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迁移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表现

迁移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表现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迁移概念。

2.1 迁移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表现

2.1.1 迁移的概念

心理学上迁移的概念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对产生这种影响的方式及其原因,心理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古老的官能说假定人类大脑的不同区域代表不同的官能,如记忆力、理解力、推理力等。训练某种官能,它就可以得到提高,并在所有情境中发挥作用(朱智贤,1989)。

Thorndike(1903)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学习发生迁移是因为两种学习情境有共同因素,即刺激与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相同或相似之处同迁移作用成正比,两种学习情境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作用。

Judd(1908)的概括化理论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

K9hler(1927)的关系理论认为,个体掌握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人们愈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愈能加以概括,迁移作用就愈加普遍。

上述理论分别从训练、材料、主体对材料概括和对情境间关系的顿悟等角度,对迁移规律进行探索,这些探索可归为与迁移有关的学习者、最初的学习任务和要迁移的任务三方面。影响迁移的条件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影响而起作用的。官能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是关于迁移的三个经典学说,关系理论和其他一些观点则是对三个学说的补充。

Osgood(1949)在总结大量迁移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刺激、反应和迁移效果组成的三维模式图——“迁移逆向曲面”的理论,描述了迁移效果及其迁移量依存于刺激与反应的类似关系。其中,迁移效果表现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三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迁移概念。负迁移则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负面的干扰或阻碍作用。零迁移则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没有影响,也称“中性迁移”(林崇德等,2003)。

2.1.2 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表现

从上面心理学对迁移的定义,我们可以给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现象作如下说明: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从母语或目标语迁移相关语言规则,迁移的性质有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这是一种对第二语言习得中迁移现象的全面理解,有别于只从母语角度,或只讲正负迁移的一般迁移观。具体见表2-1。

表2-1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结果

img1

上表中的促进(Facilitation)是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从母语或第二语言正确迁移相关规则的结果。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所使用的规则和迁移的规则接近或者相同的条件下。误用(Error)则是学习者错误地迁移母语相关规则的结果。它常发生在两种规则差别较大,而学习者又难以区别的条件下。另外,两种语言的规则看起来差别不大,但实际差别很大的时候,也常发生误用。回避(Avoidance)就是学习者用第二语言中简单规则代替该语言中复杂的规则。它常常是因为第二语言规则较难,并且该规则又是其母语中没有的,学习者一时还没有掌握;或者没有信心使用好该规则。它跟母语和目标语都有关。过度使用(Over-use)是学习者对第二语言规则不适当推广造成的。它往往发生在学习者把第二语言的特殊规则当作一般规则来使用。在上述四种情形中,只有来自母语正迁移的促进、负迁移的误用和没有可迁移规则的回避是跨语言的影响(见表2-1来源栏中第一行),为语际的(Interlingual,即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迁移;表2-1来源栏中第二行跟第二语言本身有关的结果不是跨语言的影响,为语内的(Intralingual,即在第二语言内部)迁移。以下分别分析母语和第二语言在这三类迁移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