,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是受众最喜爱的节目之一。那难见的珍稀画面、拟人的精彩解说、独到的表现手法,让受众大开眼界,得到一种完美的享受,并从中受到教育,悟出真谛。后来,取而代之的《人与自然》节目,“自然”少了,说教式的“人”的东西多了,其中的一些“人”的东西还牵强附会,让受众不敢苟同。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电视台推出的《科学探索》节目,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不论是较高层次的文化人还是对大自然不很了解的妇孺,都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机,看后还津津乐道。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受众对电视节目多点“自然”少点“人”的希望。在这里,“自然”指的是事实,是故事。受众希望在节目中看到、听到完整的实事或有过程、有情节的故事,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愿去听他人干瘪、枯燥的说教。

因而,我们的节目,我们的新闻报道,都应该多点“自然”少点“人”。也就是说,不要去用自以为是的说教去影响受众,而应选取能影响受众的“自然”去让受众感受,让受众自己感悟出其中的“人”的东西。

作为广播电视的主体节目——新闻报道更应多点“自然”少点“人”,因为报道中的“人”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得到受众的认同,有的甚至会引起受众的厌烦或反感。我们来看看一家媒体的一个报道。这篇报道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县从1998年开始实行‘同城不吃请,下乡分餐制,下村吃派饭’的公务招待制度,狠刹公款吃喝歪风,招待费明显下降。两年来全县共节约招待费512万元。”招待费在受众眼里本来就不该有,或者只应是很少的一点点。××县两年少支出招待费512万元,对这些本来就不该支出的吃喝钱,能说是“节约”吗?导语里说“两年来全县共节约512万元”,那么这两年实际招待费是多少,导语中虽然没有说,但从512万元这个数字来分析恐怕也是个不小的数字,这能说是“狠刹公款吃喝风”吗?所以这则报道中“人”的东西,即记者的认知,就很难让受众认同,而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报道中还不少。

央视《焦点访谈》开宗明义“用事实说话”,就因为节目和受众关心的是事实,而不是谁的说教。这也就是寓“人”于“自然”之中了。

多点“自然”少点“人”,当然不是搞纯“自然”,更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我们的新闻报道,应该说当今的新闻报道不可能没有倾向性,不可能不反映“人”的东西。但新闻报道中的“自然”是经过记者这个人筛选过的,记者的“人”的东西,不应在报道中直接出现,而是在让受众接受新闻传播后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去认可的。这样的“人”与“自然”观,才是高手的“人”与“自然”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