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点“示范”多点“探究”

少点“示范”多点“探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天上午听了两节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明确,师生的达标意识强,学生把教师的“示范”学得挺不错的,教师和学生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因此,在“任务”中的信息设计是关键,要让学生在信息的搜索、加工、处理、表达中学会对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教师要尽可能少点“示范”,给学生的思维留点“空间”!

一天上午听了两节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明确,师生的达标意识强,学生把教师的“示范”学得挺不错的,教师和学生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我仔细想来,这两节课好像少了点什么,学生是在教师“教”了之后“学”的,但“学”得再扎实、再有效,也是在被动地“学”,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教师“定势”了,没有了创新“火花”的迸发。

第一节课的课题是《文本框的修饰》。教师首先出示了一份运用文本框排版的小报,说明文本框的作用,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并没有就小报编辑中如何来运用文本框进一步深入,仅仅停留在美化文本框这一技术层面上。就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单个文本框的修饰掌握得还好,但是学得很被动,而且还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运用。第二节课的课题是《网上标本展览》,这节课的技术要求是从网上下载图片,教师在教学时关注了信息技术与自然学科的整合,我们可以从课题的名称上看出,原来教材上的课题是《下载信息》。教师先演示了从珍稀动植物专题学习网站(教师事先做好,放在校园网上)上下载了一张熊猫的图片,再在画图里给图片加了点文字,要求是保护动物的一句话和自己的名字,然后在上传到校园网上,做好后师生一起来点评。这节课的形式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学生如果能把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下载处理后,再成功上传到校园网上,就达到了要求。但由于本课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没有必要过早或过多的演示,这里唯一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的地方,也只是“一句保护动物的话”。

教学,正确地说应该是学教,让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再教。虽然只是变换了上课的流程,但学生的主体性却由此凸现。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只要会操作,就说明已经掌握,但他的“会”是教师教的呢,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还是小组讨论的结果?这中间的“曲折”,是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最能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以知识的传授来代替智慧的开启,这种“知识本位”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没趣,学得被动。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目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那如何来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呢?我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教学目标进行细分,设计成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去闯,要让学生的思维历经“磨难”,最后终成“正果”。在学生挑战“任务”的过程中,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深刻体验中或许就能领悟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当然,也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成功的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合理的引导,可以建议学生小组讨论、看书、查看软件的帮助或到网上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信息技术课来说,这一个个“任务”的设计既要有“技术”上的要求,但也要有“信息”上的要求。如果我们只强调了技术,学生就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久而久之会讨厌上信息技术课。因此,在“任务”中的信息设计是关键,要让学生在信息的搜索、加工、处理、表达中学会对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任务设计上,《网上标本展览》要比《文本框的修饰》领先一步。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主题化、综合化和活动化,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应用。这也是信息技术课与传统的计算机课的最大区别。

有教师认为,这似乎对低年级的学生不太适用,因为他们对计算机还比较陌生,这也不无道理。但教师要尽可能少点“示范”,给学生的思维留点“空间”!其实,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各科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在学生中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不要纯粹地去“告诉”知识,而要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教师要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体验情感的升华。

古希腊生物学家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探究式学习从问题入手,综合调动学生的各种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改以往被动的处境,主动去获取知识,探求生存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