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 汪巧杰摘要本文简要探讨了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文化的构成及文化教学的内容,提出了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化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 汪巧杰

摘要

本文简要探讨了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文化的构成及文化教学的内容,提出了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化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

文化 文化教学 精读课教学 文化差异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culture in intensive reading classes for English majors.A brief introduction is given on the components of culture and the content of culture teaching.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as well on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ology for culture teaching in intensive reading classes.

Key Words

culture culture teaching teaching in intensive reading classes cultural differences

语言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可被视为一个反映具体文化的符号系统,是代表该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一种表达形式。语言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在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和所拥有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也是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英语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在“培养目标”中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其中“宽广的知识面”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关于文学、语言学和相关国家社会与文化的知识[1]

一般来说,各个高校的英语专业都会开设一些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等课程。但是很多课程是在高年级才开设。虽然《大纲》中指出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不能因此片面地认为进行文化教学只是高年级阶段的任务。文化教学其实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一样,应该贯穿于四年教学的全过程。鉴于基础英语课,即精读课,在基础阶段课时分配较多,而且精读课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因此基础英语课教师应提升文化教学的意识,把文化信息的传递和文化内容的渗透提高到与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在教学中融进外国文化,使文化教学贯穿在大学四年的英语学习中。

二、文化的构成及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化教学的内容

(一)文化的构成

要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首先需要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2]

广义的文化可以分为三类:

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诸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武器、日用器具、服饰、居住、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等。

制度文化:指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诸如饮食习惯、建筑工艺、卫生管理、娱乐方式等生活制度、婚姻形式、亲属关系、家庭财产分配等家庭关系,劳动管理、艺术生产、教育、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政治等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

心理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3]

其中物质文化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比起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处于更深层次上。中西文化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心理文化方面的差异比较难于把握。

(二)文化的差异

在英语学习中,中西文化间的种种差异给学习者造成了种种障碍,影响了交际的顺畅性。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具体地说,文化教学的内容可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习俗的对比

文化习俗即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的社会风俗和习惯,如称谓与称呼、感谢和答谢、打招呼、打电话、款待用餐、道别、赞美、隐私、节日习俗等等。

(1)称谓与称呼

称谓与称呼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也表现了表达习惯。西方社会的“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使得称谓与称呼表现出相对的随便,英语中的亲属分类比较粗疏,仅区分性别。在他们的观念中,血缘、长幼的区分相对比较淡薄。这与中国文化中传统的“重名分、讲人伦”的称谓系统形成较大的反差。汉语中的亲属词一方面要严格区分长幼,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区分丈夫方面、妻子方面、兄弟方面和姐妹方面的亲缘来历。例如,在英语中,nephew和niece两词分别构成了二个语义场,brother-in-law和sister-in-law,而汉语中大体相类似的词就比较复杂。

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以年长和职位高为尊,在家中,不称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不允许的;在邻里之间,也往往用张伯伯、李阿姨、小明哥哥,莎莎姐姐这样的称呼;而英语里的Brother Tom或Sister Linda之类的称呼只用于一些宗教团体或职业团体。中国人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陈局长、王处长、刘科长等等。但是在英语中,除了极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一般是不能这么称呼别人的[4]

(2)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常用作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表、妆容、服饰、个人的工作业绩等。被赞美的对象通常是欣然接受,并说声“Thank you”。而对中国人来说,谦逊是一种美德,所以当别人夸奖或赞美自己时,总要谦虚一番,总是说“哪里,哪里”或“您过奖了”。

(3)隐私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隐私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西方人认为凡是属于我自己的与他人无关的事,别人就无权过问,如果谁蓄意打听并传播,便是侵犯了隐私权,因此当他们被问及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宗教信仰、所属党派等问题时,就比较反感;而中国人往往把隐私狭义地理解为有悖伦理的桃色新闻等,并不认为初次见面问及别人的年龄和收入等等是侵犯别人的隐私。

(4)节日习俗

中国和英语国家除了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the National Day)外,各有很多独特的传统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等,英语国家有Saint 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Halloween,Thanks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等等;每个节日自有其由来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2.心理文化的对比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心理文化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汉民族重和谐。自古以来,人们恪守着“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中庸之道”等准则;而在西方,从古希腊起就强调矛盾和冲突,强调两极对立的二分法,认为不和谐才是美。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际关系,其核心就是有序。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等级差别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它集中表现为尊卑有序。由于社会上提倡尊卑有序,就必然强调“内外有别”、“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层次;而西方的伦理观念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人的能力有先天差异,因此他们主张通过竞争去决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所以西方人的口号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自由竞争”。

中国文化重社会,表现出集体主义倾向;而西方社会重个人,表现出个人利己主义倾向。

几千年来,汉民族受儒家思想和封建意识的影响,官本位的传统十分突出,而西方文化并不强调这些。

中国传统文化不善于抽象的理论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思考,而善于凭经验直觉行事。中国人思维的内核是具体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西方文化正相反,西方人长于抽象的理论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思考,善于分解事物、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思维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词法上,英语形态丰富,有丰富的派生词和大量的词缀,词类有明确的标志,有丰富的构词法;而汉语词则缺乏形态特征,合成词以复合为主,词类无明确的标志。思维差异表现在句法上,英语重形合、以形统意,在分句与分句之间或短语与短语之间,要用关联词把关系明确表达出来;而汉语语法以神驭形、重意合,一个复句所包含的分句或短语等,顺次排列,分句与分句之间或短语与短语之间,在意思上有联系,但不用关联词。

3.历史文化

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指目标语国家以及重要地区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其中包括有历史意义的象征,历史大事和历史趋势,主要的历史人物,关键的历史问题等等。此外,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也包括各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艺术、音乐、文学和主要成就。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化沉积在各自语言中的表现,即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如一些传统说法、典故、格言、俚语、歇后语、成语等等。

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很多出自文学名著或与一些历史事件相联系,如果不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就会给理解带来障碍。

英语中有很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表达法,如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drink like a fish(豪饮),to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这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岛上任何一地距海边都不超过120公里。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使得water,sea和fish成了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

英国人对法国人和荷兰人一般没什么好印象,反映到语言上,就有许多包含Dutch和French的词汇带有贬义色彩。如do a Dutch act(逃走;自杀),in Dutch with somebody(得罪某人),take a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excuse my French(对不起,我讲了粗话)。

另外,英语中还有很多表达法来源于圣经故事、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莎士比亚和其他文学巨匠的作品。如英语中把男子的喉结叫做Adam's apple;说一个人的观念或知识落后于时代,便说“You must have come out of the ark.”这些显然都与圣经故事有关。Greek gift(危险礼物,糖衣炮弹)和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出自希腊神话,arrow of Cupid(丘比特之箭)出自罗马神话,at one fell swoop(一下子、刹那之间),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

三、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的文化内容分析

由何兆熊教授任总主编的《综合教程》是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权威教材之一,也是很多大专院校英语专业正在使用的教材。第一册至第四册的课文绝大多数为英美作者的原文。除个别经典文章外,绝大多数的课文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原版的教科书、报刊杂志和其他读物。篇章的类型包括叙述文、说明文、论证文和描述文;涉及的主题涵盖面广,包括家庭生活、伦理道德、惊险经历、未来世界、文化教育、网络科技、社会问题、政治经济、战争与和平、爱情与亲情、竞争与合作等等。例如第一册中的“World of the Future”讲述未来世界的旅行;“Hollywood”介绍好莱坞的昨天和今天;第二册中的“Focus on Global Warming”探讨全球变暖问题;第三册中的“Why IWant a Wife”探讨妇女在社会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Knowledge and Wisdom”阐述知识和智慧的关系及构成智慧的重要因素;第四册中的“Alienation and the Internet”探讨因特网使用的利和弊;“A French Fourth”探讨对第二代侨民进行文化归属的教育的问题。这些优秀的原版作品展示了一定的文化背景。例如:第三册第12单元“Out of Step”说明了美国人过度依赖汽车的荒谬做法,这也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美国作为“a nation on wheels”这一“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的独特的汽车文化。第四册第七单元“The Selling of the President”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总统竞选文化的机会。总的说来,精读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容比较丰富,为精读课教师搭建了一个较好的进行文化教学的平台。

四、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化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化教学的原则

西方文化对英语学习和运用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文化教学的意识,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层面上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精读课的教学中。注意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西方文化,实施语法、句法、词法、篇章结构教学,使文化教学始终贯穿于语言学习之中。

(二)英语专业精读课文化教学的方法

1.利用现有教学资料,扩充背景知识

前文提到,《综合教程》选材丰富,涉及的主题涵盖面广,蕴含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强化这方面的知识。例如,第三册第1单元“Fresh Start”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大学生活伊始的难忘经历,并讨论了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存在的巨大差异。教师在处理这篇文章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美国大学生活和中学生活的情况,让学生对美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情况有所了解,并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进行比较,了解中美之间大学和中学教育的一些区别,开阔眼界。第8单元“Fun,Oh Boy.Fun.You Could Die from it”中,作者提到了英语国家中一些重大节日,如Christmas,Thanksgiving和Easter,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此作为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至两个西方的节日作为主题,查阅其由来、习俗和对西方社会生活的影响,做成文档,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互相交流和讨论。第12单元说明美国人过度依赖汽车的荒谬做法。在处理这篇文章时,师生可以探讨美国被称为“a nation on wheels”的原因、汽车在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这种汽车文化同美国人性格的关系。

2.结合课文,重点介绍词语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意义较难把握。例如:第一册第3单元中出现的“small potatoes”指的是小人物,不重要的事;第13单元中作者提到“we've got a 76 here.”这里76并不是指一个76岁的老人,而是指残疾人,由美国劳动部1976年颁布的一些关系到残疾人权益的法令得来。第三册第2单元中有一句表达法“A man's home is no longer his castle.”,此句从一句英语谚语“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而来。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句谚语的由来以及这句话与西方人重隐私的社会道德观的联系。第四册第9单元“in the last stage of containing the vile repose”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意思就是“be dying”。教师可以进一步展开,给学生一些类似的委婉语的实例。第13单元中有一个单词“herculean”,这是一个英语典故的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希腊神话中“Hercules”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此词的来源及含义。

3.利用视听设备辅助文化教学,鼓励学生阅读真实的语言材料

除了精读课教材外,教师可以利用视听设备辅助文化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和课文主题相关的原版电影、访谈节目、戏剧等等,使文化教学更成动、更形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读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文学性较强,实际应用价值有所欠缺,因此,教师也应鼓励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语篇,例如,广告、新闻、电影评论、信函等等,以接触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

综上所述,精读课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学习语言不可能不学习文化,文化是语言使用的必不可少的背景。如果对英语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必将对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刑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8。

[3]H.H.Stern.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OUP,1992,208。

[4]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