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停连的一般处理

停连的一般处理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停连的一般处理停连的位置和时间作了妥帖的安排,还要进行更细致的处理,即有声语言到停顿处如何停下来?对于特殊的、高一级的处理这里不说,但并不是只有这些处理,或者这些处理完全没有什么美学意义。由松弛到紧张的转换性停顿之后,一般是采取突起法的。

第二节 停连的一般处理

停连的位置和时间作了妥帖的安排,还要进行更细致的处理,即有声语言到停顿处如何停下来?停顿之后,有声语言如何接下去,等等,可以说千变万化。我们这里只谈那些一般性、基础性的处理。

所谓一般性的处理,是指那些经常、大量的处理;所谓基础性的处理,是指那些必需的、普通的处理。对于特殊的、高一级的处理这里不说,但并不是只有这些处理,或者这些处理完全没有什么美学意义。

为了说明一般的、基础的处理存在的具体情况,我们准备用“停前”、“停后”、“收”、“起”、“紧连”、“缓连”来表述。

“停前”指停顿之前。上面的句子读到该停顿的地方,停前的词组、词、音节是一种什么情况,即如何“收”。“收”是指停顿前的声音以什么形式停下来,或者说有声到无声的变化形式怎样,声音如何收住。

“停后”,指停顿之后。停顿结束,下面的句子怎样开始朗读,开始时的词组、词、音节是一种什么情况,即如何“起”。“起”是指停顿后用怎样的形式读出下面的话,或者说无声到有声的变化形式怎样,声音如何起动。

我们还要从完成句和未完成句的角度加以说明。

一、完成句

一句话、一段话、一篇作品朗读结束了,怎样给人以结束感,涉及许多问题,我们结合停连的一般处理来谈。

完成句的停前,声音要收住,然后有平稳的较长停顿。主要把握三点:

第一,话将说完时,气也将用完;话语声音停止,气息也呼出完毕。下句另说一个意思,此句不必留一部分气息。不能话已说完,余气还多。(生理学告诉我们,无论呼气还是说话,肺内总有余气,这里指余气还多,意即不但不想吸气,反而还想再呼气。)

第二,收音音节要处于落势,有时,停前的整个词组都要下落。这犹如落脚踏地,造成稳定的停顿。不能话已说完,声音还托起、延续,好像立即要接着说什么。当然,落势也有许多区别,并要把握语势。

第三,收要收住,或急收,或缓收,或强收,或弱收,都要打住,不要失去控制。

1.急收

如:“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走去”要坚实、迅速地收住,“去”字要声音实,音节短,不可拖长。

2.缓收

如:“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大花园”要舒缓、松弛地收住,几乎字字延长,到“园”字仍然慢吐字、慢归音。

3.强收

如:“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精神”、“大门”要坚定、果断地收住,既不能急促,也不能舒缓,声音要大些,唇舌要有力些,一字千钧,义无反顾,给人以大无畏的豪壮感。

4.弱收

如:“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出了洞”,不能强,不能急,也没必要缓,声音弱些、平稳些收住,显得安适,又有动作感。

我们举出的例子都是作品篇末的结尾句,主要是为了更容易把握,而它的停顿,也往往容易被忽视,认为反正全篇已读完,便仓促收场,或马上讲话,或转向别处,或立即掩卷,或点头下台……都会破坏结尾的停顿造成的气氛,达不到“余音绕梁”、“余味无穷”的境地。

由于上下句、上下段之间的停顿并非全篇的结束,停前虽然也有一句、一段结束的感觉,但在“收”的分寸上要适当控制,让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不中断,强弱、急缓的程度上也不要像结尾那样收得突出、明显,以便保持继续朗读下去的行进感、连续感。而停后衔接,要起得恰当,一句、一段的起始,也是可强可弱、可急可缓,不要有固定格式。

二、未完成句

对于未完成句的停连,在朗读中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解决。这同语气有密切的关系,容后文详述。这里,仅从停连角度简单谈一谈。

未完成句,是指一句话(有时也指一个小层次、一个段落)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出现了停顿或连接,停前停后如何收、如何起的?连接时又是如何延续、如何承接的?这是句子之中的问题,并非句子之间的问题,不同于语法中的未完成句的概念。未完成句的停连,我们分别简述如下:

1.停前扬收

这是说停前音节、词或词组有一种上行的趋势,犹如行路时抬脚的感觉,能表现“未完成”的情形。过去有“逢逗必扬”的说法,虽不尽然,也不一定就在逗号处,但的确存在这种“扬收”的方法。这种扬收,要看停前的词、词组的轻重格式、末一个音节的声调调值、全句重音位置以及全句语气,目的在于造成行进感,或叫推进感。

扬起收住,停前音节、词、词组有一个“扬”的程度问题,有高低的区别,并非每一个停前都扬起到一样的高度,区分性停顿、并列性停顿等停前扬收就较低些,而领属性停顿、呼应性停顿停前扬收就稍高些……

2.停前徐收

在停前音节稍稍拖长的时候,有一种声断气连、藕断丝连之感。词尾长如“国家”、“祝福”、“拱桥”、“云天”等,词头长如“身体”、“轻快”、“美好”、“功绩”等。判断性停顿、回味性停顿,多取徐收方法。徐收与扬收可并用,扬收音节也可同时徐收。但停前下行易造成结束感,如以徐收处置,可以有助于造成欲断还连的感觉,能在听觉上引起对后面词语的期待。

3.停后缓起

停后开头的音节、词或词组,从容发声,缓缓出口,叫做缓起。缓起时,一般使用较低的声音。缓起时,不但要把停前的“收”稳稳托住,而且要推动后面的词语。停后缓起不能失去与停前语词的承继性,不要刀切斧断,肢解全句,把停顿变成语意中断的空白。

小的综合性停顿之后,往往采取缓起法,由紧张到松弛的转换性停顿之后也常如此。

4.停后突起

停顿时急吸气,停后急发声、快吐字,叫做突起。突起,不论使用较高的声音还是较低的声音,都要改变停前的声音形式,造成新的色彩和分寸。值得注意的是,这同换层、换段的另起新意不一样,它的承继性表现在“顺流而下”的语流范围之中。声音形式的改变并不生硬,更不能脱落。如果突起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半句话,那就不仅是语意的破坏,而且竟使停顿变为噱头的伴侣,当然只会令人反感了。由松弛到紧张的转换性停顿之后,一般是采取突起法的。而大的综合性停顿之后,突起法也可使综合词语起到画龙点睛、抓纲带目的作用。

5.停而紧连

句中虽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间,甚至某些句子之间、段落之间也可以紧连。

这种停而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前后迅速衔接,甚至不换气、不偷气、只就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语流速度。应该分清情况,形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而又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交错参差,连接又包容着长短不一的句子成分。

如:“团长一声令下:‘团旗!上!’我∧跃出战壕,高举红旗,向敌人的阵地∧冲上去。”

在“下”与“团”、“旗”与“上”、“壕”与“高”、“旗”与“向”之间,虽然都有标点符号,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其中有的地方停顿稍长,有的地方停顿极短。这种停而紧连造成积极进行、一往直前的紧张气氛和较强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来要好得多。由于连而有停,特别有意安排了“我”和“阵地”之后的停顿,就使我们的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又有层次。

6.停而缓连

停顿是要有声音的空隙的。有时,用停前、停后的音节延长来填充这空隙的一部或大部,使得有声语言若停若连,连而不抻(抻,人为地把声音拉长),停而不干(干,停得干巴,不自然,不熨帖)。有时,连接处可以吸气,有时,停顿中可以屏息,正是这种方法的灵动表现。

如:“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5]

这个例子里,有一处连接号表明缩短停顿时间,“或者”后面是延长音节号;“救”后面也是延长音节号,一长一短。“孩子”前面的停顿号可以显示较长的时间停顿。停前音节、停后音节都可以适当延长,不一定都标出延长音节号。这是个停而缓连的好例子。如果朗读者只按标点停连,那深沉呼喊的意味便会泯灭,那震撼人心的力量也就大大减弱了。

以上列举的六种停连处理,在朗读中都是较为一般的方法,掌握了它,我们朗读的准确和生动便可有所依傍。还需要在朗读准备中多方设计和选择,并用心体味、把握,在朗读进行中,就不会为此而分神了。

不论是完成句抑或是未完成句,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可绝对化。有的完成句可以作为未完成句处理,有的未完成句又可作为完成句处理。只有坚持具体分析,才不会使我们的停连只是储存信息后的反应,才不会使我们的朗读只是模式的机械套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